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辨司馬光

司馬光再次上前,拱手道:“敢問宰相,將何以治天下?”

徐平道:“以仁義治天下。”

“何以知仁義?何以施仁義?相公欲如何本仁義?”

“天下爲道,朝廷爲德。仁義也,德之分也。仁義完足,則德立,德立聖人出,天下大治。是以知以仁義治國,求天下之德,可達治世。”

天命和神權離開國家政權,其合法性要由查國家治亂來提供。治的時候,政權的合法性不會出問題,一旦由治轉亂,政權就面臨生存危機。成長期的國家,向施政的善惡動機要合法性,非成長期的國家,則向宗教和私天下退化,要麼再退一步向宗族要合法性。

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出現,大家求治無門,宗教和宗族文化復興。

司馬光又道:“敢問相公,以仁義求道德,何以知之?”

“天地分,萬物生,人雜於禽獸間,聚而爲羣,再聚爲國,諸國合爲天下。老聃,周之史官也,記之載於竹帛,後人據之可查道德,是以知之。老聃何謂也?其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何所來?道生於有,有生於無。”

“何謂無?人雜於禽獸之間,未與萬物區分之時,人尚矇昧,不知自己爲人也。何謂有?人生智慧,知自己爲人,知自己與萬物不同之時。有生則道立,故言道生一。”

“何爲道?何爲德?人自禽獸中走出來,聚而爲羣。其羣爲部落,則天下爲道,其部落爲德。聚而爲國,則天下爲道,其國爲德。國並而爲天下,道德相合,聖人出焉。”

“是以知,道德爲人之道,人之德,非天之道,非天之德。天與人相隔,求天理當於人外求之。求得天理,合於道德,則天人合一,大同之世或其謂與?”

道德記錄了漢文明的矇昧時期,是怎麼從一個一個人,走到一起,成爲華夏的。這只是人的歷史,記錄的是文明的誕生、成長,一就是文明誕生的時期。至於天理,也就是科學技術,並不在這個系統之內,發展生產力另想辦法。天理髮展到極致,天下的物質極大豐富,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天人合一,大同之世,共產主義社會就來了。

這是漢文明的文明記憶,注重於合,並不一定全世界的文明都是這樣形成的。哲學是一種文明記憶,日耳曼的族羣認同,或許是靠着武力征服。兩個人遇到一起,打一架,誰把誰打服了,誰就是主人,另一個人是奴隸。兩個部落遇到一起了,打一仗,打勝了的就是主人,打輸了的就是奴隸,所以會把原始社會出來的第一個時期定爲奴隸社會。否定之否定可能就是這種文明記憶的展現,於他們是合適的,推行於其他文明未必會被接受。

中國的商周時期有沒有奴隸?肯定有。但是政權不是基於奴隸制的,那只是國家中的生產關係,政權的性質還有文化因素。一元化的認爲生產關係就是一切,文化就被從文明中切除出去了。文化只剩下了吃喝玩樂,說學逗唱,只剩下了娛樂,政權沒有了靈魂,國家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就會慢慢散失。人除了物質享受,還有精神追求,文化上的認同感。

文化文化,以文化之,指的是族羣認同感形成的手段。漢文明對文的極端強調,是對祖先文明形成的記憶,認爲認同第一,興兵第二。文成爲文官的文,是因爲文官使用的是以文化之的辦法。文王治內政,天下三有其二,武王興兵,代商而興。文爲武之基,沒有文做基礎,武之興兵也就無所由來,能滅商而不能代商,是王朝更替而沒有文明繼承。

表現在禮制上,便就是勝利者要待失敗者爲賓,天下擴大而不是亡你的國。我的文明戰勝你了是根本,你的人民已經認同我了,武力只是最後不得已的手段。取得了對方的地盤和土地,管理了治下的人民,獲得了認同感,天下才能擴張完成。

天下是政權的認同感,國是政權管到的地方,文興天下大於國,文衰則國大於天下。

禮儀制度有後面的文明含義,文明消散,堅持的禮儀制度就只是讓人討厭的規矩,是傳下來的老禮,而失去了蓬勃的精神,沒有了靈魂。爲什麼徐平前世討厭老禮,而覺得洋人的許多規矩有逼格?因爲他們的那套東西還沒有失去靈魂。

兩個文明對抗,先用文的手段獲得對方的大部分人認同,再興兵便輕易可滅。兩個文明由此合一,形成新的文明,這就是天下的擴張。所以與匈奴對立的時候,漢朝也會讓他們內遷同化,慢慢成爲自己人。改變了力量對比,再一舉而滅。宋之亡於蒙古,文的作用失去了,蒙古純暴力的奴役宋朝人員,依然可以獲得認同,全靠武力將其滅亡。用武的手段可滅宋,但不能繼承文明。整個政權投海的時候,延續下來的漢文明已經煙消雲散。後面漢人對於文明覆興的執拗,只是靈魂深處的祖先在呼喚。

漢文明以文而興,以武而亡,後來對文化的下意識排斥,也是族羣的文明記憶。

司馬光拱手:“相公所言,上古之世也,天下大治,聖人相繼。禮失而樂崩,道失而德散,治世難尋。敢問相公,以仁義治國,可尋天下之德乎?”

“可尋也。道失,天下崩而爲國,德分爲仁義散於天地之間。何謂也?道成以人之羣聚,德立以民之來歸,天下之民皆知己爲天下之民也。有如人之初生,由矇昧生智慧,知己爲人之時也。《易》之‘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此其謂歟?天下未崩,德未失,人但知己爲周人,知周天子而不知其君。天下崩,道亡德失,人不知己爲周人,但知爲秦人,爲楚人,爲晉人、爲齊人、爲燕人耳,但知其君不知周天子也。仁義何存?存之於禮也。夫子曰,禮失求諸野,知散於四方也。夫子必問禮,其問非如何行禮,問禮之仁義也。我等本仁義而治國,仁至義盡,德自生。以仁義之德合於道,天下立,聖人出焉。”

這個過程是說文明的死亡,周朝漸漸失去了治內國民的認同感,天下慢慢崩潰。天下是有認同感的國民所生產生活的地方,德就是國民對這個天下的認同感,文明消失,就是道亡德散。文明和野蠻僅跟政權的認同感即德有關,跟治下的人民是好是壞沒有任何關係。

“朝廷何以仁義求道之德?仁,立制度也;義,施政也;德,教化也。以仁立朝廷之制度,以義行朝廷之政,則民心向朝廷,自慕教化。仁至義盡,民自教化,其德自生,德生而禮成,天下爲一。仁義可求之,德可自至,是故知天下之德可尋也。”

這個過程說的是文明新生,一個政權建立,怎麼來獲得國民的認同感。沒有認同感的政權國民沒有向心力,政權沒有凝聚力,有國家而無文明。當政權的制度和施政,獲得了國民的認同,政權的制度和施政方法會被國民模仿,這就是教化。教化到了,整個天下國民的認同感非常地強,政權的凝聚力達到頂點,德自生,形成了文明。

仁和義,即制度和施政是朝廷主動進行的,德即教化,是被動的。德教化於民間就是禮,禮是國民主動對政權制度和施政行爲進行的模仿。三綱五常就是禮,是漢朝的百姓對漢朝政權巨大的認同感,主動去模仿了以孝治天下的漢朝政權來治家。

漢之後的朝代,跟漢朝的制度和施政不相同,三綱五常的禮就慢慢消散,漢文明已經走上了衰落期。天命已經無法獲得天下之民的認同,必須別求認同。由韓愈和柳宗元掀起的儒學再興,對人的性情的探討,就是想重獲天下之民認同感,以仁義求道德,文明再起。

國民對政權的認同感,一個是來自於物質需求,顯示在治國理論裡就是查治亂。另一個是心理認同,顯示在治國理論裡就是性情之論的心理認同。正是從這個角度,徐平認識到他前世的美國,正在從查治亂的物質需求認同,努力進行心理認同,從國家變成文明。

道德仁義這是治國理論,後來變成人的仁義道德,是說明文明已經死亡,只留下了記憶的碎片。這一套只能要求於政權,你不是漢朝,硬在國民推三綱五常求不來德,政權變不成文明。強推讓天下的百姓都按一個辦法做事,是硬去求德,不行教化叫作暴。秦朝是這個例子,無德硬逼不來,很快亡天下。所以說被稱暴秦,並不是祖先岐視這個朝代,只是客觀的描述。暴只是說秦朝做事的方法,無損這個朝代留給子孫留下的功德。

作風粗暴,就是秦朝留給後人的德,就是秦朝散在民間的禮,徐平前世見到了無數的例子。這個朝代並不是沒有留下自己的文化給後人,只是忘了是他們所遺留罷了。

文明沒有喜怒哀樂,沒有人品高低,站在這個高度上只有功和德。秦始皇永遠是那個爲漢文明奠基,完成了天下一統的偉人,只是他的德消散了,他的大功還在。

那一天徐平看見了那個躺在血泊中的巨人,他找到了祖先的功德,他看見了周天下的興起衰亡,他看見了漢文明的強盛衰落。

今天,徐平站在文德殿裡,就是要在政權中一道德。之後施仁義之政,爲這個政權求天下之德。德至,文明新生,天下立,聖人出。

徐平已經超出了自己個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欲有求,但是涉及到政治,他沒有任何個人立場。徐正如果犯了死罪,他一樣會殺,同時儘自己作爲兒子的責任,哪怕這個責任是要獻出自己的生命。如怕這一點,遠離政治,不做官就是了。

徐平已經與天下融爲一體,胸懷天下。立制度,施仁政,仁至義盡,文成武德。他已經找到了前世記憶中文明碎片殘存的含義,這就是政權蛻變成文明的過程。

用利益聯結在一起的,叫犯罪集團。用血統聯結在一起的,叫部落。都不足以稱之爲文明。只有用神權和天命獲得了認同感,纔可以稱之爲文明。天命離去,神權不存,要想再立新的文明,只能從政權治下的每一個百姓之中求來。

全心全意爲人民辦事,這還不夠,還要找到讓人民相信政權全心全意爲人民辦事的辦法,才能獲得認同感。這就是政權的信,人民對政權的信。有信纔有德,才能行教化。

徐平知道司馬光是個頑固派,在歷史上強推三綱五常。知道這一點就夠了,就知道司馬光還沒有真正認清仁義。徐平是站在文明的高度俯視司馬光,廷辨不值一提。

這無關司馬光的人品,他的聰明,他的道德。文明的高度上沒有個人私德,沒有個人的人品、能力評價。徐平今天能夠俯視司馬光,本身就有司馬光的功勞,自己穿越了。

超凡入聖,仁至義盡,文成武德。徐平胸懷天下之德,無人可以質疑。不是不敢,是不能,人的個體人格再強,也無法戰勝天下人組成的整體人格,德就是天下人。今天他將在這裡舌辨百官,來進行自己的一道德。之後以仁義施政,天下之德在手,任何擋路的小利益集團,不管是由血緣結成,還是由貪慾結成,都將被碾爲齏粉。

黨是由政治立場接近的人組成的,朋是由利益關係接近的人組成的,徐平德在,朋黨皆不足慮。自己已經包含了所有人的政治立場,身背天下人的利益,斷了朋黨的根本。

大德至,遠人歸,大道成,這是中華文明的擴張之道。

徐平要在這個時代,重新扶起慢慢衰弱的漢文明,雄立於世界之巔。德立道至,天下結成一個整體,爲大治之世。聖爲合德,無關個人人品,無關聰明還是愚蠢,無關醜陋還是美貌,文明的高度與個人評價無關。天下爲公,不關私德,聖人僅僅只是天下之民獲得認同感後對執政者的讚美。

徐平要讓趙禎成爲一個新文明再起的聖人。

第5章 歲除第188章 我就是個土包子第179章 遠方的漢人第7章 尷尬的接風宴第123章 再嚇一嚇第171章 隴右都護府第176章 一日兩待制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168章 立萬世法第121章 彈破琵琶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7章 實際演示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246章 軒然大波第255章 把放出去的錢收回來!第102章 何以道理最大?第141章 分頭行事第15章 分工第26章 慶祝第24章 留客第57章 暗箭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102章 何以道理最大?第206章 學士入東府第118章 漸有頭緒第48章 風波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166章 前線指揮第74章 請君入甕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166章 初戰第186章 小人大惡第40章 清香白酒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212章 滿載而歸第306章 貨幣循環第172章 提綱挈領第74章 無妄之災第122章 甩鍋第28章 出使歸來第189章 連鎖反應第15章 分工第153章 塵埃落定第27章 夜宴第186章 應對第35章 活字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139章 柳三變求官第153章 攻城(上)第192章 豪客購物團第312章 你們去偷襲第94章 輕兵過山崗第212章 爭功心切第334章 李璋隨軍第99章 前奏第119章 審問第33章 得失之間第293章 敕勒川第11章 治術(二)第83章 以打促和第87章 好事第28章 出使歸來第96章 有錢萬事皆順第179章 你知道傻子多嗎?第85章 孫七郎的差事第160章 誰的官大?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72章 夜襲第63章 放生池第54章 狗眼看人低第180章 我們錢多第10章 生財之道第255章 兵民一體第11章 治術(二)第36章 他鄉遇故知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31章 牛官司第108章 彎弓射箭第103章 必要嚴懲第35章 詭異的局勢第130章 我要做土豪第60章 釜底抽薪第165章 版權費第219章 星空(上)第57章 錢往哪裡去第318章 解甲第108章 茶法之辨第10章 治術(一)第91章 軒然大波第169章 砲擊軍營第224章 數字會說話第142章 話已說盡第133章 矛盾第61章 裂痕第15章 軍改第52章 酒鬼亭第284章 告罪使第162章 你的尷尬我的機會第53章 一條出路
第5章 歲除第188章 我就是個土包子第179章 遠方的漢人第7章 尷尬的接風宴第123章 再嚇一嚇第171章 隴右都護府第176章 一日兩待制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168章 立萬世法第121章 彈破琵琶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7章 實際演示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246章 軒然大波第255章 把放出去的錢收回來!第102章 何以道理最大?第141章 分頭行事第15章 分工第26章 慶祝第24章 留客第57章 暗箭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102章 何以道理最大?第206章 學士入東府第118章 漸有頭緒第48章 風波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166章 前線指揮第74章 請君入甕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166章 初戰第186章 小人大惡第40章 清香白酒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212章 滿載而歸第306章 貨幣循環第172章 提綱挈領第74章 無妄之災第122章 甩鍋第28章 出使歸來第189章 連鎖反應第15章 分工第153章 塵埃落定第27章 夜宴第186章 應對第35章 活字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139章 柳三變求官第153章 攻城(上)第192章 豪客購物團第312章 你們去偷襲第94章 輕兵過山崗第212章 爭功心切第334章 李璋隨軍第99章 前奏第119章 審問第33章 得失之間第293章 敕勒川第11章 治術(二)第83章 以打促和第87章 好事第28章 出使歸來第96章 有錢萬事皆順第179章 你知道傻子多嗎?第85章 孫七郎的差事第160章 誰的官大?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72章 夜襲第63章 放生池第54章 狗眼看人低第180章 我們錢多第10章 生財之道第255章 兵民一體第11章 治術(二)第36章 他鄉遇故知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31章 牛官司第108章 彎弓射箭第103章 必要嚴懲第35章 詭異的局勢第130章 我要做土豪第60章 釜底抽薪第165章 版權費第219章 星空(上)第57章 錢往哪裡去第318章 解甲第108章 茶法之辨第10章 治術(一)第91章 軒然大波第169章 砲擊軍營第224章 數字會說話第142章 話已說盡第133章 矛盾第61章 裂痕第15章 軍改第52章 酒鬼亭第284章 告罪使第162章 你的尷尬我的機會第53章 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