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

封建的君臣關係在作怪,這是朱永興的第一個想法。但在深思之後,卻發現並不是那麼簡單。魏王馬寶的心思只是開始,以後還會再出現類似的人,歸根到底,應該是傳統的中庸思想在起作用。

中庸思想如果作爲一種道德修養,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在官場、職場蔓延開來,成爲一種準則,則是百害而無一利。就長遠來看,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公司的發展進步都離不開勇於擔當、勇於負責、敢於創新、不甘平庸、想有所作爲的人才!而中庸之道卻會造就出平庸至極卻能諂媚,老老實實卻不思進取,敢於擔當卻遭到打壓的惡劣風氣。

當然,一種積極進取、勇於承擔、是非分明的民族性格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但要使國家保持活力,使民族屹立不倒,這種性格又是必須的。

大力提倡,則勢必要與舊傳統、舊思想決裂並鬥爭,現在這個時候到底合不合適呢?或許以實際行動給人們樹立榜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目前來說更合適。

但這還不夠,遠遠不夠,提倡並鼓勵一種思想或事物,總要有理論的支持。朱永興認爲早晚應該拿出一種能令人信服的系統而嚴密的理論,來使人們接受,並按照這種思想準則去做事。

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朱永興覺得不必另起爐竈,再搞一套譁衆取寵的這個主義,那個主義。其實,完全可以從中華文化入手,學會並掌握一個簡單的分析判定方法。來解決理論問題。

揚棄,這個哲學術語,進入了朱永興的腦海。所謂揚棄,即拋棄舊事物中消極的東西,保留和發揚積極的東西。既不是將已有的一切推翻重來。也不是要盲目地繼承一切。

不能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不能犯片面性和絕對化的錯誤。說起來很正確,很好懂,但在實際做起來卻並不容易。很多人把揚棄視爲妥協和投降而加以篾視,他們把自己看作是學派不屈不撓的代言人,認爲自己代表着必然會到來的未來、絕對真理和優秀的道德觀念。由此而產生了一種幾乎是病態的猜忌心理和強烈的自以爲是的思想。

朱永興現在要解決的是國內的思想。要提倡的是對中華文化思想的批判和吸收,實踐中華文化非常基本的價值。換句話說,就是要打破什麼孔孟之道、墨家、法家等學說的侷限,只將其中的精華提煉出來,形成中華文化和社會現代化相結合的一個學術思想流派。

思路明確了。事情也就很快會確定下來。朱永興作爲皇帝,不必事事都親自去做,他的身後有一個強大的團體,他的手下有經綸滿腹的智囊,有下筆千言的文膽,如何策劃、實施,並如何掀起這股思潮,這些人會處理得井井有條。他所需要做的便是藉助自己的名望和地位。登高一呼而已。

當然,必要的戲還是需要朱永興領頭來唱。在政府資金還有些緊張的情況下,由皇室出資修建的七賢祠開工之日。朱永興率幾位高官親臨奠基,表示了高度的重視。

七賢祠,顧名思議,就是諸子百家中最具有代表性,其理論之中具有現實意義的七位大聖賢供奉之地。他們是孔子、孟子、韓非子、墨子、老子、孫子、鬼谷子,涵括了儒、法、墨、道、兵、縱橫各家。

作爲不可缺少的手段。朱永興御筆親題,《國事》作爲第一家區別於以前朝廷邸報的報社開張了。首先便是介紹這七賢學說的文章。在提振華人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並逐漸掀起了研究和討論的風潮。

提倡加引導。繼承加批判,屬於本民族的、適合現在生活的思想體系纔會慢慢形成。沒有思想,人云亦云,迷茫徬徨的民族是無法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且向外輻射自己的文化影響的。

其實,如果朱永興不是這麼深謀遠慮,就按照之前的傳統,安穩地做一個封建帝王。憑他的功績,也是跑不了一個明君的名聲。試看清朝的歷史,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重新走了一遍,靠着麻木和僵化民衆,不過是靠着氣候回暖,以及高產作物的普及,使得人口增長,不還是有什麼“糠稀盛世”?

歷史往往是從一個頂峰墜入一個谷底,或從一個谷底升至頂峰,盛極而衰,亂而後治,便體現出這種辯證的思想和結果。滿清暴虐,卻依然能平穩下來,正是亂而後治的體現。飽受戰亂、飢餓、貧困所折磨的民衆,人心思定,對生存的需求超過了其他訴求。

而且,這個時候想安定人心,所花費的代價是最小的,只要當權者體現出這種意願,並且給民衆生活以實際的改變,哪怕很微小,也會得到民衆的擁護。就象對一個乞丐來說,給他一個饅頭,他會認爲是幸福的事情;而對一個富翁來說,山珍海味也未必讓他滿意。

但就因爲朱永興看得遠,想得深,纔不甘心在這時代發展的大潮中碌碌無爲,甚至是落後於世界。還是那句話:這是最糟糕的時代,這是最美好的時代,只是看你如何去把握。

歷史的進程越來越偏離朱永興的記憶,這使得他對於軍事上的指揮開始逐漸放手。戰爭已經轉向了綜合國力的較量,這其實才是他擅長的領域。可以藉助前瞻性的目光,制定並推行相應的政策,使國家恢復和重建的速度大大加快,將滿清遠遠地拋在身後。

碧綠的湖泊,湖邊有石舫。樹上有鳥巢,湖中有睡蓮和髒鴨子。一切都是那麼寧靜,那麼質樸、那麼協調,那麼美。美得讓人想融入其中。一種忍耐的韻味,一種大徹大悟的東方的哲理,一種內含的秀麗。一種懶洋洋的萬古不變的寧靜,令人玩昧,令人讚歎,令人羨慕。

而朱永興正坐在湖邊的椅子上,靜靜望着這恬靜的景色。半晌。他輕輕抿起了嘴角,戰爭早晚會逝去,而常被認爲是單調枯燥的東西,只有這安寧平靜的生活,纔是人們想要的主題吧?

萬歲,陛下。聖上……嗯,名頭不少,卻並不讓朱永興感到多麼得意。一個高高在上,幾乎是不會有朋友的孤獨者啊!

“方愛卿啊——”朱永興思慮已定,對方以智開口說道:“科學院呢。先以欽天監的名義成立起來,但研究項目還是先是先緊着民生方面,比如水利,比如良種,比如各種實用機械的改進,要見效快、週期短的項目。至於天文、物理,以及編譯綜合百科全書,還是等到天下安定後再說吧!”

明末清初。在哲學和科學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達到了相當高度的便要數桐城人士方以智了。他不僅飽讀詩書,且酷愛自然科學知識。好窮物理,曾謂“不肖以智,有窮理極物之僻”。藉着西學東漸的風潮,方以智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學傳世,一面又廣泛接觸傳教士。學習西學,可謂是一位難得的科學家。

政治制度的變革。朱永興很在意;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是一個強國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到處都是之乎者也的文人中。方以智這樣一個獨特的存在,引起他的注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朱永興當然知道科技的投入是巨大的,而且不能急功近利。特別是基礎研究,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甚至是可笑的,就象要探究“綠草爲什麼會綠”一樣的荒謬。其實科學研究便是如此,所進行的或許有實用價值、或許沒有實用價值的研究,並非沒有什麼意義。而正是由於好奇心永不滿足的實驗,對許多問題進行廢寢忘食的探索,才使下一代或下幾代有可能出現技術上的奇蹟。

沒有亨利?卡文迪什和邁克爾?法拉第,托馬斯?愛迪生就不可能發明白熾燈泡。原子彈所以終能成爲現實,是由於艾伯特愛因斯坦在幾十年前出版了一本晦澀難解的著作,提出了一個在當時完全無法實際應用的理論。

但現在正在爲北伐而積蓄財力物力,要滿足各方面的經費需求,便有實際上的困難。只能是選擇重點,分清先後。

方以智博涉多通,自天文、輿地、禮樂、律數、聲音、文字、書畫、醫藥、技勇之屬,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正因爲如此,他對朱永興所提出的項目一下子還不能確定重點。

“微臣愚鈍,還請萬歲明示。”方以智躬身請教。

朱永興皺着眉頭想了想,然後展顏一笑,說道:“便從紡織機械的改進開始吧,若能提高效率,不僅能生產出更多的商品,還能解放出更多的人力。”

大多數觀點認爲,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開始的標誌是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而工業革命的標誌則是瓦特改良蒸汽機。所以,朱永興所提出的從紡織作爲突破口,並不是心血來潮,信口胡說。

方以智領命,但卻並未立即告退。他委婉地表述,想知道朱永興之前無意中所說的太陽是地球的一百倍,地球是月亮的四倍,到底是如何得知的?

如何得知?朱永興也說不上來,而且他說的也不是特別準確,一百零九倍反正是沒記住,反正這個誤差也不是很大。

朱永興不好作正面回答,便“王顧左右而言他”,敷衍着將這個天文迷打發走了。

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現代教育只能教出自己這樣的傢伙。看似什麼都懂一點,可深究起來,又是什麼都不懂。朱永興望着方以智遠去的背影,很是有些汗顏。

汗顏了那麼一會兒,朱永興又思索起緬甸方面的情況來。從歷史上看,緬甸對於永曆君臣的處置相當令人費解。

李定國和白文選,以及高文貴、吳子聖,都曾領軍入緬接駕。緬方與明軍刀兵相見,屢遭挫敗,但就是羈押着永曆君臣不放。而等到清廷索要永曆君臣時,緬王莽達又以“不義”之名加以拒絕。正因爲如此。才招致了羣臣的不滿,使其弟莽白能夠發動政變而上臺。之後,是新緬王莽白改變政策,交出永曆以求平安。

爲什麼會這樣呢?朱永興有些不明白緬王莽達的心理。對於接駕出緬,朱永興本着能不戰便不戰的原則。等到徹底擊敗滿清之後再算總賬。但對於緬方能否將王駕送出,他心中並無把握。

奇貨可居?在自己已經登基即位,中國已立新皇的情況下,永曆的這種作用大大降低,緬人應該清楚。而南明已經擁有半壁河山,復興之勢已成。緬人也沒有了在明清兩面觀望的理由,還會冒着開罪於南明實際統治者的風險,而困着永曆不放嗎?

………

海平穩,安謐,讓人覺得懶洋洋的。象是一匹與天空渾成一體。然而比天的藍更深、更亮也更純的綢緞。隱隱約約象是看到了綢緞的擺拂,看到了在筆直的水平線上下時隱時現、時聚時合的曲線,看到了曇花一現的生生滅滅的雪白浪花。

“皇明已中興矣?”觀望着這平靜的大海,朱之瑜的心情卻是激動難平,反覆思索着,總是有些不敢相信。

若說朱之瑜,估計很多人不知道,可要說到朱舜水。那可是歷史上的名人。

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夏,鄭成功和張煌言會師北伐。收復瓜州,攻克鎮江,朱之瑜親歷行陣。至七月,鄭軍在南京城外被擊敗,轉而退駐福建沿海,朱之瑜大失所望。則再赴倭國乞兵募餉。

東渡日本後,朱之瑜起初未能獲准登岸。只得困守舟中。當時日本施行鎖國政策,“三四十年不留一唐人”。日本學者安東守約經已在日定居的陳明德介紹。以手書向朱之瑜問學,執弟子禮,併爲其奔波,終得倭國幕府批准,破四十年來日本幕府之國禁,讓他在長崎租屋居住。

之後,日本國副將軍(大將軍德川家綱之叔父)、水戶侯德川光國欲興庠序之教(庠序,舊稱,古代指地方學校),派儒臣小宅生順到長崎禮聘朱氏爲國師,請朱到江戶(今東京)去講學。

乞兵籌餉之事不成,朱之瑜失望之餘,又覺得“豈孔顏之獨在中華,而堯舜之不絕於異域”,便往來於江戶、水戶兩地,公開講學。並以故鄉“舜水”爲號,意爲“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國故土之情。

在倭國講學,朱之瑜頗受歡迎,德川光國亦親執弟子禮,竭誠盡敬。但消息卻有些閉塞,或許也是倭人有意隱瞞,他並不十分清楚國內的戰況。但朱之瑜一直企望中原能有恢復的一天,爲此,他滯日期間生活十分節儉,儲蓄了兩千餘金,希望有朝一日能作爲恢復國家的經費。

等到明軍突然對薩摩藩動武,幫助琉球復國後,倭國幕府又收到了南明政府的通知文書,卻與薩摩藩的報告相互矛盾。爲了搞清楚南明政府的真實意圖,便請出了朱之瑜,並派出了幕府使者,借新皇登基,前來試探南明對倭國的政策變化。

這個時候,朱之瑜才完全知道了故國的情形。雖然之前也有繼斷續續的消息,以及不太確定的事情,傳入他的耳中。可他萬萬沒想到大明的中興竟然是永曆棄國之後由西南絕地崛起,更沒有想到已經光復了半壁河山,且新君已立。

從朱之瑜的性格來看,他不喜仕途,專注於學問,在弘光朝時三召而不就任。之所以如此,也是他認爲“世道日壞、國是日非,官爲錢得,政以賄成”,自己不能爲流俗所容。

從派系來看,朱之瑜應該屬於舟山魯王派,與張煌言等人交情深厚,與永曆政權卻沒有什麼交集。而且,他對永曆政權的內訌和腐敗,是很厭惡的。

所以,光復故國是朱之瑜最大的心願,至於皇帝是誰,反倒不是特別在意。雖然朱永興是遠藩宗室,但功績所在,中興所望,朱之瑜並不反感。只是覺得心中疑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遠系宗室,竟能建立如此功業,光復半壁河山,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

明祚不絕,天降聖人!思來想去找不到答案的朱之瑜,只好作如此猜想。

“朱先生——”威遠將軍翁求多見見跟着朱之瑜的幾名倭國使者不在跟前,便邁步走了過來,試探着問道:“倭國幕府可會答應通商貿易?”

鄭經無奈去臺後,銅山之鄭軍人心惶惶,鎮守此地的威遠將軍翁求多遂率兵民六萬餘人轉而投效朝廷。這是鄭軍投靠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一次,朱永興大悅,依舊原職任用,並將其編入海軍。之後,鄭軍大將黃廷在絕望之際也只得走上投靠之路,率家屬及官兵三萬餘名歸屬朝廷。(未完待續)

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95章 無題第98章 以南養北第202章 總攻(二)第29章 宗室儀仗第93章 棄城集軍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77章 突破,崩潰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5章 寨子第28章 離心之象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9章 世子殿下?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203章 總攻(三)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0章 慷慨陳詞第92章 舉棋不定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45章 大反攻第80章 特殊人才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66章 棄險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99章 軍歌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99章 軍歌第95章 難以逾越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7章 元江宣慰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52章 縴夫,規矩第5章 寨子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89章 勝利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80章 教士保羅第90章 光復京師楔子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89章 進退兩難第70章 正面決戰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73章 潰敗第13章 宗室留守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23章 光復昆明
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95章 無題第98章 以南養北第202章 總攻(二)第29章 宗室儀仗第93章 棄城集軍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77章 突破,崩潰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5章 寨子第28章 離心之象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35章 近代化,膠東穩固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9章 世子殿下?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36章 夢珠的憧憬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203章 總攻(三)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0章 慷慨陳詞第92章 舉棋不定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45章 大反攻第80章 特殊人才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66章 棄險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45章 險地——灰坡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99章 軍歌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99章 軍歌第95章 難以逾越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7章 元江宣慰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52章 縴夫,規矩第5章 寨子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89章 勝利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80章 教士保羅第90章 光復京師楔子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89章 進退兩難第70章 正面決戰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73章 潰敗第13章 宗室留守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23章 光復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