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商稅,勸進

明代初、中期以後,江南在全國經濟地位變得舉足輕重,清承明制,在經濟上對江南地區的信賴,比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現在的南明政府,對於江南的財賦卻並不是那麼迫切。銀錢,有海貿出口;糧食,有湄河兩省及老光復區的供應。大江以南盡皆收復,瓷器、茶葉、絲綢、棉紡等海貿物資便更加豐富,數量更大,創利更豐。

所以,朱永興要改弦更張,並不以過重的稅糧來支撐國戰,而是減賦以抒養民力,還要大力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以工商稅收來彌補。

這樣做的初衷是好的,但朱永興也有擔心之處。首先是減賦,對於江南的大小地主來說,他們會相應酌減,讓實惠落到普通百姓頭上嗎?再就是工商稅。在打通出海口,開展商貿後,朱永興便開始實施新的商稅政策,完全摒棄了明朝原來的三十分之一的標準。

其實呢,商稅從表面上看是增加了不少,但卻少了運輸、銷售中的隨意盤剝和壓榨。而這種情況,卻是明朝中後期最爲常見的事情。官商勾結,亦官亦商,商人託庇於官僚,這孝敬、分潤豈不比現在要繳納的商稅更多?

國家都快亡了,某些“正人君子”還在那裡嚷嚷“減稅,減稅”,只要制定的政策稍微觸動了他們的利益,都換來他們象瘋狗一樣謾罵。減稅要是百姓受益也好,可卻都進了他們的腰包。現在呢,商稅提高了,卻少了很多蠅營苟苟,商人的實際負擔也不算重,稅收更是都入了國庫。

果然,說到商稅,在座的很多人臉色有了變化,有的在思索盤算,有的張嘴似乎想辯解一二。

“別的不說,便是在座諸公,在韃虜統治之下,這商稅或許未增,但路卡盤剝、官員敲詐的事情還少了?”朱永興的表情越來越嚴肅,一股威壓的氣勢隨着凌厲的眼神開始散發,“可在孤治下,膽敢貪腐的官員,絕不寬恕。高皇帝剝皮揎草或過於酷烈,然流放抄家,斬首示衆,孤就無此鐵腕懲腐治貪嗎?”

仁厚之後亦有雷霆手段啊!衆人細細思之,都是心中瞭然。若只是寬仁,岷殿下如何走到今天這步?那些軍將又如何肯投靠效忠?光復江南,那些清朝官員,劫掠的潰兵,那可是殺得人頭滾滾,絕不寬貸啊!

今天這番話,朱永興相信很快便會流傳開去,再說還有邸報刊發自己的言論。而且這也只是個預防針,讓那些士紳商人有個心理準備。一旦地方官員到任,開始實施新的政治、經濟政策,他是不會有所牽就的。他就不相信了,嘴皮子能幹過槍桿子。

清廷打壓士紳,他也要打壓。但他不會用文字獄,而是有着名正言順的理由。比如那些家中有直系親屬仕清的,便可降革;有犯罪事實,亦可抄家問罪。既然滿清能以強勢的國家機器使江南士紳階層噤若寒蟬,朱永興也不會只爲了一個仁厚的虛名便對他們客氣。

在明朝,縉紳集團走向腐朽的同時完成了成爲既得利益集團的轉變。這個集團在最高層影響皇權,在官場中清除異己,在各地搜刮民脂民膏——勢力所及之處,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越來越不成體統,實施的政策也越來越背離帝國公開宣稱的儒家道德。

“私君、私臣、私恩、私仇,南朝無一不私”,少數人的英勇義烈也無法掩蓋縉紳集團的整體表現。而朝廷給予縉紳的優厚待遇和特權,並沒有使他們感恩戴德,忠心爲國。反而變本加厲,拖賴並少納賦糧、脫避差徭是司空見慣;大肆兼併﹑侵佔他人土地﹐接納投獻投靠﹐收受他人詭寄田糧、差役﹐包攬拖欠稅賦亦是平常;更有縉紳憑藉威勢﹐橫行鄉里﹐凌虐欺壓百姓。

“孤已經召見了兩批縉紳賢達,頗有些人向孤提議減賦,以彰皇明愛民恤民之德。”朱永興淡淡地笑着,可有些人看起來卻象是在冷笑,“以爲孤王好欺乎?以爲孤不知江浙重賦重在漕運,而非田賦否?江浙田賦,從科則或徵收銀額看,在長江各省中算過重嗎?如再與單位面積產量比,恐怕比其他地區還輕吧?如今漕運何在?難道還有人要運糧至北京通州,以解韃虜之急?”

“殿下所言甚是。”錢謙益抹乾眼淚,附和着說道:“有些士紳便是欲欺殿下,只聞殿下仁厚之名,卻不知殿下英明神武,神授天眷,無所不通。漕糧一是原額科則重,二是加徵耗米重。此外還有各種附加,以及州縣徵漕的浮收勒折,是以江浙向稱重賦,卻與正賦無關。”

“沒錯,江南重賦的癥結便在於此,切不可混淆不清。”朱永興讚賞地點了點頭,這錢謙益的幫腔更加詳細,更有說服力,看那些士紳還如何哭窮?他娘×的,滿清以奏銷案、哭廟案爲由,大肆搜刮聚斂,狠狠打擊地主士紳時,他們可敢抗命,還不是又乖又老實。

“殿下親民愛民,然要使恩德沐於百姓,卻要提防那些貪婪之輩辜負朝廷恩典,苛索加派,使百姓依受賦重之苦。”錢謙益已經豁出去了,得罪人便得罪,自己已經一把年紀了,只要岷殿下高興就好。

朱永興輕輕點了點頭,政府再有蠲免,直接受益的不過是那些自耕農和地主,而租種土地的佃戶是否獲益,還要看地主的舉動。政府免,地主加,這沉重的負擔依然要底層民衆承擔。

不過,現在不是交代清楚的時候。辜負聖恩,貪婪苛民,這也是一項罪名。等到自己大位已定,更要以法律條例限定租額,既保障能愛善而少取之的地主利益,又減輕農民負擔。至於那些貪得無厭的地主,收拾他們自然有強硬鐵腕。

“有富有仁,方爲富人。”朱永興拍了拍手,有人從外面擡進一塊匾來,他伸手一指,說道:“縉紳張玉治,品德端正,恤民撫孤,孤特頒此匾以爲嘉勵。”

張玉治在縉紳中並不太出名,只是因爲心善卻突然得此恩典殊榮,立時興奮得滿臉通紅,趕忙跪倒叩頭。

好榜樣樹立起來,壞典型也會被揪出來,何去何從,你們好自爲之吧!朱永興微笑着又誇獎了張玉治幾句,方纔結束了此次召見。

……

回到府內,朱永興便見到了兩眼通紅的魯王朱以海,還有陪同他從海路而來的刑部尚書張煌言。

明清易代被稱之爲“天崩地坼”的大事,之所以如此,絕不僅是因爲政權的嬗替。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可能只有宋元之際和明清鼎革相類似,兩者的共同點就是異族的入主中原。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王夫之便說:“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夷狄者,殲之不爲不仁,奪之不爲不義,誘之不爲不信,非我族類,不入我論。”

從以上所述,人們不難讀出其對入主中原的清朝統治者的切齒之恨。清初的“薙髮令”以及“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系列暴政,更是激起了江南士民的強烈反抗。

而有明一代,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備受尊崇。每歲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國之大事,均需遣勳戚大臣祭告。對於清初那批數量龐大的明代遺民來說,明孝陵確實有着異乎尋常的象徵意義。對孝陵的拜祭,其實就代表了對故國的追思。所以,自然會有那麼的人前去“哭陵”。所謂“孤忠遺老,於社稷淪胥之後,既倮然亡奈何矣。獨往往歌哭陵上,攄其志士之悲。”

“薄海哀思結,遺臣涕淚稠”,遺民謁陵時心境之悲涼,是後人難以真正體會的。“孤臣二十餘年淚,忍到今秋灑孝陵”,孝陵已經成爲那一代人寄託哀思和發泄情感的場所,也是已經滅亡的大明王朝的最後象徵。

魯王朱以海前來謁陵,爲了避嫌,自然不會大張旗鼓,只是張煌言等數人相陪,到陵前大哭了一場。

若是從輩份來講,朱以海是崇禎和永曆的叔輩,朱永興排字爲雍,與燕府系的“由”字是一輩,要稱永曆爲皇兄,稱朱以海爲皇叔。

雖然叫得有些彆扭,朱永興還是口稱“皇叔”,安慰了哭陵回來的朱以海一番。

“召見可還順利?”朱以海暫時收拾起還有些激盪的心情,開口詢問道:“這些士紳啊,非是臨危受命之輩,卻擅錦上添花。”

“表面上卻還恭順。”朱永興淡淡一笑,說道:“暗地裡呢,我覺得做手腳的可能性很大。這些人哪,總是不見棺材不落淚。”

“北伐之前還是不要過於觸動他們,以免引起動亂爲好。”朱以海委婉地勸道:“江南不比滇黔等地,士風最濃,縉紳勢力最大,可緩而圖之。”

朱永興沉吟了一下,說道:“皇叔高估他們了。目前他們受滿清盤剝榨取,勢力正弱,且尚未滲透官場,即便是商業,也須從頭開始。若是等他們坐大,盤根錯節倒是更不好處置。”

朱以海輕輕點了點頭,感慨道:“你有仁厚之心,亦有雷霆之威,他們若輕視小瞧,亦是咎由自取。嗯,且讓閒雜人等退下,我與你有要事相商。”

朱永興愣了一下,揮退了閒雜人等,而機要室的兩位官員,還有張煌言,以及兩名親衛,卻不屬閒雜。

“聖子神孫,總爲祖宗疆土。且汝當人心渙散之日,鳩集爲勞,屢次臨陣,出生入死,今光復神京,已是中興一半根腳。”朱以海說出的話可謂震撼,但面色卻頗平靜,“有功者王,定論不磨。功之所在,誰當與爭?”

朱永興審視着朱以海,揣摸判斷着他這番話的真誠程度。

“聖上巡狩,於緬甸形同囚禁,既不能召號中外,又於中興並無尺寸之功,倒要使朝廷受制於蠻夷。”朱以海繼續說道:“國不可一日無君,汝之才能勝今上百倍,可效英宗舊事,早正大號,已是有名。”

朱永興早有計劃,卻沒想到魯王朱以海是首先勸進者,他沉吟了一下,說道:“國當大變,凡爲高皇帝子孫,皆當同心戮力,共圖興復。吾原無利天下之意,且大敵猶在,而同姓先爭,豈能成中興之業?”

張煌言心中暗自嘆息,作爲魯王朱以海的忠誠屬下,他已經答應了朱以海,勸進,然後便可使朱以海布衣角巾,蕭然物外,做個安生閒王。

“殿下。”張煌言拱手說道:“世治先嫡長,世亂先有功。殿下光復半壁河山,且欲提兵北伐,英明神武,可南拜正朔。若仍奉巡狩逃亡之天子,則軍民之心難安,中興又期何日?”

張煌言對永曆是沒有什麼感情的,這番說辭一半是因爲魯王朱以海執意,一半也確實發自肺腑。朱永興的一番作爲,屢立奇功,確實已經凝聚了衆多人中興的願望。而且,當着魯王的面兒勸進,也是魯王爲他所做的鋪墊。魯王既要做個閒散王爺,便希望自己的舊人能有個好前程,如此表示,也算是解除張煌言身上魯王系的烙印。

朱永興知道張煌言的爲人和品格,話既從他嘴裡說出,可見並不是作僞。但現在他還得做出姿態,便笑着搖頭道:“茲事體大,不可不慎。感謝皇叔,感謝張尚書,此事且放放,先圖中興爲要。”

魯王朱以海沒有再繼續勸說,他的態度已經表明,如何操作,便是朱永興的事情了。勸進,那也是有規矩,有程序的,哪能一說便厚着臉皮答應。

歷史上篡位之君每假“禪讓”﹑“受禪”之名奪取政權。當讓國“詔書”下達後,又故作遜讓,使朝臣再三上表,勸其登基,然後即位。比如曹丕代漢。亦有外族入侵﹑皇統中斷,大臣上表宗室勸其即位以繼承皇統者。土木堡之變後,景帝登基,遙尊英宗爲太上皇,便是一例。

魯王朱以海等人走後,朱永興沉思良久,對機要室主任查如龍問道:“諸事可安排妥當?”

“回殿下,俱已完備。”查如龍有點小興奮,擁立之功啊,自己也算是開國功臣了。

“那便等各地的回信吧!”朱永興如釋重負地一笑,自己用奮鬥積聚了人望,建立了功績,收攏了文臣武將,終於到了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的時候了。

而登基即位不僅是朱永興個人事情,更能讓手下的文官武將放下心來,不必顧慮永曆哪一天回來,又會是新人換舊人的戲碼。甚至平民百姓也會很安心,不會對現行的惠民政策有朝一日會因爲永曆回來加以廢止而憂慮。

巡狩緬甸,永曆已失中外之望。朱永興則以努力奮鬥打下了根基,到現在雖然還要弄出個名義,可也算是水到渠成,比較容易的事情了。

………….

重慶。

匡國公皮熊已前往南京,水師一部溯江而至,成立重慶水師,暫歸鎮朔軍調遣。在重慶周邊地區的軍屯開墾已經着手準備,很多湖廣降兵被運來填充四川,重慶官員都予以妥善安置,以後他們的家眷也會被接來,從此成爲紮根蜀地的四川人。

如果明軍現在渡江北進,保寧被攻克的希望很大。但參謀總部和朱永興都覺得此時攻取並不是最佳選擇,蜀王劉文秀兵敗保寧的教訓還在,便是因爲急於進取,厚重不足。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清軍已被堵扼於保寧一隅之地,能守住保寧即已自慶,沒有發動反攻的可能。明軍暫緩直攻保寧,而在加強對該城清軍戒備的同時,採取有力措施經營四川,設官安民,招集流亡,聯絡土司,加緊屯田,儲備物資,並連通與成都的陸路聯絡,便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就軍事而言,收復重慶之後鎮朔軍同討朔軍、伐朔軍已經聯成一片,可以動用的兵力大大增加,在適當時機協同作戰,不僅收復保寧易如翻掌,繼續北上陝西漢中亦是前景樂觀。

說到底,這種穩妥的佈置還是侷限於糧草物資,對此李定國是清楚明白的。整個戰場是一局棋,對四川的物資供應已經非常優厚了,他也不好再要求太多。只要一年,只要一年,重慶周邊的屯墾,再加上成都的支援,鎮朔軍便會具有北上攻掠陝西的戰略進攻能力,而不是隻能攻取保寧。

就在李定國躊躇滿志,期望着金戈鐵馬、縱橫甘陝的時候,朱永興的秘使已經來到了重慶,所攜的密信立時令李定國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吾欲稱帝,汝看如何?信中的意思很明確,措辭風格很象後世的競選演說,自信而不狂妄,有實力卻不盛氣凌人。總之,就是說明“我能行”,“我比永曆強”,“我會興復華夏”,“我會讓大家有好的前途和未來”……R1152

第40章 兩奸計議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75章 恬然自樂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95章 請兵助戰第72章 廝殺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32章 賜名白族第1章 陌生之地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46章 火槍之威第23章 伏擊之地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200章 佔優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59章 無題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25章 三鬼之謀第96章 死地難脫第90章 援助水西第51章 渡河,渡河第28章 雙層爆破第25章 山東攻略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47章 大戰(一)第8章 依城挫敵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36章 領悟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78章 破路第64章 計議第36章 領悟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75章 恬然自樂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71章 流寇戰術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200章 佔優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37章 李晉王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185章 情動第87章 水西局勢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230章 暗戰第195章 無題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72章 退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20章 急躁,伏擊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188章 大調整第30章 無題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145章 大包圍
第40章 兩奸計議第249章 殿下不易,酒後點透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1章 祖上榮光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75章 恬然自樂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95章 請兵助戰第72章 廝殺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32章 賜名白族第1章 陌生之地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46章 火槍之威第23章 伏擊之地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200章 佔優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59章 無題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25章 三鬼之謀第96章 死地難脫第90章 援助水西第51章 渡河,渡河第28章 雙層爆破第25章 山東攻略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47章 大戰(一)第8章 依城挫敵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36章 領悟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78章 破路第64章 計議第36章 領悟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75章 恬然自樂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71章 流寇戰術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200章 佔優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137章 李晉王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185章 情動第87章 水西局勢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230章 暗戰第195章 無題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72章 退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20章 急躁,伏擊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188章 大調整第30章 無題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145章 大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