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毛裡孩

第十九章 毛裡孩

其他蒙古將領安置有三個途徑。

第一個途徑,正常升遷到明軍京營之中,成爲大明體系之內的一員達將,這樣的將領大明有很多。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吳瑾家族了。

可以說是世代忠良了。

如果他們能做到,幾代之後,他們也就忘記了草原,成爲大明將門體系之中的一員,至於會不會轉變成其他方向,比如文官之中,卻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第二個途徑,就是回到漠北漠南。

這就是比較老實,沒有心思在西域開拓的蒙古將領,他們回到漠南漠北之後,大明自然也有賞賜。

只是大明用馳道將草原分割成一塊塊的。

將來這些蒙古將領,估計會慢慢的成爲一個個牧場主。與大明經濟密不可分。

第三個途徑,就是比較有野心的,不甘心在大明的牢籠之下,困頓而死。

就成爲西域南疆的土司。

在劃分南疆土司的時候,于謙也是很有心機的。幾乎是當地土著與遷過來的蒙古部落是一比一的劃分。

讓彼此之間不能抱團,甚至處於彼此監視的地步上。

比較南疆駐軍,加上整個南疆四鎮,大概只有三萬精騎。加上西域總督行轅的數千步卒。

這些軍隊,分散在數千裡的南疆,總體上是有些少的。

只有充分利用各土司之間的矛盾,分而治之,才能減輕兵力,也減輕西北百姓的負擔。

而毛裡孩就是那一個例外。

毛裡孩跟隨石亨,參加了數次大戰,甚至與瓦刺安集延對峙的時候,毛裡孩帶着本部人馬,在次要戰場之上,與瓦刺狠狠打了一仗。

這才讓這位小王子名聲大震。

不得不說,孛兒只斤家族的牌子雖然落幕了,但是依然有用,很多西域的蒙古人不願意跟隨瓦刺西去,也不願意臣服於大明,就聚集在毛裡孩帳下。

毛裡孩就佔據了瓦刺的祖地,控制了近三萬帳。

帳是蒙古的一種統計單位,可以理解爲漢人的戶,以蒙古人全民皆兵的體制,三萬帳就是三萬騎兵了。

雖然現在毛裡孩也明白。

普通蒙古騎兵想要打贏漢人騎兵,恐怕要二對一,三對一,纔有希望。

所以即便有這三萬騎,也是很安分的。

但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在於謙眼中大明南北兩疆所有兵力加起來,不過六七萬。只而毛裡孩就有三萬騎,再加上分散在各地的蒙古部落,估計毛裡孩合縱連橫之下,弄出五六萬騎並不是問題。

所以,石亨的跋扈可以忍耐,但是毛裡孩的實力膨脹,卻無法忍耐了。

只是朱祁鎮對毛裡孩膨脹,卻有另外一個理解。

那就是這其實大明統治模式與草原統治模式的不適應。

不管在漠南漠北,大明統治之下,其實都有很多獨立的蒙古部落,這些蒙古部落的兵馬多則數千,少則數百。

這也是爲什麼朱祁鎮能一口氣拉出來十萬蒙古騎兵的原因。

是因爲他們本來就在哪裡。

這也是爲什麼漠南漠北要駐紮重兵的原因。

而西域特別是北疆,距離大明太遠了。

這種不適應表現的尤其明顯。

西域是一塊亦耕亦牧的土地。大明對西域可以耕種的土地的處理的很好。但是在處理大片牧場之上,就很成問題了。

特別是金山以南,天山以北,這一片瓦刺世世代代居住的草原上面,就顯示出力不從心。

與其說毛裡孩是抓住了機會,在這一片土地上重新聚集部衆,不如說,大明無發完全控制這一片土地,才留給了毛裡孩機會。

所以,朱祁鎮並沒有想要急切的對付毛裡孩,固然,讓毛裡孩發展下去,肯定是一個隱患,但是消除這個隱患的根本辦法,不是消滅他,而是加大隊西域的控制能力。

遷徙大量漢民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想辦法修通通往西域的馳道,將大明與西域聯繫起來。

這纔是治本之道。

不過,這並不妨礙朱祁鎮聽一聽於謙對西域的看法。

“以先生之見,而今該如何做?”朱祁鎮問道。

于謙說道:“西域新定,當以穩定爲主,不可妄動。以臣之見,不如建三座城池。”

朱祁鎮說道:“在哪裡建城?”

于謙說道:“一是輪臺。”

輪臺是何處,就是烏魯木齊。

只是大明統治了西域,自然不可能用瓦刺的名字。不錯,抓烏魯木齊這個名字,就是瓦刺人對這裡的稱呼。

輪臺當南北要衝,南北疆通道之一。同時又是瓦刺當初主要牧區之一。在這裡建立城池,可以就近壓制毛裡孩,並保持南疆對北疆的震懾力。

畢竟於謙的所有治理西域的核心,就是南疆爲內,北疆爲外。

“二是選燕然山東麓,水草豐盛之地修建城池,並用馳道與龍城相連。”

這個地方,于謙並沒有具體的說,但是朱祁鎮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烏里雅蘇臺,也就是清代經營外蒙的城池之一。

在這裡駐兵,並以馳道用龍城相連。

如此一來,如果大明對毛裡孩用兵的話,卻有一個近距離的出發地。

“三就是陛下可以派出工匠,以賞賜毛裡孩爲名。爲他修建城池。”

朱祁鎮忍不住說道:“好。”

一般人認爲,毛裡孩將來有反叛的風險,還爲他修建一座堅固的城池,不是在資敵的嗎?

不,對大明來說,從來是定居的蒙古人好對付,遊牧的蒙古人難以對付。

而今在青貯法的影響之下,蒙古人定居已經成爲大趨勢了。

而爲毛裡孩修建一座城池,更是高明的手段,加速了毛裡孩所部定居的速度。

或許高層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對蒙古百姓來說,真以爲他們願意一直遊牧,四處飄零。他們不想如漢人一般生活在房子裡,城池中嗎?

不。

他們也想。

只是生存所需罷了。

而今青貯法盛行,又有現成的城池,這一座城池定然會成爲毛裡孩所部的中心所在。

如此一來,一旦毛裡孩有變,大軍直撲此地,相當大機率是不會撲空的。

即便毛裡孩有大勇氣大魄力,焚城而走。到時候也能引起毛裡孩所部內部分裂。

朱祁鎮說道:“西域之事,一從先生之見,先生寫一個摺子,遞上來吧。朕無有不準的。”

于謙說道:“陛下聖明。”

朱祁鎮說道:“多年不見,朕思想非常,而今不說政事了,說一點輕鬆的事情。朕最近讀公羊。有些不解之處,還請先生爲我解惑?”

朱祁鎮如此一說,讓于謙大爲疑竇。

無他,于謙很早就明白,當今這一位皇帝,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的實用主義者,凡是對他有用的,他都很感興趣,凡是對他沒有用的事情,他都當做不存在,甚至存着一種輕蔑的感覺。

這一點,朱祁鎮或許自覺隱瞞的很好。那是現在。

當初纔剛剛親政的時候,自然不是像而今一樣滴水不漏,被于謙看出度端倪也是很正常的。

于謙雖然不理解,朱祁鎮爲什麼忽然喜歡經學了。但于謙想來,估計是當今年輕的時候,有些不明白,但是長大之後,有了經歷才能更明白聖人大道。

這也是中國古代學問的魅力所在,十歲讀是一個意思,二十歲讀是另外一個意思,三十歲讀又能品出新意,而今陛下已經四十歲了,想來也不是當初年少輕狂了。

于謙說道:“陛下請講。老臣多年沒有研究學問,或有不知道的地方還請陛下見諒。”

朱祁鎮說道:“好說,朕也不過是隨便一問而已。”

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七十章 諸子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
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七十章 諸子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