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

第一節 生活方式決定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高血壓發病率減少55%,中風減少75%,糖尿病減少50%,腫瘤減少33%,更能使健康壽命延長10年,生活質量當然也會大大提高。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健康養生的人,與不注意養生的人相比,65歲以上花費的醫療費,僅爲後者的1/3~1/2,同時住院的次數也大大減少。

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健康快樂地活到100歲,但是,要想活到100歲,只依靠藥物是萬萬辦不到的。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決定健康的因素有四個:一是內因,即父母的遺傳因素,佔15%;二是外界環境因素,其中社會環境佔10%,自然環境佔7%,共佔17%,即內因外因共佔32%;第三個因素就是醫療條件,佔8%;而第四是就是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佔60%。這個數據也等於在告訴我們:決定一個人健康的因素中,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行爲佔主體。所以,我們雖然不能選擇自己的基因,不能選擇生存的環境,但我們卻可以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不需要花一分錢,也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就可以獲得。而擁有健康最簡單的方式,也是從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始。這些生活方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即:順應自然,順應天時;順勢而爲,順水推舟;天天三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相逢借問留春術,淡泊寧靜比藥好……

不過,只知道這些生活方式還是不夠的,還要親身實踐才行。我曾經提倡,生活中應該堅持“三個半小時,三個半分鐘”,這是一種對我們健康非常有益的生活方式,我們應該堅持。

一、三個半小時

我給大家推薦的“三個半小時”是指:每天晨起運動半個小時,中午睡半個小時,晚上再步行半個小時。

每天早晨起來,要先運動半小時,打打太極拳、跑跑步,但跑步不要超過3公里,也可以進行其他運動,只是這個要因人而異,運動適量。

中午午睡是人體生物鐘的需要,每天中午睡半小時,不僅能緩解上午的疲勞感,還能使下午的精力特別充沛。老年人晚上睡得早,早晨起得也早,所以中午更需要休息。午睡是很重要的,就拿冠心病來說,只要每天堅持午睡半小時,病死率就會減少30%。因爲在午睡這段時間,人體的血壓處於一天之中的低谷,心臟也能因此得到保護。所以我們應該記住,平時即使工作再忙,也要留點休息的時間。曾經有一位副主任醫師,爲參加一個國家級的會議趕幾篇文章,忙得不可開交,最後卻因過度緊張,過度勞累,心臟病突發,趴在辦公桌上死了,才42歲,非常可惜!要擁有健康,不論多忙,該活動時一定要活動,該休息時也一定要休息。

另外,晚上6~7點鐘應該再慢步行走半個小時,這樣可以減少心肌梗塞、高血壓的發病率。而且通過傍晚的行走,還能讓我們睡得更好,提高睡眠質量。

二、三個半分鐘

“三個半分鐘”是說:每天早晨醒來不要馬上起牀,先在牀上躺半分鐘,然後起來後再坐半分鐘,最後兩腿垂在牀沿上再等半分鐘,然後再起來走動。

這三個半分鐘,不用花一分錢,卻可以救很多人!很多人白天都是好好的,過了一夜卻聽說死了。嗯,我昨天還見到他,怎麼就死了呢?原因就是他昨天夜裡起夜,突然一起牀,動作太快,造成體位性低血壓,腦缺血眩暈摔倒,顱骨摔碎了!

那麼這個“三個半分鐘”是怎樣提出的呢?我們在通過心電圖監測時,發現很多人白天心電圖都正常,而到了晚上就會心肌缺血,提前收縮,這是爲什麼呢?因爲,他突然起牀用力,動作過快,結果導致血壓突然變低,造成腦缺血,心臟停止了。不過,如果我們掌握了這三個“半分鐘”,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腦缺血沒了,心臟也可以很安全,這就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猝死,不必要的心肌梗死,和不必要的腦卒中。

有人要問了,說我現在再進行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晚了呢?一點兒都不晚。生活方式沒有早晚之分,只要你下定決心行動就好。行動可以養成習慣,有了習慣,就會成爲一種享受和愉快,而不是負擔,再往後你所品嚐的就是健康所帶來的快樂了。一旦這些生活方式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就掌握了健康的鑰匙,成爲自己生命的主人。

總的說來,健康對我們來說纔是最寶貴的。但健康不能靠高科技,不能靠藥物,而是靠自己堅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天上不會掉餡餅,天上同樣不會掉健康”,健康的鑰匙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如果我們能從現在開始,一直按照健康理念去做,那麼,每一個人都不難做到:“60歲以前沒有病,80歲以前不衰老,輕輕鬆鬆100歲,高高興興一輩子”。

第二節 缺覺多食透支健康

缺少睡眠會引發多種疾病,使人提前死亡,而且還會使人多食,導致體重增加,形成蘋果型肥胖和胰島素抵抗,並進一步使糖尿病、脂肪肝、冠心病、腦卒中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研究發現,健康的年輕男子在連續2天熬夜後(每晚睡4小時),他們血中的瘦素水平會下降18%,而胃飢餓素水平則會上升28%,結果是食慾大增,進食增多。睡眠越少,身體越胖;腰帶越長,壽命越短,這幾乎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剝奪睡眠就是剝奪健康,增加體重就是增加危險。現代社會的忙碌浮躁,讓越來越多的人變得陰虛陽亢,肝火上旺,即使寧靜的節假日也不休息,吃喝、菸酒、聚會、搓麻,追求刺激,放縱慾望,通宵達旦地樂此不疲,結果打亂了睡眠節律,損壞了腸胃健康。而睡眠與進食又是息息相關的。科學研究發現,睡眠越少,人越想吃東西,結果是越吃越胖,導致糖尿病、脂肪肝、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病率增高。由此可見,缺少睡眠、暴飲暴食,是健康的兩大殺手。

其實要想避免以上這些疾病也很簡單,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夜眠八小時,三餐八分飽”。保證睡眠充足、飲食規律,不缺乏睡眠,不過度飲食,過節不要讓自己太累,吃太多,放鬆身體可以,但別放縱行爲,不要讓醉酒、冠心病、急性胃腸炎、胰腺炎等破壞了節日的祥和。古人有言:“起居有時,飲食有節,作息有序,適者有壽。”這句話在今天同樣值得我們提倡。

一、夜眠八小時

人應該睡多少覺才健康呢?這個問題爭論了幾百年,現在清楚了。科學家曾做了個山洞研究,讓人到一個大的沒窗戶的山洞裡面待着,你也不知道外邊是星期幾,是黑天還是白天,反正你該睡就睡,該醒就醒,該吃就吃,該玩就玩。然後科學家來看人的自然生物鐘究竟怎麼運轉。研究發現,不管是男女老少,醒着和休息着,有些人醒過來14小時,自動睡7小時;有的人醒過來18小時,他去睡了9小時;有的人醒過來20小時,又去睡了10小時。可見週期是有長短的,有人18小時,有人14小時,但週期裡醒着跟睡着的比例就是2比1。最後發現,在一天24小時內,醒16小時,睡8小時,是最符合人體自然的生物鐘規律。人羣睡眠調查也發現,正常的睡眠8小時這組人最健康,疾病最少,壽命最長。如果每天少睡1小時,死亡率就增高9%;每天睡6小時的人,死亡率增高18%;每天只睡5小時的人,死亡率增高27%。

二、三餐八分飽

睡眠合理了,吃飯也要合理。美國白宮的保健醫生在來中國講學時,送了一句話給聽衆:吃飯七八分飽,走路爬樓慢跑。但我們的老百姓總結得更簡單:管住嘴,邁開腿。

七八分飽,營養正好。古代老中醫就曾說過類似的話: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這句話可不得了,救了無數人。其實,人體要想健康,就必須要有飢有寒,這樣才能調動身體適度的抵抗力。美國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養了200只猴子,100只猴子頓頓吃飽吃好,另外100只猴子定量供應,就是讓它們只吃七八分飽。實驗進行了10年,10年下來發現,那些頓頓吃得飽飽的猴子,胖的多,肚子大的多,脂肪肝、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的多。而且10年下來,還死了50只猴子,因爲冠心病、肥胖等病死的。而另一組七八分飽的猴子,10年下來苗條猴、健康猴比較多,而且精力充沛,活蹦亂跳,10年之中也只死了12只猴,88只還健康地活着。到了15年後,頓頓吃飽的猴基本都死光了,而七八分飽的苗條猴還有很多活着。這也就證明了這樣一個結果:所有長壽的、高壽的猴子,都是七八分飽這一組的。

有人要問了,七八分飽是什麼標準呢?很簡單,就是你在吃飯時吃到還有餓的感覺,還能吃,還想吃時,就別再吃了,趕緊離開飯桌,這就是剛剛好的七八分飽了。

第三節 不要死於無知

21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的世紀,各路精英異軍突起,引領風騷,創造了一個個奇蹟,但同時又有許多青年英才、企業家、科學家相繼倒下,他們不是死於工作,也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對健康的無知和漠視。古代說:哀莫大於心死,而今天卻是:哀莫大於對健康的無知。

目前,許多優秀的白領、骨幹、精英,都因爲透支健康而提前死亡,成了真正的“白骨精”,讓人扼腕嘆息。其實,我們大家完全可以行動起來,不當“白骨精”,改當朗朗夜空中給人希望給人力量的“啓明星”。要知道,21世紀雖然是知識經濟的世紀,是科技全球化的世紀,是信息數字的世紀,但從根本上來說,21世紀也是健康與生命受到空前關注的世紀。因爲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能比我們的健康和生命更重要。

前衛生組織總幹事中島宏博士曾指出:“許多人的死亡不是因爲死於疾病,而是因爲死於無知。”同時他還說:“只要採取預防措施,就能減少一半的死亡。”也就是說,一半的死亡是完全可以預防的。中島宏博士再三告誡我們:不要死於愚昧,不要死於無知。因爲很多疾病和死亡,只要具備相應的健康知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這讓我想起了這樣一位同志,前一天買了很多冬儲的大白菜回家放在牆根,結果第二天下雪了。他擔心這些白菜凍壞,就從三樓下來搬白菜。白菜一棵有好幾斤重吧,他第一次搬了三棵到三樓陽臺上,第二次搬了兩棵,三次共搬了七棵白菜,50斤重。可是由於他平時不愛活動,突然一下子上下樓三次,結果是累得氣喘吁吁,還越喘越厲害,咳嗽,吐血痰沫。家人趕緊送他去醫院,結果一檢查可不得了: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醫生趕緊對他進行搶救,打了一針藥,這針藥0.1克,就要1.5萬塊!藥倒是挺好用,打進去之後血栓就化開了,病情也很快緩解。但是最後一算賬,醫藥費花了6萬塊錢。6塊錢的大白菜,最後搭進去6萬塊的醫藥費!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他能掌握一些健康知識,知道平常不太活動的人不能突然間乾重活,那肯定能夠避免這種悲劇發生。

所以說啊,掌握一些衛生保健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讓我們在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更加健康,而不是病更多。我們應該明白,疾病越來越多,絕不是物質豐富了,收入多了,錢多了,而是由於衛生保健知識的缺乏。

20世紀70年代時,在北京東郊的某個車間,醫生爲一個38歲的肥胖高血壓患者做體檢,建議他戒菸,按時服藥,結果這名患者若無其事地說:“能吃能睡就是沒病,力氣大就是身體棒。”並當場毫不費力地舉起了身邊的一個100多公斤重的機牀部件。結果3個月後,在一次過度飲酒後的外出途中,他猝倒在路上,搶救後無效死亡。屍檢發現,他心臟冠狀動脈高度狹窄,5處陳舊性心肌梗死。一條生命就這樣沒了,人們是既惋惜又驚詫:“怎麼身體這麼好的人,說死就死了呢?”聽起來好像挺矛盾,其實不然,因爲他的真正死因不死疾病,而是無知。

據北京的一項調查發現:北京人平均得6種慢性病: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心臟病、冠心病和癌症。如果再加上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糖尿病、白內障、骨質疏鬆等,可以說一身是病。事實上,這些疾病並不是因爲物質文明提高而造成的,而是由於精神文明不足、健康知識缺乏而產生的。所以,普及健康知識,樹立健康觀念非常重要,它讓我們都能遠離無知,實現“百歲不是夢”的願望。

第四節 健康觀念從小樹

據報道,現在像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這些疾病,逐漸出現低齡化趨勢。體檢中醫生也發現,得這些病的孩子多在10歲左右。之所以這些孩子從小就患上成人病,有人認爲是生活富裕、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導致的。其實不然,這些病完全是由於兒童缺乏健康知識和健康觀念造成的。因此,我們應從小幫助孩子樹立健康的生活觀念,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預防“成人病”。

美國的經濟表明:美國白人與黑人相比,白人錢多,物質生活好,但是白人高血壓、冠心病、腫瘤等疾病也明顯比黑人少,壽命也比黑人更長。按理說,白領地位高,收入高,物質生活水平高,那患病的機率也應該高於藍領人員,可事實恰好相反,這是爲什麼呢?

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爲白人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健康教育,精神文明、衛生知識、自我保健意識等都比較高。

而與美國白人相比,我們對孩子健康知識的普及遠遠不夠。所以我們的孩子現在得病越來越多,並非是因爲物質文明好,而是精神文明、精神觀念沒有從小樹立好。如果我們從小就能提高衛生保健知識,那麼我們就可以在經濟發達的同時更健康,而不是病更多。

一、“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這句話了,這句話對孩子同樣適用。如今,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雞鴨魚肉也成了孩子們的家常便飯。但是,孩子畢竟不懂太多的健康知識,什麼好吃就吃什麼,不懂節制,結果因爲不注意飲食,一個個成了“小胖子”。而兒童得了成年病的罪魁禍首就是肥胖。這不怪孩子,完全是我們做家長的責任。

現在,很多日本人會讓中小學生在下雪天穿着小褲衩在雪地裡走,定期有意地不讓他們吃飽,並適當地凍他、餓他,結果這些孩子的抵抗力、生命機能都極大地增強,人也變得聰明瞭。凡是一個小孩不知道什麼叫餓,只是飽食終日,他就不會聰明。你要讓孩子變聰明,簡單極了,你餓着他,孩子一餓,他就到處找吃的,實在找不到吃的,他就自己做。這樣,他很快就學會做飯了,很快就聰明瞭。馬戲團裡訓練小狗、小熊,就得餓着它,它表演一個動作給一塊吃的,如果你給它吃飽了,那小狗、小熊就不表演了。

二、幫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導致兒童肥胖的重要原因還有不良的生活習慣,主要是飲食過剩,吃油炸食品多,吃肉多,不愛吃蔬菜、水果;不愛運動,在電視和電腦前待的太長,等等。這些習慣如果長期積累,就會導致孩子營養過剩,身體免疫力下降,肥胖起來當然非常容易。所以,做父母的應該從小就督促孩子,改變孩子的膳食結構,並適當控制孩子的食量。

當然,做父母的也要注意自我控制,因爲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全家人的事。如果一家人都堅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那麼得到幫助的就不只是一個人了。

第五節 不要被疾病嚇倒

很多人在患上疾病,尤其患上比較嚴重的疾病時,往往會恐慌、擔心得要命。其實,增加病死率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對疾病的恐慌心理。恐慌、擔憂會使人的免疫力下降,疾病發病率上升,使病人喪失信心,抵抗力進一步降低,導致病死率增高。

西方有這樣一則寓言:有一天,上帝決定懲治某些人,於是就派霍亂之神霍列拉到人間,讓他殺死3萬人。過了一段時間,霍列拉回去覆命時,上帝發怒了:“我只讓你殺死3萬人,你爲什麼要殺死20萬人那麼多?”面對上帝的質問,霍列拉感到非常委屈,說:“我是隻殺了3萬人,可是其他的17萬人都是自己把自己嚇死的。”這則寓言說明了恐懼心理巨大的負面影響。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讓滿園春色的古都瞬間就變成了滿街口罩的京城。但是,再可怕的“非典”,也是可防、可治而不可怕的。而伴隨“非典”而來的精神病毒——恐懼,卻比“非典”本身更可怕。雖然電子顯微鏡看不到它,但它對我們的負面影響卻遠遠超過“非典”本身。據說當時在某地的一個鎮上,一個嬰兒降生時就會說話,說要煮上一鍋綠豆湯,還要放鞭炮,這樣就能驅除“非典”,說完後不久孩子就死了。結果這個消息不脛而走,竟然在一夜間就傳遍了4萬人的小鎮!很快,全縣上百萬人受到影響,人人自危。後來由鎮副書記親自出面,開大會公開闢謠,貼出大標語,電視、電臺、廣播、報紙也全面正面宣傳,才平息了這個荒誕不經的謠言。

其實,這種對疾病的恐慌和害怕,完全是自己嚇唬自己,結果往往是沒有被疾病害死,反而被疾病嚇死了!

那麼這種恐慌與擔憂來自哪裡呢?與病毒不同,它來自我們自身的無知和無奈。一個人具備了科學知識、科學素養和科學的世界觀,即使面對再大的天災人禍、突發事件,他也能冷靜面對,理性認識,用智慧去戰勝。在這裡,精神的力量真正超過了物質的力量。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醫生。”在這裡我還要加上一句:一個醫生的能力大小是固定不變的,而疾病的康復程度取決於病人的心理狀態,其中的差異甚至能夠決定病人的生死。如果你用樂觀積極的心態去看世界,心中充滿陽光,世界也是陽光的;如果心目中看到的是灰暗,你的世界也是灰暗的。所以,當我們不幸被疾病“造訪”時,一定不能被疾病嚇倒,而是保持積極的心態,這樣第一防病,第二可以治病。心態好,自然可以將全身的自然抵抗力調動起來,病也就好了。相反,有些人一得病,就被疾病嚇倒了,精神萎迷不振,讓他千萬不要吃魚類,他說“醫生說了,魚味美、有營養”,他的自我修復疾病的能力不但調動不起來,再加上這些庸醫的誤診、錯誤的營養醫囑,免疫力也喪失殆盡,那病怎麼能治好呢?

第六節 預防勝於治療

我國的人均壽命是71.8歲,而健康壽命僅62.3歲。如果我國人均健康壽命通過預防養生能延長10歲的話,那麼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也就能躋身世界前列了。同時,每年6100多億元的衛生資源消耗,7800多億元的因病、因傷殘、因過早死亡的損失也將減少50%左右。

患有冠心病的人都知道,到醫院就診時,醫生會在患者堵塞的心血管處插一根導管,再放個支架就可以了,很簡單。但是你知道嗎?這個支架內徑3毫米,重量不到0.5克,多少錢?2.5萬元,而且一次就要用兩三個。再搭一根導管,1.8萬元一根,還用一次就得扔。就診一回就要5~10萬塊,這代價太高了!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手段還不能完全讓患者恢復到原來沒有病的狀態。所以說再怎麼治療,也不如不生病好!

有一位同志,患高血壓12年。他的血壓非常奇怪,高壓到200也不難受,可一吃降壓藥倒難受了。他打聽了兩個醫生,一個醫生說,你必須吃藥;一個醫生說,既然吃藥難受,那就別吃了。於是他就不吃藥了。12年下來,動脈硬化、尿毒症,還要透析,1年就花了9萬多塊錢。結果透析了10年,花了90萬。他愛人爲他請了10年的假,他就整天坐在輪椅上,什麼事都做不了。儘管他非常想活,但一身疾病到後期誰也挽救不了他。其實呢,一天一片藥,不到1塊錢就能控制住高血壓,可是有病不按科學方法來治療,結果花了90萬不說,還丟了性命!

實際上,如果能及早發現疾病,治療是很簡單的。比如高血壓,一天一片藥,3個月到半年就好了。但你要耽誤三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那就不是一片藥的問題了,可能要兩種藥一起吃。如果你再耽誤十幾年,導致腦出血了,那就更不是一片藥兩片藥管用的了,得開顱打洞、抽血!

預防其實很簡單,也很廉價,可以讓很多人不得病,但是卻能夠換來無價的生命的延續。從這個方面來說,即使高科技,也遠不如預防來得好!當然,我們自己本身也要在平時積極預防疾病,不給各種疾病纏上身的機會!我國一項“九五”攻關研究表明:1元的預防投入,可任意減少8.59元的醫療費用支出。而臨牀實踐表明,這樣還可相應地減少近百元的終末期搶救費,更重要的是病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節省醫藥費,造福全社會。看看,這個意義有多麼重大!對全社會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有病看西醫,養生找中醫,若想壽而康,九成靠自己。”對待疾病,預防永遠勝於治療。

第七節 你懂“慢生活”嗎

心理學家表示,不少人在高效率的工作節奏中經常感到精神疲憊,沒有滿足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他們“吝嗇”拿出時間來進行心理上的自我整理。其實,經常有計劃地拿出整塊時間來做做運動,或者給自己慢慢地做一頓好飯、看看喜歡的書、給花澆澆水,甚至只是坐着發發呆,都是一種自我調節,都可以在這些平凡的細節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要知道,適時地“剎車”,不是停滯不前,而是爲了走得更遠。

在美國,有一個很有趣的協會,叫做“放慢時間協會”,這個協會在全球已經擁有700多個會員了。會員們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每天手拿秒錶觀察路人。如果發現有人在不到30秒鐘的時間內就走了50米以上,他們就會上前給予“勸導”,讓其放慢腳步,不要着急。

這些人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他們認爲,當代人的生活已經被束縛在“毫微秒文化”中了。人們的時間已經被切分到最小,一週7天每天24小時都在不停地運作,日常生活被忙碌和焦慮充斥。這種“毫微秒文化”發展到了極致,就會讓人的身心都超負荷運轉,使身體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健康就會受到嚴重損害。如今,很多人都患上了一種被醫生稱爲“延緩幸福綜合徵”的心理疾患。患這種病的人,總是爲沒有充足時間去完成應該完成的事情而感到焦慮不已,而且永遠將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及休息時間放在次要位置。據估計,全世界每100人中就有40人患有這種隱性的心理疾病。

其實,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狀態中,要避免超載、超速和疲勞駕駛,就要學會“慢生活”,使自己心理生理達到陰陽平衡。在這一點上,八十高齡,精神矍鑠、瀟灑從容的金庸先生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金庸先生學識淵博,著作等身,但他不尚奢華,而是提倡“樂觀豁達頤養天年”,羨慕“且自逍遙沒人管”的生活,飲食簡單清淡,七八分飽,衣着自然簡樸。他說:“人要善於有張有弛。武俠小說打一會兒,就要吃飯;談情說愛,也不能老是很緊張,要像《如歌的行板》的韻律一樣,有快有慢。我的性子很緩慢,不着急,做什麼都是徐徐緩緩,最後也都做好了,這樣對健康很有好處。”

知道“慢生活”的好處了吧?那有人要問了:“慢生活”對健康有好處,那我們怎樣才能獲得呢?

一、從吃開始

我們不妨就從慢慢吃開始,抑制生活快節奏。坐下來慢慢吃飯,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的咀嚼和研磨,從而減輕胃腸負擔,幫助消化,預防胃病,而且能有效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醫生建議我們,用15~20分鐘吃早餐,午餐和晚餐則用半小時左右。對老年人來說,每口飯菜應咀嚼25~50次,每頓飯吃30分鐘左右,這才能給飲食中樞足夠的興奮時間。

二、從運動開始

學會“慢生活”還可以從運動開始。慢式運動可以提高生活品質,那種形式上的慢速度、慢動作,所帶來的是內心本質加速度的放緩。如今,無論是在忙碌的美國還是在浪漫的澳洲,一種“每天一萬步”的健身方式都是相當流行的。醫學研究表明,每天步行1小時以上的男子,心臟局部缺血的發病率只是很少參加運動者的1/4。

三、從睡眠開始

人的一生當中,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有睡眠障礙,但懂得“慢生活”的人,卻可以慢條斯理地入睡,一夜安眠,第二天聞着太陽味醒來,容光煥發,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中。

所以說啊,我們還是放慢生活的腳步吧,這樣你會發現生活變得越來越好,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健康!

第八節 健康秘訣 數字箴言

一箇中心:以健康爲中心。

健康不得病,個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節省醫藥費,造福全社會。

兩個基點: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不要整天計較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心胸寬一點,肚量大一點,這樣做人、做事都好辦。

三大作風:助人爲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

助人爲樂是最大的快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知足常樂、自得其樂,人要是倒黴了,也要高興,你現在倒黴,意味着光明就在前面。

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

如果能做到這16個字,那麼高血壓將減少55%,腦卒中將減少75%,糖尿病將減少50%,腫瘤將減少30%,整體壽命也能延長10年。

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
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二章 自我關愛 營養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三章 自我調整 心態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六章 自我注意 防病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第四章 自我養成 生活習慣篇第五章 自我加油 運動篇第一章 自我樹立 觀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