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章 魏延詐關

其實吧,張溪也知道,曹真可能是故意放出假消息,撤兵是假,引誘自己主動進攻臨晉纔是真的。

之後曹真不管是半路設伏也好,吸引自己攻城也罷,用類似的方式來消耗自己的兵力,然後再發動反擊,一舉擊潰自己率領的剩下雍州軍。

真的,這點淺顯的計謀,張溪不可能看不出來。

但問題是,張溪也不敢冒險如今魏延已經去偷襲潼關了,算算時間,這時候曹真也確實應該是已經接到潼關遇襲的消息了。

所以,曹真的撤軍,有至少三成的概率,是真的要撤。

而張溪,顯然是不能讓曹真就這麼撤軍去圍毆魏延的,不管魏延有沒有攻下潼關。

因此,張溪只能是冒險出兵,去進攻臨晉縣,拖住曹真回撤的腳步。

事實上,趙雲是反對張溪立刻就出兵的。

原因無他,兵力不足。

張溪手頭只有一萬步卒,加上趙雲手裡的五千騎兵,總兵力就只有一萬五千人涼州軍的步卒到現在,還在距離大荔縣三十里的地方。

因此,趙雲的建議是,再等上一天,等到蘇則領兵抵達後,再對臨晉縣發動進攻。

而且趙雲也明確告訴了張溪,自己的三千重裝騎兵雖然在局部戰場上戰鬥力很出色,但他如今手裡的遊騎兵,只有兩千人了。

如果沒有足夠的遊騎兵保護重裝騎兵的兩翼,再次遇到曹魏的輕騎兵時,重裝騎兵能起到的效果,可能並不大,甚至一個不好,會讓曹魏輕騎兵騎射到死。

畢竟,曹魏現在應該還有八千輕騎兵。

現在進兵,確實不是時候。

這些,其實張溪也知道。

但張溪是真的不敢去賭曹真是假撤兵。

晚一天出兵,在一般的情況下,確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如今的左馮翊局勢,潼關那邊可禁不起浪費掉的這一天。

這一天,可能會是改變整個關中戰局勝敗的一天。

再一個,蘇則率領的涼州步兵.原計劃五天就應該抵達大荔縣的蘇則,現在依然距離大荔縣有一天的時間差,他能不能在一天內及時趕到,這個張溪可不敢去賭。

張溪對蘇則是沒什麼印象的,畢竟這貨在《三國演義》裡是提都沒提,具體能力如何,張溪根本不知道,他是不是真心願意出仕大漢,也依然要打一個問號。

說的直白一點,張溪依然不信任這個蘇則,生怕這貨是在故意拖延戰機。

因此,張溪不敢去等蘇則帶領的步兵,他必須在第一時間出兵,儘可能的拖住曹真。

張溪要說別的吧,趙雲可能還能繼續勸一下,但一說到蘇則是否可信別說張溪,就是趙雲心裡也犯嘀咕。

這位,可是爲了大魏可以堅持五六年不出仕的人,如果不是涼州實在沒人可以用,那些涼州豪強比蘇則更加不可信任,趙雲也不至於要讓蘇則領兵跟他一起入蕭關。

所以,趙雲思來想去,覺得張溪說的可能也有點道理。

因此,趙雲只能同意張溪的出兵,同時下令重裝騎兵和遊騎兵一起出擊,重新作爲步兵的輔助兵種,護衛步兵側翼。

這不是能發揮重裝騎兵最大戰力的做法,但如今的局勢,趙雲是真沒得選。

就這樣,張溪率領一萬步卒出兵,向臨晉縣進發,而趙雲親率五千騎兵掩護側翼,防備魏軍騎兵的突襲。

而曹真.曹真一看到張溪和趙雲全都離開了大荔縣,頓時大喜。

不怕你來,就怕你不來。

曹真立刻下令全軍,整軍備戰,準備在臨晉縣,跟蜀賊一決勝負!!!

但這個軍令,纔剛剛下達了不到半天的功夫,中軍帳又傳出了新的命令——全軍收拾行裝,準備後撤。

這前後兩個軍令的差異如此之大,別說中層的偏將,校尉了,就是底層的士兵,也有些無所適從到底聽哪個?!

王朗和韓德更是直接找到了曹真,詢問緣由.軍中朝令夕改,可是大忌啊,容易離散軍心的。

可曹真也沒辦法,他只是掏出了一封軍報,遞給了王朗。

韓德是什麼態度,曹真可以不理會,但王朗不行。

王朗不僅僅是三朝元老,大魏司徒,他更是奉旨監軍,如此差異巨大的軍令,曹真必須給他一個解釋。

而王朗看完了軍報上的內容後,也是臉色蒼白,半天說不出話來。

軍報是王昶送來的,跟曹泰的求援信就隔了不到兩天的時間,但王昶送來的軍報不是請求援軍,而是告訴曹真——潼關失守。

潼關失守,已經容不得曹真繼續在臨晉縣這邊跟張溪繼續糾纏了,他如果不能及時回援,重奪潼關,那麼只需要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軍中就會因爲斷糧而軍心渙散,從而被蜀賊一戰而破。

所以纔會有這麼前後反差巨大的軍令出現.曹真也不想退,但現在,不退不行了。

“這怎會如此”王朗一邊再三查看軍報,一邊喃喃的,不可置信的說道。

怎會如此?!

其實曹真內心也很想知道,怎會如此!!!

根據王昶發過來的戰報,蜀賊只用了三千人偷襲潼關,而自家那個族弟,居然在同等兵力下,被人輕易攻破了潼關。

如果不是曹泰本人並不在眼前的話,曹真都想直接下令軍法處置了。

特麼老曹家和夏侯家是怎麼了,第一代出了多少名將勇將,怎麼這才第二代,就出了這麼多的廢物.先是夏侯楙,後是曹泰,這倆混蛋的作爲,怎麼對得起他們父親的威名?!

如今的曹真,已經把曹泰跟夏侯楙劃爲一個檔次了,但有一說一曹泰是真的冤枉啊。

雖然潼關失守這事兒吧,跟曹泰的能力不足是有點關係,但曹泰真不是夏侯楙那樣的廢物。

這事兒,還得從四天前說起。

魏延帶着三千遊騎兵是一路狂奔,爲了搶時間,甚至都沒有做太多的繞路,除了在臨晉縣附近的時候繞了一個圈子外,直勾勾的就奔着潼關而去。

而沿途魏軍佔領的縣城,不是沒有人發現魏延的這支騎兵,但因爲魏延的騎兵都是穿着魏軍的鎧甲,拿着魏軍的旗幟,再加上魏延就這麼大大咧咧的直接從縣城外圍穿過,一點掩藏蹤跡的行爲都沒有.搞的這些縣令們都認爲,這是前方有什麼緊急任務讓這支騎兵去執行,自然沒有人會派出斥候去詢問這支騎兵的目的。

至於王昶王昶也是倒黴,他並沒有一開始就帶兵去支援潼關,而是先跟隨曹真撤軍到臨晉,然後曹真纔給他兵馬和兵符,讓他出發去潼關。

因此,王昶其實從出發開始,就已經被魏延給甩在了身後,帶的又是速度偏慢的步兵,自然不可能沿途察覺到有這麼一支部隊。

就這樣,魏延花了兩天的時間,一路通行無阻的,就趕到了潼關面前。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詐開潼關關門的事情。

魏延依然是按照預定的計劃行事,謊稱是在大荔縣敗退的曹魏精銳騎兵,因爲突圍的時候走散了方向,被蜀賊擋住了歸建的道路,所以才沿途收攏了一部分騎兵,撤退到潼關來。

而這個時候,潼關守將曹泰也沒有隻憑藉魏延的一面之詞,就傻乎乎的打開關門放人進去。

曹泰還是很謹慎的詢問了一些大荔縣敗退的問題,以及魏延有沒有足夠證明身份的東西。

然後魏延就讓人冒充是牛金的掌旗兵,以牛金的麾蓋證明自己的身份。

曹泰就信了。

實話實說,這裡真不能怪曹泰這麼輕易的就相信魏延的說辭,實在是,有些巧合在裡面。

大荔縣城外騎兵對決,魏軍騎兵大敗,也不是所有人都戰死沙場或者被趙雲俘虜,也有不少的曹魏騎兵從戰場的縫隙裡鑽出來,各自逃命的。

而騎兵這個兵種,確實特殊,在任何勢力裡的待遇條件都相當的不錯,如果不是當場被擒獲,不得不投降的話,只要能逃出來的騎兵,大多第一選擇還是逃回曹魏的控制區。

畢竟,根據魏國的法律,他們如果不能及時歸隊,他們的家人可就會被曹魏再分配給別人了。

因此,潼關在魏延到來之前,是接納過近百個從大荔縣戰場逃逸出來的曹魏騎兵的。

有了這樣的先例,當魏延帶着三千騎兵出現在潼關外的時候,曹泰雖然對這麼大的騎兵規模有些疑心,但也不能排除這些騎兵確實是從大荔縣戰場上逃亡出來的可能。

而且曹泰也算是謹慎了的,他還專門找來之前逃到潼關的魏軍騎兵,讓他們辨認城下的士卒和牛金的麾蓋結果士卒確實不認得魏延帶來的士卒,但對於牛金的麾蓋,這些魏軍騎兵都認出來了。

自家主帥的麾蓋,沒人會不認得。

而麾蓋這個東西很特別,一般來說是不太可能離開主帥的身邊的,除非主帥出現陣亡,又或者是敗的太慘,大家爭相逃命,無力去顧忌。

而曹泰根據之前逃回潼關的魏軍騎兵講述得知,大荔縣,就是這麼一場慘敗,而且牛金的生死也不好確定,有些人說是逃出來了,有些人說是已經戰死了,衆說紛紜。

因此,在確定了牛金的麾蓋是真的後,曹泰就放下了大半的心思,但小半的戒心還有。

曹泰雖然讓人打開了關門,放魏延等人入關,但同時也要求魏延等人下馬,放棄馬匹和兵刃,獨身入關。

可以說,曹泰已經是很小心了,可曹泰終究是低估了魏延的能力。

就在曹泰派兵打開城門,讓人出城去收繳馬匹和兵器的時候,魏延抓住機會,直接發動的進攻,依仗騎兵的速度優勢,趕在魏軍重新關上關門前殺入關門,仗着個人武勇一通廝殺,硬生生的用數十人的傷亡爲代價,徹底控制住了關門。

而在這整個過程中,曹泰面對突變,應變能力嚴重不足的缺陷,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居然沒有做出任何有效命令,甚至都沒有組織士卒去重奪關門,眼睜睜的就這麼看着魏延的三千士卒全部入關。

而魏延可沒跟曹泰客氣,等到自家士卒全部入關後,魏延立刻下令,所有騎兵全都下馬作戰,轉職爲步兵,並且在魏延的帶領下,直奔還在城樓的曹泰,準備擒賊先擒王。

而這個時候,如果曹泰能做到冷靜指揮,以三千士卒對三千士卒廝殺,也未必真的會丟失潼關。

但可惜,這時候的曹泰,犯了他的第二個指揮錯誤。

他既沒有下令讓還佔據這地利優勢的魏軍射箭阻止漢軍登上城樓,也沒有下令讓士卒們主動出擊,去重奪關門,切斷魏延軍的後路,擾亂魏延軍的軍心。

他居然下令全軍向自己靠攏,拱衛自己。

說白了,曹泰還是膽小,生怕魏延直接向自己發動突襲。

但問題是,曹泰不下這個命令還好,魏延也不知道曹泰現在到底在哪個位置,畢竟潼關的城樓還是很大的,一下子要找到指揮官也不容易。

可曹泰這個命令一下,魏延只要稍微觀察一下魏軍集結的方向,輕易就能找到曹泰所在。

然後魏延就直勾勾的帶人殺向了曹泰。

第232章 鹽第1200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一)第590章 還有一條路?!第1223章 李嚴的無奈第137章 中箭第535章 陳倉防務第357章 東三郡第907章 南下第134章 江陵決戰(一)第647章 退避三舍第261章 成都議事第986章 洛陽隱患第93章 投石機第267章第537章 諸葛虔的想法第59章 諸葛出山第801章 發現端倪第1075章 又是聯姻第945章 撤軍第221章 直百錢第95章 議戰第771章 擅自出兵第815章 司馬上奏第1118章 太行官道戰第3章 招賢館的目的第219章 劉璋投降第858章 潼關之戰(十三)第97章 襄陽的反應第700章 收尾第86章 攻城第710章 成都議事第477章 改制第490章 預算制度第141章 箭傷復發第450章 主力到位第1074章 屯田和鑄幣第1096章 兵臨許昌第18章 家有新人第1079章 要將與調兵第1136章 出賣第166章 暴露第1138章 更改戰略第880章 故伎重演第978章 初聞遷都第776章 詭異的魏軍動向第293章 于禁的決策第551章 局勢變化第129章 破騎兵第1171章 一請司馬懿第60章 授徒第283章 進攻準備第1170章 魏延的疑問第334章 襄樊議事第923章 水軍統帥第103章 長阪坡之戰(二)第656章 槐裡圍城第1206章 兵臨城下第1137章 司馬懿的後手第1139章 戰略目的第107章 魯肅第688章 雍州刺史部第89章 救援魏延第253章 嶽麓山的由來第62章 諸葛初點兵第151章 趙累第1156章 開始撤軍第225章 處置第696章 合議第250章 地域之爭第95章 議戰第799章 陸遜的心態第177章 等待和教學第487章 佔便宜第667章 勸降二將第670章 休戰退兵第1037章 曹叡的選擇第1085章 曹叡的決策第913章 戰略微調第232章 鹽第463章 曹仁退兵第287章 攻克宜城第225章 處置第756章 三伐議定第1046章 東征南征第420章 天時不利第803章 三方應對第791章 防禦體系第465章 張溪和魏延第193章 諸葛亮視察第1191章 瞞天過海第275章 成都來信第1142章 魏延的判斷第935章 互換第1091章 孟津渡第337章 北方戰場第29章 徐庶與張溪第272章 應對第258章 朴刀和苗刀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694章 復設丞相
第232章 鹽第1200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一)第590章 還有一條路?!第1223章 李嚴的無奈第137章 中箭第535章 陳倉防務第357章 東三郡第907章 南下第134章 江陵決戰(一)第647章 退避三舍第261章 成都議事第986章 洛陽隱患第93章 投石機第267章第537章 諸葛虔的想法第59章 諸葛出山第801章 發現端倪第1075章 又是聯姻第945章 撤軍第221章 直百錢第95章 議戰第771章 擅自出兵第815章 司馬上奏第1118章 太行官道戰第3章 招賢館的目的第219章 劉璋投降第858章 潼關之戰(十三)第97章 襄陽的反應第700章 收尾第86章 攻城第710章 成都議事第477章 改制第490章 預算制度第141章 箭傷復發第450章 主力到位第1074章 屯田和鑄幣第1096章 兵臨許昌第18章 家有新人第1079章 要將與調兵第1136章 出賣第166章 暴露第1138章 更改戰略第880章 故伎重演第978章 初聞遷都第776章 詭異的魏軍動向第293章 于禁的決策第551章 局勢變化第129章 破騎兵第1171章 一請司馬懿第60章 授徒第283章 進攻準備第1170章 魏延的疑問第334章 襄樊議事第923章 水軍統帥第103章 長阪坡之戰(二)第656章 槐裡圍城第1206章 兵臨城下第1137章 司馬懿的後手第1139章 戰略目的第107章 魯肅第688章 雍州刺史部第89章 救援魏延第253章 嶽麓山的由來第62章 諸葛初點兵第151章 趙累第1156章 開始撤軍第225章 處置第696章 合議第250章 地域之爭第95章 議戰第799章 陸遜的心態第177章 等待和教學第487章 佔便宜第667章 勸降二將第670章 休戰退兵第1037章 曹叡的選擇第1085章 曹叡的決策第913章 戰略微調第232章 鹽第463章 曹仁退兵第287章 攻克宜城第225章 處置第756章 三伐議定第1046章 東征南征第420章 天時不利第803章 三方應對第791章 防禦體系第465章 張溪和魏延第193章 諸葛亮視察第1191章 瞞天過海第275章 成都來信第1142章 魏延的判斷第935章 互換第1091章 孟津渡第337章 北方戰場第29章 徐庶與張溪第272章 應對第258章 朴刀和苗刀第492章 巡視漢中第694章 復設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