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聯軍主力

天亮了,廖化和龔都,依舊沒有回興漢軍大營覆命。

劉正照例點卯之後,命令:

黑衣衛立即出擊,接防汜水關。

神弓軍第二梯隊。

白馬軍和紅衣衛,保護野戰醫院和輜重糧草,作爲第三梯隊,行軍司馬賈詡隨行。

劉正、郭嘉和馬超,帶着學生軍和護旗隊,最後拔寨起營,舉旗進入汜水關。

向天下人宣告——聯軍討董,略有小成。

接着,劉正又向汜水關下的,聯軍各部通報了,入城秩序。

最後,劉正讓郭嘉寫好捷報,劉正簽名用印之後,向聯軍總部——酸棗大營報捷。

袁紹見開戰不到兩個月,居然拿下了汜水關,忙與曹操和陶謙商議。

三人一致同意——聯軍總部,遷移到汜水關。

數日之後,聯軍主力,在袁紹的帶領之下,進駐了汜水關。

至此,所有參加會盟的諸侯,都在汜水關聯軍大營集結。

袁紹着重表彰了,先鋒大軍的功勞。

特別是血拼華雄和李肅的孫策軍,更是得到了,袁紹的口頭嘉獎和物資獎勵。

孫策軍在汜水關血戰之後,實力不降反增,居然恢復到了八千人。

至於具體的戰鬥力,反而沒有人會在意。

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劉備軍,似乎又找到了金主。

他們居然混跡在了,白馬侯公孫瓚的軍中。

……

衆人不禁想問,當日劉備三兄弟,不是臨陣脫逃,奔荊州方向去了嗎?

其實很簡單,劉備三兄弟,才跑出十里地,就後悔了。

劉備軍從安城出發,北上討董。

首戰救鮑韜,人沒有救成,反而發生了,一場滑天下之大稽的戰場內訌。

一千安城勁卒,損失慘重。

後來爲了自證清白,強行攻上汜水關,更是血流成河。

然而血戰多日,卻沒有得到任何的補充。

直到孫策軍收留他們之後,纔算是衣食無憂。

然而孫策無知,周瑜狡詐。把劉備軍當成了炮灰,擺在了風口浪尖上。

華雄夜襲,專門盯着劉備軍廝殺。

劉備軍不想替孫策軍頂雷,於是就撒開腳丫子跑了。

把防禦陣勢滴水不漏的孫策軍大營,給弄成了不設防。

負責第二梯隊的黃蓋,倉促應戰,拿一千孫策軍的命,填上了窟窿眼。

劉備三兄弟脫離險境之後,又開始擔憂起前程來。

軍師簡雍,趁着埋鍋造飯的功夫,找到了劉備,悄悄的進行勸諫。

簡雍問劉備:“主公,咱們就這樣逃了,天下大義也不要了嗎?”

劉備慟哭,強詞奪理說:“憲和,如今聯軍先鋒,是沒有咱們的容身之地了呀。”

畢竟臨陣脫逃過,誰敢接納劉備三兄弟,誰就是大傻逼。

簡雍說:“主公,聯軍又不是鐵板一塊,只要您有心,找個吃飯的金主,那還不是易如反掌的嗎?”

劉備心想:其餘諸侯,有交情的,都讓自己給禍害了一遍,就剩下一個平北將軍公孫瓚了。

壞人做到底,禍害公孫瓚,劉備軍義不容辭。

於是劉備三兄弟,轉道東進,去酸棗聯軍大本營,找老相好公孫瓚去了。

……

且說平北將軍公孫瓚,統領白馬義從八千,正在酸棗大營之外的野地上拉練。

當他正在揮舞令旗,讓各部交替衝鋒的時候,遙見對面樹林之中,一面黃旗開道,五百步騎相隨。

公孫瓚仔細一看,見是多年未見的劉備三兄弟。

準確的說法是——自從當年幽州分別之後,從此就天各一方了。

劉備三兄弟,大鬧酸棗會盟現場的時候,公孫瓚只是派了特使與盟,並沒有親自到場。

其實在會盟當天,除了公孫瓚之外,還有數路諸侯沒有到位。

然而良辰吉日已定,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於是就讓偏遠的人派快馬特使,參與盟會,算是全了禮節。

然而特使畢竟是特使,沒有資格進帳,也不敢真的當家作主,入帳議事。

公孫瓚纔對劉備三兄弟的事情,毫不知情。

如今見了劉備三兄弟,也算是他鄉遇故知,親近之情,油然而生。

公孫瓚問劉備:“賢弟,如今聯軍討董,如火如荼,你們怎麼在這裡閒逛呢?”

公孫瓚其實是在責怪劉備,大家都忙得熱火朝天,你們卻遊手好閒,讓人一看,就氣不打一處來。

劉備只好耐心的解釋,畢竟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

劉備說:“我們三兄弟,出幽州,入青州,義氣討伐黃巾軍。”

後來先帝西園酬功,得了個安喜縣尉。

沙汰事變中,三弟張飛,怒鞭督郵。

上官督郵憤怒,想要拿我們三兄弟,下獄問罪。

我們三兄弟,無可奈何,只得棄官而走。

輾轉到了豫州安城,積攢了一些功勞,做了安城令。

這纔有了容身之地。

魏武侯矯詔天下,這才收攏五百安城勁卒,北上共襄大義。

又恐天下英雄,不認得我們三兄弟,這才四處遊蕩。

後來又聽說了——白馬義從大軍,在這個地方拉練,纔敢出來奉候。

想請兄長,帶着我們,一起討伐逆賊董卓。

劉備撒起謊來,那是連眼睛都不眨一下的。

關羽的臉更紅了,張飛的臉更黑了。

然而爲了吃飽穿暖,可不敢拆劉備的臺。

公孫瓚指着關、張二人,問劉備:“他們是誰呀?”

劉備回答說:“二弟關羽、三弟張飛,他們都是我的結義兄弟。”

其實公孫瓚是見過兩人的,然而事隔多年,前程往事,都忘記得差不多了。

公孫瓚有些不好意思,然而又不得不表現出一副,關愛劉備三兄弟的表情來。

公孫瓚問:“他們都是跟隨你,一起浪跡天涯的嗎?”

劉備回答說:“沒有他們,我也沒有這般成就呀。”

劉備這話,發自肺腑,絕對是真情流露。

公孫瓚也聽出來了,對劉備的好感,呈直線上升。

公孫瓚又問:“他們都身居什麼職務呢?”

劉備面色一窘,卻又不得不如實回答。

至於稍稍落後的簡雍,完全成了透明人。

劉備回答說:“關羽爲馬弓手,張飛爲步弓手。”

公孫瓚嘆息說:“如此這般可謂是埋沒良材,英雄無用武之地呀!”

如今老賊董卓,犯上作亂,天下諸侯,羣起而誅之。

你們既然來了,不如就編入我部,白馬義從。

我再給你五百人,補足一千。讓關羽和張飛,都做都尉。

都尉雖然地位不高,也是將尾,總算是脫離了白身。

咱們一同討賊,力扶漢室。

你們認爲怎麼樣呢?

劉備大喜過望,高聲說:“就這麼決定了。”

張飛說:“只要可以殺董卓,有仗可打,什麼樣職務,都無所謂。”

關羽說:“既然都已經到了這裡,一切聽憑平北將軍號令行事。”

就這樣劉備、關羽、張飛會合簡雍之後,帶着五百人,進入了公孫瓚的軍營。

公孫瓚果然言而有信,承諾的五百人,迅速的就位了。

就在聯軍先鋒大軍,在汜水關血戰期間。

劉備三兄弟,也在公孫瓚的軍營之中,抓緊時間練兵。

公孫瓚看過劉備軍的訓練之後,心中也是非常的滿意。

盟主袁紹的將令,抵達了公孫瓚軍的大營,爲邀他移駐汜水關。

公孫瓚立即應允,又派人知會劉備三兄弟。

劉備三兄弟,聽說要重回汜水關,表情都有些不自然。

然而就這樣不告而別,他們又不甘心,於是就硬着頭皮,跟着公孫瓚,進了汜水關。

……

孫策看見劉備三兄弟,那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當即就要上前,找劉備三兄弟,理論理論。

公孫瓚義氣當先,見孫策欺負,劉備三兄弟。

他立即站了出來,給劉備三兄弟撐腰。

周瑜冷笑了一句,附在孫策的耳邊說:“伯符,公孫瓚不知死活,就讓他領教一下——劉備三兄弟的厲害。”

正是:

無端替死強出頭,白馬該當血成流;

遇上坑人三兄弟,公孫月夜自添愁。

孫策聽了周瑜的話,忙閉口不談劉備三兄弟的過錯,轉而找了個藉口,跟公孫瓚胡扯了兩句,就退回了原位。

劉備三兄弟,本來是惴惴不安的,以爲孫策會揭他們的老底,都已經準備好腳底抹油,立馬開溜了。

誰知道峰迴路轉,居然是虛驚一場。

公孫瓚覺得奇怪,於是就多嘴問了一句。

張飛口直心快,就想實話實說,被關羽強灌了一口范陽燒酒,嗆得他無法說話了。

劉備忙找了個藉口,搪塞了過去。

他還假惺惺的,讓孫策替他作證。

孫策強忍着憤怒和噁心,忙向公孫瓚點頭稱是。

盟主袁紹,舉酒邀衆人共飲。

袁紹說:“各位,聯軍初戰,難免有配合不到位的地方,大家都大人有大量,相互之間包容一下。爲了討董大計,乾杯!”

席間,盟主袁紹,論功行賞,作爲第一批,走進汜水關城的將領,興漢軍大將——廖化龔都,均矯詔受封列侯。

袁紹當衆宣佈:

聯軍討董,事關天下大計,當人人奮勇爭先,努力的攻城掠地。

功勳大將,封侯一事,絕無虛言。

曹操說:“盟主,聯軍討董,人人有份,可不能厚此薄彼呀!”

袁紹聞言大驚,忙問:“孟德,你怎麼能夠這樣說呢?”

曹操只得把興漢軍和另外四家聯軍先鋒的戰績,擺了出來。

沒有參加戰鬥的聯軍成員,一陣羨慕嫉妒恨。

真定鄉侯趙雲,更是聯軍的一面旗幟。

一戰封侯,大家都想要啊!

特別是武將,都等着拿董卓賊軍的大將人頭,來換取爵位呢?

袁紹想通了之後,就開始命令:

張揚軍和孔融軍,作爲攻打虎牢關的先鋒,先行出發。

公孫瓚軍,以及曹操軍和陶謙軍,作爲主力,隨後跟進。

聯軍正式打響:虎牢關戰役。

至於劉正等聯軍先鋒,就在汜水關大營休整,替曹操等聯軍看好退路。

諸侯討董,進入了第二階段。

劉正回營之後,立即召集文武開會。

討論興漢軍下一步的作戰方略。

賈詡主持了會議。

賈詡說:“侯爺,興漢軍斬汜水關將軍胡軫,擒鎮東將軍華雄,驅逐虎賁將軍李肅,拿下汜水關。”

有了這三件功勞,揚威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全軍休整,避免出現久戰疲憊的狀況,怠惰軍心,影響士氣。

聯軍爲了面子,也不會在短時間之內,邀興漢軍,前往虎牢關助戰。

劉正點了點頭,於是就問馬超:“孟起,華雄最近的表現,怎麼樣呀?”

馬超說:“侯爺,華雄已經獲得了思想教員的認可,被評爲三好學員。”

華雄最近的進步很快,不僅認真的學習領悟,還做到了舉一反三。

劉正點了點頭,又問賈詡:“文和,那件事情,進行得怎麼樣了呀?”

賈詡說:“已經進入了興漢軍大營,侯爺要見他們嗎?”

劉正搖了搖頭,又讓馬超,去給華雄送福利。

正在這個時候,郭嘉走了進來,對劉正說:“侯爺,董卓老賊,終於有所行動了。”

劉正接過情報一看,原來董卓老賊,居然親率十萬西涼鐵騎,和三萬幷州鐵騎,親自主持,決定天下命運的,虎牢關戰役。

第1831章 再攻上庸第1088章 龍膽勳章第1442章 兵主面具第1470章 拒絕突破第28章 興漢商會第659章 金家歸漢第727章 寒門士子第386章 君臣對話第2147章 進入皇榜第569章 兒子大了第2133章 周皇相邀第726章 得償所願第1039章 七彩蝴蝶第1786章 陸岡棄印第1537章 遊戲帝國第726章 得償所願第1814章 水火相爭第401章 論戰羣相第1757章 長安豪宴第775章 百家之爭第988章 再復紅塵第1127章 英雄抉擇第569章 兒子大了第543章 曹操二笑第1150章 競爭失序第1776章 評詩風波第1498章 憂傷龍骨第1164章 特授令牌第620章 守護之利第2137章 離開周城第1298章 草根之夢第1841章 龍紋沙蠍第1473章 大膽嘗試第653章 經驗教訓第1915章 興兵討魔第1237章 毀書斬使第130章 司徒陳耽第1163章 兵臨茅山第59章 舞陰之戰第348章 教訓袁熙第1865章 利益重組第1304章 全軍覆沒第2153章 項皇退兵第1517章 內部分裂第475章 楚國局勢第1380章 中軍之威第1776章 評詩風波第602章 禹村定盟第1361章 王仁上場第235章 張寧抗命第1225章 平陽之殤第2031章 將門虎女第1057章 十脈同行第1497章 窮奇元氣第1052章 平衡之道第939章 徐開之悟第1463章 萬物皆刀第2118章 方城大戰第1568章 悲壯荊軻第120章 安喜縣尉第1784章 周安來投第1036章 荊州亂戰第1141章 戰前動員第28章 興漢商會第1993章 掛印帥境第53章 劉正放糧第2033章 輿論先行第396章 攻克南城第1840章 征服必硬第1499章 躍祖龍門第1289章 秘密挑戰第1387章 弘農協定第1500章 剝殼新生第818章 謀士魯淑第2098章 風起玉門第1559章 白起殺降第2010章 文武科舉第1713章 快速投放第1097章 窮奇戰隊第146章 劉忠獻璽第1609章 魚丸開門第1866章 戰爭需求第9章 北地殺胡第27章 定軍編制第1324章 九脈縱橫第251章 建設錦州第1231章 蛇帥之死第1790章 雪獸分裂第1168章 八歧大蛇第2149章 討伐不臣第171章 陷陣之威第1806章 同權繼承第160章 孫策大敗第1079章 突破階層第2180章 情之所鍾第1232章 石頭太硬第48章 請命出征第1306章 一騎當千第2122章 月老兇殘第1862章 鄧艾掌軍
第1831章 再攻上庸第1088章 龍膽勳章第1442章 兵主面具第1470章 拒絕突破第28章 興漢商會第659章 金家歸漢第727章 寒門士子第386章 君臣對話第2147章 進入皇榜第569章 兒子大了第2133章 周皇相邀第726章 得償所願第1039章 七彩蝴蝶第1786章 陸岡棄印第1537章 遊戲帝國第726章 得償所願第1814章 水火相爭第401章 論戰羣相第1757章 長安豪宴第775章 百家之爭第988章 再復紅塵第1127章 英雄抉擇第569章 兒子大了第543章 曹操二笑第1150章 競爭失序第1776章 評詩風波第1498章 憂傷龍骨第1164章 特授令牌第620章 守護之利第2137章 離開周城第1298章 草根之夢第1841章 龍紋沙蠍第1473章 大膽嘗試第653章 經驗教訓第1915章 興兵討魔第1237章 毀書斬使第130章 司徒陳耽第1163章 兵臨茅山第59章 舞陰之戰第348章 教訓袁熙第1865章 利益重組第1304章 全軍覆沒第2153章 項皇退兵第1517章 內部分裂第475章 楚國局勢第1380章 中軍之威第1776章 評詩風波第602章 禹村定盟第1361章 王仁上場第235章 張寧抗命第1225章 平陽之殤第2031章 將門虎女第1057章 十脈同行第1497章 窮奇元氣第1052章 平衡之道第939章 徐開之悟第1463章 萬物皆刀第2118章 方城大戰第1568章 悲壯荊軻第120章 安喜縣尉第1784章 周安來投第1036章 荊州亂戰第1141章 戰前動員第28章 興漢商會第1993章 掛印帥境第53章 劉正放糧第2033章 輿論先行第396章 攻克南城第1840章 征服必硬第1499章 躍祖龍門第1289章 秘密挑戰第1387章 弘農協定第1500章 剝殼新生第818章 謀士魯淑第2098章 風起玉門第1559章 白起殺降第2010章 文武科舉第1713章 快速投放第1097章 窮奇戰隊第146章 劉忠獻璽第1609章 魚丸開門第1866章 戰爭需求第9章 北地殺胡第27章 定軍編制第1324章 九脈縱橫第251章 建設錦州第1231章 蛇帥之死第1790章 雪獸分裂第1168章 八歧大蛇第2149章 討伐不臣第171章 陷陣之威第1806章 同權繼承第160章 孫策大敗第1079章 突破階層第2180章 情之所鍾第1232章 石頭太硬第48章 請命出征第1306章 一騎當千第2122章 月老兇殘第1862章 鄧艾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