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一討袁術(二)

暴跳如雷的袁術終於忍不住下令找諸侯聯軍進行決戰,而此時的其他三路諸侯聽到徐州軍幾乎全軍覆沒之後也變得極其謹慎,就差偷偷敗退回自己的領地了。

“將軍,斥侯回報,在我軍平阿方向發現一支軍隊,大概有五萬人,不過斥侯回報他們的人數有點問題,好像他們的隊伍拉得比較開。”紀靈正在發愁的時候,終於聽到屬下彙報在自己不遠處有敵軍出現。

“好,我倒要看看,這個孔由到底在玩什麼把戲,他以爲天下人都和他一樣傻嗎?陽泉冒出他的幾萬人,平阿還冒出四五萬人,既然他把所有人都當成和他一樣苯的人,那麼我們就沒必要客氣,他的這支軍隊我吃下了。”孔由的計策是不錯,可是也太小瞧紀靈了,更何況此策實在是缺漏多多,倘若讓郭嘉等人來玩,肯定讓紀靈吃不了兜着走。

隨後,紀靈點起所領軍隊四萬人,悄悄出城,想要全殲這支擔負掩護的部隊。

尚不知大難臨頭的孔由軍此時是比較悠閒的,斥侯派出去不少,行進時也比較小心、有章法,可是壞就壞在率領這兩萬人的將領實在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他只不過是孔由麾下的一個別部司馬而已。

“進攻!”隨着這位別部司馬的一聲令下,兩萬人衝向了只有三千人駐守的平阿。投石車是沒有的,但是一些簡陋的攻城器械還是有的,按照這位的估計,攻下此城半天即可完成,可是紀靈的軍隊必然要在一天後才能趕到,等到他們趕到,自己老早就在平阿喝茶了,到時候就憑紀靈那最多五萬的軍隊,想要打下自己起碼還能剩一萬五千人的軍隊還是很難滴。

可是事情好像並沒有那麼完美,這位也只是想到自己攻打平阿的消息傳給紀靈,紀靈纔會出兵救援。

“殺啊!”震耳欲聾的喊殺聲從正在攻城的豫州軍後方傳來,豫州軍頓時方寸大亂,保護主帥的軍隊本來就不多,被這麼多紀靈軍衝擊肯定是要完的。

參與攻城的軍隊開始後退,想要救援主帥,倒不是對自己的主帥有多愛戴,那也是沒辦法,沒有主帥自己的小命能不能保得住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可是,四萬紀靈軍在紀靈的親自率領下,啓是這區區幾千人所能對抗的,撤退回來的攻城軍隊非但沒有幫上多大忙,反而讓自己的軍隊更加混亂。

慘烈的廝殺後留下的只是遍地的殘肢斷臂和無數的傷員,顯然紀靈並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他現在想到的只是自己此次消滅了孔由軍兩萬人的軍隊,想到的是自己回去以後會受到什麼樣的獎賞。

原來紀靈早就率領軍隊趕到了平阿附近,非常注意隱蔽的紀靈軍沒有讓那些做着迅速攻陷平阿的白日夢的士兵發現,爲的就是在這些人進攻平阿正酣之時突然殺出,保證全殲這支軍隊。

另一邊,孔由與劉表軍最終得以匯合,雙方十一萬人在陽泉合兵一處,隨時準備進攻壽春。可是以兩軍現在的兵力對比來看,兩路諸侯實在沒有任何一點勝利的希望。紀靈在平阿作戰結束後尚有將近四萬軍隊,孫策剩餘四萬軍隊也即將和紀靈所部匯合,到時諸侯聯軍和袁術軍軍隊數量相差就不會很大,雖然一方兵員較多,可是另一方將領較多,這樣實力也幾乎持平,因此,想要攻陷壽春,實在沒有這個可能,兩路諸侯現在是真的犯愁了。

至於交州士燮,他正在發他的戰爭財,兩萬從陸上進攻的軍隊長時間在揚州內部肆虐,掠奪了大量物資,而從海上進攻的軍隊在會稽登陸後也迅速開始進攻會稽。

此時的快稽守軍只有歸附袁術的王朗的一萬軍隊(諸侯對自己領地內歸附的諸侯都大量削減了軍隊,這也就是爲什麼士燮敢用五萬人直接進攻會稽),守城器械雖然比較多,可是攻城的一方也不是好惹的啊!伴隨五萬軍隊到來的還有大批從李天那裡購買的優質投石車,想要狠砸會稽實在不是難事。

蜂擁而至的交州軍讓守城的王朗心膽俱喪,大量巨石的從天而降則讓守軍四處逃竄,趁着投石間隙進攻的交州軍很快爬上城牆與王朗軍展開白刃戰。

很明顯的,用來守城的王朗軍根本不是經過裝備和大量訓練的交州軍的對手,僅僅守城兩個時辰,會稽陷落,王朗被亂軍射殺。

會稽的陷落讓袁術極其震驚,他怎麼也想不到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士械能把他的會稽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攻打下來。也是袁術活該,把自己的錢都用於發展陸軍,對海軍根本就不重視,不過好像也沒錢重視,這樣才讓士燮撿了個大便宜,相信此戰結束後,袁術肯定會非常重視海軍的發展,不過嘛,那得看看他還有沒有那個機會了。

交州軍的成功總算穩定了其他兩路諸侯聯軍的士氣,也讓這兩路軍隊不至於退回各自領地。

士燮在聽到自己的軍隊攻下會稽後是相當高興,也爲自己有識人之明而興奮,爲什麼呢?因爲統領那五萬人的,是一個叫單福的人。

士燮是高興了,可是張勳很不高興,讓交州軍在自己眼皮底下肆虐就已經很讓人憋火了,現在可好,居然讓人把會稽都給攻打下來了,這不存心讓他張勳難看嘛!不行,得進攻,得讓他們有來無回。

可是,雖然柴桑沒有了劉表的威脅,可是就憑自己的五萬人,顯然是不可能攻打下會稽的,所以僅有的一個軟柿子就是在上饒的交州親自率領的兩萬人,只要能把士燮給解決了,那幾萬人算什麼?

問題還是有的,自己去找士燮,動靜肯定會很大,士燮也不可能站在那裡讓自己去殺,再說從這裡到上饒還是要幾天的路程滴,自己去找士燮還不能帶太多軍隊,否則誰知道劉表他們會不會乘自己不在的時候進攻柴桑?

最後,被逼無奈的張勳也只有帶領三萬軍隊,希望準備快速突到士燮跟前,不過好像士燮也不笨,知道自己在揚州四處肆虐,早就成爲了張勳等人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也不太可能讓在張勳在自己不注意的時候跑到自己跟前,再說了,讓他跑到跟前他又能怎麼樣?難道三萬人就能攻打下自己現在所處的這個城市?雖然自己也損失一些兵馬,現在只有不到一萬五千,可是隻要自己堅守,也不是那區區三萬人能奈何的。

時間在劉表、孔由兩人的猶豫不決和張勳的拼命趕路中悄然流逝,正是因爲劉表等人的躑躅,諸侯的最後一次聯手的機會也喪失了!

十月的揚州略顯蒼涼,可是對於孫策、紀靈等人來說,揚州可謂春暖花開,兩軍終於會合,這也就代表着劉表與孔由軍離滅亡已經不遠。

“孫將軍,恭喜!”紀靈見到孫策到來還是很高興的,自己被那幾個諸侯都弄得很煩了,巴不得儘早消滅他們。至於有沒有嫉妒孫策,其實還是有一點的,不過紀靈就一點好,忠於袁術,而且是很忠誠,對孫策的勝利他更多的還是高興。

“紀將軍安好!”這可是袁術集團的二號,不能怠慢,雖然自己很得意。

“既然孫將軍已經到達,那麼我們是否開始商議如何對付劉表等人?”接風宴就暫時算了,現在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消滅諸侯聯軍。

“紀將軍請!”一貫人等依次進入帥帳。

“根據情報,如今劉表和孔由軍已經會合,兵力達十一萬人,而我軍只有八萬人,硬攻陽泉是不可能的,將軍有什麼好辦法嗎?”紀靈介紹情況後問孫策。

“既然他們可以攻打我們,爲什麼我們不能給他們透露點消息說我們要攻打他們呢?只要……”孫策陰陰地說到。

一干人都不笨,當然知道能把敵軍引出來纔是消滅他們最好的方法,而引出敵軍的方法中最好的莫過於讓他們相信自己後院已經着火,就不信他們還能耐得住。

“好,既然這樣,那麼我們就給他們演一齣戲,他們相信最好,不相信我們就把戲變成真的,我看他們會怎麼死!”紀靈對這些人是恨之入骨啊!哪兒有不打仗就光想着搶劫的軍隊啊?這都跟誰學的啊?

衆將也都是摩拳擦掌,只要能擊潰這十一萬人,最好是殲滅,那麼他們每個人將得到大批獎賞,也能讓所有諸侯都不敢小看揚州軍!

“報,大王,發現敵軍五萬人正向我豫州汝陰進軍,有可能是想進攻汝南郡!”被選中的當然是離下蔡比較近的汝南郡,孔由一共才十萬軍隊,帶走七萬,現在的汝南郡也只有兩萬軍隊,就不信他有膽量放任孫策等人進攻。

“這,這,劉大人,您看怎麼辦?”孔由這下急了,趕緊問劉表怎麼辦。

“孔大人,勿急,此有可能是敵軍之計,爲的可能就是引我軍出城,待我等三思。”是計,可是如果不管就不是計了!

“劉大人,我軍尚有十一萬人,何懼區區五萬人?”孔由自己的老家都快不保了,當然有點生氣了。

“孔大人說的是,如此,即令你我兩軍開拔,務必全殲敵軍。”

十一萬人的軍隊開拔的速度還是比較慢的,不過在他們走後,整個陽泉剩下的東西也不多了。

陽泉與汝陰之間綿亙很長的一段山脈,要想迅速增援汝陰,只有從山間慢行,可是山間小路還是比較難走,尤其是必須走過狹窄的山道和小片幽谷。當然,如果不想走上路,也可以,多走一個半月就可以繞過山脈,然後到達汝陰,不過到那時候,估計黃花菜也涼了!

“放箭!”

“撤!”

可憐的聯軍,剛走到一個小山谷就迎來一片火箭。深秋枯葉遍地、林木枯朽,大火很快就着風勢快速蔓延,敵軍也在放火結束後全部撤離。

劉表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遭受這樣的攻擊,畢竟沒可能讓別人知道自己走的哪一條山路啊!可是他哪兒知道孫策他們爲了放這把火派了多少斥侯,等待了他們多長時間。

熊熊大火把兩軍燒得哭爹喊娘,所有人都方寸大亂,爭相向兩頭逃竄,爲了能讓自己快速逃跑,更是不惜將屠刀伸向自己以前的戰友,被踐踏而死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一把大火燒掉了聯軍近七萬人,殘餘四萬人除一萬向後方逃竄外,其餘三萬則是平明向前衝。可是,他們的苦難並沒有結束,剛要走出山脈之時受到了袁術軍大批弩箭的“熱烈歡迎”,都說狗急了跳牆,現在的聯軍士兵什麼都不管了,一頓狠衝,把負責堵截敗軍的三萬人都衝了個七零八落,傷亡慘重,孫策現在可能已經知道什麼叫窮寇莫追了。

一場大戰下來,聯軍十一萬人逃出一萬,劉表、孔由幸得侍衛保護,從後方逃脫,其餘十萬人基本全部被殺,袁術軍傷亡近兩萬五千人,暫時也無力****諸侯。

自此,諸侯聯軍失敗已在所難免,即使是狀況最好的士燮現在想的也是如何安全撤退。

十一月,劉表、孔由各自回到自己領地治所,士燮也隨之回軍交州。第一次討伐袁術以失敗告終。

第7章 一VS兩萬第86章 出征北伐之貝加爾大戰第95章 金龍獎第67章 能量晶石第139章 收拾袁紹(三)第36章 何進被誅第77章 準備建國第61章 風雲起第155章 邪惡大叔第58章 獻帝據雍第164章 咒語第173章 軍隊重組(一)第177章 暴君第145章 收拾袁紹(九)第109章 民國一遊之飈車黨第86章 出征北伐之貝加爾大戰第103章 美洲見聞第51章 新版唐僧送經(三)第152章 出兵非洲第84章 出征北伐之太史子義第9章 凱旋而歸第59章 兒子,你總算結婚了!第1章 無奈啊!轉生第11章 建城第140章 收拾袁紹(四)第83章 出征北伐之屠殺令第86章 出征北伐之貝加爾大戰第25章 騰龍大發展(一)第93章 作戰任務第112章 諸侯聯合第112章 諸侯聯合第118章 金龍授獎之民族守望者第69章 羅馬全面戰爭(二)第155章 邪惡大叔第163章 大神棍第61章 風雲起第134章 滅你們全族(十)第146章 收拾袁紹(十)第14章 天下第一武道大會(三)第42章 全面改革第160章 窮到賣褲第90章 出征北伐之偵查風暴第66章 羅馬風雲(五)第136章 幽冥訓練第59章 兒子,你總算結婚了!第78章 建國第5章 準備出擊第30章 我要上學第172章 聯合王國第41章 圈地大行動第47章 曹操玩完!第171章 不知死活的蒼蠅們第67章 能量晶石第50章 新版唐僧送經(二)第63章 羅馬風雲(二)第135章 幽冥開學第168章 能量轉換第159章 發財了第131章 滅你們全族(七)第132章 滅你們全族(八)第6章 殺第91章 出征北伐之兵不血刃第159章 發財了第41章 圈地大行動第36章 何進被誅第5章 準備出擊第76章 幾人稱王第166章 那就忍着第25章 騰龍大發展(一)第23章 我是被餓死的第74章 回國第1章 無奈啊!轉生第124章 勾結羌人?第161章 亞細亞之變第179章 安息滅亡(二)第125章 滅你們全族(一)第163章 大神棍第35章 領先世界兩千年第171章 不知死活的蒼蠅們第70章 羅馬全面戰爭(三)第147章 分贓第116章 中原戰國時代之袁術被陰第114章 中原戰國時代之軒轅關攻防第40章 大肆進攻(四)第65章 羅馬風雲(四)第143章 收拾袁紹(七)第143章 收拾袁紹(七)第24章 榮升少將第30章 我要上學第125章 滅你們全族(一)第175章 鎮壓第89章 出征北伐之騎兵大決戰第7章 一VS兩萬第67章 能量晶石第138章 收拾袁紹(二)第71章 羅馬全面戰爭(四)第53章 文化交流第88章 出征北伐之新劃6州第117章 中原戰國時代之僵持
第7章 一VS兩萬第86章 出征北伐之貝加爾大戰第95章 金龍獎第67章 能量晶石第139章 收拾袁紹(三)第36章 何進被誅第77章 準備建國第61章 風雲起第155章 邪惡大叔第58章 獻帝據雍第164章 咒語第173章 軍隊重組(一)第177章 暴君第145章 收拾袁紹(九)第109章 民國一遊之飈車黨第86章 出征北伐之貝加爾大戰第103章 美洲見聞第51章 新版唐僧送經(三)第152章 出兵非洲第84章 出征北伐之太史子義第9章 凱旋而歸第59章 兒子,你總算結婚了!第1章 無奈啊!轉生第11章 建城第140章 收拾袁紹(四)第83章 出征北伐之屠殺令第86章 出征北伐之貝加爾大戰第25章 騰龍大發展(一)第93章 作戰任務第112章 諸侯聯合第112章 諸侯聯合第118章 金龍授獎之民族守望者第69章 羅馬全面戰爭(二)第155章 邪惡大叔第163章 大神棍第61章 風雲起第134章 滅你們全族(十)第146章 收拾袁紹(十)第14章 天下第一武道大會(三)第42章 全面改革第160章 窮到賣褲第90章 出征北伐之偵查風暴第66章 羅馬風雲(五)第136章 幽冥訓練第59章 兒子,你總算結婚了!第78章 建國第5章 準備出擊第30章 我要上學第172章 聯合王國第41章 圈地大行動第47章 曹操玩完!第171章 不知死活的蒼蠅們第67章 能量晶石第50章 新版唐僧送經(二)第63章 羅馬風雲(二)第135章 幽冥開學第168章 能量轉換第159章 發財了第131章 滅你們全族(七)第132章 滅你們全族(八)第6章 殺第91章 出征北伐之兵不血刃第159章 發財了第41章 圈地大行動第36章 何進被誅第5章 準備出擊第76章 幾人稱王第166章 那就忍着第25章 騰龍大發展(一)第23章 我是被餓死的第74章 回國第1章 無奈啊!轉生第124章 勾結羌人?第161章 亞細亞之變第179章 安息滅亡(二)第125章 滅你們全族(一)第163章 大神棍第35章 領先世界兩千年第171章 不知死活的蒼蠅們第70章 羅馬全面戰爭(三)第147章 分贓第116章 中原戰國時代之袁術被陰第114章 中原戰國時代之軒轅關攻防第40章 大肆進攻(四)第65章 羅馬風雲(四)第143章 收拾袁紹(七)第143章 收拾袁紹(七)第24章 榮升少將第30章 我要上學第125章 滅你們全族(一)第175章 鎮壓第89章 出征北伐之騎兵大決戰第7章 一VS兩萬第67章 能量晶石第138章 收拾袁紹(二)第71章 羅馬全面戰爭(四)第53章 文化交流第88章 出征北伐之新劃6州第117章 中原戰國時代之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