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小康計劃

林峰很明白蔣經國心裡,事實上讓他放棄當前的臺灣對外政策不難,關鍵是蔣某人。作爲和共產黨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蔣某人,你讓他放棄反攻大陸的計劃,那還不如殺了他,精神上很可能他會覺得了無生趣,身體很快就會垮了。

這絕不是蔣經國願意看到的,當然林峰也希望蔣某人能多活時候,因爲有蔣某人在上面壓着,那樣他有更多時間來發展,而不用擔心宵小搗亂,可是現實由不得不盡快和內地取得聯繫。

不過這件事交給蔣氏父子頭疼去吧,他要趕緊制定臺灣經濟發展計劃,現階段臺灣經濟在美國的幫助下也有一定的實力,只不過相比發達國家就差了很多,六十年代初期臺灣的";進口替代";工業已有了相當的發展。

在此基礎之上,當局將整個經濟發展重點逐步轉向";出口加工";工業。爲使這一工業部門加速發展,臺灣建立了一些專門的出口加工區,並用各類經濟刺激把國內及外國資本引向該部門。";出口加工";工業的發展使臺灣的整個工業生產水平大大提高。

七十年代,臺灣開始注重發展全島的基礎設施和諸如鋼鐵,石油化工等資本密集型重工業。當時,臺灣着重搞了十項大的項目,如公路設施、機場、港口、電訊等等工程。

同時,臺灣大力培訓發展重工業及向技術集型工業過渡所急需的技術人才。由於儘早地注意了自身經濟結構的調整,1973年和1978年兩次嚴重的世界性能源危機,均未對臺灣經濟造成大的衝擊。至七十年代末,";臺灣經濟奇蹟";已經開始引人注目。

現在林峰只要結合前世的經驗總結出一整套適合臺灣發展的幾經規劃,首先,臺灣當局當年提出小康計劃還是有其合理性的。

首先是農業方面,臺灣傳統上是農業地區,但最近幾年農業的增長落後於工業的增長速度。臺灣只有25%的土地適於耕種,1953年開始,臺灣當局確定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帶動農業”的經濟發展戰略。

臺灣農業進入較快發展時期,被稱爲臺灣農業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可是好景不長自60年代末農業進入停滯階段後,已經到了要對農業政策進行重大調整的時候了,從過去注重農業生產與增加糧食自給轉爲農業、農村與農民生活的全面發展,從過去傳統機械耕作轉爲現代化農業勞作,提高技術含量,打造臺灣現代農業園。

農業生產結構已逐漸由以種植業爲主的單一的傳統農業,逐漸轉變爲農林牧漁綜合發展的多元化農業與商業性農業。林峰手中有聯邦一批高產高質的各種農業技術資料,另外他還有一些生活食用的的水稻和小麥、玉米的種子,雖然沒有種植用的種子效果好,但是這些也不差,起碼比現在地球上的種子要先進多了。

其次,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工業了,七、八十年代臺灣經濟進入快車道。自80年代以來,由於臺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臺灣當局於1986年提出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

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並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爲重大調整內容,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製藥、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爲支柱產業。

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臺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佔製造業的比重目前已達61.5%,其中信息產業發展尤爲突出,其產值已名列世界前茅。

臺灣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也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對美國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年的23.7%,對亞洲的出口比重則由198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和運輸工具產品已佔總出口的50%以上。

臺灣當局制定了穩定中求發展等經濟政策。如在發展策略上先發展農業及勞動密集型工業,再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先發展進口替代工業,然後發展出口導向工業,較好地結合了臺灣的實際情況,並有效地利用了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契機。

但是由於缺乏必要的技術和設備,臺灣始終都沒有走到這十大產業前列,其產品在國際上落後於歐美和日本地區,現在有了林峰這個因素的加入,林峰決定將臺灣打造成材料、機械、信息、電子、輪船與飛機制造、半導體與通訊、精密加工、航天、化工與製藥、環境科學科研基地,讓中華民族站在世界科技前沿。

爲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林峰要結合他手中的資料好好規劃一下,首先要發展鋼鐵冶煉,鋼鐵是一個國家工業的基礎,後世中國就是因爲冶煉不出合適的鋼材,導致各種工程項目要麼停頓,要麼高價購買外國鋼材,特別是特種鋼材這一塊。

臺灣雖然沒有鐵礦資源,但是月球有啊,月球上的鐵不僅豐富而且易開採,這樣冶煉廠原料解決了。剩下就是設備和技術了,現在林峰最不缺的就是技術和設備,他缺工人,臺灣沒有足夠的產業工人。

短期內只能靠智能機器人解決了,還要想法外聘一些,不過外人終究不讓人放心,什麼時候臺灣有了自己的產業工人才算徹底解決問題。

有了鋼材作爲工業原料,那麼汽車工業就可以發展起來了。這各行業最重要的是發動機行業,雖然到了星際時代這種只在陸地上跑得的車已被那種可以上天入地的車淘汰,各大汽車商已不再生產這種車。

但是還是有一些古董愛好者爲自己專門保留一些作爲娛樂享受一下,這些發動機設計資料林峰超級戰艦都有,都是一些發燒友沒事收集的,現在都便宜了林峰。

有了這些資料還不行,關鍵是機械加工能力,特別是精密加工能力,如果這兩方面不達標的話,即使林峰有先進的技術資料依然無法轉化成實際成果。

想到這裡林峰開始整理一些資料,逐步完善臺灣經濟發展綱要:一、十大建設1)核能發電廠實際上這是一個核聚變發電站,目前世界各國掌握的是不可控的核聚變反應如氫彈,只有林峰這個來自星際時代的人的掌握着可控核聚變技術,這種技術在星際時代最爲普遍,對於現代人來說則完全陌生。

當然了爲了掩人耳目,還要建一座核裂變發電廠,同時爲了安全,防止核泄漏林峰都要採用已經成熟的技術,材料設備都要由超級戰艦裡的小型工廠來製造。

2)大鍊鋼廠這也是重中之重,爲了防止依賴外國鋼品太深,並解除過去因鋼源不一,影響產品精度的缺點,決定在高雄的中國鋼鐵公司的基礎上引入新技術和設備,對其進行產業升級和改造,逐步將其打造成爲世界頭號鋼鐵企業。

3)大造船廠將中國造船廠和臺灣造船廠合併,將合併後總部遷往基隆,整合兩廠的資源結合林峰的技術和設備打造中國的造船業。

4)石油化工產業在高雄開發兩處石化工業區—“仁大(即仁武、大社)石化工業區”和“林園石化工業區”。興建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總廠,提升臺灣的塑膠、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及化學品工業之發展,減少國內工業對外的依存性,且將增加下游加工產品在外銷上的競爭力。

5)汽車及發動機廠這個一定要建,中國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汽車,一定要有自己的‘心臟’。臺灣要舉行賽車比賽,要看着中國人的自己造的車超越歐美和日本的。

6)航空航天飛機廠7)半導體產業園8)計算機信息技術中心9)生物及醫藥科研基地10)全臺灣鐵路及高速公路、港口、機場計劃包括南北高速公司、中正國際機場、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工程、蘇澳港工程、臺中港工程這些都是林峰結合蔣經國主政時提出的十大建設計劃,再加上自己後世一些經驗弄出來的,這些都是要在七十年代初的五年內完成。

事實上,由1950年到1970年大約二十年間,臺灣已完成由農業生產到輕工業生產的初期累積,接下來勢必要進入重工業的發展階段,可以說林峰這個計劃對臺灣經濟來說都是一場及時雨。如果這個計劃得以完美實施,臺灣整體實力將上升一個臺階。

這時蔣經國走了進來,看了林峰一眼,說:“父親已經同意我們的計劃,從今天起臺灣的對外戰略將發生變化,他也將隱居幕後,臺灣的未來將由我們來掌控”。林峰有些擔憂地說:“總統身體不要緊吧?”

“年齡大了,不過不要緊”

“你來看一下,我剛剛整理臺灣近期的投資計劃,我們的財政可以支持嗎?”

“明天召開財政部會議我們討論討論”

第170章 收拾英國人第113章 亞洲聯盟第229章 “武裝機器人”第85章 全球“軍備競賽”第106章 中美第一次衝突(3)第248章 遠征亞丁灣(1)第236章 春季攻勢之南線狂飆第74章 新式武器第74章 新式武器第166章 非洲風雲之南非淪陷(上)第87章 收復蒙古第212章 大戰開啓第31章 西沙海戰(上)第98章 國際新局勢第193章 與中國危機之“亞特蘭蒂斯人”決裂第28章 中東戰爭第94章 中蘇戰爭(3)第28章 中東戰爭第125章 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第207章 中國危機之三戰南海(3)第23章 1971年之愛情第275章 戰後十年發展第27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135章 亞州聯邦(2)第171章 英國倒戈第41章 核動力航母第114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1)第21章 1971年之解凍第167章 非洲風雲之南非淪陷(中)第212章 大戰開啓第267章 “核大戰?”第216章 四路圍攻第43章 戰爭來臨第149章 華盟反恐軍事演習第84章 清算“印尼”第165章 揭幕戰(2)第44章 琉球海戰第51章 中越戰爭(1)第115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2)第23章 1971年之愛情第50章 臺灣迴歸第30章 “喪心病狂”第255章 得中東者得天下第153章 美伊和談第181章 歐洲風雲之西班牙投降第134章 亞洲聯邦(1)第35章 廣交會(上)第41章 核動力航母第127章 中美第三次衝突(2)第71章 收復藏南(3)第251章 歐洲人的怨念第227章 戰略反攻之南海大海戰第226章 決戰上海(完)第227章 戰略反攻之南海大海戰第11章 釣*島風雲(完)第255章 得中東者得天下第150章 龍三角衝突(1)第235章 美國雄起第122章 亞洲金融風暴(1)第156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1)第130章 中美第三次衝突(5)第146章 射日計劃(1)第22章 中國“心臟”第16章 戰後風波第152章 費盧傑戰役第114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1)一百零九章 索馬里風雲1第46章 戰爭結束第66章 反腐打黑第43章 戰爭來臨第280章 戰爭之太空戰第3章 合作愉快!第179章 歐洲風雲之納粹秘密第74章 新式武器第20章 1971年之中東第142章 伊拉克戰爭(2)第248章 遠征亞丁灣(1)第57章 拯救阿明(上)第168章 非洲風雲之南非淪陷(下)第135章 亞州聯邦(2)第83章 消滅藏獨第12章 美國之行第134章 亞洲聯邦(1)第58章 拯救阿明(下)第220章 收拾北極熊(3)第155章 5年發展計劃第66章 反腐打黑第134章 亞洲聯邦(1)第152章 費盧傑戰役第196章 中國危機之清算菲律賓第180章 歐洲風雲之德國分裂第224章 決戰上海(1)第117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4)第251章 歐洲人的怨念第196章 中國危機之清算菲律賓第119章 決定合作第224章 決戰上海(1)第50章 臺灣迴歸第115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2)
第170章 收拾英國人第113章 亞洲聯盟第229章 “武裝機器人”第85章 全球“軍備競賽”第106章 中美第一次衝突(3)第248章 遠征亞丁灣(1)第236章 春季攻勢之南線狂飆第74章 新式武器第74章 新式武器第166章 非洲風雲之南非淪陷(上)第87章 收復蒙古第212章 大戰開啓第31章 西沙海戰(上)第98章 國際新局勢第193章 與中國危機之“亞特蘭蒂斯人”決裂第28章 中東戰爭第94章 中蘇戰爭(3)第28章 中東戰爭第125章 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第207章 中國危機之三戰南海(3)第23章 1971年之愛情第275章 戰後十年發展第27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135章 亞州聯邦(2)第171章 英國倒戈第41章 核動力航母第114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1)第21章 1971年之解凍第167章 非洲風雲之南非淪陷(中)第212章 大戰開啓第267章 “核大戰?”第216章 四路圍攻第43章 戰爭來臨第149章 華盟反恐軍事演習第84章 清算“印尼”第165章 揭幕戰(2)第44章 琉球海戰第51章 中越戰爭(1)第115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2)第23章 1971年之愛情第50章 臺灣迴歸第30章 “喪心病狂”第255章 得中東者得天下第153章 美伊和談第181章 歐洲風雲之西班牙投降第134章 亞洲聯邦(1)第35章 廣交會(上)第41章 核動力航母第127章 中美第三次衝突(2)第71章 收復藏南(3)第251章 歐洲人的怨念第227章 戰略反攻之南海大海戰第226章 決戰上海(完)第227章 戰略反攻之南海大海戰第11章 釣*島風雲(完)第255章 得中東者得天下第150章 龍三角衝突(1)第235章 美國雄起第122章 亞洲金融風暴(1)第156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1)第130章 中美第三次衝突(5)第146章 射日計劃(1)第22章 中國“心臟”第16章 戰後風波第152章 費盧傑戰役第114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1)一百零九章 索馬里風雲1第46章 戰爭結束第66章 反腐打黑第43章 戰爭來臨第280章 戰爭之太空戰第3章 合作愉快!第179章 歐洲風雲之納粹秘密第74章 新式武器第20章 1971年之中東第142章 伊拉克戰爭(2)第248章 遠征亞丁灣(1)第57章 拯救阿明(上)第168章 非洲風雲之南非淪陷(下)第135章 亞州聯邦(2)第83章 消滅藏獨第12章 美國之行第134章 亞洲聯邦(1)第58章 拯救阿明(下)第220章 收拾北極熊(3)第155章 5年發展計劃第66章 反腐打黑第134章 亞洲聯邦(1)第152章 費盧傑戰役第196章 中國危機之清算菲律賓第180章 歐洲風雲之德國分裂第224章 決戰上海(1)第117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4)第251章 歐洲人的怨念第196章 中國危機之清算菲律賓第119章 決定合作第224章 決戰上海(1)第50章 臺灣迴歸第115章 中美第二次衝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