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

必須瞭解部下,才能使用部下。必須體貼部下,才能統馭部下。

十二月九日

根不深枝不茂,理不透事不穩。

十二月十日

真情始能動人。

十二月十一日

以政權作威作福爲政治罪人,以政權福國利民爲政治明人。

十二月十二日

必須得到人的同情,始能得到人的幫助。

十二月十三日

人腦中的思想如地面上的道路,彎彎曲曲,無處不通。與人說話時,當注意所言與其所聽不同而生誤會。

十二月十四日

高深的理不可輕說。

十二月十五日

離開現實的話難說。

十二月十六日

不失機難在識機。

十二月十七日

多少紙片上的命令,不如一趟面諭有效。

十二月十八日

不夠即無益。

十二月十九日

治軍要在說服中施嚴,不可在蠻橫中施嚴。

十二月二十日

在革命艱苦的過程中才見人的真象。

十二月二十一日

圖功當同時思咎。

十二月二十二日

日本近衛聲明東亞新秩序與汪離渝先後發現,頗有可疑。

十二月二十三日

理解不可同俗,同則鄙陋。行爲不可異俗,異則受困。

十二月二十四日

自己負責不容人不負責,即是豎橫十分力量,可做幹部人材。

十二月二十五日

結不暇思慮之仇,即生不顧大局之事,不可悍然不顧,任意迫人也。

十二月二十六日

太與人吃不下去的事,到曲子裡必報復。若使人吃不下去,人即能連國也不顧而報復之。

十二月二十七日

再度重圓午覺安。

十二月二十八日

敵人六路來犯,諸將請渡河以使用游擊戰抗敵,餘拒之,令司令部省政府人員西渡,餘隨軍。

十二月二十九日二十三時離吉縣城,夜行曹井村,宿朱家堡

十二月三十日朱家堡二十一時離朱家堡到三皇峪

十二月三十一日五龍宮

八時到五龍宮。

五龍宮除夕

六路攻吉行營遷,雪擁山坡軍不前。

拒絕諸將西渡請,五龍宮中過新年(日軍二次圍攻呂梁山)。

一月一日五龍宮

中央開除汪黨籍。

一月二日五龍宮

舊戰法棄新未成。

一月三日五龍宮

敵人有西渡模樣,令河西堅守,河東夾擊吉縣。

一月四日硯平村下午八時起十時到

秘密之難,在一般習慣非大努力不易做到。

一月五日硯平村

就眼說人有死活,就心說人無死活。

一月六日硯平村

雖然名正言順的事,當然易做,但亦要善言。

一月七日下午三時半離硯平五時到五龍宮

平時不練兵,戰時無把握。平時不選將,戰時無良策。

一月八日五龍宮

幹部政策是選訓用,當努力於選。若選之不積,訓罔效,用亦無功。

一月九日五龍宮

有異志者終必出異行,防之宜早,彌之宜周。

一月十日五龍宮

勢成之後取消不易,要在萌芽之初注意。

一月十二日五龍宮

不同道者終難同行到底。

一月十三日五龍宮

堅決果斷須有正確的認識。

一月十四日五龍宮

知人難,善任尤難。

一月十五日五龍宮

選訓用三者連繫,使之成同一的中心思想,集體企圖,組織責任心,過互相批評檢討錯誤嚴格的小組生活,守同一的紀律,能力與職任相稱,且是能力一級高於一級,就是幹部政策。

一月十六日五龍宮

選要民主,用要集權。

一月十七日五龍宮

媚外即不能不對內。

一月十八日五龍宮下午三時半離五龍宮五時半到桑峨

一月十九日桑峨

應以國存爲前提,不當以國存後之權利爲前提,若以權利爲前提,恐有礙於國存也。

一月二十日下午四時離桑峨六時到縣底村

自來亡國爭自身之權利而不爭國家之存在,千古一轍。

一月二十一日縣底

不惜損礙抗戰而爭奪自身權利,不仁亦不智。

一月二十二日縣底

國存權始存,國亡權何寄,爭權而忽於國存,不仁不智之甚者也。

一月二十四日縣底

認清客觀的需要向前猛進,是健內亦是抗外的良法。

一月二十五日上午八時離縣底下午五時到吉縣城

從大處着眼,每易小處出錯。

一月二十六日上午九時離吉縣城下午五時到池原村

平心靜氣的連對方帶自己想想,是了爭持的明路。

一月二十七日上午八時離池原下午五時到桑柏

一月二十八日桑柏

言甘者心辣,行卑者心險。

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時離桑柏下午五時到秋林鎮(陝西宜川縣)

集訓

集訓軍官借秋林,再渡桑柏一宿營。

沿岸工事甚堅固,敵欲飛渡萬難行。

宜川河畔騎驢行,只爲集訓到秋林。

校尉軍官千四百,民革戰法賴進行。

一月三十日秋林

使人對統御者較之對敵方顧慮尚多,終恐失統御機能。

一月三十一日秋林

有勞苦,有計劃,有方法,方能有效果。

二月一日秋林

說清楚易,做徹底難。創事努力的說,更須督飭的做。

二月二日秋林

以身哄人易,以心哄人難,欲以心哄人者是愚人。

二月三日

瞞藏自己之缺點是落後的行爲。

二月四日

不中和之言動是損失。

二月七日

使人感是恩,使人畏是威,使人服是德。

二月八日

讀史感當國誤國與當事誤事,其錯一樣,其罪較大。

二月九日

割讓華北,按之地理上、物產上、人力上、人心上,皆不可做,一做則華中華南亦不爲我有矣。

二月十日

小病誤大事,養身即是治事之根本工作。

二月十一日

用人處事,不慎之於始,必悔之於終。

二月十二日

防閉不嚴,漏孔必開。

二月十三日

首總勝尾,進必勝退,此就站在對的前邊領導而言也。

二月十四日

理向外而欲向內,是新的基本力量。

二月十五日

當做到一百分的事,做到九十九分而止,亦必失敗,且等於零。

二月十六日

若數,若干即若干。若事,不夠即等於零。

二月十七日

淨白總有夾雜在內,欲淨白鬚極力清理夾雜。

二月十八日

有成見的人難以理喻。

二月十九日

歷史上不只成敗有幸不幸,譭譽亦有幸不幸。

二月二十日

欺人之耳目易,欺人之心難,欲欺人心最傻之人。

二月二十一日

勞與讓是印象上的收穫。恩與惠是知遇上的收穫。

二月二十二日

人皆曰我的短處在工作不能貫徹到底,究病安在,不得要領。

二月二十三日

雲能遮日不能去日,人是怕沒真的,不怕人毀。

二月二十四日

認清楚需要,把握住現實,向前努力,就者日向,離者日返。

二月二十五日

整軍綱領

此綱領系二十七年二月所定茲補錄於此:

甲:綱領一、實行民族革命的政策。二、加強軍隊能力,增加政治訓練,養成愛家愛國愛民族的熱烈情緒。三、與民合作,軍隊視民衆如自己之家庭,民衆視士兵如自己之子弟。四、生命付諸命令。五、瞄準射擊。六、加強行軍力。七、對友軍應持友誼態度,維護我們政治的職權。八、組織民衆,訓練民衆,爲我們的民族革命唯一的路徑,是政治上的責任,也就是政治上的職權。九、除弊。

乙:方法一、與士兵同甘苦。二、掃除一切積弊,財政公開,實行財政公開小組制。三、紀律民主化,賞罰公道。四、規定團長旅長以上出操辦法。五、實行說服教育,不準打罵。六、實行人情統御,合理管理。

二月二十六日

民族革命同志會公約

此公約系二十七年二月所訂定茲補錄於此:

第一條民族革命之目的,在爭取抗戰之勝利,一直做到民族之復興。

第二條本會同志應努力於抗戰之種種工作,以求抗戰之勝利;努力於迎頭趕上之種種工作,以求民族之復興。

第三條本會同志之集合,在集體努力,集體監察,集體制裁,以加強工作效率,使一切政治軍事突飛猛進。

第四條本會會員須有充分組織責任心,以促成各種職務責任心之圓滿表現。

第五條本會紀律絕對實行煙賭贓欺的自治禁絕與放棄組織責任心的嚴厲自裁。

第六條本會採民主集中制,其幹部組織分爲兩級:幹部委員二十人至三十人,高級幹部委員九人至十三人。

第七條本會會員入會須有會員一人之介紹,經審查部通過後,填具志願書,其介紹人須絕對負被介紹人遵守本會紀律之責。

第八條本會發起人爲當然會員。

第九條本公約先由發起人通過,會員大會得修改之。

二月二十七日

民族革命大學校歌

同志們,

親愛的同志們,

我們來自大江南北,

太行西東,

wWW✿тTk án✿¢ O

爲着保衛我祖國,

到這民族革命的中心。

我們是民族革命的戰士,

我們是民族革命的先鋒,

擔當起民族革命的使命,

爭取解放,

促進民族復興,

快齊着腳步,

抖起精神,

領導民衆,

向前進攻,

打倒侵略的日本,

保障我民族的自由平等,

自由平等。

二月二十八日

良好的戰鬥能挽救戰術上之錯誤。良好的戰術能挽救戰略上之錯誤。

三月一日

常人不足以共非常事。

三月二日

憑人好,好人少。憑政治好,好人多。

三月三日

最幫助日本侵略中國的是中國人的私心。

三月四日

日本侵略我們的憑藉是我們的私心。

三月五日

認識不確的人,雖是救國的心,實是亡國之行。

三月六日

抓住要處,事半功倍。離開要處,事倍功半。

三月七日

接受明白的糊塗能救,拒絕明白的糊塗難挽。

三月八日

有錯認錯是消錯,有錯拒錯是增錯,有錯執錯是招禍。

三月九日

人與事

由來重事把人輕,事本人爲理甚明。

人乖事易有何濟,事難人健亦可成。

三月十日

到成敗關頭必須志能領的住氣,心能管束住行的人,才能不落架。

三月十二日

知行未能合一時,多少對話,也是空說。

三月十三日

心異者言多順,心忠者言方逆。

三月十四日

Wшw •тт kān •Сo

謙者敬之,誠者信之。

三月十五日

自己負責只能自己好,不容人不負責才能使人好。

三月十六日

民族革命理論及實施研究院院歌

我們是復興民族的先鋒隊,

要建築光華燦爛的大同社會。

拜金的狂流,

使大家變作了犧牲的工具,

殘酷的榨取,

把人類陷了地獄。

吾人生斯世,

要把握住中心思想,

以補造化之不逮。

健全自己,

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

唯一的捷徑,

在實行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

發展集體企圖,

由自強去拯救世界的人類。

永記同志們,

這裡是造人類幸福的策源地。

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1章 出版說明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1章 出版說明
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4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3)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1章 出版說明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43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42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1)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61章 一九五〇年(一)(3)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68章 一九五〇年(二)(4)第24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46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41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1章 出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