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

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

文華殿之中,書香撲鼻。

于謙對楊溥的感情有一點複雜,但是于謙被楊士奇決定政治敏感度不行。但是他畢竟當了這麼多年地方大員,該有的城府還是有的。臉上不動神色行禮說道:“拜見陛下,拜見楊大人。”

似乎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朱祁鎮說道:“於先生免禮,給先生看坐。朕半年不見先生,先生可好?”

于謙說道:“臣謝陛下關心,臣食飽睡足,沒有不好的。”

朱祁鎮卻長嘆一聲,說道:“先生見老了。”

于謙或許自己不知道,但是朱祁鎮一眼就看得出來于謙臉色有遮掩不住的疲憊。

畢竟這麼大的工程,所用之錢糧,簡直如山如海,上關係着國家大戰略,下面聯繫河北百姓生死存亡。

于謙不敢不謹慎,不能不謹慎。

大有工程他沒有不細細盯着,不管是挑選人手,還是賬目覈實,于謙都要親手過一道。簡直是事必躬親。

不是,于謙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而是楊士奇當初對於謙所說的話,似乎起了反效果了。

于謙自然是知道,他這個位置的兇險,纔不容一絲錯誤。更是將治水之事,當做自己一輩子最大的,也許也是最後的一件事情來做。

如果能將這一條命填進河裡,就能讓河北水利治好了。于謙大抵就願意將自己的性命填進去。

如此性命都放在心上,他又怎麼會在乎區區身體上的疲憊。

于謙說道:“治水以來,死在河工上的百姓,已經有數百人了。比起他們,臣區區老像又能算得了什麼?”

即便後世做工程,也從來沒有說不工傷的。

更不要說這個時代,動則數十萬人的大工程,沒有人員傷亡,反而是咄咄怪事。

楊溥向朱祁鎮行了一禮,隨即對於謙說道:“於大人的辛苦,滿朝上下,誰不知道,今年有事大旱,河北上下,全靠水利救命,卻不知道於大人,去年一年所修的河,可以灌溉幾何?”

于謙看了一眼朱祁鎮,沉聲回答道:“自唐以來,南方水利大興,而河北水利發展幾乎停滯,而今朝廷雖然大力修建,然卻承宋元之弊,此不是一時間可以扭轉的。”

楊溥說道:“前朝之事,朝廷自然是知道的,但是這些舊事無須再提,本堂只想知道,今年如果如去年一般,一春無雨,則今年五月,河北收成如何?朝廷如果要賑濟的話,又需要多少?”

于謙說道:“下官可以作保,今年或許大旱,但是直隸一省,足以自足,只需朝廷免直隸錢糧,下官保證直隸一省,決計不會有一個流民。”

楊溥說道:“於大人,這可是御前問話,說話可是要謹慎啊。”

于謙說道:“回大人,下官到任以來大興水利,雖多抗洪之舉,但多爲救旱之策,特別是開春以來,已經下令做打井機數以千計,河北水位很淺,決地一丈足以出水,很多地方臨近湖澤,更是數尺足以出水。”

“今春,下官已經準備打了足夠的水井。足以渡過今春,或許不能豐收,但是卻可保住百姓之口糧。”

朱祁鎮聽了,說道:“先生果然是救時之臣。”

河北只能能產出一石,就爲朝廷節省了數石糧食。即便僅僅能保證百姓口糧,但是就給朝廷減輕了不少財政負擔。

從去年以來,爲了彌補朝廷倉庫之空缺。南方源源不斷向北方運輸糧食。不管是漕運還是海運。

但是如果還如去年一般,朝廷定然會元氣大傷。

而今聽於謙這樣一說,朱祁鎮頓時覺得身上的千斤重任去了一半,想來今年耗費之大,決計比不上去年。

楊溥饒有興趣的看了于謙一眼,也不知道他看出了什麼。他轉過頭來向朱祁鎮行禮說道:“恭喜陛下得此能臣,我朝後繼有人。于謙將來必能坐在臣的位置上。”

還不等於謙說話,朱祁鎮就說道:“於先生自然是要做朕的丞相。”

這一句話,朱祁鎮大多出於真心。不提于謙在歷史上的名聲,單單是于謙在治水工程之上的能力與操守,足以讓朱祁鎮認清一件事情,那就是于謙可託大事。

天下之大,有什麼大事,比得上內閣首輔。

所以,讓于謙成爲內閣首輔,朱祁鎮心中一直有這個想法,而今不過是說出口而已。

楊溥說道:“那麼臣的建議,陛下以爲如何?”

朱祁鎮說道:“先生說說吧,讓於先生也有一個準備。”

楊溥說道:“是。”隨即楊溥將邊關形勢,瓦刺也先的動向,一一說明了,最後總結道:“所以,不管是英國公還是內閣都覺得,瓦刺定然是要南下,朝廷與瓦刺之間,一定會有一場大戰。”

“所以朝廷的國力不能一直消耗在治水之上,所以於大人一定要加快速度。”

于謙聽了,立即皺眉,說道:“大人有所不知,而今河北民力,已經用盡,即便朝廷供應糧草,但是河北人丁不過一千萬有餘,動用數處大工,人力已經是相當緊張了,想快就快不起來。”

楊溥轉過身來,向朱祁鎮說道:“陛下,於大人所言也極是,臣以爲當派京營出京助於大人一臂之力。”

朱祁鎮說道:“動用京營參與水利工程?這好不好?”

楊溥說道:“此事本就有先例,營建北京城的時候,本來就動用了京營士卒。京營士卒也分爲京衛與班軍,京衛自然不能動,而班軍每年都有替換,只需將這數年的班軍不用來京師服役,直接隸屬直隸省名下即可。”

朱祁鎮說道:“北方班軍有多少兵額?”

楊溥說道:“一十四萬。”

朱祁鎮沉吟了一會兒,他對京營的組織也是很清楚的。大明的京營號稱五十多萬,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京衛,也就是北京附近而七十二京衛。總人數在四十多萬。還有班軍,也就是北方衛所之中挑選出戰兵,到京城服役。春秋輪換。

所以說大明京營有五十多萬,鎮壓天下,也是真的。

但是而今京營到底有多少人,卻是一個朱祁鎮不想知道,不敢知道,不知道該不該知道的數字了。

想想吧,全國衛所缺額在一百二十萬,難道地方衛所都是壞的,京衛都是好的,這一百二十萬缺額都在地方,就不在京營之中。

只是凡是涉及到了軍隊,都不能輕舉妄動。

但是朱祁鎮想來,軍隊再怎麼差勁,也要比尋常百姓強吧,這可是十四萬壯漢。即便一千萬人丁之中,成年壯丁也沒有多少人。

朱祁鎮說道:“於先生以爲如何?”

于謙說道:“除卻人丁之外,還有錢糧-----”

楊溥說道:“此事你不用擔心,只要你答應了,後日早朝,就當着滿朝文武宣佈這一件事情,戶部即便是有一文錢,我也將拔給你,而且周忱即將到任。有周財神在,決計不會斷了你的錢糧。吳中已經決議致仕了,本堂之意,你可以加工部尚書之銜,主管都水清丈司,上上下下絕無掣肘。”

“只是你要給朝廷一個明確的時間。”

“朝廷不可能一直支持河北大工。總要給一個期限。”

楊溥眼睛死死的盯着于謙。于謙一時間有一陣口乾舌燥,額頭微微見汗,一根青筋在太陽穴處崩崩直跳,幾乎要崩開一樣。

楊溥一口要期限,于謙一時間哪裡有精確的預估。只是心中反覆的想,細細的核算,也給不出一個期限來。

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
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