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節 三河於氏

《大山之子》——第二部 《商殤》

第02節 三河於氏

金漢祖牢記着母親的臨終遺願,爲要使金氏家族人丁興旺,大舉娶妻納妾,夜以繼日,不輟耕耘,無數的努力,女兒倒是生了不少,兒子卻只一個。

後來麼,“金氏始祖”過世,偌大的家業傳給二世,再傳三世四五世,等等等等,金氏之主換了又換,但漢妃的祖訓卻是傳傳不變:金氏子孫只能從商不得仕官,嫡長主家,其餘兄弟分戶而治。

湖北黃岡金氏,自然秉承祖訓,不管外面的世道如何的紛紛亂亂,只管顧着一心一意地經商賺銀子。眼見得商道愈來愈廣,銀子愈賺愈多,家業愈來愈大,聲名愈來愈顯,只是於這“人丁興旺”一途,實在讓祖宗有些失望:自始祖至二世三世,連着的數世,雖是妻妾成羣,勤耕不輟,奈何天不遂人願,都只得獨子一個,堪堪的延續着香火。

生下的女兒雖是不少,但都要擇了夫婿出嫁的。按照“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綱常,女兒自然算不得金家的人口。

話說成吉思汗自是了得,仗着天下無敵的蒙古鐵騎縱橫大漠,後世兒孫東征西討,建立了廣大無邊的大元帝國。這些個草原莽夫,少有儒家教化,只論個強者爲王,偏偏一衆兒孫個個的手握重兵,誰也不服誰,誰都想着“大元帝王”的座兒,兄弟相爭,你攻我伐,爭權奪利,城頭變幻大王旗,就沒個安生的時候。

漢妃之夫,金漢祖之父,蒙元十三世,在與自家兄弟的內訌中落敗,追隨在身邊的一衆心腹侍從乃至妻妾兒女盡皆殉了葬,唯有漢妃帶了祖兒早早地隱在湖北黃岡,堪堪地躲過大劫。

老哥,這個漢妃,這等的先見之明,你不佩服?

再後來,大家知道的,出了個布衣和尚朱重八,赫赫大名朱元璋,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一敗陳友諒,再滅張仕誠,三戰方國軫,滅了一衆的豪強軍閥,佔得長江邊上的一座大城,名叫集慶。

老叔我在此稍稍科普一下,別嫌我囉嗦哈。

集慶這城,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於此鍊鐵鑄兵,故名冶城,越王勾踐滅吳,改名越城,三國時期的孫權建都於此,城名建業,因其扼控長江,後來更名江寧,到得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從侄兒朱允文的手中奪得江山,在自己的封國之地另置國都,此後燕京就叫做北京,應天就相應的叫做了南京。再到後來,廣西一個落第秀才洪秀全,率着一衆的天兵天將奪佔此城,置作太平天國之都,號爲天京。

嗯,建業城,應天府,江寧市,金陵城,這些個大名兒,大家都是熟知的。此外哩,丹陽、秣陵、建康、升州、上元,這些個雜七雜八的名兒,多得很,其俗名石頭城,更是大家都知的,《紅樓夢》那本破書兒,就有個別名,叫做《石頭記》的,吳名說書,幾多涉獵,老叔我也懶得科普了。

話說回來,朱元璋朱大帝建都南京,率着一衆的將士“驅逐韃虜,復我華夏”,專揀了蒙元掐架。這可苦了“黃金家族”的一衆兒孫,打他不過呀,只好率了天下無敵的蒙古鐵騎,灰溜溜地一路向西,到波斯灣那旮旯的撒歡去了。

大夥兒想呀,朱元璋這廝,布衣皇帝出身,父母兄妹都死在了大元的苛政之下,只剩得自己一個,孤零零地躲到和尚廟中,剃了滿頭秀髮,端着個破瓷碗兒,拄着根打狗棍兒,名作遊方,實則乞討,吃過的苦頭海了去了,一腔怨氣全對着了蒙人,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全天下的蒙古族人可就遭罪囉。

嗯嗯,這金氏,湖北黃岡金氏,卻因早早地脫了蒙藉,化身作了漢人,妥妥地躲過此劫。

老哥,這個漢妃,這等的先見之明,你不佩服?

偏偏的這朱元璋布衣大帝,搞起個戶藉制度,軍藉匠藉農藉妓藉,這商人自是隸屬商藉,世代只得從商,士農工商,政治地位雖是卑賤,但徵稅徵賦卻是極爲優渥,照了朱家天子的想法,你等傢伙只要不造反,賺些個臭錢倒是無妨的。

得着這樣的機運,金氏子孫愜意極了。一方面埋頭經商,狠狠地賺錢,把個家業愈發地興隆起來,一方面廣納妻妾,狠狠地造人兒,一心地圖謀着人丁興旺。

老哥,這個漢妃,這等的先見之明,你不佩服?你敢不佩服?

有明二百七十餘年,這黃岡金氏也不知傳至幾十世了,反正,愈發地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地窖裡滿了黃澄澄的金錁子白亮亮的銀錠子。

或許是心誠則靈吧,也不知金氏哪一代的,竟破了“獨子傳家”的魔咒,母豬下崽般地繁衍起來,嗷,長子,嗷嗷,次子,直至嗷嗷嗷,第四子第五子呱呱墜地,主家方纔歇過氣來。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個萬古不變的規矩,金氏主家是斷不敢破的。但是,偏偏主家喜歡的老三金仁貴,既非嫡出,亦非長子,承繼家業是肯定沒份兒的,別立門戶似乎也非所願,那就弄個官兒來噹噹吧,於是花費重金,買了個“黃岡縣令”的官兒,一心地想着光耀門楣,卻把“只得經商不得爲官”的祖訓甩到爪哇國去了。

時正崇禎當政,天下大亂,饑民遍地,盜匪橫行,更有李自成、張獻忠等一衆義軍揭竿而起,縱橫兩湖,兵連禍結。這黃岡之地,元初尚是荒僻之地,歷經三百餘年的與民休養,早成繁華富足之地,一班子窮哈哈苦出身的義軍垂涎已久。

張獻忠無有生育,卻收了四個義子。第一個義長子名叫艾能奇,是麾下第一猛將,若論起兇殘暴虐來,便是酷烈如張獻忠,怕也比他不得的。

艾能奇兵圍黃岡,偏這金家之子金仁貴,怕是忠君之事,以死報國的書兒讀得多了,率了一城的百姓拼死抵抗,惹得艾能兇性大發,“城破之日,屠城三日,金家男女,一個不留!”

可憐金家一衆人丁,勿論男女,勿論老少,都被這個不遵祖訓的家主,害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整個的黃岡縣域內,金姓人氏不剩一個。

巧了,嘿嘿,巧了。金家第五子,也就是老幺,金遠方,奉了主家指派,前往四川販運井鹽。聽說黃岡屠城,金氏人口一個不留,沒敢回去。

這個漏網小子金遠方,雖是躲過了一時之患,但“金遠方”這名兒是不敢用的了,便化名“餘元邁”,留在了大公井這個小山村,娶王氏爲妻,過起了生活。

這個“公井村”,就是現在赫赫有名的鹽都自貢市。

餘元邁,這名兒?

嘿嘿,“餘”,取“金”字少底一橫,再把“遠”字的走之挪到“方”字兒上,“元邁”變作了“元邁”。

再後來,張獻忠進剿四川,屠戮人民,十不存一,就有了“湖廣填四川”,將那兩湖兩廣之民,繩索捆了,綁來四川,以實人口。這個事兒,吳名說書,是講過的。

“七殺碑”的事兒,大夥兒是聽過書的,都知道噻。張大帥屠川,其殘暴程度,比起蒙古韃子,只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餘元邁嚇得不輕,我的媽呀!所居大公井,雖是小村小鎮,卻爲川鹽重地,商販走卒甚衆,再不逃之夭夭,怕是禍在眼前哩。還有,這名兒,也得改改,嗯,改改。“餘”“金”兩字,極易誤寫,更易誤讀,安全係數實在太低了。

於是,“餘元邁”便成了“於運方”, 帶着王氏,連夜西遁,遠遠地,躲到咱雙度來了。

——“於”字爲“金”“餘”兩字共有筆劃,且與“餘”諧音。

其時明末清初,還沒有“橫斷山”這系山名。於運方逃難躲災的地兒,只是個寨子而已,散落在大山餘脈與川西平原交界處,二十多個民族雜居,偏遠蠻荒的化外之地。其時,還沒有響水高橋這樣的街場,當然,更沒有三河縣雙度市這樣的大城市了。

化名“於運方”的金家小子,本是到自貢販鹽的,所帶錢鈔自然不少;從自貢避難到咱雙度,自然也帶了錢鈔的,便將此作本,做起了生意。正妻於王氏也還爭氣,二子一女。於運方又娶了個瑤族美女爲妾,繼續擴大着興家添口的事業,又生一子一女,家業日豐,人丁漸旺。

雙度市於氏先祖於運方,一妻一妾,三子二女。

長子於明浩,不消說的,留在雙度。後來,西南大山裡幾個土司作亂,這場禍緒來得猛烈,竟波及到了一山之隔的雙度,於家受損最重,萬貫的家財被洗劫一空,滿門的人丁也一個沒留。

二子於明海,亦是大妻所生,按了於氏老祖之訓,自當分脈出去,獨立門戶,自謀發展。只是這安置之地,卻是隔得老遠:達州的開江。

第三子於明洋,乃是瑤族小妾所生。這個瑤妹妹,極得於老太爺的寵溺,不忍獨子遠離,老太爺愛屋及烏,也就分置在了三河口,離雙度不遠的,水路不過大半日行程。

大雪山中溪谷縱橫,其中盤龍山脈河谷盤龍河,玉龍山脈河谷玉龍河,於此匯流而成一河,名叫大龍河。因三河交匯,故名三河口。

三河交匯,水運極是方便,更有一條大道,連接省城和藏地,漸漸地便有山民定居,做些食店旅館的營生,漸漸地生意興隆起來,漸漸地人口繁盛起來,民間稱謂:三河堡。

改土歸流那時節,依了朝廷的統一規定,“堡”的名兒是不能用的,便有了正式的官方稱謂:三河寨。

三河寨麼,嗬嗬。再後來,人口更增廣,經濟更發展,村呀寨呀的名兒太小氣,當不得名實相符,便升置爲三河鎮,而後擴鎮爲縣,便是而今的三河縣了。

對頭。三河縣的於氏先祖,便是於明洋。

第163節 洋人拉車第158節 小刀報信第125 呆子鹽監第111節 一樹桃花第59節 討價還價第113節 大刀報信第49節 一城垃圾第81節 城郊有地第74節 主教逛街第66節 談判(二)第10節 虹兒作妾第27節 再訪蔣宅第37節 不見花姐第90節 西洋技師第69節 持家不易第98節 自貢葉家第156節 教士問罪第144節 路易主刀第79節 先生懼內第14節 袍哥人家第99節 共營鹽井第132節 童家二娃第31節 運動運動第30節 菊兒之心第65節 談判(一)第36節 縣衙戲耍第167節 哈哥其人第152節 洪雅沉船第148節 鄉民應差第77節 你個騙子第130節 西洋石灰第120節 大盛餘商號第56節 王家老三第81節 城郊有地第36節 縣衙戲耍第70節 先生受騙第145節 麻醉之針第129節 梅子回家第107節 驚魂始定第37節 不見花姐第151節 知府勞軍第109節 堂倌作怪第125 呆子鹽監第169節 協統大人第19節 大足教案第42節 窺破玄機第159節 崇明敘事第140節 華佗之術第23節 船頭議教第149節 途中受阻第101節 葉家別屋第163節 洋人拉車第43節 先聲奪人第77節 你個騙子第42節 窺破玄機第159節 崇明敘事第81節 城郊有地第168節 智者千慮第84節 謀生之計第72節 主教親臨第12節 望山書屋第137節 捨我其誰第145節 麻醉之針第117節 析說鹽政第13節 大話西遊第139節 曾姥姥爺第148節 鄉民應差第127節 戰時軍鹽第88節 與爾辯辯第72節 主教親臨第104節 進了陸家第37節 不見花姐第160節 嚇死萍兒第31節 運動運動第43節 先聲奪人第115節 萍兒探女第127節 戰時軍鹽第97節 自貢兩井第105節 尋着大姐第46節 花燭之酒第63節 劫後之謀第03節 金川之戰第47節 藍風生第129節 梅子回家第88節 與爾辯辯第127節 戰時軍鹽第83節 謀定而動第127節 戰時軍鹽第164節 管家出馬第170節 何足掛齒第161節 地攤生意第16節 張大管家第143節 李老頭兒第10節 虹兒作妾第139節 曾姥姥爺第148節 鄉民應差第73節 這個娃娃第84節 謀生之計第124 上上之策第88節 與爾辯辯
第163節 洋人拉車第158節 小刀報信第125 呆子鹽監第111節 一樹桃花第59節 討價還價第113節 大刀報信第49節 一城垃圾第81節 城郊有地第74節 主教逛街第66節 談判(二)第10節 虹兒作妾第27節 再訪蔣宅第37節 不見花姐第90節 西洋技師第69節 持家不易第98節 自貢葉家第156節 教士問罪第144節 路易主刀第79節 先生懼內第14節 袍哥人家第99節 共營鹽井第132節 童家二娃第31節 運動運動第30節 菊兒之心第65節 談判(一)第36節 縣衙戲耍第167節 哈哥其人第152節 洪雅沉船第148節 鄉民應差第77節 你個騙子第130節 西洋石灰第120節 大盛餘商號第56節 王家老三第81節 城郊有地第36節 縣衙戲耍第70節 先生受騙第145節 麻醉之針第129節 梅子回家第107節 驚魂始定第37節 不見花姐第151節 知府勞軍第109節 堂倌作怪第125 呆子鹽監第169節 協統大人第19節 大足教案第42節 窺破玄機第159節 崇明敘事第140節 華佗之術第23節 船頭議教第149節 途中受阻第101節 葉家別屋第163節 洋人拉車第43節 先聲奪人第77節 你個騙子第42節 窺破玄機第159節 崇明敘事第81節 城郊有地第168節 智者千慮第84節 謀生之計第72節 主教親臨第12節 望山書屋第137節 捨我其誰第145節 麻醉之針第117節 析說鹽政第13節 大話西遊第139節 曾姥姥爺第148節 鄉民應差第127節 戰時軍鹽第88節 與爾辯辯第72節 主教親臨第104節 進了陸家第37節 不見花姐第160節 嚇死萍兒第31節 運動運動第43節 先聲奪人第115節 萍兒探女第127節 戰時軍鹽第97節 自貢兩井第105節 尋着大姐第46節 花燭之酒第63節 劫後之謀第03節 金川之戰第47節 藍風生第129節 梅子回家第88節 與爾辯辯第127節 戰時軍鹽第83節 謀定而動第127節 戰時軍鹽第164節 管家出馬第170節 何足掛齒第161節 地攤生意第16節 張大管家第143節 李老頭兒第10節 虹兒作妾第139節 曾姥姥爺第148節 鄉民應差第73節 這個娃娃第84節 謀生之計第124 上上之策第88節 與爾辯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