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閥簡介

民國軍閥

民國時期各個軍閥分佈

晉系,山西閻錫山奉系,東北張作霖桂系,主要是廣西李宗仁白崇禧。粵系,廣東陳炯明湘系,湖南譚延闓。黔系,貴州劉顯世。滇系,雲南,貴州唐繼堯。川系,四川劉湘,劉文輝。馬家軍,西北,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山東軍閥,山東,張宗昌,韓復榘。雲南,龍雲。新疆,盛世才。這些人並不都是同時的,甚至有前後相繼的,而且只是說出各地的主要的有名的軍閥,其他小的不記。

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爲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1912年4月,袁世凱竊得政權後,利用同盟會的內部分化,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並憑藉武力公然向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開刀,迫使唐紹儀辭職。1913年的“宋案”和“善後大借款”,使資產階級革命派從議會政治、和平建設、實業救國的幻想中驚醒。7月,李烈鈞奉孫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佈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江蘇、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先後獨立。由於國民黨人倉促應戰,缺乏統一領導,“二次革命”被北洋軍閥鎮壓。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便開始了復辟帝制的活動。爲了儘快皇袍加身,袁世凱不惜出賣國家主權,以取得外國列強的支持。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抗,各地羣衆紛紛集會抗議。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宣佈獨立,組織護****興師討袁,發動護國戰爭。隨後,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等省相繼宣佈獨立。在護****的打擊下和全國一片討伐聲中,袁世凱不得不於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爲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爲靠山,佔踞東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勳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吞我並,爭鬥不已。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職位,與在中央掌實權的段祺瑞爭權奪利,發生“府院之爭”。1917年7月,張勳應黎元洪“調停”之邀,率三千“辮子軍”入京,復辟帝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國務總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權後,繼承袁世凱的衣鉢,屈膝賣國,企圖建立皖系軍閥獨裁統治。段祺瑞的獨裁賣國激起資產階級革命派及西南軍閥的反對。1917年8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隨即討伐段祺瑞的第一次護法戰爭拉開帷幕。在北洋軍的鎮壓下,北伐軍受挫;加之軍政府內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戰爭失敗。護法運動的失敗,再次證明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瀕臨絕境。袁世凱早在天津小站練兵時就培養出了一大批的日後都成爲它稱帝幫兇的北洋軍閥嫡系。袁世凱復闢失敗死後,北洋軍閥分裂,主要分成了皖系、直系和奉系等幾個派系的軍閥,各自依靠帝國主義的支持;一些地方軍閥也乘機以帝國主義爲靠山,發展勢力擁兵割據。這樣,從1916袁世凱復闢失敗一直到1926國民黨發動北伐的十年間,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時期。以安徽人段祺瑞爲首的皖系軍閥,以日本爲靠山,長期把握中央政權,控制安徽、陝西、山東、浙江、甘肅、福建等省,1917府院之爭中被撤職,1920直皖戰爭被打敗,1924第二次直奉戰爭重新執政。以直隸人馮國璋爲首的直係軍閥,以英美爲靠山,控制直隸、河南、江蘇、湖北等省,長期與皖系作對,1917府院之爭與張勳復辟後漁翁得利,1920直皖戰爭打敗皖系,1922直奉戰爭打敗奉系,後曹錕賄選總統,1924第二次直奉戰爭被馮玉祥發動政變囚禁,後來吳佩孚又重新執政,孫傳芳也控制華東五省,後逐漸土崩瓦解。

以奉天土匪張作霖爲首的奉系軍閥,以日本爲靠山,趁機奪取袁世凱在東北利益,控制東三省,與直系聯合攻打皖系,皖系滅亡後1922直奉戰爭中退回關外,1924重新打進關內,消滅直系及馮玉祥,殺害李大釗,1931皇姑屯事件被日本炸死,兒子張學良投奔蔣介石。

另外山西有軍閥閻錫山,長期與蔣介石爲敵,抗日戰爭中與八路軍合作,被日本人趕出山西,解放戰爭後逃亡臺灣。

徐州地區有軍閥張勳,人稱辮帥,1917受段祺瑞邀請率辮子軍入京與康有爲等扶溥儀復辟,後被直系趕出北京。

西南有滇系軍閥唐繼堯控制雲南,勢力延伸到四川、貴州,與桂系、直系聯合,以英美爲靠山對付皖系。

東南有桂系軍閥陸榮廷,控制兩廣,後來又有大名鼎鼎的李宗仁、白崇喜,他們在中原大戰的關鍵時刻歸附蔣介石,聯合對付閻錫山,解放戰爭後逃亡臺灣。

終結軍閥混戰的是蔣介石,他後來率領北伐,收復各地大小派系軍閥,將國民政府最終遷往南京。

中國軍閥的軍費來源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失去了海關和鹽政的經常性收入(用今天的話叫做沒有現錢),只有雍正以來的“田賦”這筆固定收入。田賦是由革命性的攤丁入畝政策演變而來,以各地實測的土地計算賦銀,春、秋各收繳一次。清政府向山西票號借錢數額巨大,累計金額達2千萬兩白銀,但有借不還,被“老西子”稱作爲“老虎借豬頭。清政府自己的八旗子弟兵因吸食鴉片已經沒有戰鬥力,維持一支駐紮在天津附近北洋軍已經非常吃力。清政府一籌莫展,陷入風雨飄搖之中。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喪事共耗銀近300萬兩白銀。到了1911年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時,清政府國庫裡竟沒有一兩銀子了。北洋軍藉口沒有開拔費按兵不動。宣統皇帝年幼,他母親容太后哭泣着拿出私房錢200萬兩白銀交給袁世凱。所謂的私房錢已是清政府最後一筆錢了。故宮裡只剩下文物、字畫、珠寶。200萬兩私房錢的交出,實際上宣佈清王朝的倒臺。袁世凱陽奉陰違,率兵抵達武昌城下,與革命軍真真假假打了四十二天仗。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以優厚的條件迫使宣統皇帝發出“退位詔書”;2月14日,袁世凱又逼迫孫中山辭職。三天之內,擁有兵權的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袁世凱密謀二十一條投靠日本帝國主義,以出賣國家的主權換取借款3,000萬元維持軍隊,條件是日本承認袁氏稱帝。1916年,袁世凱當了83天皇帝后病死,其手下的北洋軍分爲三部份,又各自出賣所屬地盤的主權投靠英、美、日等帝國主義、換取借款維持軍隊。他們在自己所屬地盤內搜刮田賦。搜刮官辦企業的收入及所屬鐵路、公路和水運的收入。軍閥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有地就有錢,有錢就可以買槍養兵,有槍就是草頭王,就可以奪取地盤。全國各地,烽煙不斷,大大小小上百個軍閥混戰。加之災荒連年,中國人民遭到了幾千年來罕見的苦難。封建的、落後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產生各類軍閥的社會經濟基礎。各地軍閥又與當地的失意文人勾結在一起,狼狽爲奸。雲南軍閥唐繼堯,早年投機革命,1925年3月18日孫中山先生病逝後第六天,他以副元帥名義發出通電,聲稱來廣州“視事”,其實就是吞併廣東。《李宗仁回憶錄》上集第185頁記載:滇軍人數雖衆,然因滇、桂、黔三省邊區多屬崇山峻嶺,道路崎嶇,人煙稀少,數萬大軍一時俱發,殊難齊頭並進。加以滇軍餉糈鴉片煙維持,沿途銷售鴉片,尤妨礙行軍速度。據說唐繼虞即有數百萬兩煙土,隨軍攜帶,因候滬、漢一帶商人前來販運,致耽擱行軍日程。使我們有充分的時間擊潰沈鴻英,復能從容部署內線作戰,各個擊破入侵的滇軍。北伐軍的薪餉標準是:“士兵每名每月十元,班長十二元,少尉排長三十二元,中尉排長四十元,連長六十元(另公費二十元),營長一百二十元(公費一百元),團長三百元(公費兩百元)。按當時的生活程度,士兵每名每月伙食費約二元,作戰時食米且由公家供給。所以一個士兵的薪酬可以養兩口之家。北伐軍的軍費籌集並不光彩:以前軍隊都就所駐之地籌餉。後來朱培德、程潛、譚延*等率客軍入駐廣東,仍是劃疆而治,就地籌餉。到1925年8月,各軍劃一改編爲國民革命軍,餉項才由國民政府財政部統籌辦理。當時軍餉的來源,一般統稅和錢糧之外,最大的收入卻是‘禁菸特別捐和防務經費兩種。所謂‘禁菸特別捐實即鴉片稅。我國原爲國際禁菸簽約國之一,未便明徵鴉片稅,故以寓禁於征之意,課以重稅,所以名爲‘禁菸特別捐。在廣東每兩煙土課稅在一元以上,所以收入很大。所謂防務經費實即賭捐。兩廣人民嗜賭成習,官府禁之無效,乃課以重稅。這兩種稅收都由政府招商投標,組織公司承包稅收。大公司再招較小公司投標承包。這種煙捐、賭捐在任何政體內原都是犯法的,但在我國當時卻是政府經費的主要來源之一。現在想來,這種制度實在是秕政害民,跡近荒唐,但在內亂頻仍、干戈擾攘之際,都是不得已的挖肉補瘡的辦法。革命軍尚且如此,那些大大小小的軍閥無法無天,魚肉百姓,敲骨吸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各軍閥一覽表派系勢力範圍代表人物扶植勢力直係軍閥

長江中下流域及直隸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美國、英國。

皖系軍閥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段祺瑞日本。

奉系軍閥奉天、黑龍江、吉林。張作霖、張學良。日本。

晉系軍閥山西。閻錫山。日本。

《穿越之民國崛起》最新章節由雲起書院首發,最新最火最快網絡小說首發地!(本站提供:傳統翻頁、瀑布閱讀兩種模式,可在設置中選擇)

第251章 潛艇出擊第20章 來到德國第269章 收復臺灣(五)第257章 英美的協調第443章 神兵天降第4章 另類的土匪第140章 南線作戰(九)第485章 血戰第581章 山雨欲來第36章 年底會議(一)第260章 “驅虎”開始第101章 首勝557第557章第425章 得手第186章 東三省暗流第385章 殘酷廝殺第110章 莫忘英雄第393章 馬尼拉困局第531章 棒子軍的末路第420章 調虎離山第486章 慘烈第10章 訓練第73章 部隊換裝第541章 陸航參戰第252章 重創“加賀”第157章 炮擊英艦事件(二)第109章 慘烈戰鬥第502章 朝鮮戰役(4)第421章 將計就計第44章 騎兵的噩夢第71章 組建商會第225章 軍艦採購第7章 土匪們的震撼532第532章第102章 全殲第332章 隔閡第338章 採購戰機第349章 偷襲珍珠港(5)第249章 決戰(三)第454章 攻入曼谷第151章 東征(八)第282章 不識時務的法國佬第284章 出兵第565章 敵衆我寡第465章 日軍的反撲第563章 第七航空隊第541章 陸航參戰第398章 叢林血戰第72章 出兵迪化第111章 總司令親至534第534章第184章 濟南攻防戰(三)第124章 救國之道第179章 藉口第217章 解惑第491章 仇恨第322章 遠東戰役(2)第258章 日本軍國主義的盛行第506章 大不列顛空戰第247章 決戰(一)第336章 海獅計劃第560章 戰鬥升級第232章第147章 東征(四)第137章 南線作戰(六)第397章 小菜第215章 日本退兵第351章 偷襲珍珠港(7)第228章 未雨綢繆第472章 煉獄第208章 晉升元帥和出兵關外第569章 困城第30章 隱蔽行軍第137章 南線作戰(六)第201章 造勢與東北局勢第44章 騎兵的噩夢第250章 決戰(四)第357章 石原莞爾第244章 日本的特戰隊第410章 猶太獨立旅第59章 歷史的小小改變第179章 藉口第529章 困獸猶鬥第435章 遊擊第402章 戰略意識的改變第3章 出手救村民第63章 北洋的妥協第508章 德軍新行動第288章 “魔鬼部隊”第18章 青黴素第456章 日本海軍艦隊出現第421章 將計就計第419章 夜襲開始第508章 德軍新行動第181章 戰前風雲第419章 夜襲開始第328章 敦刻爾克大圍殲第482章 亂局第438章 惡魔獵殺
第251章 潛艇出擊第20章 來到德國第269章 收復臺灣(五)第257章 英美的協調第443章 神兵天降第4章 另類的土匪第140章 南線作戰(九)第485章 血戰第581章 山雨欲來第36章 年底會議(一)第260章 “驅虎”開始第101章 首勝557第557章第425章 得手第186章 東三省暗流第385章 殘酷廝殺第110章 莫忘英雄第393章 馬尼拉困局第531章 棒子軍的末路第420章 調虎離山第486章 慘烈第10章 訓練第73章 部隊換裝第541章 陸航參戰第252章 重創“加賀”第157章 炮擊英艦事件(二)第109章 慘烈戰鬥第502章 朝鮮戰役(4)第421章 將計就計第44章 騎兵的噩夢第71章 組建商會第225章 軍艦採購第7章 土匪們的震撼532第532章第102章 全殲第332章 隔閡第338章 採購戰機第349章 偷襲珍珠港(5)第249章 決戰(三)第454章 攻入曼谷第151章 東征(八)第282章 不識時務的法國佬第284章 出兵第565章 敵衆我寡第465章 日軍的反撲第563章 第七航空隊第541章 陸航參戰第398章 叢林血戰第72章 出兵迪化第111章 總司令親至534第534章第184章 濟南攻防戰(三)第124章 救國之道第179章 藉口第217章 解惑第491章 仇恨第322章 遠東戰役(2)第258章 日本軍國主義的盛行第506章 大不列顛空戰第247章 決戰(一)第336章 海獅計劃第560章 戰鬥升級第232章第147章 東征(四)第137章 南線作戰(六)第397章 小菜第215章 日本退兵第351章 偷襲珍珠港(7)第228章 未雨綢繆第472章 煉獄第208章 晉升元帥和出兵關外第569章 困城第30章 隱蔽行軍第137章 南線作戰(六)第201章 造勢與東北局勢第44章 騎兵的噩夢第250章 決戰(四)第357章 石原莞爾第244章 日本的特戰隊第410章 猶太獨立旅第59章 歷史的小小改變第179章 藉口第529章 困獸猶鬥第435章 遊擊第402章 戰略意識的改變第3章 出手救村民第63章 北洋的妥協第508章 德軍新行動第288章 “魔鬼部隊”第18章 青黴素第456章 日本海軍艦隊出現第421章 將計就計第419章 夜襲開始第508章 德軍新行動第181章 戰前風雲第419章 夜襲開始第328章 敦刻爾克大圍殲第482章 亂局第438章 惡魔獵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