第255章 聖旨之下

帥帳裡,李景隆一聲不吭地聽完了躺在擔架裡的使者的報告。他目光閃爍,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而且出人意料地是他並沒有勃然大怒,拍桌子派兵去進攻李維正,看得出他很猶豫,眼睛甚至還有一絲懼意,一旁在觀察李景隆表情地毛華立刻明白過來了,這個李景隆是個色厲膽薄之輩,他以爲自己有六十萬大軍在手,李維正就會向他低頭服軟,不料對方卻更加強硬,打斷他使者的腿,撕了他的信,對方的強硬就使得他心裡發虛了。

毛華猜到了李景隆此時的心態,他其實並不是在想什麼,而是不知道該怎麼下這個臺階,毛華立刻上前施禮道:“大帥,此事須三思而後行,切不可感情用事。”

“爲什麼?”李景隆悄悄鬆了口氣,他坐下來嚴肅地問道。

“屬下有三個理由不可進攻遼東軍,其一。大帥現在的真正對手是燕王,對付李維正則有點本末倒置,若能速戰速決當然好,可如果一但進攻不下,被遼東軍拖住,卻正好給了燕王機會;其二,李維正雖然趁機吃掉陳暉的山東軍,雖然這是大帥深恨他的理由,但他也可以說,他是從燕王的追兵中救下這支軍隊,而且朝廷許他暫管山東半島,他收管山東軍從於情於理說得過;其三,也是關鍵的一點,李維正雖然驕橫,但他畢竟和燕王、藍玉不一樣,他是服從朝廷,名義上還是朝廷的軍隊,前段時間還提供軍費給朝廷,如果大帥出兵攻打他們,恐怕不僅朝廷那邊難以交代,道義上也會使大帥站不住腳,所以屬下勸大帥暫時忍下這口氣,集中精力對付燕王,這纔是大帥的當務之急。”

李景隆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點了點頭道:“若不是你提醒,我真會誤入歧途了,既然皇上已經再三催促。我當立刻北上,徹底平定燕王之亂。”

李景隆便不再過問李維正之事,他下令道:“傳令各軍,即刻準備北上。”

........

建文二年四月底,朝廷六十萬大軍再次北上,浩浩蕩蕩向向河北開去,這一次李景隆吸取了上次的教訓,不再孤軍深入,糧草輜重緊緊跟隨大軍,一天以四十里的速度向北推進。

五月中旬,朝廷大軍再一次抵達了霸州,這時,斥候探得燕王四十萬大軍出現在二百里外,李景隆當即下令全軍駐營,六十萬大軍延綿數十里。

兩天後,燕軍主力也開到了霸州,在距朝廷大軍二十里外紮了大營,很明顯,燕軍準備和朝廷大軍進行決戰了,這一戰,雙方共投入兵力百萬人。它的勝負將直接決定天下大勢。

燕王大營,朱棣正和他的幾名謀士商議作戰方案,這一次姚廣孝也隨軍南下了,正是他強烈主張正面與李景隆作戰,徹底擊潰朝廷軍隊的信心,也最大限度地鼓舞己方將士的士氣。

“殿下,李景隆六十萬大軍,多於我們,但此人勇烈不足,在最後的血戰僵持中,他必然會怯戰而逃,我有信心,此戰的最後勝利必屬於我們。”

姚廣孝非常自信,他指着陳千嬌從李景隆書房搞來布兵圖又道:“殿下請看李景隆的布兵,他背靠盧溝河紮營,顯然是有背水一戰之意,可背水一戰只是以少戰多時的無奈之舉,任何一個有經驗的統帥都不會輕易把自己的軍隊置於險地,可這個李景隆卻這樣做了,如果他是徐達、藍玉之將,或許我認爲他是自有考慮,可偏偏他是個紈絝子弟,所以我敢斷言,這就是他紙上談兵之作,大戰打起來,他大軍有六十萬之衆,背靠大河,又怎麼騰挪轉移?而且這次平安爲左翼,他雖勇烈。但我們只要對他以有效隔離,讓他無法支援李景隆中軍,這樣,我們便可集中軍隊進攻敵方中軍。”

朱棣點了點頭,他冷笑道:“上一次若不是平安拼死攔阻,怎麼會讓他主力逃走,這一次我不會再給他機會了。”

...........

次日上午,烏雲低垂,霸州上空愁雲慘淡,勁風撲面,掀起一陣陣飛沙走石,在盧溝河以西廣袤的原野上,兩支大軍緩緩地靠近了,一望無際的旌旗招展,鋪天蓋地的軍隊無邊無涯,四十萬朝廷大軍和三十萬燕軍對陣,李景隆在主力大陣之中,他身着銀盔銀甲,一杆亮銀槍橫於馬前,他目光復雜地望着數裡外的燕軍主力,心中不由一陣陣發憷,到時兩軍戰起來,自己真的敵得過燕王大軍嗎?

就在這時。燕王軍中忽然升起一支火箭,長長的青煙中發出有毒的碧綠火星,火星緩緩掉下來了,在火箭一剎那的碧綠閃亮時刻,燕軍中鼓聲大作,如山崩地裂般擂響了,‘燕王萬歲!’的呼喊聲如狂飆般席捲大地,十萬燕山鐵騎陡然向朝廷發起猛烈地進攻。

狂暴的馬蹄聲將大地震動,雪亮的戰刀揮出一片銀色的海洋,戰馬疾奔,聲勢如排山倒海。朱棣金盔金甲,裹夾在大軍揮刀嘶聲叫喊,“取李景隆人頭者,賞黃金萬兩,封列侯!”

燕山鐵騎奔雷般的氣勢讓朝廷大軍兩股瑟瑟發抖,大將徐真見勢不妙,上前對李景隆喊道:“大都督,燕軍命騎兵壓上,其勢不可擋,我軍不能駐立不動,必須迎戰上去,否則士氣將被奪旗所損。”

李景隆卻搖搖頭道:“兵法有云,一鼓作氣,三鼓而竭,我們不必理會,但見三鼓後,他們士氣必然受挫。”

兩旁大將皆愕然,你不迎戰,難道燕軍就會撤回去嗎?這時,副將何福見李景隆無動靜,他也忍不住道:“大都督,燕軍既以騎兵衝鋒,那我們就應以火器和弓弩迎擊,決不可束手無策。”

李景隆這才醒悟,他連忙大聲下令道:“火銃軍上前迎戰!”

但戰機瞬息即變,就在李景隆猶豫了片刻,燕王十萬騎兵已經衝到兩裡外了,朱棣見對方弓弩手沒有出戰,而是先出來火銃軍,不由大喜,他狂吼道:“加速,衝擊敵陣!”

衝在最前面的騎兵陡然加速,戰刀收起,卻揮舞起了狼牙大棒,殺氣滔天,向朝廷大軍猛撲而來,這時朝廷五千火銃軍剛剛調出。還沒有來得及排出陣式,燕軍已經衝到三百步外,火銃手再裝藥點火根本就來不及了,火銃軍見敵軍已近前,頓時陣勢大亂,紛紛調頭向回跑,

李景隆見情況突變,他被驚得目瞪口呆,嘴脣哆嗦着竟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副將何福見見形勢危急,放火炮會傷及自己軍隊,他也不再請示李景隆,遂大聲下令道:“槍兵迎戰,騎兵左右護衛!”

他同時又大喊,“傳令兩翼包抄殺出,無比殲滅敵軍騎兵。”

朝廷大軍如一隻笨重的巨龍,終於出現動靜了,三萬槍兵列陣而出,向燕軍迎戰而去,‘轟!’地一聲巨響,如驚濤駭浪相撞,燕軍鋪天蓋地的鐵騎衝進了朝廷中軍大隊之中。

刀劈槍捅,狼牙大棒揮舞,一名朝廷士兵一槍將一名騎兵捅穿,他大吼一聲,將對方挑下馬來,忽然黑影夾着狂風疾至,一隻狼牙棒打中這名士兵的臉,將他的人頭打飛,鮮血從脖腔噴出,另一名士兵被屍體絆倒,頓時數百匹戰馬從他身上踏過,瞬間血肉模糊,不成人形。

數里長的戰線上,七十萬大軍已經完全混戰在一起,戰鬥異常慘烈,叫喊聲、求饒聲、慘叫聲交織在一起,人頭滾滾落地,殘肢斷臂橫飛,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李景隆臉色慘白,他聽見敵方的叫喊聲離他越來越近了,由於燕軍將主力放在對付對方中軍上,兵力佔了上風,尤其十萬燕山鐵騎犀利的攻勢,使朝廷中軍開始節節後退,已經有點抵擋不住了,這時,一支約一萬騎兵精銳騎兵組成的騎兵雁陣狂飆殺來,他們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爲了奪旗,李景隆甚至已經看清了對方凶神惡煞般的臉,他心中一陣陣膽怯,不由連連後退。

就在這時,朝廷大軍的左翼五萬騎兵在大將平安的率領下,突破了燕軍右翼十萬大軍攔截,趕來向中軍援助,大將平安勇烈無比,一個照面便將燕王帳下第一勇將王真挑下馬來,隨即他大吼一聲,一鼓作氣,率五萬騎兵彷彿一隻鐵拳,將燕山鐵騎一擊兩段,燕蔣房寬、陳亨不敵敗走,中軍危急立解。

副將何福大喜,親自擂鼓助威,朝廷大軍士氣高漲,開始反擊燕軍,這時,大將平安一眼瞥見了金盔金甲的燕王朱棣,他大喜過望,掄起長槊,如猛虎下山一般,直撲向燕王,近千名親兵拼死阻攔,卻被平安殺開一條血路,直撲過來。

這時朱棣見形勢危急,他正竭力指揮軍隊,卻沒有看見平安已從背後殺來,平安的長槊離朱棣只有五丈距離,平安大吼一聲,如平地打一聲驚雷,長槊直刺朱棣的後心,朱棣一回頭,驚得手中劍都掉了,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一支狼牙箭如閃電般射來,平安措不及防,一箭正中他的肩頭,他的手抖了一下,速度慢了一拍,就在這一瞬間,朱棣的數百名親衛一涌而上,用身軀搭成了一道肉牆,將朱棣密不透風地保護在中間。

平安大怒,連砸數十人,這時,剛纔施放冷箭的朱高熙衝了過來,大吼一聲,舞動大鐵槍與平安戰在一處,很快,大將張玉也從一旁殺來,平安見殺朱棣無望,轉身又殺開一條血路,返回本陣。

朱棣見平安來去如無人之境,不由大怒下令道:“有殺平安者,賞黃金五萬兩!”

............

這一仗一直打到黃昏,雙方已經難辨你我,眼看天色將黑,雙方收兵的號炮幾乎同時響了,就在這時,燕軍卻忽然發現了一個令人恐怖的情況,燕王竟然在混戰中失蹤了,誰也不知道他現在在哪裡?

此時的朱棣面臨着他一生中最嚴峻的一次挑戰,他被朝廷軍分割,身邊只剩下了三名親兵跟隨,而朝廷軍大將孫成發現了他,在後面緊追不捨。

而前方朝廷中軍正在整軍準備回營,一杆‘李’字大旗正迎風招展,前有朝廷大軍阻擋,後有追兵不捨,朱棣忽然想起朱允炆曾下過聖旨,他大喊一聲道:“燕王在此!誰敢來傷我?”

喊完,他竟縱馬從數萬朝廷大軍面前馳過,數萬大軍都被驚呆了,皆呆呆地望着百步外的燕王,大將徐真忽然一聲大罵,“老子殺你又如何?”

他縱馬要上前,李景隆卻一聲厲喝道::“皇上有旨,不得傷及燕王,誰也不準上前,違令者斬!”

數萬朝廷大軍眼睜睜地看着燕王從他們面前走過,聖旨之下,竟沒有一人敢上去攔截。

...........(!)

第55章 道觀驚魂第225章 京都風雲(三)第194章 雙妻有喜第99章 等待機會第8章 父親遭禍第89章 早朝封官(上)第8章 父親遭禍第288章 紅參案(三)第52章 王府夜宴(四)第201章 東征日本(四)第61章 借刀殺人第284章 請君出甕第233章 周王請罪第183章 遼王朱植第221章 風雲疾變(中)第276章 迎頭一棒第233章 周王請罪第267章 調糧事件第289章 紅參案(四)第138章 出使日本(三)第215章 高麗雜報第149章 危機悄現第192章 正式攤牌第154章 路遇同僚第223章 京都風雲(一)第98章 各方所謀第48章 目光漸聚第79章 解開心結第98章 各方所謀第112章 廣州立威第256章 再出詭計第62章 挺身而出第271章 眉資大戰(中)第82章 藍家出事第133章 消除誤會第233章 周王請罪第64章 生死之間第103章 紫童進門第144章 耽羅後裔第80章 新店選址第249章 景隆妙計第268章 初抵重慶第22章 父子夜談第224章 京都風雲(二)第245章 機密文件第220章 風雲疾變(上)第109章 出發前夕第290章 紅參案(五)第77章 秦王幕僚第135章 炮轟釜山第45章 楚王朱楨第127章 出發前夕第205章 東征日本(八)第242章 全力一擊第244章 又到新年第54章 藏身武當第17章 驚天內幕第264章 景隆復出第194章 雙妻有喜第274章 嫁禍東籬第267章 調糧事件第277章 深遠佈局第27章 蘇州舅舅第180章 潛龍出海(下)第96章 種馬意外第116章 銀船到來第21章 決定辭職第105章 神秘校尉第66章 失之交臂第146章 齊人之福第94章 葉家有事第18章 情況突變第228章 京都風雲(七)第63章 暫棄前嫌第173章 故伎重施第74章 太子力薦第90章 早朝封官(下)第140章 出使日本(五)第106章 菊池兄妹第153章 小琉球島第243章 藍玉生亂第122章 一身輕鬆第172章 有容乃大第124章 初爲人父第220章 風雲疾變(上)第166章 遠方來客第178章 潛龍出海(上)第86章 三王進京第109章 出發前夕第282章 危機再現第152章 中山肅倭第240章 孟德故計第198章 東征日本(一)第210章 高麗女王第27章 蘇州舅舅第126章 順水人情第219章 高麗內亂(下)第211章 權力染缸
第55章 道觀驚魂第225章 京都風雲(三)第194章 雙妻有喜第99章 等待機會第8章 父親遭禍第89章 早朝封官(上)第8章 父親遭禍第288章 紅參案(三)第52章 王府夜宴(四)第201章 東征日本(四)第61章 借刀殺人第284章 請君出甕第233章 周王請罪第183章 遼王朱植第221章 風雲疾變(中)第276章 迎頭一棒第233章 周王請罪第267章 調糧事件第289章 紅參案(四)第138章 出使日本(三)第215章 高麗雜報第149章 危機悄現第192章 正式攤牌第154章 路遇同僚第223章 京都風雲(一)第98章 各方所謀第48章 目光漸聚第79章 解開心結第98章 各方所謀第112章 廣州立威第256章 再出詭計第62章 挺身而出第271章 眉資大戰(中)第82章 藍家出事第133章 消除誤會第233章 周王請罪第64章 生死之間第103章 紫童進門第144章 耽羅後裔第80章 新店選址第249章 景隆妙計第268章 初抵重慶第22章 父子夜談第224章 京都風雲(二)第245章 機密文件第220章 風雲疾變(上)第109章 出發前夕第290章 紅參案(五)第77章 秦王幕僚第135章 炮轟釜山第45章 楚王朱楨第127章 出發前夕第205章 東征日本(八)第242章 全力一擊第244章 又到新年第54章 藏身武當第17章 驚天內幕第264章 景隆復出第194章 雙妻有喜第274章 嫁禍東籬第267章 調糧事件第277章 深遠佈局第27章 蘇州舅舅第180章 潛龍出海(下)第96章 種馬意外第116章 銀船到來第21章 決定辭職第105章 神秘校尉第66章 失之交臂第146章 齊人之福第94章 葉家有事第18章 情況突變第228章 京都風雲(七)第63章 暫棄前嫌第173章 故伎重施第74章 太子力薦第90章 早朝封官(下)第140章 出使日本(五)第106章 菊池兄妹第153章 小琉球島第243章 藍玉生亂第122章 一身輕鬆第172章 有容乃大第124章 初爲人父第220章 風雲疾變(上)第166章 遠方來客第178章 潛龍出海(上)第86章 三王進京第109章 出發前夕第282章 危機再現第152章 中山肅倭第240章 孟德故計第198章 東征日本(一)第210章 高麗女王第27章 蘇州舅舅第126章 順水人情第219章 高麗內亂(下)第211章 權力染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