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會試

第二十五章會試

三月初一。

清晨,陽光從東方打過來,將人影拉出長長的輪廓。

大隊人馬魚貫而入。

這些都是新科會試。踩着早上清冷的晨光,一步步的走在太和殿前的青磚地面之上。

大殿之前,已經有無數大漢將軍,威武雄壯之極。

一張張案几都已經準備好了。

隨即響鞭響起,無數人高呼萬歲。

一個個新科進士,紛紛行禮。

朱祁鎮在龍椅上落座,幾個大學士,還有十幾個翰林學士都在他臺階之上。朱祁鎮微微點頭示意。

立即有太監高聲喊道:“免禮。”

隨即宣讀考題,開始考試了。

這一次的考題,是朱祁鎮提出的,那就是何以聚財?

當然了,不會是這麼簡單四個字,而是列舉朝廷這麼多年需要用錢的地方,最後說出而今國庫艱難的現狀。最後問這四個字。

讓朱祁鎮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陳循與周忱之間是有差距的。

而且差距是相當之大的。

周忱在的時候,不僅僅是開源,而且在節流。

將大明朝廷日常開銷壓制在一定範圍之內。但是陳循卻做不到這一點,陳循上臺這幾個月,已經得到朝廷上下的認可。

只是朝廷的開支,卻多了起來。

不是指賑災開支,而是日常維持的成本。

朱祁鎮不知道是陳循慷朝廷之慨,收買人心,還是能力不足。

但這一點事情,不是換掉一個首輔的理由。

滿意不滿意都要用他的。不過該敲打還是要敲打的。

朱祁鎮就用了這個題目。這一次考試乃是陳循主考,至於陳循悟不悟,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朱祁鎮也只是禮儀性的出席而已。

等所有人的都開始答題之後,就離開了。

畢竟他們考試會直接考到傍晚,甚至不吃中午飯,用乾糧糕點之類充飢。

朱祁鎮自然不會等他們。

三日之後,內閣將前十名的考卷呈上了。

朱祁鎮隨意看了看,畢竟這是大明將來的人才,雖然朱祁鎮不喜歡一考定終身,但是也不得不承認,能考到前十的都是有自己的過人之處。

即便讓他們與同輩再次競爭,他們也很大概率走到前面。

更不要說,科名在前的一些隱性好處,即便是朱祁鎮也無法否定。

只是朱祁鎮只是草草一翻。卻發現一個大驚喜。

很多人對財富理解,都是從儒家經典之中來的,甚至有一個言下之意,國君最大的財產,乃是天下百姓,他朱祁鎮不應該關注國庫之中結餘多少,而應該關心百姓如何。

這對不對?

是正確的廢話,沒有一點實用價值。

朱祁鎮毫不猶豫的將這一張試卷打出前十,讓後面依次補充上來便是。

不過,有一卷試卷,卻給朱祁鎮帶來大驚喜。

“然人之所以生,必有所以養而後可以聚之,又在乎生天下之財,使百物足以給其用,有以爲聚居衣食之資而無離散失所之患------”

朱祁鎮忍不住叫好。

無他,這一句話否定了,天下財富有定數,不在官而在民。

甚至將財富的產生與人的生養有直接的關係,幾乎是勞動產生財富的另類表達。朱祁鎮簡直大喜過望。

周忱的財政改革,下面士林一直有異議,即便周忱諡號,文忠。但是也擋不住身後很多人對他暴斂之臣的評價。

這一點,讓朱祁鎮很無奈。

甚至形成一個怪圈。

反正爲政府增加收入的大臣,都有不好的評價,乃是暴斂之臣,任何放任稅源流失的大臣,卻是寬厚仁德,愛民如子。

讓朱祁鎮評價,就是小仁乃大仁之賊。

沒有賦稅,朝廷該怎麼運行?

沒有賦稅,朝廷該怎麼賑災?

沒有賦稅,朝廷該怎麼抵抗外辱?

只是對很多人來說,這些都不理解,也不想理解,不管你說的天花亂墜。反正天下財富,不在官就在民。

在官的多了,自然是剝削百姓,自然是暴斂之臣。

甚至這種輿論之下,大明財政不產生危機纔是咄咄怪事。

朱祁鎮一直想扭轉這種氛圍,但是這種經義上的爭論,朱祁鎮很不好下手。

一,朱祁鎮雖然有過幾年中國經史教育,但是在這上面的造詣並不高。原因無他,古代經史博大精深,並非朱祁鎮幾年之間就可以學透的。而且當時學習的時候,朱祁鎮更多是在揣摩權謀之道,而並非經義本身。

二,就是朱祁鎮也不好插手。最主要是不好直接插手。

說起來,儒家每一個學派的產生,發展與沒落,其實都與皇權有關係,但是有關係是有關係,讓皇帝直接下場當學問上的大宗師,所謂之君師一體,看起來很美妙,但是隱患太大了。

朱祁鎮即便是插手,也必須先有人提出相應的觀點來。

而此刻,朱祁鎮等到了。

朱祁鎮拍着這一封試卷,說道:“此乃魁首。”

陳循自然不會意義,說道:“恭喜陛下,喜得良才。”

其實這一封試卷,在諸位考官之中,也是很有爭議的。

那種以民爲寶,何必言利,等儒家觀念在所有試卷之中佔了相當大一部分,畢竟很多考生也沒有事務經營,也提不出什麼太好的辦法。

只能說這些正確的廢話。

其次就有各種各樣的觀點,但是大多都行不通的。

而這封試卷的觀點,其實就是政府加大對經濟的管控,以達到:“養而聚之”的目的。與王安石的民不加賦而國用自足,似乎有一點的關聯。

與很多人的觀點是相違背的,甚至違背了太祖的觀點,太祖皇帝是反對朝廷對民間過度干涉的。

從很多地方上都能看得出來。比如太祖皇帝推行鄉約,推行地方自治,幾乎我們所有印象之中,那種地方上大家族,鄉紳壟斷基層權力的事情,都是基於朱祁鎮推行以理學觀念之中的鄉約的結果。

並非古代歷史上都是這樣。

這種朝廷對民間事務干涉減少,不承擔很多民間義務,所以修橋鋪路的責任,都在鄉紳身上。

就是這種財政思想的直接體現。

當然了,也是當時政府統治能力的極限。

只是如果當時是非不想,而不能,但是而今朝廷,是不但不能,想都不想。

這一封試卷,乃是陳循力排衆議推上來的,陳循或許在有些能力上有所不足,但是在政治敏感度上,一向不差。

他對朱祁鎮的心思揣摩的也很透徹。

如果以養而聚之,這四個字來看,朱祁鎮登基以來很多事情都能用這四個字來概括。他將這一封試卷推到朱祁鎮面前,本身就是對他本身政見的一種委婉表達。

朱祁鎮說道:“此乃何人?”

陳循說道:“南海丘浚。”

朱祁鎮說道:“此人授官的時候,就讓值起居注。”

陳循心中一愣,朱祁鎮處理公務的時候,一般是太監做打下手的工作。但是有一個人能一直在朱祁鎮身邊待着,而且朱祁鎮有時候也會分派一些任務。

那就是值起居注的翰林官。

這是一個可以總覽朝廷全局,又能深入最高層政治運作細節的職位。是一個對人鍛鍊的極佳位置。

陳循口中說道:“臣遵旨。”

心中卻暗道:“看來我要與這個弟子,好好親近一些了。”

陳循作爲住考官,丘浚天然成爲陳循的弟子,是他陣營之中的一員,只是陳循本來沒有多重視這一界科舉。

無他,陳循也明白以他的年紀做上三五年首輔,就會致仕,等不得這些弟子,身居高位,而今看來,卻是未必了。

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
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