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脣槍舌戰(下)

“何爲外儒內法,打個比方,人們出mn爲什麼穿衣服?就是爲了遮掩自己的身替,儒家就是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沒有儒家我們就要赤的出mn,失了禮數和廉恥心。iHonG法家屬於人的身體,重要但是不能赤的外漏出來,所以必須要找個可以遮掩的衣物。儒家爲人處世提倡中庸之道,治國主張德治天下,百姓們都能接受這些。統治者看準這一點,所以選擇了,儒家思想來保護法家思想,讓法家僞裝起來,這就是外儒內法的源頭。”

“法家追求的目標就是‘民自治’,讓人無懼於暴力與罪惡。《商君書》立法令明白易知,置法官爲天下師,萬民皆知所避之,避禍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天下大治也法家的特點就是不斷奮鬥,維持公平,保持強大,永遠先進。所有的宗教和無用的學派都描述一個看似美好的最終目標,例子如儒家、佛教、拜火教、羅洲至高神教的最終階段等,只要到達了那麼就可以不用再奮鬥,這些其實是迎合人類與生俱來的惰xng。故言人之初,xng本惡惡就是包含對腐朽懶惰安逸的嚮往。”

“法家行事手段有三,一賞一刑一教一賞一刑,指的是統一賞刑標準,不管涉及到誰,不管這個人以前做過什麼,以後將做什麼,對於他現在的行爲都要論功行賞、論罪處罰,即不以人情來廢法。也就是說,對事兒不對人,統一賞罰標準,同功同賞、同罪同罰;一教則是對一賞一刑的概括和總結,即以統一的賞刑標準,不因人情廢弛法律而達到使官民達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有法必依的效果。”

“在學派之中,只有法家要求與時俱進,法家之人是永遠奮鬥的。與時俱進和能做到的最大公平法制是法家的核心,所有攻擊法家的人一定要刻意的掩蓋法家與時俱進xng質,而專mn攻擊那些具體措施,以表駁裡。法家的英雄先輩們無論結果如何,他們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都有巨大的成就,除法家兵家外、沒有其他任何學派的前輩有此能力。所有的人都要死的,而真正能有所作爲且實現自己理想的人又有多少呢?”

上官嬋聲情並茂的表演,硬是將辯論會變成了演講會,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爲是法家的中堅弟子來王朝傳教來!”(小說5200,

刑無私一邊用餐一邊也在思考着,也許可以讓上官嬋成爲法mn的記名弟子,就憑這口才,抵得上整個法mn的宣傳堂!”(小說5200,)

那位老翰林倒是想見縫針的說兩句,哪知道上官嬋暗中用了真氣,硬是壓掉了對方的聲音,就算溪1ng拍岸一樣,濺不起半點1ng花。而她也是一口氣從開頭說到現在,中間不停頓不換氣,硬是讓對方找不到言的機會。

總算旁邊有個明白人,指出道“你不是玄宗弟子嗎?怎麼在幫法家說話。”

上官嬋不否認“小兒見識,果然膚淺,道法合流沒聽說過嗎?法家的法不是法律的法,而是更加近似於道的涵義。法家學者們共同編輯了一本思想著作《管子》,這書一共說了兩件事,一是‘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這很明顯是道家的內容;第二件是‘法出乎權,權出乎道’,意指道是萬物本原,法來自於道,而君主手中的權力則是聯接法與道的中介,很明顯的將法、道兩家默契地合二爲一。這就是爲什麼法家的法不是法律,而是權力的原因。法家雖、講準則,但這些都是依託於權力而存在的,沒有越君權的法,也沒有平等的人。天理無私,定紛止糾,賞存慎法,罰加jian令,其中法道合流的深意難道還聽不出來嗎?”

她一邊說着,一邊思忖,自己幾乎沒在江湖上1面,這樣都能被人認出來,看來天創王朝是真正有心了,肯定暗中調查過,好壞先不說,至少是有了提防,並沒有將正道盟當做可以信賴的友軍。

眼見這位姑娘伶牙俐齒,着實不好忍,對方也曉得柿子要撿軟的捏,於是繞開上官嬋,直面刑無私。

“法者是貨真價實的法mn弟子,爲何一直低頭不言,難道是對自身所學沒有信心嗎?”

刑無私在江湖上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不過他的威名是建立在武力和品德,從沒聽過口才有多麼厲害。

刑無私放下手中筷子,看了對方一眼,然後問“天子犯法,何以爲?”

那人沒想到這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下子就直攻要害,他隸屬王朝的臣子,總不能開口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要不然被穿小鞋了怎麼辦?

於是他支支吾吾道“古人云,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道不同,不相爲謀”刑無私毫不客氣的打斷了對方,“閣下收聲,若堅持想說服我,就用武力。”

他的語氣威嚴肅穆,目光剛正無私,對方本要開口的話一下子被逼了回去,竟是心生慌張,不敢正視,如同內中的私心被看透了一樣。

……

“蘭陵美酒鬱金香,y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任之初一邊yn詩,舉杯向對方示意。

這位尖嘴猴腮的老者也連忙舉杯,滿飲,一口飲完,橫置酒杯,杯口朝外,示意全部飲空,接着兩人對視一笑。

看上去其樂融融,就像是兩位忘年交一樣。不過月弓dng天和九華皇苑是死對頭,九華皇苑既然投靠了天創王朝,視同一體,所以就算是旁人也不會認爲雙方真正這麼友好,倒不如說,兩邊越是表現得客氣,越是顯得暗洶涌,令人掌心冒汗。

任之初飲完這杯後,像是如無其事的詢問“那邊倒是講得激烈,不知長者對‘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有什麼見解呢?”

這位老者並非九華皇苑弟子,而是天子的mn客,有着老資歷,在覈心團體中排號第九,名號蟲師,平日行事謹小慎微,所以讓他應對月弓dng天的弟子,所謂最瞭解你的就是你的敵人,爲了避免這點,所以讓他上陣。

蟲師拊掌笑道“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一句出自《禮記》。‘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人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這兩句其實並非連在一起,特意拿出來,其實是採用了斷章取義的手法。若是這般斷章取義的話,那要是把‘禮曰,君子抱孫不抱子。此言孫可以爲王父屍,子不可以爲父屍。爲君屍者,大夫士見之,則下之。’中的‘君子抱孫不抱子’單獨拿出來,豈非成了君子只能抱孫子,不許抱兒子?”

任之初應和笑道“君子抱孫不抱子,單獨拿出來也是有道理的嘛。不抱子,就是不會寵愛孩子,就會與孩子保持一段距離,有利於嚴格教育。所謂慈母多敗兒,bang打出孝子嘛。”

他這話自然是調侃了,“君子抱孫不抱子”就原文而言,是指祭祀的事,跟抱兒子還是抱孫子沒有一點關係。

蟲師從善如流“那就不舉此例,還是迴歸到‘以德報怨’,本來是一句很壯氣的話,被單獨拿出來後,愣是成了懦夫的言。”

“那長者是怎麼看此句的呢?還望指教。”

“如以白話言。遇見國君,據車軾行禮時,大夫就須下車示敬;遇見大夫據軾行禮時,士人就應下車示敬;按禮制規定,遇士據軾行禮,庶人無須下車行禮示敬。大夫之身不得受過刑,受過刑罰的人不得充任卿大夫而在國君左右。身在兵車,無須據軾行禮;田獵用的武車,的旌旗不必束起,任其垂舒招展;巡狩用的德車,旌旗要束斂。其中‘禮不下庶人’是承上而言;‘刑人不在君側’是‘刑不上大夫’的註腳。”

這樣都不中套,任之初暗罵了一聲老狐狸,接着又追問“這樣的話,禮不下庶人倒是說通,可刑不上大夫豈非仍是此意,刑罰不能處之大夫,大夫仍擁有凌駕在律法之上的特權,豈不讓人心寒。”

“誒,此刑非彼刑,刑罰分兩種,一爲嚴刑拷打之刑,是爲苦ru刑訊;二爲斷罪判刑之刑,是爲最終刑罰。士大夫可免前者,不能免後者,以戲劇中俚句,就是不能屈打成招。”

蟲師心中冷笑,這等手段也想讓我入榖,口中仍客氣道“其中關於這句話的解釋,聖人早有說明。當年聖人便曾回答弟子,‘則白冠釐纓,盤水加劍,造乎闕而自請罪,君不使有司執縳牽掣而加之也。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殺。曰,子大夫自取之耳,吾遇子有禮矣,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教使然也。所謂禮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禮,故不責之以備禮也。’”

刑不上大夫,是因爲大夫們知罪知禮,犯了罪,不需要用刑,自己就應該自殺——跪而自裁,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殺。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如果不跪而自裁,君肯定會叫人把大夫刑殺。

頓了頓,蟲師又一副慈眉善目,樂呵呵的問“少俠既然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連在一起,並不斷開,想來是與我的看法不同,不知是何見解呢?“

“我之拙見,認爲其中歧義點在於‘上下’二字,古人云,‘以高下之,以男下女’,其高下之間的下與男女之間的下,均爲卑賤意。《論語》的‘惟上智下愚不移’,其上與下也作重輕意解。《禮記》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上下二字取同樣之義,意爲尊卑。禮節不能鄙棄庶人,刑罰不能尊畏大夫。”

任之初又補充道“從血緣宗親社會的刑禮觀上看,遠古時代,社會的所有成員爲了本血緣宗親的興旺達,子孫繁衍,都要嚴守人所共循的禮制刑法,誰也不能特珠。堯舜時,舜讓鯀治理水患,鯀沒有治好,鯀就受到了死刑處分。舜讓位於禹後,禹對於執法刑父的皋陶不但重用,而且友情勝舊。當時刑禮保持公正與威嚴,即便是領也不例外。所以這句話,應爲‘禮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

“真是人深省的見解,少俠雖是江湖中人,對儒學也是大有研究啊。”

蟲師一邊樂呵呵的稱讚對方,一邊在心底暗罵,這樣都能繞開,真是一隻小狐狸

……

儘管四方的t槍舌戰,明面上,暗地裡透着一股硝煙味,但這些其實並不影響大局,除非是一方全局崩盤,否則在互有勝負的情況下,並不能決定什麼,因爲真正能決定局勢,依舊在東方易的身上。

他若出醜,那麼也就意味着整個正道盟出醜。

不過東方易身旁有才辯無雙的白庸護航,一時倒也無慮,其他人還不好站出來說什麼,弟子代師傅回答,無論從孝還是從禮的方面,都是無可挑剔的。

真要逼東方易回答,也是有那麼一個方法,就是對站出來的白庸說,你不夠資格問答我的問題。

只是這樣一來,白庸這邊就可以反過來質問對方,你有什麼資格來問他的師傅。

以東方易的江湖名望,一般人還真沒資格和他問答,若以此刻的代表身份來講,那麼只有同樣處於領導地位的天創天子,才能與他對答。可是這樣一來,就形成王對王的局面,將王朝的優勢白白相讓。

王朝的優勢是什麼?

主人,勢大。

身爲主人就是

第27章 東方闢魔第22章 涌泉相報第75章 攻打山莊(上)第101章 亂世終結(下)第23章 無中生有(下)第44章 絕地反擊(上)第107章 軍師之意第二十八 掌獄洲風土第19章 以箭釣魚第83章 邪吞正魔第37章 楔形文字第24章 誰挽狂瀾(上)第54章 再訪山莊第32章 轟出門去第27章 計中連環(上)第86章 家家有經第30章 狠狠打臉第8章 無涯秘招第112章 打蛇七寸第36章 猶佔上風第58章 妖刀弒神第2章 聯敵對策第11章 讓你三招第58章 妖刀弒神第8章 必勝咒語第86章 家家有經第50章 鬼梵六遁第13章 沙漠伏戰(下)第22章 涌泉相報第2章 艱難之路第79章 誤中副車第10章 正魔對將(上)第23章 不死真魔第7章 無妄之災第62章 破解傀儡第8章 茶禪四問第11章 透徹計謀第56章 剿殺薩滿第44章 軍中爭議第7章 無妄之災第51章 患難緣分第38章 護庵夜戰(下)第65章 魔方決策第51章 患難緣分第40章 山窮水盡(中)第14章 一言之漏第22章 無中生有(上)第11章 透徹計謀第30章 路遇不平第11章 讓你三招第41章 破釜沉舟(中)第26章 誰挽狂瀾(下)第10章 白氏兄妹第38章 護庵夜戰(下)第57章 法行邪端第117章 攻破魔山第54章 甕中捉鱉(上)第45章 心魔少女第58章 妖刀弒神第4章 紅袍青年(下)第35章 隔空斷臂第22章 涌泉相報第24章 誰挽狂瀾(上)第4章 善有善報第84章 死裡逃生第73章 捕獲靈脈(上)第20章 劍法破綻第107章 邪皇破劍第70章 易如反掌第10章 一騎突出第20章 欲擒故縱第33章 囂張弟子第47章 身入險境(上)第25章 造化弄神第8章 茶禪四問第63章 法理善惡第39章 山窮水盡(上)第53章 請君入甕(下)第101章 亂世終結(下)第40章 山窮水盡(中)第8章 偶遇熟人第50章 鬼梵六遁第50章 些許改變第5章 出任軍師第69章 夜襲天牢(上)第42章 前塵過往第58章 斷交絕罪(下)第38章 魔城之中第34章 虛空襲擊第6章 禪辯密門第30章 狠狠打臉第42章 英雄魂殤(上)第62章 是非功過第111章 引蛇出洞第14章 一言之漏第58章 神懺巫炮第49章 儒道傳承第11章 透徹計謀第48章 身入險境(下)第57章 茶壺沒把
第27章 東方闢魔第22章 涌泉相報第75章 攻打山莊(上)第101章 亂世終結(下)第23章 無中生有(下)第44章 絕地反擊(上)第107章 軍師之意第二十八 掌獄洲風土第19章 以箭釣魚第83章 邪吞正魔第37章 楔形文字第24章 誰挽狂瀾(上)第54章 再訪山莊第32章 轟出門去第27章 計中連環(上)第86章 家家有經第30章 狠狠打臉第8章 無涯秘招第112章 打蛇七寸第36章 猶佔上風第58章 妖刀弒神第2章 聯敵對策第11章 讓你三招第58章 妖刀弒神第8章 必勝咒語第86章 家家有經第50章 鬼梵六遁第13章 沙漠伏戰(下)第22章 涌泉相報第2章 艱難之路第79章 誤中副車第10章 正魔對將(上)第23章 不死真魔第7章 無妄之災第62章 破解傀儡第8章 茶禪四問第11章 透徹計謀第56章 剿殺薩滿第44章 軍中爭議第7章 無妄之災第51章 患難緣分第38章 護庵夜戰(下)第65章 魔方決策第51章 患難緣分第40章 山窮水盡(中)第14章 一言之漏第22章 無中生有(上)第11章 透徹計謀第30章 路遇不平第11章 讓你三招第41章 破釜沉舟(中)第26章 誰挽狂瀾(下)第10章 白氏兄妹第38章 護庵夜戰(下)第57章 法行邪端第117章 攻破魔山第54章 甕中捉鱉(上)第45章 心魔少女第58章 妖刀弒神第4章 紅袍青年(下)第35章 隔空斷臂第22章 涌泉相報第24章 誰挽狂瀾(上)第4章 善有善報第84章 死裡逃生第73章 捕獲靈脈(上)第20章 劍法破綻第107章 邪皇破劍第70章 易如反掌第10章 一騎突出第20章 欲擒故縱第33章 囂張弟子第47章 身入險境(上)第25章 造化弄神第8章 茶禪四問第63章 法理善惡第39章 山窮水盡(上)第53章 請君入甕(下)第101章 亂世終結(下)第40章 山窮水盡(中)第8章 偶遇熟人第50章 鬼梵六遁第50章 些許改變第5章 出任軍師第69章 夜襲天牢(上)第42章 前塵過往第58章 斷交絕罪(下)第38章 魔城之中第34章 虛空襲擊第6章 禪辯密門第30章 狠狠打臉第42章 英雄魂殤(上)第62章 是非功過第111章 引蛇出洞第14章 一言之漏第58章 神懺巫炮第49章 儒道傳承第11章 透徹計謀第48章 身入險境(下)第57章 茶壺沒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