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

“姑娘的曲子彈地極好,我二人乍聽之下如聞仙樂,甚是喜愛,故而自主主張請姑娘登船,還望姑娘勿怪唐突。”李恪長身玉立,站在甲板之上,看着身前站着的仙娘,和隨在她身後抱琴的婢女,拱手笑道。

仙娘淺笑着回道:“小女拙技,能得公子青眼,已是萬分榮慶,豈敢言唐突二字。”

所謂“技”者,謀生之能,李恪聽着仙孃的話,心中便越發地肯定了,眼前的這個仙娘必是青樓女子無疑了,若非如此絕不該稱之爲“技”,而該是“藝”。

李恪道:“姑娘不覺唐突便好,姑娘琴藝絕佳,我二人一曲聽罷尚覺不足,願請姑娘再奏一曲,不知可否?”

仙娘聞言,掩嘴笑道:“公子見多識廣,既請仙娘上船,當知仙娘是何人,這河上行曲與在樓中不是一個價。”

仙孃的身份李恪自然知道,至於這價李恪倒也不擔心,以李恪的身家,這天下還沒有他聽不得曲子,只是眼前的這個女子倒是叫李恪頗爲好奇。

仙娘一言一行進退得宜有度,顯然是見過世面的,竟有些大家閨秀的意思,更爲難得的是仙娘人如其名,初一露面便如那畫中走出的百花仙子,就連行樂要價這樣極爲市儈之事自她的口中說出,都絲毫不顯得低俗,着實叫李恪訝異。

李恪見過不少女子,宮中的,青樓中的,哪怕是京中權貴人家的貴婦人李恪也熟識不少,可像這樣的女子李恪竟還是初次見到。

李恪拍了拍手,便有一旁化作家僕模樣的楚王府衛率上前,手中捧着一錠金子站在了仙孃的身前。

李恪道:“這是錠金子可作錢百貫,便當姑娘奏琴之酬。”

百貫銀子,足可在長安任何一家青樓中爲一名姿色上佳的清倌人贖身,也可買下兩艘仙娘所乘的花船,作爲他的琴資自然綽綽有餘。

仙娘擡手示意身後的婢女接下家僕捧過來的金子,對李恪笑道:“公子出手不凡,想必也是方家中人,奴家若是彈的不好,還望公子勿要見怪。”

仙孃的琴音李恪此前已經聽過,自然知道仙娘所言不過是謙虛之詞,於是道:“姑娘過謙了,我二人洗耳恭聽。”

說完,李恪擺了擺手,便有王府衛率自船屋內搬出了桌凳,架在了寬敞的甲板正中。

“公子想聽什麼曲子?”仙娘在木凳之上坐定,對李恪問道。

李恪對身旁的王玄策問道:“先生可有想聽的曲子?”

李恪同王玄策關係甚密,所言自然不是客套話,王玄策也不推辭,想了想便道:“傳聞上古黃帝初在位時常憂國不治,而後夢遊華胥,覺華胥國治民安,乃順其道,終天下大昌。今日公子外出遊歷,望公子也能效由黃帝,遊有所得,便奏一曲‘華胥引’吧。”

“諾。”仙娘聽了王玄策的話,應了一聲,一雙葇荑放在了琴絃之上。

“閒居大庭,齋心服形。憂天下之不寧,何堪政事民情。久居三月之零,海河欲致清平。悠悠一夢之錄,致華胥之行。”

華胥引曲中所言雖是黃帝之時,但卻載於《列子》,作曲之人已久不可靠。但雖是如此,卻絲毫不影響華胥引成爲天下名曲,傳奏已然千載。

學琴者哪有不善華胥引的,對於琴中高手的仙娘而言更是不在話下。

仙娘玉手輕撥琴絃,一陣陣悠揚婉轉的琴音便自仙孃的指尖流淌而出,傳入了李恪的耳中,聽得李恪也如癡如醉。

華胥引不算長,合計不過三段節,不過盞茶的功夫,一曲華胥引便奏完了。

“好曲。”一曲奏罷,李恪原本微闔的雙眼睜開,撫掌嘆道。

仙娘起身,對李恪屈膝謙道:“小女藝技不精,叫公子見笑了。”

李恪道:“非也,姑娘的琴藝了得,就算是放在長安城中,也是排的上的人物,何來藝技不精一說,若是連姑娘都算藝技不精,恐怕偌大的長安城也難尋能者了。”

仙娘笑道:“公子想必是見多識廣的,既然公子這麼說了,奴家便厚顏生受了。”

青樓女子,久在歡場,自然練就了一雙好眼力,李恪舉止不凡,又自長安而來,自然不是出自尋常人家,仙娘倒也不便過謙,免得惹地李恪不耐煩了。

李恪看着盈盈站在他眼前的仙娘,心中也不免好奇。

無論容貌、琴藝,還是舉止,仙娘都非尋常青樓女子可比,甚至在平康坊,號稱長安之冠的擷玉樓重也找不出如仙娘這般人物,而現在竟生生出現在了李恪的眼前。

李恪問道:“卻不知姑娘自何處而來,又往何處而去?”

仙娘回道:“奴家出自江都煙雨樓,自揚州北上訪友,此番便是回揚州而去。”

揚州,李恪聽着仙孃的話,臉上不禁浮出了一絲笑意。

李恪問道:“這倒是巧了,姑娘自揚州而來,我也正欲往揚州而去,也算是你我之間的緣分。”

仙娘道:“哦?這着實難得。”

李恪點頭笑了笑,問道:“姑娘自揚州來,自知揚州事,我正有一事想問姑娘,不知姑娘可能爲我解惑?”

仙娘雖是女子,但卻是歡場中人,歡場中人亦在市井之列,消息最是靈通,李恪既遇到了,便想着多問上兩句。

仙娘回道:“公子但請問來,奴家若是知道自是知無不言。”

李恪問道:“我奉父命南下,乃是爲打點族中留在揚州的一些買賣,我此次初到揚州,對揚州尚不熟悉,尚不知該小心些什麼,姑娘可否提點一二。”

仙娘見李恪的模樣道:“公子氣宇不凡,想必是富貴人家子弟,前往揚州打點的買賣想必也是極大的”

李恪輕聲笑道:“買賣倒是做的尚可,但也不過是祖上留下的些許祖業罷了。”

李恪雖未明說,但倒也未曾妄言,他此次南下本就是奉李世民之命打點祖業的,只不過他要打點的祖業是東南十六州罷了。

仙娘回道:“公子既是南下做買賣的,便需便需千萬仔細兩處人等,這兩處人在揚州勢力最大,若是惹了他們,無論買賣大小都難在揚州立足。”

李恪尚不知揚州竟還有這等勢力,聞言,訝然問道:“哦?卻不知是哪兩處人?”

仙娘回道:“正是漕運與鹽幫。”

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十章 校場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十九章 夏乏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章 玄都觀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九章 夏乏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九章 奪河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九章 拒親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八章 山路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六章 欽陵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二章 敲打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十章 收局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四十章 墜馬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五章 引薦
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十章 校場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十九章 夏乏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五章 玄都觀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九章 夏乏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九章 奪河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九章 拒親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八章 山路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九章 奪河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十六章 欽陵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二章 敲打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十章 收局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四十章 墜馬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五章 引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