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7章 解釋和問策

徵吳,是天子劉禪欽定的國策,而如今,又受到了滿朝文武的一致支持.這事兒,不幹都不行了。

只是吧,這事兒,雖然在長安的朝議上,是幾乎一致的通過了,連諸葛亮都沒有多說什麼,但具體到地方,兩個徵吳最重要的州郡主官,卻都是眉頭緊皺。

不管是兗州刺史徐庶,還是荊州牧張溪,都對在這個時候發動徵吳之戰,不太理解。

這兩人都不認爲,如今是徵吳的好時機。

東吳可不是那個被諸葛亮在三個月內就直接滅亡了的曹魏小朝廷。

如今的東吳國土,北到徐州,南到交州,說是偏居一隅,但是,實際佔地面積也很廣闊。

這可不是身居北方,只有一州之地,而且人丁稀缺的曹魏小朝廷可比的。

甚至於,真要論國力,丁口,士卒戰鬥力,東吳差不多是相當於曹魏還佔據河北和河東的時候。

如果再算上東吳的水軍優勢要擊敗東吳可以,要奪取東吳一些土地也可以,但是,要滅吳,現在根本不可能。

所以啊,張溪和徐庶都很奇怪,長安的那幫混蛋玩意兒,是怎麼能做到“上下齊心”要一戰滅吳的?!

這讓張溪和徐庶都非常的頭疼。

徐庶頭疼的事,他需要面對陸遜這個難纏的對手,而東吳在淮南和青徐囤積了重兵,互爲應援,以兗州如今的軍力,搶奪一兩個郡了不得了,要徹底把東吳勢力趕到長江以南,實在是太困難了。

而張溪這邊頭疼的事情,就相對簡單的多了水軍還沒有完全練成,幹不過人家啊!!!

是,前年張溪確實搶了一個先機,讓江陵水軍順勢佔據了巴丘,把水軍戰線前移了,打算以打代練的方式,快速提高水軍戰力。

但是,這兩年,雖然荊州水軍確實戰力提高了一些,但同樣,戰損也一直都有.成長速度並不如預期。

再加上,江陵水軍到了巴丘,縮短了東吳水軍和大漢水軍之間的距離,導致雙方失去了緩衝空間,因此從巴丘到夏口這一段長江水域,這兩年的時間裡,幾乎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全線開戰中。

雙方越打,就越不敢對對方掉以輕心,全都戒備森嚴,不管是水上還是陸上,都保持着戰備狀態。

這種情況下開戰,誰主動出擊,誰就是直接撞鐵板,只能硬拼硬,連謀劃的空間都沒有。

這麼打,效率太低,也不見得能佔便宜啊。

因此,張溪和徐庶,在得知了朝廷的決斷後,幾乎是先後的上疏朝堂,以不合時宜爲由,請求朝廷再次考慮徵吳事宜。

然後吧.諸葛亮就離開了長安。

沒辦法,這事兒吧,真有點不太好解決。

諸葛亮先一步去了兗州,在兗州待了足足一個月的時間,然後,他才啓程南下,抵達江陵。

而諸葛亮抵達江陵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跟張溪轉達了這次徵吳的意義和必要性。

說實話,諸葛亮也不覺得現在是徵吳的最好時機,很多事情的準備工作並沒有做好,從軍事角度講,徵吳的條件還不成熟。

但是,從政治角度講,這次徵吳,卻是勢在必行的。

朝中的格局,在地方鎮守的張溪,徐庶等人,是不可能瞭解的一清二楚的,他們不會知道,這次徵吳,其實是各方利益集團的共同目標,他們有着共同的訴求,所以,不管時機成不成熟,徵吳必須進行。

再者說,諸葛亮剛剛搞了一出請辭丞相的戲碼,本質目的是爲了要歸政於天子跟霍光那種裝裝樣子的歸政不一樣,諸葛亮是真的想要趁着自己還有精力的時候,實現大漢權利的平穩過渡。

而徵吳這件事,又是劉禪第一次定下的國策,這個國策可以持續很長時間,但是,絕對不能有人反對,尤其是地方鎮守的反對。

這對樹立天子權威非常的不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張溪和徐庶作爲地方鎮守,居然對朝廷中樞決議選擇拒不執行,好說不好聽。

是,劉禪也好,諸葛亮也好,確實不擔心張溪或者徐庶兩人是有什麼異心,也知道兩人的上疏奏事說的有道理,但是,這種先例不能開。

地方刺史,面對中央決策有不理解,有不滿,要上疏言事,可以。

但是,那必須是在先把事情安排下去,然後再上疏天子,表達不同的意見,等到朝廷重新研究過後,覺得有道理,然後再下詔改正。

不能像現在這樣,地方刺史或者州牧覺得朝廷決策不對就拒不執行。雖然說,前者這麼做,有浪費行政資源的嫌疑,也不是什麼合適的應對方式,但總比後者的性質要好的多。

後者,說難聽一點,那就是藩鎮割據的前兆這個先例,無論如何也不能開。

而且吧,從這件事情上,諸葛亮也察覺到了地方和中樞在行政體系上的不和諧之處。

朝廷中樞實行的事三省六部制,彼此劃清責任,分權而用,互相制約,集權於天子。

而地方本來按照規劃,也應該是實行鎮守將軍和州刺史分治的制度,這樣可以有效的制衡兩者之間的關係。

但是,因爲之前的北伐,以及安定地方的需要,在邊境州地區,基本還是在實行軍政合一的制度。

張溪是州牧,除了人事權之外,張溪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軍政一把抓,甚至發動小規模的戰爭都不需要通過朝廷同意。

而徐庶呢,雖然沒有張溪的軍權,但是徐庶本身也是有軍功在身的,隨着兗州的鎮守將軍魏延抽調北伐,之後又回了長安,接替故去的趙雲衛將軍的位置,駐守長安後,兗州地區在軍中威望最高的人就是徐庶。

徐庶真的要抽調郡兵作戰的話,除非胡遵,毌丘儉,文欽等人都接到朝廷的明詔不得出兵,否則,兗州郡兵一樣會被徐庶召集起來的。

天子和諸葛亮可以相信徐庶和張溪的人品,相信他們不會造反但是,如果換了一個州刺史或者州牧還擁有這樣的權柄,那就是藩鎮割據,禍亂天下的前兆。

因此,諸葛亮這次兗州和荊州之行,除了跟張溪和徐庶商議伐吳之策外,最大的目的,還是要跟兩個人商議下,該如何更有效的拆解地方的權利,跟中央一樣,形成有效的互相節制。

這是諸葛亮下一步需要儘快解決的辦法。

就爲了這事兒,諸葛亮和徐庶聊了一個月,依然沒有聊出什麼太大的頭緒出來。

而這次到了江陵,諸葛亮本以爲,以張溪的腦瓜子,說不定能想出什麼奇招.畢竟三省六部制的框架,還是張溪提出來的,他在這方面還是有一些能耐的。

諸葛亮對張溪寄予厚望,但是吧,這事兒哪怕在張溪這邊,那也是個老大難的問題了。

在張溪的印象裡,中央和地方的權屬之爭,其實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一直到清朝纔算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但問題是,清朝能解決這個問題,一半的功勞來自於清朝特殊的行政和軍事體系,另一半的功勞,是雍正皇帝的清查田畝,改土歸流。

這兩項,在如今張溪所處的這個時期,並不具備任何的參考價值。

一方面是生產力達不到那個標準,清朝的軍制和行政體系也無法完全照搬,另一方面在如今這個世家已經崛起的時代,玩改土歸流的風險倒是不大,但玩清查田畝,恐怕立刻就要天下大亂。

這個時代的世家大族,真的是一個非常麻煩的存在。

有了世家大族的存在,朝廷治理地方會變得更加的容易,但同樣,也正是因爲有了世家大族的存在,朝廷在治理地方的時候,總免不了要顧及到世家大族的影響。

和平時期還好,彼此合作之下,對朝廷治理地方,利大於弊。

可一旦進入戰亂年代,中樞朝廷出現動盪,無力約束地方,那麼這些世家大族,很有可能會變成傾覆皇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畢竟,大漢還沒有這個生產力條件,也沒有那麼多的行政資源可以保證到皇權下鄉,能到縣一級,已經算是不錯了。

大漢的底層百姓,對官府和皇帝的信任程度,遠遠不如由世家大族推舉出來的鄉老士紳。

要解決世家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連殘酷手段都沒多大用處.歷史上的朱溫就想着老子天下第一,在白馬驛之禍裡殺了多少世家大族,可最後不還是引發了五代十國的亂世,最後催生出了一個天先天不足的大宋。

要知道,唐末時期的世家大族,經歷了南北朝後期和大唐的不斷削弱衰敗,實力和影響力都大不如前了,朱溫採用殘酷手段的後果尚且如此嚴重,更別說如今是世家大族剛剛強勢崛起的年代。

因此,張溪思來想去,覺得還是建議諸葛亮不要瞎搞,一點一點的來,沿用之前的策略,採用文武分治,軍權治權互相制約的方式,更加符合現在的實際需要。

制度本身是沒什麼問題的,只不過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出於特殊需要,朝廷做出了一些妥協和改變而已。

現在,朝廷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儘快落實這種文武分治的制度,取消州牧這個職位,明確州刺史和鎮守將軍的職責,進而形成體系,嚴格執行下去而已。

第12章 秘方第350章 樊城保衛戰(三)第201章 拖延時間第444章 守城第六天第253章 嶽麓山的由來第602章 大昌集搏殺第254章 冠禮第905章 同行第543章 無當飛軍對曹魏禁軍第1137章 司馬懿的後手第651章 退兵第1104章 鬱悶的曹肇第4章 主僕第567章 五丈原撤軍第38章 《隆中對》第125章 借將第681章 平息叛亂第949章 孫權的固執第1002章 退軍與合兵第182章 容後再議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140章 攻克江陵第362章 張溪的平南策第23章 反對第982章 魏吳結盟第730章 領兵人選第803章 三方應對第988章 巧合第299章 于禁的處境第637章 日薄西山第1098章 河心州之戰第237章 巴東郡保衛戰(一)第1199章 援兵去哪兒第154章 安置流民第539章 追擊夏侯楙第160章 孫尚香的奇妙冒險第172章 兄弟見面第112章 找錯人了吧第896章 戛然而止第1098章 河心州之戰第927章 收徒第257章 成本第596章 正面較量第331章 燒營第500章 各州情報第389章 替代戰略第1243章 三大變故第773章 刻板第369章 三路戰局第959章 中計第74章 密謀第757章 離間計第425章 尋仇第579章 調整第738章 青儲第1240章 中止經濟戰第1047章 南征第794章 左馮翊防守戰第65章 攻擊和防守第902章 折中第945章 撤軍第19章 練兵第1046章 東征南征第872章 緊急求援第490章 預算制度第629章 情勢翻轉第995章 真正的戰略第911章 過江第47章 曹仁第994章 猶豫不決的張溪第587章 處罰第666章 敗退第541章 好人夏侯楙第70章 江夏太守第479章 看不慣第1206章 兵臨城下第488章 劉巴的策略第795章 涼州軍團入關第879章 各自的選擇第1000章 公安撤軍第206章 涪城之戰第1019章 石苞的無奈第38章 《隆中對》第348章 樊城守衛戰(一)第734章 方向之爭第257章 成本第418章 疲兵計第1193章 蒼山嶺之戰第928章 授徒第842章 各方反應第545章 王生?!王雙!第6章 這個世界不太對勁第1080章 世家變化第1037章 曹叡的選擇第698章 坦白第1074章 屯田和鑄幣第819章 曹魏騎兵第1093章 中計慘敗第41章 應對
第12章 秘方第350章 樊城保衛戰(三)第201章 拖延時間第444章 守城第六天第253章 嶽麓山的由來第602章 大昌集搏殺第254章 冠禮第905章 同行第543章 無當飛軍對曹魏禁軍第1137章 司馬懿的後手第651章 退兵第1104章 鬱悶的曹肇第4章 主僕第567章 五丈原撤軍第38章 《隆中對》第125章 借將第681章 平息叛亂第949章 孫權的固執第1002章 退軍與合兵第182章 容後再議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140章 攻克江陵第362章 張溪的平南策第23章 反對第982章 魏吳結盟第730章 領兵人選第803章 三方應對第988章 巧合第299章 于禁的處境第637章 日薄西山第1098章 河心州之戰第237章 巴東郡保衛戰(一)第1199章 援兵去哪兒第154章 安置流民第539章 追擊夏侯楙第160章 孫尚香的奇妙冒險第172章 兄弟見面第112章 找錯人了吧第896章 戛然而止第1098章 河心州之戰第927章 收徒第257章 成本第596章 正面較量第331章 燒營第500章 各州情報第389章 替代戰略第1243章 三大變故第773章 刻板第369章 三路戰局第959章 中計第74章 密謀第757章 離間計第425章 尋仇第579章 調整第738章 青儲第1240章 中止經濟戰第1047章 南征第794章 左馮翊防守戰第65章 攻擊和防守第902章 折中第945章 撤軍第19章 練兵第1046章 東征南征第872章 緊急求援第490章 預算制度第629章 情勢翻轉第995章 真正的戰略第911章 過江第47章 曹仁第994章 猶豫不決的張溪第587章 處罰第666章 敗退第541章 好人夏侯楙第70章 江夏太守第479章 看不慣第1206章 兵臨城下第488章 劉巴的策略第795章 涼州軍團入關第879章 各自的選擇第1000章 公安撤軍第206章 涪城之戰第1019章 石苞的無奈第38章 《隆中對》第348章 樊城守衛戰(一)第734章 方向之爭第257章 成本第418章 疲兵計第1193章 蒼山嶺之戰第928章 授徒第842章 各方反應第545章 王生?!王雙!第6章 這個世界不太對勁第1080章 世家變化第1037章 曹叡的選擇第698章 坦白第1074章 屯田和鑄幣第819章 曹魏騎兵第1093章 中計慘敗第41章 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