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龍鳳尊2

盛典隔不斷戰報。眩目迷神的盛典罩不住鐵血橫飛的戰爭。

己卯,突厥侵高陵。

李世民望着精當準確的戰報,眉目深寂。突厥,一顆難以啓齒的心頭毒瘤,如今已越捂越大,卻仍無力徹底剜除。幸好,早有準備。

辛巳,行軍總管尉遲敬德與突厥戰於涇陽。尉遲敬德輕騎與其挑戰,殺敵名將,大破之,斬首千餘級。

一戰懾敵,威震八方。

癸未,突厥頡利至於渭水便橋之北,遣其酋帥執失思力入朝窺探,自張形勢。

李世民當即喝令捆綁下獄。

隨後,帝親出玄武門,馳六騎幸渭水上,與頡利隔津對視。

千里渭水,悠波和徐風,靜淡莫測;萬丈傾金,暖流蕩燦浪,雍華從容。

天子鸞駕,威嚴貴重,李世民聖顏大怒,慷慨陳辭,一瀉萬言,厲責突厥負約。

俄而衆軍繼至,塵沙彌天,蹄落雷鳴,迅疾追風,驟停勒馬,整肅劃一。

頡利可汗見軍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驚疑不定,以爲無隙可乘,心中見懼。遂請和,收斂示弱,詔許焉,氣度泱泱。即日還宮。

乙酉,帝又幸便橋,與頡利刑白馬設盟,突厥引退。史稱便橋會盟。

九月丙戌,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帝不受,令頡利歸所掠中國戶口。

丁未,帝親引諸衛騎兵統將等習射於顯德殿庭,謂將軍以下曰:“自古突厥與中國更迭有興衰。若軒轅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周宣驅馳方召,亦能制勝太原。到漢晉之君,及至隋代,不使兵士素習干戈,突厥來侵,莫能抗禦,致遺中國生民塗炭於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築苑,造諸淫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唯習弓馬,希使汝鬥戰,亦望汝前無橫敵。”於是每日引數百人於殿前教射,帝親自臨試,射中者隨賞弓刀、布帛。朝臣多有諫者,曰:“先王制法,有以兵刃至御所者刑之,所以防萌杜漸,備不虞也。今引裨卒之人,彎弧縱矢於軒陛之側,陛下親在其間,正恐禍出非意,非所以爲社稷計也。”上不納。自是後,士卒皆爲精銳。

長孫主六宮,服飾用度皆適宜爲限,合體得當,從不奢靡。自此,宮中朝野,皇女命婦,都卸華妝,去璨羽,衣容物件依禮置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京城風氣一新。皇后賢德,衆**贊。

九月壬子,詔私家不得輒立妖神,妄設淫祀,非禮祠禱,一皆禁絕。其龜易五兆之外,諸雜占卜,亦皆停斷。

長孫無忌封齊國公,房玄齡邢國公,尉遲敬德吳國公,杜如晦蔡國公,侯君集潞國公。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蝕之。

詔追封故太子建成爲息王,諡曰隱;齊王元吉爲剌王,以禮改葬。葬日,上哭之於宜秋門,甚哀。魏徵、王表請陪送至墓所,上許之,命宮府舊僚皆送葬。

癸亥,立中山王承乾爲皇太子,生八年矣。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奏後曰:“東宮器用闕少,欲有奏請。”後不聽,曰:“爲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憂少於器物也!”

癸酉,封賞。裴寂實封一千五百戶,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一千三百戶,高士廉、秦叔寶、程知節七百戶……

甲申,民部尚書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踐者,請戶給絹一匹。”上曰:“朕以誠信御下,不欲虛有存恤之名而無其實,戶有大小,豈能雷同給賜乎!”於是計算人口爲基準。

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非有功者爵爲縣公。

丙午,上與羣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爲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爲盜,安用重法邪!”

十二月,己巳,益州大都督竇軌奏稱獠民造反,請求發兵征討。上曰:“獠民依仗山林,時常鼠竊,乃其常俗;牧守如能撫以恩信,自然順服,安可輕動干戈,漁獵其民,比之禽獸,豈爲民父母之意邪!”終不許。

癸酉,親錄囚徒。進封子長沙郡王恪爲漢王。

是歲,新羅、龜茲、突厥、高麗、百濟、党項並遣使朝貢。

貞觀元年春正月乙酉,改元。

諸事初平,分封百官。

房玄齡、杜如晦功列爲第一,並任宰相,執掌朝政。驍將尉遲敬德自恃戰功累累,更兼擁戴用功,不滿位列房杜之後,勃然大怒,咆哮當堂,甚至變本加厲揮拳打傷前來勸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皇上震怒,聲色俱厲:“朕覽漢史,見高祖功臣全終者少,深不爲然,引以爲鑑。及居大位以來,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孫無絕。然卿居官輒犯憲法,方知韓信受戮,非漢祖過失。國家大事,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行,勉自珍愛,以免後悔也。”尉遲敬德冷汗淋漓,匍匐在地,再不敢爭。皇者威重強壓下一場風波。

人去殿空,空蕩蕩的大殿上,垂目望去,只見一色的大理石莊典華貴,沒了人氣薰暖,冷硬清泠,寒徹骨髓。

年輕的君王端坐在金碧輝煌的御座上,面如冠玉,目沉如水,輕釦着一柄玉白的如意,靜思冥想。

“召魏徵上殿。”斷金切玉般的聲音響起,淡淡擡眼,下旨。

狼狽不堪的魏徵被帶上殿,手腕腳踝上的淤青還未消腫。

“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皇位上的質訓端凝肅殺。

“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臺階下的囚徒忽的擡頭,梗着脖子嘶喊,雙目圓睜,亮得怕人。

李世民哈哈大笑,步下御階,親扶起魏徵。

“錚錚鐵骨,有名臣風範。”李世民走回坐下,“魏徵聽旨:朕封你爲諫議大夫。”

“臣接旨。”魏徵重重跪下、叩首,“主上既以國士見待,微臣必以國士報之!”

“好!愛卿果不負朕望。”李世民掌擊御案,長身立起,直直撞進魏徵擡起的眼中,火光四濺,不禁胸膛微微起伏。

“漢高祖擡舉一個雍齒,止了文武爭功,平了降臣忐忑,籠了天下人心,高明,高明至致啊。”李世民擁着長孫,悠悠長嘆,“而魏徵也的確是個錚錚國士,我不會看錯的。”

“息烽火於未燃,總是最好的。”長孫也靜靜鬆了口氣,“變亂太多,得休養民生,不能再動盪了。”

安內,是首要大事。杜絕巫邪,厚葬兄弟,確立太子,穩住權臣,安撫百姓,架空王公,規矩心腹,吸納才俊……年輕的帝后有條不紊的一一施行,分寸不亂,只是,需要時間,時間還夠嗎……

突厥的鐵騎,馬蹄碎鐵,氣吞山河,虎視眈眈,劍指中原。

厲兵秣馬,戒奢建軍,內鎮叛亂,外防侵略。

皇位上的儀態永遠威重挺拔,雍容澹定,安撫了臣子的心,震懾了蠢動的魂。

希望,能爭取到需要的時間。

可是,世上最難把握的也就是時間。

光陰如駒,瞬隙過。

時間總是不夠的。時間至貴,沒什麼能取代時間。時間是上天的權力,絕對權力。

而人間的英雄,一代代長成,不服天命,拔劍長嘯,依仗智慧、眼光、膽量,押上鮮血、生命、所有,前赴後繼,搏一場生死豪賭。

情勢急迫,點兵備戰,兵源不足。李世民眉鋒深鎖。封德彝奏:“中男雖未十八,其軀幹壯大者,亦可並點。”李世民默默點頭。

誰料,敕令既出,魏徵固執以爲不可,連續拒絕簽署。

李世民勃然大怒,猛擊御案:“中男壯大者,乃奸民詐妄以避徵役,取之何害,而卿固執至此!”震碎如意,玉碎清脆。

魏徵跪伏於地,慷慨激昂:“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衆多。陛下取其壯健,以道御之,足以無敵於天下,何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乎!且陛下每雲:‘吾以誠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無欺詐。’今即位未幾,失信者數矣!”

李世民又氣又驚:“朕何爲失信?”

魏徵朗朗對答,響徹殿堂:“陛下初即位,下詔雲:‘百姓拖欠官家財物,悉數免除。’有衙門以爲拖欠秦府者,非官物,征討如故。陛下以秦王升爲天子,秦府之物,非官物爲何!又曰:‘關中免二年租調,關外免一年徭役。’既而繼有敕雲:‘已役已輸者,以來年爲始。’退還之後,又再徵收,百姓已不能無責怪。如今既徵物,復又點兵,何謂以來年爲始乎!又陛下所與共治天下者是地方官吏,居常簡閱,皆以委之;至於點兵,獨疑其詐,豈所謂以誠信爲治乎!”

李世民默然,再開口,已心悅言緩:“朕以爲卿固執,疑卿不通政事。今卿論國家大體,確盡其精要。夫號令不信,則民不知所從,天下何由而治乎!朕過深矣!”乃不點中男,賞賜魏徵金甕一口。

丁亥,上宴羣臣,奏《秦王破陣樂》。音調雄壯,舞姿矯健。

李世民擊掌和樂,興致昂揚:“朕昔受命出征,民間遂有此曲,雖非文德之雍容,然功業由此而成,不敢忘本。”

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內,豈文德之足比。”

李世民聞言斂笑,肅容沉聲:“平亂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隨其時。卿謂文不及武,斯言過矣!”封德彝頓首。

李世民環顧羣臣,語重心長:“君依於國,國依於民。薄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慾也。”

在李世民的生命中,楊廣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半世興國至奢靡,半世揮霍至亡身。他的雄才大略,他的放縱驕橫,他的國**死。由他創造,由他毀滅。精彩的傳奇,民咒的昏君。行在運河上睥睨天下的隋煬帝常常在深夜裡驚醒睡夢中的李世民,心魂激盪,冷汗淋漓。

既然連楊廣都不能興國與縱慾兼得,李世民願意節慾興國。他願意廣開言路,恪守法律,慎用皇權。

李世民認爲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升爲大理少卿。當時候選官員多詐冒資蔭,李世民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者事發,李世民欲殺之。戴胄奏:“依法應流放。”李世民震怒:“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戴胄對曰:“敕者出於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陛下忿候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現既知其罪不至殺,則應依法明斷,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李世民曰:“卿能執法,朕復何憂!”

李世民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李世民詰問,封德彝對曰:“非不盡心,但如今未有奇才耳!”李世民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封德彝慚而退。

御史大夫杜淹奏:“諸司文案恐有稽失,請令御史赴司檢校。”李世民問封德彝,對曰:“設官分職,各有所司。果有錯失,御史自應糾舉;若巡視諸司,吹毛求疵,太爲煩碎。”杜淹默然。李世民問杜淹:“爲何不再爭辯?”對曰:“天下之務,當盡至公,善則從之,德彝所言,真得大體,臣誠心服,不敢非議。”李世民悅曰:“公等各能如是,朕復何憂!”

有上書請去佞臣者,李世民問:“佞臣爲誰?”對曰:“臣居草澤,不能得知其人,願陛下與羣臣言,或佯怒以試之,執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順旨者,佞臣也。”李世民曰:“君,源也;臣,流也;濁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爲詐,何以責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誠治天下,見前世帝王好以權譎小數待其臣下者,常竊恥之。卿策雖善,朕不取也。”

有人告魏徵偏袒親戚,李世民遣御史大夫溫彥博查之,不實。溫彥博奏曰:“魏徵不存形跡,遠避嫌疑,心雖無私,亦有可責。”李世民令溫彥博責問魏徵,且曰:“自今起應表態存形跡。”他日,魏徵入見,奏曰:“臣聞君臣同體,應竭誠相待;若上下俱存形跡,則國之興喪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詔。”李世民離座驚道:“吾已悔之。”魏徵再拜曰:“臣幸得事奉陛下,願使臣爲良臣,勿爲忠臣。”李世民曰:“忠、良有何異乎?”對曰:“后稷、契、皋陶,君臣齊心協力,共享尊榮,所謂良臣。龍逄、比干,犯顏直諫,身死國亡,所謂忠臣。”李世民心悅,賜絹五百匹。

李世民謂房玄齡曰:“隋文帝爲何等人主?”對曰:“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一臨朝,常至日落。五品以上,引坐論事。護衛之人,傳餐站崗。雖性非仁明,亦勵精之主也。”李世民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觀事不達,至察則多疑於物。事皆自決,不任羣臣。雖勞神苦形,豈能一一中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復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承受而已,莫敢諫爭,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廣,豈可獨斷一人之慮?朕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爲天下之務,委任責成,各盡其用。宰相彙總,深思熟慮,然後奏聞。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何憂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詔敕行下有不當者,皆應稟奏,毋得阿從,不盡己意。”

家國之振興不是一飛沖天之傳奇,不得不兢兢業業循序漸進,有謀無巧。依然是天災人禍連綿,依然是賑恤平叛固本,點點滴滴捋順。李世民端坐皇位,指揮沉定,決不顯露出半點疲態焦躁。莊稼無收、王將謀反、突厥虎視、京都初平……所有一切的一切絞在一起亂麻一團,輕不得重不得,急不得緩不得,而衆人都看着年輕的皇上,指望他掌控天下局勢殺開一條生路。

帝皇的心清明深遠,帝皇的眼淡定精準,帝皇的手循序漸進。

辛丑,燕郡王李藝反於涇州,伏誅。

二月丁巳,詔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無夫家者,州縣以禮聘娶;貧不能自行者,鄉里富人及親戚資送之;鰥夫六十、寡婦五十、婦人有子若守節者勿強。

命大加並省,因山川形便,分爲十道:一曰關內,二曰河南,三曰河東,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隴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劍南,十曰嶺南。由此,藩地削。

三月癸巳,皇后親蠶。

夏四月癸巳,涼州都督、長樂王幼良有罪伏誅。

五月癸丑,敕中書令、侍中朝堂受訟辭,有陳事者悉上封。

六月是夏,山東諸州大旱,令所在賑恤,無出今年租賦。

秋七月壬子,吏部尚書、齊國公長孫無忌爲尚書右僕射。

“妾既託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願兄弟子侄佈列朝廷。漢之呂霍可爲切骨之誡,特願聖上勿以外戚爲宰執。”長孫諄諄勸告。

李世民不聽。

八月河南、隴右邊州霜。

事態尚未全靖,人心早已浮動。宮廷,永遠是宮廷,察言觀色,趨炎附勢,明踏暗損,哪朝哪代都差不多。因爲人心,不分今古,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君主,明察秋毫還是昏庸無能,擇才善用還是惡諍愛諂,影響着朝代的興衰交替。

誰都明白,聖眷最隆的是長孫家。妹妹是皇后,哥哥是重臣,就連舅舅,都是皇上極倚重的人。桀驁如尉遲敬德,敢譏嘲房玄齡,頂撞杜如晦,卻也不敢對長孫無忌有絲毫不敬。

長孫看在眼裡,憂在心底。

舅舅的府邸是皇帝親賜,氣派遠遠超過當日舊宅,卻依然是舅舅一貫的格調,垂柳明泊,嬌花曲廊,清雅恬怡。

“皇后今來之意,可容老臣一猜?”高儉眉目含笑,溫潤澹雅,遞過一盅暗香清遠的野山茶。

“舅舅請說。”長孫輕輕漾笑。

“長孫一族已位極人臣,眷寵無雙。皇后可是怕衆口鑠金,物極必反?”

長孫幽幽嘆息:“更可怕的是已無人敢言長孫一族的不是了。”

高儉默默點頭:“其實也不難辦,若長孫一族現在有人抽身,淡出京都,無稽猜忌自然就不攻自破。臣在京城也呆乏了,請皇后成全。”

“這不行。”長孫蹙眉,一口回絕。

“丫頭,你忘了舅舅最大的心願是什麼了,又何必強留我在京城?”高儉淡淡笑開了,和暖如春風拂面。

長孫心中一酸,忙舉杯掩過,輕啜一口,竟甘釅非常:“此茶清妙,不同宮中。”

“天然野趣,縱難入宮門,也自有好處。”

戊戌,貶侍中、義興郡公高士廉爲安州大都督。

人心或有眷戀,世事自去無痕。長孫希望守弱以保全,哪知上天常不從人願。

天下情勢峰迴路轉,格局將暗換,李世民的磐定和施政會得到回報。可就在這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看不清形勢的蠢才們紛紛叛變。

九月辛未,幽州都督王君廓奔於突厥。

十二月壬午,李孝常、劉德裕、元弘善、長孫安業密謀以警衛兵作亂。

昭陽殿。長孫哭倒在李世民膝前:“安業罪死無赦。然不慈於妾,天下知之;置以極刑,人必謂妾所爲,恐累及陛下名聲!”

李世民輕輕嘆息,扶起長孫。嬌軀溫軟,顫抖不已。李世民攬入懷中,耳鬢廝磨,清香淡雅。

爲了我的名,爲了你的名,爲了家國,爲了天下……這就是我們……貞觀帝后……不是隋煬帝和蕭後……也不是……長孫和李世民……

輕輕擡手,細細拭淚,爲長孫。

長孫安業得以免死,流配。

二年春正月辛丑,長孫苦勸,李世民不得已改封長孫無忌爲開府儀同三司。

家國不懼外患,唯恐內憂。哀兵必勝,樹大必空。李世民撐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如今的突厥,已過了它的黃金時期。

天與弗取,反受其咎。頡利可汗優柔寡斷,錯失良機,如今,內憂外困,總叛親離,情勢已倒轉。

倒是李世民,死裡逃生後,後福無窮,終於可以從容佈局瀟灑下子,勝利的天平慢慢向李世民傾斜。

世事本如此,不進則退,兩勇相爭靜者勝。

癸丑,吐谷渾寇岷州,都督李道彥敗之。

庚午,刑部尚書李靖檢校中書令。

十二月,西突厥統葉護可汗爲其伯父所殺;伯父自立,是爲莫賀咄侯屈利俟毗可汗。國人不服,弩矢畢部推泥孰莫賀設爲可汗,泥孰不應允。統葉護之子力特勒避莫賀咄之禍,逃亡在康居,泥孰迎而立之,是爲乙毗鉢羅肆葉護可汗,與莫賀咄相互攻伐,烽火不息,俱遣使來請婚。上不許,曰:“汝國方亂,君臣未定,何得言婚!”且諭以各守領地,勿復相攻。於是西域諸國及敕勒先役屬西突厥者皆叛之。

突厥北邊諸姓多叛頡利可汗歸薛延陀,共推其俟斤夷男爲可汗,夷男不敢當。上欲圖謀頡利可汗,遣遊擊將軍喬師望走小道奉冊書拜夷男爲真珠毗伽可汗,賜以鼓。夷男大喜,遣使入貢,建牙於大漠之鬱督軍山下,東至,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磧,北至俱倫水;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僕骨、諸部皆屬焉。

三月壬戌,李靖爲關內道行軍大總管,以備薛延陀。

己巳,遣使巡關內,出金寶贖饑民自賣子女者還之。

三年春正月辛亥,契丹渠帥來朝。

三年正月辛未,司空、魏國公裴寂罷。

二月戊寅,中書令、邢國公房玄齡爲尚書左僕射,兵部尚書、檢校侍中、蔡國公杜如晦爲尚書右僕射,刑部尚書、檢校中書令、永康縣公李靖爲兵部尚書,右丞魏徵爲守秘書監,參預朝政。

三月丁巳,上謂房玄齡、杜如晦曰:“公爲僕射,當廣求賢人,因才授任,此宰相之職也。聞爾聽受辭訟,日不暇接,安能助朕求賢乎!”因敕“尚書細務屬左右丞,唯大事應奏者,乃關僕射。”

夏四月乙亥,太上皇徙居於大安宮。

甲午,皇上始御太極殿聽政。

亮電撕裂黑幕,戰鼓隆隆已擂響,驚懾天下。

帝皇舉起刀劍,血洗恥辱,揚威立儀,榮耀大唐。

戰馬在嘶鳴,刀劍雪亮,將士目中有火氣勢如虹。

犯大唐者,雖遠必誅。

拂曉,露溼,天高雲淡,金星璀璨。

長孫李世民親自斟酒爲將士送行。

李世民把臂將士,言語諄諄:“吾自少征討四方,頗知用兵之要,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常以吾弱擋其強,強擊其弱。彼逐吾弱,奔襲不過數十百步,吾逐其弱,必突至其陣後乘勢反擊之,無不潰敗,所以取勝,多在此也!”

丁亥,李靖爲定襄道行軍大總管,以伐突厥。

秋八月丙子,薛延陀毗伽可汗遣使朝貢。頡利可汗大懼,始遣使稱臣,請尚公主,修婿禮。

代州都督張公謹上奏稱可取突厥而代之,因爲頡利縱慾逞暴,誅忠良,暱奸佞,一也。薛延陀等諸部皆叛,二也。突利、拓設、欲谷均得罪頡利,無地容身,三也。塞北霜旱,糧草乏絕,四也。頡利疏其族類,親委胡人,胡人反覆無常,大軍一臨,必生內變,五也。華人入北方,其衆甚多,聽聞嘯聚勢盛,佔據山險,大軍出塞,自然響應,六也。”

聖上認爲頡利可汗既然想與唐朝和親,又出兵援助大唐的敵人樑師都,小人不可信。

九月丁巳,華州刺史柴紹爲勝州道行軍總管,以伐突厥。

九月丙午,突厥俟斤九人帥三千騎來降。

戊午,拔野古、僕骨、同羅、奚酋長並帥衆來降。

冬十一月庚申,幷州都督李世?爲通漠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爲定襄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爲金河道行軍總管,任城郡王道宗爲大同道行軍總管,幽州都督衛孝節爲恆安道行軍總管,靈州都督薛萬徹爲暢武道行軍總管,衆合十餘萬,皆受李節度,分道出擊突厥。

乙丑,任城王道宗擊突厥於靈州,破之。

丙午,西突厥、高昌遣使朝貢。

辛丑,突厥寇河西,肅州刺史公孫武達、甘州刺史成仁重與之廝戰,破之,捕虜千餘口。

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來奔請罪。

壬午,遣使上貢,上曰:“遠道而來,蓋因突厥已臣服之故也。昔人謂御戎無上策,朕今治安中國,而四夷自服,豈非上策乎!”

庚寅,突厥鬱射設率所部來降。

丁未,東謝部落首領謝元深、南謝首領謝強來朝。聚居在黔州之西。詔以改遷東謝至應州、南謝至莊州,均隸屬於黔州都督。

乙丑,柯酋長謝能羽及充州蠻入貢。

党項各部酋長來降。

是歲,戶部奏:中國人自塞外歸來及四夷族前後降附者,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

四年春正月,李靖帥驍騎三千自馬邑進屯惡陽嶺,夜襲定襄,大破之。

突厥頡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大驚曰:“唐不傾國而來,靖何敢孤軍至此!”其衆一日數驚,乃遷徙牙帳至磧口。

李靖復遣諜離間其心腹,頡利親信康蘇密攜隋皇后蕭氏及隋煬帝之孫楊政道來降。乙亥,遣送至京師。

李靖進封代國公。

帝大悅,謂侍臣曰:“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國家草創,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靖以騎三千,蹀血虜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輩,足雪吾渭水之恥矣!”

先前,有胡人降將稱唐朝有人私下與隋蕭後通書信。至此,中書舍人楊文請求訊問。上曰:“天下未定,突厥正強,愚民無知,或有斯事。今天下已安,既往之罪,何須問也!”

李世兵出雲中,與突厥戰於白道,大破之。

二月甲辰,李靖又破突厥於陰山,頡利可汗輕騎遠遁。

先是,頡利既敗,竄於鐵山,餘衆尚數萬;遣執失思力入見,謝罪,請舉國內附,身自入朝。

上遣鴻臚卿唐儉等慰撫之,又詔李靖將兵迎接頡利。頡利外爲卑辭,內實猶豫,欲待草青馬肥,亡入漠北。

李靖引兵與李世會合於白道,相互謀劃道:“頡利雖敗,其衆猶盛,若走向磧北,依靠舊族,道阻且遠,追之難及。今使臣已至彼,虜必寬心,若選精騎一萬,攜二十日糧草前往襲之,不戰可擒矣。”

以其謀告張公謹,對曰:“詔書已許其降,使者在彼,怎可擊之!”李靖曰:“此韓信所以破齊也。唐儉輩何足惜!”

李靖遂領兵夜發,李世繼之,軍至陰山,遇突厥千餘帳,俘以隨軍。

頡利見使者大喜,意自安。

李靖使武邑蘇定方率二百騎爲前鋒,乘霧而行,距牙帳七裡,虜乃覺之。

頡利乘千里馬先走,李靖軍至,虜衆遂潰。唐儉脫身得歸。

李靖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獲雜畜數十萬,殺隋義成公主,擒其子疊羅施。

頡利率萬餘人慾度磧,李世軍於磧口,頡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長皆率衆降,李世虜五萬餘口而還。

開拓土地自陰山北至沙漠,捷訊快馬報朝廷。

甲寅,因克突厥赦天下。

丁巳,以旱詔公卿言事。

三月甲午,李靖俘突厥頡利可汗以獻。

東突厥滅亡,皇朝拓疆至貝加爾湖北。

甲午,以俘頡利告於太廟。

夏四月丁酉,御順天門,軍吏執頡利以獻捷。

李世民召集臣商議突厥降衆之處置。

多數臣子認爲:“北方狄人自古就是中原的禍患,現在幸好其已敗亡,應遷徙至河南兗豫間,打亂種族部落,令其雜居於各州縣,教其耕織,轉爲務農,使塞北永遠空曠無人。”

禮部侍郎李百藥認爲:“突厥雖稱國,實各部族皆有其首領。現今應乘其離散,各以本部族設首領,使其不互爲臣屬,則削弱易控。相互勢均力敵則難以相互吞併,各自力圖保全,必不能與大唐相抗衡。請求仍在定襄置都護府節度,此乃安定邊防之長久計。”

夏州都督竇靜認爲:“戎狄本性如禽獸,不能威服以刑,不能教化以仁,且戀土難忘。不可安置中原,應乘勢奪其地間其族,削弱以鉗制,使其永爲藩臣,永保邊塞平定。”

魏徵認爲:“狄人弱則請服,強則叛亂,向來如此。應將其驅趕至荒蠻,不可留居內地,以絕心腹之患。晉初胡漢雜居中原,郭欽、江統勸晉武帝逐胡,武帝不聽。此後二十餘年,伊水、洛水之間,遂爲北方戎狄聚居之地,此乃前代的明鑑!””

惟有中書令溫彥博力排衆議:“突厥降衆宜遷居至河套,保全其部落,順從其習俗,則既可充實空虛之地,又可增強北邊防務。”又曰:“天子對萬物,應天覆地載,無有遺漏。今突厥窮困潦倒歸降中華,豈能拒之於外而不受?”

李世民贊同溫彥博,曰:“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族皆依朕如父母。”

於是,東起幽州,西至靈州,劃分突利可汗原統屬地,設置順、化、長四州都督府;又劃分頡利之地爲六州,東面設定襄都督府,西邊置雲中都督府,統領突厥降衆。

歸附酋長,拜爲將軍、中郎將,佈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夷狄官員百多人,佔朝臣一半,遷居長安者近萬家。

三月,戊辰,以突厥夾畢特勒阿史那思摩爲右武候大將軍。

三月,戊辰(初三),唐朝任命突厥夾畢特勒阿史那思摩爲右武候大將軍。

四月戊戌,西北君長請上號爲“天可汗”。西北諸蕃亦請上尊號爲“天可汗”。

上曰:“朕爲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羣臣及四夷皆稱萬歲。

於是降璽書冊命其君長。

上則兼稱大唐皇帝天可汗。

巍巍大唐,四海臣服。

時至今日,李世民的王國方纔打造完成。

只是,還是如誓言般雪白嗎?

——我要融化整合這個雜色駁亂的世界,洗煉成我純白的王國。我的王國要如你的丰韻,圓和諧美,完好無暇。

當年白衣燦耀的少年啊,擁着心愛的人兒,傾吐凌雲之志,不屑骯髒殘缺。

當年白衣燦耀的少年啊,今何在?

大風起兮,飄揚旗幟,紅白相間的旗幟迎風招展。

年輕的帝皇,身着金黃的龍袍,仰望大唐的旗幟,凝立如玉雕。

所謂融化,所謂洗煉,所謂完美。

長孫輕輕斟酒一杯,迎風灑在墓前,芬芳四溢,醇烈……如故人。

不禁熱淚滾出,落在風中。

“肇仁,我和世民看你來了。你當年的預言都實現了。你看到了嗎?你高興嗎?”

劉文靜,第一個爲了李世民的王國流血的自己人。

然後,魔咒啓動了。

百無禁忌,血流成河,不論親仇。

肇仁,爲了給你的血交代,爲了給我兄弟的血交代,爲了給蒼生的血交代,我一定會實現我的誓言,洗煉出純白的王國。

李世民手執金樽,斟酒一杯,灑在墓前。

安息吧,肇仁,瞑目吧。

附:淮安王李神通爭功是武德九年九月己酉(二十四日),是因爵位田邑不如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差點打瞎任城王道宗次的眼睛是貞觀八年的事,那時的李世民早就有意打壓武將了,所以一開始分封權位和長孫房杜持平的尉遲此時已大大不如了。我把兩件事都合到了貞觀元年,只是爲了集中體現當時的局勢。李世民不願急着改元以免留下不孝惡名,很多大事都是武德九年做的,我寫到貞觀名下,只是考慮到閱讀習慣。

魏徵也是武德九年降的,一開始封爲詹事主簿。及踐祚,擢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使安輯河北,許以便宜從事。後又遷尚書左丞。因爲魏徵以諫臣聞名,所以我直接就寫了諫議大夫。中男之爭也是武德九年十二月。

一些李世民的言論我也歸了類,沒有全按時間先後寫。

第12章 塵煙散第6章 天下主第12章 塵煙散第3章 天地開第7章 骨肉殘引子·驚夢第7章 骨肉殘第11章 鳳冠正第1章 鳳初啼第2章 龍鳳配第1章 鳳初啼第6章 天下主第3章 天地開第1章 鳳初啼第2章 龍鳳配第8章 龍鳳尊1第9章 龍鳳尊2第12章 塵煙散第3章 天地開第8章 龍鳳尊1第10章 龍鳳尊3第6章 天下主第6章 天下主第9章 龍鳳尊2第10章 龍鳳尊3第5章 征程長第5章 征程長第1章 鳳初啼第5章 征程長第1章 鳳初啼引子·驚夢第4章 風雲變引子·驚夢第7章 骨肉殘第5章 征程長第12章 塵煙散第5章 征程長第8章 龍鳳尊1第6章 天下主第11章 鳳冠正第4章 風雲變第6章 天下主第1章 鳳初啼第9章 龍鳳尊2引子·驚夢第11章 鳳冠正第5章 征程長引子·驚夢第9章 龍鳳尊2第2章 龍鳳配第3章 天地開第11章 鳳冠正第12章 塵煙散第8章 龍鳳尊1第12章 塵煙散第11章 鳳冠正第8章 龍鳳尊1第3章 天地開第1章 鳳初啼第9章 龍鳳尊2第11章 鳳冠正第3章 天地開第11章 鳳冠正第3章 天地開第11章 鳳冠正第12章 塵煙散第5章 征程長第5章 征程長第2章 龍鳳配第9章 龍鳳尊2第7章 骨肉殘第9章 龍鳳尊2第1章 鳳初啼第4章 風雲變第12章 塵煙散第2章 龍鳳配引子·驚夢第12章 塵煙散第9章 龍鳳尊2第11章 鳳冠正引子·驚夢第6章 天下主第2章 龍鳳配第8章 龍鳳尊1第4章 風雲變第3章 天地開第6章 天下主第9章 龍鳳尊2第7章 骨肉殘第12章 塵煙散第1章 鳳初啼第9章 龍鳳尊2第4章 風雲變
第12章 塵煙散第6章 天下主第12章 塵煙散第3章 天地開第7章 骨肉殘引子·驚夢第7章 骨肉殘第11章 鳳冠正第1章 鳳初啼第2章 龍鳳配第1章 鳳初啼第6章 天下主第3章 天地開第1章 鳳初啼第2章 龍鳳配第8章 龍鳳尊1第9章 龍鳳尊2第12章 塵煙散第3章 天地開第8章 龍鳳尊1第10章 龍鳳尊3第6章 天下主第6章 天下主第9章 龍鳳尊2第10章 龍鳳尊3第5章 征程長第5章 征程長第1章 鳳初啼第5章 征程長第1章 鳳初啼引子·驚夢第4章 風雲變引子·驚夢第7章 骨肉殘第5章 征程長第12章 塵煙散第5章 征程長第8章 龍鳳尊1第6章 天下主第11章 鳳冠正第4章 風雲變第6章 天下主第1章 鳳初啼第9章 龍鳳尊2引子·驚夢第11章 鳳冠正第5章 征程長引子·驚夢第9章 龍鳳尊2第2章 龍鳳配第3章 天地開第11章 鳳冠正第12章 塵煙散第8章 龍鳳尊1第12章 塵煙散第11章 鳳冠正第8章 龍鳳尊1第3章 天地開第1章 鳳初啼第9章 龍鳳尊2第11章 鳳冠正第3章 天地開第11章 鳳冠正第3章 天地開第11章 鳳冠正第12章 塵煙散第5章 征程長第5章 征程長第2章 龍鳳配第9章 龍鳳尊2第7章 骨肉殘第9章 龍鳳尊2第1章 鳳初啼第4章 風雲變第12章 塵煙散第2章 龍鳳配引子·驚夢第12章 塵煙散第9章 龍鳳尊2第11章 鳳冠正引子·驚夢第6章 天下主第2章 龍鳳配第8章 龍鳳尊1第4章 風雲變第3章 天地開第6章 天下主第9章 龍鳳尊2第7章 骨肉殘第12章 塵煙散第1章 鳳初啼第9章 龍鳳尊2第4章 風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