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門戶仇

在魏吳國戰事中,吳國以詐降聞名當世。

前有黃蓋成就了火燒赤壁,後有周魴令吳魏攻守勢易,而之所以後來揚州刺史王凌猶願意相信孫布乃誠心來降,那是因爲真心來降的吳將是真不少。

拋去求依附半割據的廬江太守李術不提,較爲有影響力的有兩位。

一者,是戲口守將晉宗。

彼誅殺同僚王直,以衆叛入魏,魏國以爲蘄春太守,且數番引兵侵擾吳境;但後來被孫權遣賀齊爲督、糜芳與劉邵爲將攻破蘄春郡生擒。

另一,則是韓綜。

他乃吳國三世重臣、元勳故舊韓當之子。

這就是諸多淮南將率不認識他之故。

對於江東絕大部分人來說,只要不動他們的門戶私利,什麼違背孝道斷髮啊宗族被殺的血仇啊不重要,時間可以治癒一切傷口。

不僅將孫韶麾下各部士卒的虛實一一告知、江東在廣陵郡各個戍守點、屯田積穀處都繪成圖送來以示投魏的誠意,且還不吝許下了諾言,聲稱魏軍來廣陵攻伐之際,便是他們臨陣倒戈之時。

不過,敢死部倒是可以的。

雖然這些細作不乏被識破而受誅,但也着實爲滿寵抵禦江東來犯提供了很多幫助。

況且,丹徒與江乘縣的背後就是連綿的山脈,素來是山越與化外山民的藏身地。

然而,他們都開心得太早了。

緣由無他。

反過來,若孫權侵犯了他們的一畝三分地,那就是不共戴天之仇。

擊退魏武曹操保全江東基業的孫權,也開始致力於擴張版圖,不僅將他們這些小豪強編入行伍,且還四處捕捉山越之民補充兵員、編山越婦孺老弱屯田供應軍糧。

且孫權那句話也沒有錯。

那時孫權不想讓屍骨未寒的韓當聲譽有毀,故而在有司揭發時隱而不言、不做追究。

不僅畫了很大的田畝予他,且還如他所願不責以兵事,讓他以將軍職在淮南處理些文書之事,權當是養老了。

畢竟是事關人倫道德嘛,怎麼可能姑息呢?

故而他便有了投魏之心。

江東的法則本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然而,他竟在守喪期間淫亂不軌(睡了亡父侍妾)。

雖然不同郡,但兩家相隔不過數十里的距離,都是居住在大江入海口的南岸,故而累世有往來且常有婚嫁,也算是世交了。

他們都覺得前來北岸駐守,也算是彌補了自家無法再捕捉山越之民爲佃的損失了。

在孫家治下的世家大族,從上到下都最重戶門私計。

再後來,他在駐守在武昌時,聽聞了韓綜違揹人倫道德淫亂不軌,便修書舉發給了孫權。

他們知道自身的實力,不想逞一時之快而迎來滅族之禍。

到了魏國後,被授爲將軍、封廣陽侯,屯兵在江夏郡後方的義陽三關處,且他後來屢屢引兵侵掠吳國邊境、殺害黎庶,令孫權不止一次切齒拊心。

對此,孫權沒有將他下獄問罪。

但若無力擺脫吳兵的追殺來歸附,那就且先蟄伏着罷,以保己身爲上,待到他日魏國伐吳了再倒戈歸義也不遲。

在土地兼併尤其嚴重的吳地而言,他們只能算是小角色,但在各自縣中也算是橫着走的大族了。

晉宗與韓綜的叛逃,也害苦了翟丹。

跨江北上另尋明主,刻不容緩!

故而,滿寵先前與李長史謀劃讓夏侯惠前去襲擊吳廣陵郡廣武湖的戍守點,是基於有王黎與劉禹甘願當內應、覺得無有危險的關係。

不過,他們雖心有怨懟,但也不敢表露出來。

最後,攜老母扶韓當的棺木以及四千敢死部,渡江去投時任徵東大將軍的曹休了。

再後來,曹丕五年內三次伐吳。

王黎與劉禹覺得,自家就是被大魚搶走了蝦米的小魚。

故而,滿寵對他們也不怎麼在意。

其中,因爲丹陽郡與吳郡作爲江東核心地區的關係,所以也被孫權遣兵馬討剿得最頻繁。

不管他任職以來是否兢兢業業、頗有苦勞。

君不見,就連周瑜之子周胤、甘寧之子甘瑰、淩統之子凌烈不都被流放了嘛

所以,得悉韓綜投魏的翟丹前思後想了一夜後便召集宗族計議,最終決定了渡江前去投魏,幾乎是與韓綜前後腳拜見了曹休。

其實,也不能怪他自疑。

他做得很出色。

但自從赤壁之戰後,他們的生活便一日不如一日了。

江東在治罪這方面素來令人畏懼。

但他們兩家每次都要被攤派些提供住處、出兵作嚮導、看押俘虜等等雜務啊!

被孫權遣來圍討山越之人,要麼出身江東大世家要麼出身元勳,皆是他們需要仰望的存在,故而每次討伐所得的俘虜都不會輪到他們分一杯羹。

若不離開江東這片水域,哪怕一直很僥倖的不被大魚吃掉,但終有一日也會迎來被餓死的命運。

更令他措手不及的是,韓綜竟是因此而投魏了!

但如今他對夏侯惠改觀了、覺得彼似是略具沉穩之風了,便也不介意將戰果擴大一些。

若只是沒有參與其中也就算了。

迫於魏國的壓力下,孫權不再留他們在當地維護秩序提防山越作亂,而是編入廣陵太守孫韶的麾下,轉去大江北岸戍守。

但對王劉兩家來說,這是江東不給予他們家族活路了。

魏吳兩國在徐、泗、江、淮一帶的邊界,沒有駐兵住人的地方各有幾百裡地。

希望通過翟丹的引薦,讓他們有個迷途知返、去吳歸魏的機會。

但沒有想到的是,孫權竟是不作理會。

最初就是戍守在蘄春,隸屬於將軍王直。

此二人並非是詐降。翟丹早就通過細作將他們二人的底細以及現狀刺探清楚了。

翟丹乃豫章郡人。

而待到滿寵督領淮南後,同樣對他很客氣,讓他繼續隱在徵東將軍署中,幫忙參詳一些斥候或細作傳歸來的軍情。

美其名曰:“御魏於外,保全宗族”。

雖然韓當亡故前最後一戰,就是督解煩兵討平了丹陽山越之亂,但孫權在韓當死後打算讓已故陳武之子陳修出解煩督,讓他無從染指。

甘爲內通、乞兵來迎、臨陣倒戈

這種籌碼是江東慣用的詐降橋段,幾與先前吳鄱陽太守周魴詐降的戲碼如出一轍。

這些人在江東皆是名不經傳的小人物,沒有多少實權、將略才學也不能稱爲英俊,不管是叛逃來魏國還是依舊留在在吳國,對戰局都沒有什麼影響。

這也嚴重損害了王劉兩家的利益。

不僅任職時兢兢業業,還依託原本是吳將的便利,在江東發展了不少細作。

且爲了敢死部死心踏地,他還以治喪的名義召集了家中姑母、姊妹等親族,將她們與自己的小妾婢女都強行嫁給軍中將吏、歃血爲盟。

晉宗殺王直以郡叛入魏國時,他無力抵抗,直接引兵逃回大江南岸了。

所以,他們才頻繁遣人來尋翟丹。

恰好,那時候的魏國爲了儘快恢復戰爭底蘊,也對青、徐與兗州等地都加重了賦稅,進而誘發了許多士家與百姓逃亡來吳國尋求庇護。

這種略顯敷衍的作答,讓許多想附魏之人都偃旗息鼓,不復遣人來求。

滿寵也相信他們是真心來投。

這讓王劉兩家十分欣喜。

但沒想到韓綜卻是自危了。

更是爲了樹立標榜給時常叛亂的江東黎庶看看——連魏國的黎庶都受不了苛政跑來吳地求活了,你們這些土生土養的江東黎庶就該知足、莫要再動不動就叛亂了!

從江東基業的層面來看,孫韶的做法很妥當。

且爲了投魏國後能有立身之本,他還打算將亡父韓當的部曲帶走。

所以,有些在江東受了委屈的將佐或過得很不如意的豪強,也自發前來聯繫翟丹。

但翟丹覺得王劉二人可信,聲稱膽敢以身家性命作保。

是時,隸屬韓當的四千部曲在江東很有名,號爲“敢死”,乃是江東當時戰力超羣的精銳之師;另一支在夷陵之戰前建制的“解煩兵”,在臨陣時也常常歸入韓當所督。

但自石亭之戰後,駐守在丹徒京口的孫韶也陸續增兵廣陵郡,沿着連接大江與淮水的中瀆水(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北上,依次在各湖泊河道等處設戍守點屯田,爲他日進取青徐或策應淮南戰事作好準備。

對於這樣的安排,他們不得不服從,形勢比人強嘛。

覺得孫權只是領軍在外才沒有追擊他,若是罷兵歸來了,定會將他拿下治罪。

已然鎮北將軍的孫韶,嚴令所有將率不得收魏國百姓爲徒附。

沒有果死之忠嘛~

那時候的翟丹就覺得自己的仕途自此一片黑暗了。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雖然也被魏授予將軍之職,但他將大部分私兵部曲奉給了魏國換取信任,以求魏國能善待他的宗族。

兩家皆可算是小豪強,都能湊出三四百私兵部曲。

只不過,先前滿寵是想着小打小鬧一場,讓夏侯惠得到些斬首、迎歸降人之功,來換取五百騎兵的督領權。

且昔日周魴爲了賺曹休入彀,還不吝斷髮了呢!

因爲依着江東的慣例,他們這些戍守在前線的小將率,是可以將那些逃亡而來的百姓收爲徒附、編入部曲的。

但也讓個別人加大了求歸附的籌碼——他們覺得滿寵之所以沒有動心,不僅是魏吳攻守勢易的關係,更因爲覺得收納他們的利弊不成正比。

如此識趣之人,魏國自是不會辜負的。

有連片的良田可耕種、有漁利可收,閒暇之時還能帶着私兵進山擄掠山越或山民爲奴,他們原本的生活還是很滋潤的。

在魏文曹丕薨曹叡繼位那年,孫權趁魏有大喪而興兵北上,而他則是因爲爲父守喪被留在武昌駐守。

若是能自己前來淮南,魏國定不吝嘉獎歸附之義。

出自豪強之家,雖家門在江東排不上號,但合宗族以及徒附也能湊出五六百私兵來,故而也被孫權授予了校尉之職。

畢竟螻蟻尚且貪生。

若是魏軍從廣陵郡渡過了大江,率先踏上的就是他們家中的莊園田畝。

出兵出力勞頓卻無利可圖,孰人會甘之如飴呢!

只是讓翟丹回覆,聲稱魏國現今沒有橫江伐吳的打算,也沒有兵力前去迎接他們來魏,所以讓他們自擇前程。

繼承了敢死部的他,先是刻意縱容敢死部將士肆意擄掠黎庶,再聲稱孫權已然知曉了且將要治罪,讓大小將佐皆惶惶,最後聲稱自己爲了保全大家的性命,只能渡江前去投魏了。

而是將這些百姓接應歸來吳郡畫田畝安置,爲了刺激更多魏國黎庶自發奔吳。

所以,有一個人拉上了親家,以協助襲擊江東在廣陵郡廣武湖的屯田戍守點、甚至可以臨陣倒戈的方式幫助魏軍伏擊孫韶援兵作爲晉身之階,請魏軍來襲廣陵且事後將他們帶回淮南安置。

爲首之人喚作王黎,吳郡丹徒縣人;其親家劉禹乃是丹陽郡江乘縣人。

韓綜不敢打解煩兵的主意。

如吳地四姓之一的陸家,在孫策攻打廬江郡的時候宗族死了大半、連宗長廬江太守陸康都在城破後憂憤而死了,但後來孫策雄踞江東了,陸家便不計前嫌的給孫家效力,其中陸遜還成爲了孫策的女婿。

也正是因爲不少細作被識破,讓江東君臣知道了翟丹如今仍在淮南、魏徵東將軍官署任職之事。

畢竟他兵寡且沒有從叛,但將他放在後方任閒職也是難免的。

但後來孫韶的做法,就讓他們無法忍受了。

但他與韓綜不同的是,他猶有道德底線。

而若是大魚將屬於小魚的蝦米都給吃了,那沒有食物的小魚爲了生存,也只好逃離他處尋個可果腹之地了。

這種間接關係令翟丹惶惶不安、夜不成寐,總覺得因爲功臣之後投敵而顏面盡失的孫權,日後定會遷怒自己、尋隙治罪自己。

不管怎麼說,他都是魏國的徵東將軍。

面對孫權屢屢興兵來犯,在有機會創傷江東時,他又怎麼會錯過呢?

況且,他雖不待見夏侯惠的貪功,但也頗爲賞識夏侯惠的將略啊!

99.第99章 蓋彌彰129.第129章 改道第145章 失勢第34章 門戶計第161章 分營第20章 可志同第160章 部曲124.第124章 惱意第169章 小成第170章 失計否第159章 鴻鵠志第17章 初見第167章 同行第170章 失計否113.第113章 後手87.第87章 質問95.第95章 左伯紙58.第58章 恨遲也133.第133章 私心第157章 且試89.第89章 詐關第156章 何惑哉53.第53章 染徵袍119.第119章 不爭120.第120章 不可避48.第48章 無畏69.第69章 副職第34章 門戶計第12章 復哀之第178章 不識第15章 如卿言第22章 殊矣第162章 饗將士129.第129章 改道第44章 花明113.第113章 後手125.第125章 負氣第5章 欺以方第171章 留下92.第92章 偶遇第152章 莫求財第13章 可恨第26章 可作誓第13章 可恨129.第129章 改道第164章 非莽夫63.第63章 死別第168章 安下57.第57章 以何戰102.第102章 必惠也72.第72章 誘惑第16章 困頓第149章 肺腑否第16章 困頓第10章 狡詐乎98.第98章 終陌路第15章 如卿言第160章 部曲116.第116章 非不願第134章 罷歸第1章 楔子94.第94章 閒歸家77.第77章 視爲人第8章 面君131.第131章 臨發106.第106章 恩出上第150章 心慰第141章 發狠第4章 休沐第178章 不識77.第77章 視爲人第35章 門戶計273.第73章 篤定112.第112章 潛鋒芒108.第108章 鮮卑54.第54章 匹夫第169章 小成第11章 各有思第135章 招攬第3章 無所事132.第132章 破襲第42章 遂願第136章 離析第136章 離析第171章 留下第147章 爭權第137章 禍伏第18章 恨晚66.第66章 有變108.第108章 鮮卑133.第133章 私心第144章 戰捷第157章 且試88.第88章 發衝冠第11章 各有思108.第108章 鮮卑第36章 社稷計65.第65章 功來46.第46章 安分
99.第99章 蓋彌彰129.第129章 改道第145章 失勢第34章 門戶計第161章 分營第20章 可志同第160章 部曲124.第124章 惱意第169章 小成第170章 失計否第159章 鴻鵠志第17章 初見第167章 同行第170章 失計否113.第113章 後手87.第87章 質問95.第95章 左伯紙58.第58章 恨遲也133.第133章 私心第157章 且試89.第89章 詐關第156章 何惑哉53.第53章 染徵袍119.第119章 不爭120.第120章 不可避48.第48章 無畏69.第69章 副職第34章 門戶計第12章 復哀之第178章 不識第15章 如卿言第22章 殊矣第162章 饗將士129.第129章 改道第44章 花明113.第113章 後手125.第125章 負氣第5章 欺以方第171章 留下92.第92章 偶遇第152章 莫求財第13章 可恨第26章 可作誓第13章 可恨129.第129章 改道第164章 非莽夫63.第63章 死別第168章 安下57.第57章 以何戰102.第102章 必惠也72.第72章 誘惑第16章 困頓第149章 肺腑否第16章 困頓第10章 狡詐乎98.第98章 終陌路第15章 如卿言第160章 部曲116.第116章 非不願第134章 罷歸第1章 楔子94.第94章 閒歸家77.第77章 視爲人第8章 面君131.第131章 臨發106.第106章 恩出上第150章 心慰第141章 發狠第4章 休沐第178章 不識77.第77章 視爲人第35章 門戶計273.第73章 篤定112.第112章 潛鋒芒108.第108章 鮮卑54.第54章 匹夫第169章 小成第11章 各有思第135章 招攬第3章 無所事132.第132章 破襲第42章 遂願第136章 離析第136章 離析第171章 留下第147章 爭權第137章 禍伏第18章 恨晚66.第66章 有變108.第108章 鮮卑133.第133章 私心第144章 戰捷第157章 且試88.第88章 發衝冠第11章 各有思108.第108章 鮮卑第36章 社稷計65.第65章 功來46.第46章 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