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

王曾八歲父母俱喪,由叔父王仲元撫養長大。自小到大,王仲元待王曾如親子,王曾待王仲元如親父。王仲元去世之後,王曾願以一官加贈,以工部員外郎改葬。後來的歐陽修也是由叔父撫養長大,他以己官贈叔父,後世傳爲美談,以爲開此類行爲的先河,實際上第一個這樣做的人是王曾。

二十四歲,王曾青州發解試奪魁。青州與河南府是黃河以北除京城之外的兩個教育重地,發解名額多,競爭也激烈。次年,以《有教無類賦》省試第一,爲省元。又以《有物混成賦》殿試奪魁,糊名再試,復得第一,爲狀元。連中三元,王曾爲有宋第二人。

科舉中第大多還是靠實力的,但省元狀元有時候運氣的成分很大。王曾連中三元卻幾乎不憑運氣,純以實力碾壓,《有物混成賦》成了科舉賦類的標杆。直到後來科舉的內容改革,賦不再那麼重要爲止,這都是科舉考試中的第一作品,天下爭相模仿。徐平當年準備進士考試,幾乎每一個字都研究過,也只能嘆一句混然天成,確實非用心用力就可以的。

自鹹平五年狀元及第,以將作監丞通判濟州,到現在三十四年了,王曾出入內外,或顯達或失意,無論是敵是友,對其人品和能力均無可指摘。在朝堂兢兢業業,在江湖則恬然自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的這句話,他自己未必做到,王曾是做到了。

真宗晚年,丁謂專權,行將就木的王旦爲了防止丁謂禍國,特意把王曾提拔起來。當新帝登基,劉太后野心勃勃地臨朝稱制的時候,王曾聯合馮拯,成功地扳倒了丁謂,化解了一次政治危機。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王曾提拔了與自己同年的呂夷簡,讓他從知開封府的位子入了政事堂,爲參知政事。天聖六年,玉清昭應宮大火,覺得被王曾限制心生不滿的劉太后乘機發難,王曾辭相以應天災,再次拉了呂夷簡一把,讓他登上了相位。

當劉太后故去,再次回到朝堂的王曾卻發現人事已非,曾經與自己並肩戰鬥過的呂夷簡羽翼已豐,把持朝政,大權獨攬,已經嚴重影響到國事。王曾任次相後,雖然與呂夷簡據理力爭,奈何勢力單薄,有心無力,現在就連牽制呂夷簡都很難做到了。

王繹從門外進來,把手裡的碗放到桌上,對王曾道:“大人,夜已經深了,用些熱茶。”

王曾點了點頭,端起茶喝了一口,又把碗放在桌上,看着窗外的夜色出神。

王繹斂手道:“範待制已經離京,聽說去送他的只有直集賢院李紘和新近回京的王質兩人,其他無論親朋,一人未見,着實有些冷清。”

王曾沒有回頭,輕聲說道:“此次范仲淹被貶,是因爲朋黨,誰還能去送?李紘和王質兩人是他的至親,去了說得過去,當然最主要是他們不畏權貴。”

“範待制被貶出京城,落了天章閣待制的職,爲他說話的御史言官被牽連的不少。我聽外面現在羣情激憤,呂相公這次只怕是犯了衆怒了。”

王曾沒有說話,只是看着夜色出神。

范仲淹非要與呂夷簡魚死網破,與自己有沒有關係?王曾不知道,也說不清楚。他不植私黨,不營私利,欣賞范仲淹,但關係並沒有多麼親近。但是最近朝堂裡王曾與呂夷簡爭鬥激烈,百官看在眼裡,沒有想法是不可能的。在范仲淹這些人看來,呂夷簡與王曾比起來簡直一無可取,無論能力還是爲人,他都不配在政事堂。駁倒了呂夷簡,受益最大的自然是王曾,范仲淹義無反顧地衝出去的時候,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想法?王曾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兩相併立,利於平衡,但也容易意見分岐,爭鬥在所難免。本來制度就是這樣設計的,王曾身處其間,不能躲避,他也不想躲避。

此次范仲淹落職外任並不是因爲上《百官圖》,這一點徐平比晏殊看得清楚。作爲宰相呂夷簡用人自然不用向一位天章閣待制解釋,而范仲淹作爲侍從大臣,對宰相的施政有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見也不過分。此事只是彰顯了兩人的矛盾,范仲淹指責,呂夷簡分辨,過去就過去了。真正出事是范仲淹不依不饒,呂夷簡惱羞成怒。

上《百官圖》之後不久,樞密副使蔡齊提議遷都西京洛陽。這是太祖遺志,也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每隔一斷時間就會有官員提起,本不稀奇。特別是去年徐平在京西路把洛陽城整治得好生興旺,河南府又有天量的飛票握在手裡,此事早就有人提,只是蔡齊的地位足夠高,引起了更多的重視。蔡齊提議遷都,范仲淹反對,認爲洛陽已非王城所宜。

到這一步還沒有什麼,遷都徐平也同樣不同意。好不容易離開京城的王公貴族各種各樣人物的影響,建起了洛陽這個新興的工商業中心,把首都遷過來,難道徐平要再找個地方把同樣的事情做一遍?京城還是在開封城好了。

對於遷都的事情趙禎詢問呂夷簡的意見,這樣送上門來的機會,不說范仲淹幾句壞話呂夷簡也就不是呂夷簡了。回答趙禎的時候,呂夷簡說“仲淹迂闊,務名無實”。雖然呂夷簡心裡同樣是不同意遷都的,但他偏不說自己的意見,只貶低范仲淹。

事情傳了出來,范仲淹連上《帝王好尚》、《選賢任能》、《近名》和《推委》四論,對呂夷簡的說法做出了針鋒相對的迴應。又把呂夷簡比之爲漢成帝之張禹,指責他“以大爲小,以易爲難,以未成爲己成,以急務爲閒務”。范仲淹的意思本來說的是其他事情,偏偏現在京西路是呂夷簡的心病,以爲說的是那裡,就此撕破了臉。

上《百官圖》,還能說是范仲淹作爲侍從大臣,對宰相的用人心有疑義,提出自己的看法,把圖表給君王做參考。後來對呂夷簡的指責,就是直接批評其執政能力,再不能像前面那樣馬虎過去了。兩人崇政殿裡當面爭吵,出宮之後交相上書,鬧得不可開交。

不但是呂夷簡和范仲淹兩人針鋒相對,館閣官員和臺諫言官不少人也加入了進去,聲勢越來越大。最終以呂夷簡說的“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爲此事做結。范仲淹落職,貶知饒州。

此事如果到這裡就此結束,還只是一場不大不小的政治風波,並沒有什麼特別。偏偏呂夷簡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他結黨營私雖然輕易不落下把柄,但滿朝的官員又不是瞎子,怎麼可能看不出來?這次趕走一個范仲淹,難保明天不會又出來一個。特別是館閣裡的年輕官員情緒已經被范仲淹調動起來,又頗有幾個無法無天之輩,最終決定藉着這次機會把這個隱患清除。指使侍御史韓瀆,上書要求把范仲淹之事榜於朝堂,戒百官越職言事。

這是以御史臺的名義報請趙禎施行的,帝王深以朋黨爲戒,趙禎沒有阻止。

這纔是捅了馬蜂窩,趙禎親政才幾年?大規模地貶逐言事者已經有三次了,而且兩次被當頭打擊的就是范仲淹。自太祖登基,便就戒子孫不得殺上書言事者,別說是官員,普通百姓還能夠對朝政發表自己的看法呢。特別是年輕官員,地位低的時候,就是通過上書言事施展自己的抱負,讓上位者發現自己的才華。

以館閣官員爲主,陸續有尹洙等人因爲替范仲淹伸冤,被貶出朝堂。接着又有歐陽修寫《與高司諫書》,痛罵高若訥,說朝堂御史臺的榜上已經禁了非臺諫不得言事,他作爲諫院的主官,非但對此事一言不發,私下裡還說范仲淹“狂言自取譴辱,豈得謂之無辜”。

歐陽修罵高若訥非常難聽,充分展示了他超人的文采,其中一句“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還流傳後世。最終把老實人高若訥罵毛了,把歐陽修的書呈給朝廷,歐陽修就此被貶爲夷陵縣令。諫官是有特殊地位的,歐陽修這樣罵自己爽了,受到的懲罰就特別重,到夷陵可不是知夷陵縣事,而是夷陵縣令,直接貶到選人行列去了。

此後又有另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狂人蔡襄寫《四賢一不肖》詩,接着罵高若訥。不過蔡襄出身大族,背景深厚,最終安然無事。而歐陽修此時已經跟他的第一個岳父胥偃因爲立場不同而鬧翻,這個時候可就沒人幫他說話了。

這一場政治衝突因范仲淹上《百官圖》而起,本來並不大,最後鬧成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波,固然有范仲淹不妥協的原因,但也正說明了此時朝堂內部鬥爭激烈到了什麼程度。

(備註:範家和呂家真正結仇就是因爲這一次風波,但對於當事人來說,范仲淹和呂夷簡併沒有成爲死對頭,他們很大程度上還只是因爲政治爭端,不涉及私人感情。歷史上後來西北亂起,兩人還自比唐時郭子儀和李光弼,握手言和。但此次被貶出京,范仲淹的原配李夫人因爲旅途勞頓,積勞成疾去世,卻讓范仲淹的兒子再也不能原諒呂夷簡。偏偏不管是范仲淹還是呂夷簡,家庭教育都非常成功,兒子一樣都位至宰輔。結果就是呂夷簡的子孫以自己家裡存的范仲淹書信爲證,說兩人晚年和好,範家則堅稱那些書信是呂家僞造的,因爲母親的死,父親是無論如何不能原諒呂夷簡那個奸賊的。歐陽修寫范仲淹的墓誌,有兩人和好的內容,並堅持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不肯修改。範家就把墓誌的這一部分鑿掉了,與歐陽修的關係也變得冷淡。因爲此事,甚至引起富弼、韓琦和歐陽修等等當時親歷者的矛盾。加上這些備註,是說明當時的情況絕不是像後來說的那樣黑白分明,范仲淹是大忠,呂夷簡是大奸,其實實際情況遠比這樣的認識複雜。歷史本來就是如此,在後人的眼裡只剩下黑白兩色,但本來其實是彩色的。)

第190章 原來是花槍第40章 誰承其後第199章 外任第164章 口袋陣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33章 我有秘法第63章 官聲第97章 布衣上書第123章 呂夷簡的擔心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174章 公事公辦第10章 治術(一)第157章 塵埃落定第77章 交涉第81章 試探第235章 天機第79章 皇帝的後花園第119章夜戰第149章 且去讀書第79章 麻煩看清楚第95章 西瓜種子第296章 內外有別第81章 準備迎駕第66章 新鮮第37章 階級法第20章 繡花枕頭第151章 新市場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173章 再巡孟州第14章 故人第127章 大捷第92章 收權第64章 歸來第98章 三人成虎第313章 揚長避短第233章 想不明白第214章 內朝外朝第90章 猛虎入狼羣(八)第165章 連夜回京第61章 意外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245章 養子秘訣第32章 長命縷第120章你們都姓趙第97章 錢入戶等影響了誰?第193章 煙雨三月第30章 端午(中)第12章 知己知彼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105章 先生第304章 話從前第51章 菩薩轉世第323章 隴右軍制第89章 藉口還不好找第98章 一起發財第104章 學生第324章 各掃門前雪第7章 貴人相助第141章 分頭行事第270章 震懾第199章 我給你換尊佛第61章 山歌好似春江水第7章 第一權臣第50章 抓捕第73章 點將第66章 以民爲師第12章 權在手,跟我走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134章 假于闐國第16章 嶺南故人第50章 朝廷定了,你做西平王!第39章 按律當斬第76章 增兵第89章 定論第69章 山雨欲來(下)第178章 賈憲三角第168章 交權第97章 黃金彪的難處第266章 我們等得好苦!第232章 培訓中心第62章 新場務第166章 初戰第71章 戰場第128章 優遷第230章 衆矢之的第13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中)第243章 存利去弊第197章 馬肉不好吃?第86章 不要放走党項人第129章 重貶第21章 衆人到來第236章 狂徒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爲己任第162章 看我打死你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130章 瘋狂時代(一)第211章 權三司使公事
第190章 原來是花槍第40章 誰承其後第199章 外任第164章 口袋陣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33章 我有秘法第63章 官聲第97章 布衣上書第123章 呂夷簡的擔心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174章 公事公辦第10章 治術(一)第157章 塵埃落定第77章 交涉第81章 試探第235章 天機第79章 皇帝的後花園第119章夜戰第149章 且去讀書第79章 麻煩看清楚第95章 西瓜種子第296章 內外有別第81章 準備迎駕第66章 新鮮第37章 階級法第20章 繡花枕頭第151章 新市場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173章 再巡孟州第14章 故人第127章 大捷第92章 收權第64章 歸來第98章 三人成虎第313章 揚長避短第233章 想不明白第214章 內朝外朝第90章 猛虎入狼羣(八)第165章 連夜回京第61章 意外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245章 養子秘訣第32章 長命縷第120章你們都姓趙第97章 錢入戶等影響了誰?第193章 煙雨三月第30章 端午(中)第12章 知己知彼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105章 先生第304章 話從前第51章 菩薩轉世第323章 隴右軍制第89章 藉口還不好找第98章 一起發財第104章 學生第324章 各掃門前雪第7章 貴人相助第141章 分頭行事第270章 震懾第199章 我給你換尊佛第61章 山歌好似春江水第7章 第一權臣第50章 抓捕第73章 點將第66章 以民爲師第12章 權在手,跟我走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134章 假于闐國第16章 嶺南故人第50章 朝廷定了,你做西平王!第39章 按律當斬第76章 增兵第89章 定論第69章 山雨欲來(下)第178章 賈憲三角第168章 交權第97章 黃金彪的難處第266章 我們等得好苦!第232章 培訓中心第62章 新場務第166章 初戰第71章 戰場第128章 優遷第230章 衆矢之的第13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中)第243章 存利去弊第197章 馬肉不好吃?第86章 不要放走党項人第129章 重貶第21章 衆人到來第236章 狂徒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191章 慨然以天下爲己任第162章 看我打死你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130章 瘋狂時代(一)第211章 權三司使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