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突圍

事實告訴我們,那個包圍圈相當結實,衆位頭領人多勢衆,從九月被圍時起,就開始突圍,突了兩個月,也沒突出去。

到十一月,連他們自己都認定,完蛋的日子不遠了。

當時已是冬季,天氣非常地冷,幾萬人被圍在裡面,沒吃沒喝,沒進沒退,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掉。

然而不要緊,還有壓箱底的絕技,只要使出此招,強敵即可灰飛煙滅——投降。

當然了,投降是暫時的,先投降,放下武器,等出了圈,拿起武器,咱再接着幹。

但你要知道,投降也是有難度的。

爲順利投降,他們湊了很多錢,找到了京城總兵王樸,向他行賄。

沒有辦法,因爲你要投降,還要看人家接不接受你投降。爲了共同的目標,適當搞搞關係,也是應該的而且按很多人的想法,首領們應該是很窮的,總兵應該是很富的,事實上,這句話倒過來說,也還恰當,比如後來的張獻忠,在谷城投降後,行賄都行到了朝廷裡,上到大學士、下到知縣,都收過他的錢。

人不認人,錢認人,這個道理,很通用。

問題在於,參與包圍的人那麼多,爲什麼偏偏行賄王樸呢?

這是一個關鍵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充分說明,諸位頭領的腦袋,是很好使的。

只能行賄王樸,沒有別的選擇。

因爲王樸同志,是京城來的。

在包圍圈的全部將領中,他是最單純的,最沒見過世面。

王樸同志雖然來自京城,見慣大場面,但西北的場面,實在是沒有見過,而在這羣頭領面前,他也實在比較單純。

他知道,打仗有兩種結果,投降就投降,不投降就打死,卻不知道還有第三種——假投降。

他也不知道,在這個包圍圈裡的諸位頭領,都有投降的經歷,且人均好幾次,某些層次高點的,如張獻忠,那都是投降的專業人士。

再加上無知單純的王總兵,也有點不單純,還是收了頭領們的錢,他還算比較地道,收錢就辦事,崇禎六年(1634)十一月十八日,首領們派了代表,去找王樸(錢已經送過了),表示自己的投降誠意,希望大家從此放下屠刀(當然,主要是你們),立地成佛。

王樸非常高興,他的打算是完美的,受降,自己發點財,還能立功受獎,善莫大焉。

他隨即下令,接受投降,並催促衆首領早日集結隊伍,交出武器。

當然他並沒有撤除包圍,那種蠢事他還是幹不出來的。

但既然投降了,就是內部矛盾了,沒必要興師動衆,可以原地休息,要相信同志。

你要說王樸沒有絲毫提防,那也不對,他限令頭頭們十日之內,必須全部繳械投降。

不用十天,四天就夠了。

二十四日,十餘萬民軍突破王樸的防線,衝出了包圍圈。

大禍就此釀成。

鑑於所有的軍隊都在搞包圍,河南基本是沒什麼兵,所以諸位頭領打得相當順手,很是逍遙了幾天。

也就幾天。

十二月三日,左良玉就追來了。

包圍圈被破後,崇禎極爲惱火,據說連桌子都踹了,當即下令處罰王樸,並嚴令各部追擊。

左良玉跑得最快。

之所以最快,倒不是他責任心有多強,只是按照行政劃分,河南是他的防區,如果鬧起來,他是要背黑鍋的。

擺在面前的局勢,是非常麻煩的,十幾萬民軍涌入河南,遍地開花,壓根沒法收拾。

左良玉收拾了,他收拾了河南境內的所有民軍——只用了二十天實踐證明,左總兵是不世出的卓越猛人,他率領幾千士兵,連續出擊,在信陽、葉縣等地先後擊潰大量民軍,肅清了所有民軍,從頭至尾,二十天。

左良玉同志工作成績如此突出,除了黑鍋的壓力,以及他本人的努力外,還有一個更爲重要的原因:他所肅清的,只是河南境內的民軍,那些頭領的主力,已經跑了。

跑到湖廣了,具體地點,是湖廣的鄖陽(今湖北鄖陽)。

我認爲,他們跑到這個地方,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跟河南接壤的幾個省份,陝西是不能去的,洪承疇在那裡蹲着,而且這人專殺投降的,去了也沒前途。

山西也不能去,雖說曹文詔調走了,但幾年來,廣大頭領們基本被打出了恐曹症,到了山西地界,就開始發怵,不到萬不得已,也不要去。

那就去湖廣吧。

最早進去的是高迎祥和李自成,且去的時候,隨身帶着幾萬人,鄖陽巡撫當時就暈菜了,因爲鄖陽屬於山區,平時都沒什麼人跑來,也沒什麼兵,這回大發了,一來,就來幾萬人,且都是鬧事的,各州各縣接連失陷,完全沒辦法,只好連夜給皇帝寫信,說敵人太多,我反正是沒辦法了,伸長脖子,等着您給一刀。

這段日子,對高迎祥和李自成而言,是比較滋潤的,沒有洪承疇,沒有曹文詔,沒有左良玉,在他們看來,鄖陽是山區,估摸着也沒什麼猛人,自然放心大膽。

這個看法是錯誤的。

事實上,這裡是有猛人的,第四個猛人。

說起來這位猛人所以出山,還要拜高迎祥同志所賜,他要不鬧,估計這人還出不來。

但值得慶幸的是,在此人正式露面之前,高迎祥和李自成就跑了。

具體跑到哪裡,就不知道了,反正是幾個省亂轉悠,看準了就打一把,其餘頭領也差不離,搞得中原各省翻天覆地,連四川也未能倖免。

事情鬧到這個地步,只能用狠招了。

崇禎七年,崇禎正式下令,設置一個新職務。

明代有史以來最大的地方官,就此登場。

在此之前,明代最大的地方官,就是袁崇煥,他當薊遼督師時,能管五個地區。

光榮的記錄被打破了,因爲這個新職位,能管五個省。

這個職務,在歷史中的稱謂,叫做五省總督,包括山西、陝西、河南、湖廣、四川,權力極大,也沒什麼管轄範圍,反正只要是流賊出沒的地方,都歸他管。

職位有了,還要有人來當,按照當時的將領資歷,能當這個職務的,只有兩個選擇:A:洪承疇,B:曹文詔。

答案是C,兩者皆不是任職者,叫做陳奇瑜陳奇瑜,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歷任都察院御史、給事中,後外放陝西任職。

在陝西,他的職務是右參政,而左參政,是我們的老朋友洪承疇。

但爲什麼要選他幹這份工作,實在是個讓人費解的事。

就資歷而言,他跟洪承疇差不多,而且進步也慢點,崇禎四年的時候,洪承疇已經是三邊總督了,他直到一年後,才幹到延綏巡撫,給洪承疇打工。

就戰績而言,他跟曹文詔也沒法比。

無論如何,都不應該是他,但無論如何,偏就是他了。 所以對於這個任命,許多人都有異議,認定陳奇瑜有背景,走了後門。

但事實上,陳奇瑜並非等閒之輩。

崇禎五年的時候,由於民軍進入山西,主力部隊都去了山西,陝西基本是沒人管,兵力極少。

兵力雖少,民變卻不少,據統計,陝西的民軍,至少有三萬多人。

這三萬多人,大都在陳奇瑜的防區,而他的手下,只有兩千多人。

一年後,這三萬多人都沒了——全打光了。

因爲陳奇瑜,是一個近似猛人的猛人。

作爲大刀都扛不起來的文官,陳奇瑜同志有一種獨特的本領——統籌。

他是一個典型的參謀型軍官,善於謀劃、組織,而當時的民軍,只能到處流竄,基本無組織,有組織打無組織,一打一個準。

憑藉着突出的工作成績,陳奇瑜獲得了崇禎的賞識,從給洪總督打工,變成洪總督給他打工。

對於領導的提拔,陳奇瑜是很感動的,也很賣力,準備收拾爛攤子。

這是一個涉及五個省,幾十萬人的爛攤子,基本上,已經算是爛到底了,沒法收拾。

陳奇瑜到任後,第一個命令,是開會。

各省的總督、總兵,反正是頭銜上帶個總字的,都叫來了。

然後就是分配任務,你去哪裡,打誰,他去哪裡,打誰,打好了,如何如何,打不好,如何如何,一五一十都講明白,完事了,散會。

散會後,就開打。

崇禎七年(1634)二月,陳奇瑜上任,幹了四個月,打了二十三仗。

全部獲勝。

陳奇瑜以無與倫比組織和策劃能力告訴我們,所謂勝利,是可以算出來的。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孫子兵法陳總督最讓人吃驚的地方,倒不是他打了多少勝仗,而在於,他打這些勝仗的目的。

打多少仗,殺多少人,都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的目的是,再打一仗,把所有人都殺光。

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他必須把所有的首領和民軍,都趕到一個地方,並在那裡,把他們全都送進地府。

他選中的這個地方,叫做車廂峽。

車廂峽谷車廂峽位於陝西南部,長几十里,據說原先曾被當作棧道,地勢極爲險要。

所謂險要,不是易守難攻,而是易攻難守。

此地被羣山環繞,通道極其狹窄,據說站在兩邊的懸崖上,往下扔石頭,一扔一個準。

更要命的是,車廂峽的構造比較簡單,只有一個進口,一個出口,沒有其他小路,從出口走到進口,要好幾天。這就意味着,如果你進了裡面,要麼回頭,要麼一條路走到黑,沒有中場休息。

幾萬民軍,就進了這條路。

這幾萬民軍,是民軍的主力,據說裡面還有李自成和張獻忠。

爲什麼走這條路,沒有解釋,反正進去之後,苦頭就大了去了。

陳奇瑜的部隊堵住了後路,還站在兩邊的懸崖上,往下射箭、扔石頭,沒事還放把火玩,玩了十幾天,徹底玩殘了。

想跑是跑不掉的,想打也打不着,衆頭領毫無辦法,全軍覆沒就在眼前,實在熬不住了。

使用殺手鐗的時候到了。

我說過,他們的殺手鐗,就是投降,準確地說,是詐降。

沒條件,誰投降啊?

——春節晚會某小品很有道理,很現實,但在這裡,應該加上兩個字:

沒條件,誰讓你投降啊?

所以在投降之前,必須先送錢,就如同上次送給王樸那樣。

於是頭領們湊了點錢,送給了陳奇瑜。

然而陳奇瑜沒有收。

崇禎沒看錯人,陳奇瑜同志確實是靠得住的,他沒有收錢。

麻煩了,不收錢,我們怎麼安心投降,不,是詐降呢?

但事實證明,頭領們的智商是很高的,他們隨即使出了從古至今,百試不爽的絕招——買通左右。

陳奇瑜覺悟很高,可是扛不住手下人的覺悟不高,收了錢後,就開始猛勸,說敵人願意投降,就讓他們投降,何樂不爲?

陳奇瑜沒有同意。

陳奇瑜並不是王樸,事實上,他對這幫頭領,那是相當瞭解,原先當延綏巡撫時,都是老朋友,知道他們狡猾狡猾地,所以沒怎麼信。

我之前曾經說過,陳奇瑜是一個近似猛人的猛人。

所謂近似猛人的猛人,就是非猛人他跟真正的猛人相比,有一個致命的弱點。

拿破崙輸掉滑鐵盧戰役後,有人曾說,他之所以輸,是因爲缺少一個人——貝爾蒂埃。

貝爾蒂埃是拿破崙的參謀長,原先是測繪員,此人極善策劃,參謀能力極強,但凡打仗,只要他在,基本都打贏了,當時,他不在滑鐵盧。

但最後,有人補充了一句:

如果只有他(貝爾蒂埃)在,但凡打仗,基本都是要輸的。

陳奇瑜的弱點,就是參謀。

和貝爾蒂埃一樣,陳總督是個典型的參謀型軍官,他很會參謀,很能參謀,然而參來參去,把自己弄殘了。

軍隊之中,可以沒有參謀,不能沒有司令,因爲在戰場上,最關鍵的素質,不是參謀,而是決斷。

陳奇瑜同志只會參謀,不會決斷。

面對手下的勸說和勝利的誘惑,他妥協了。

陳奇瑜接受了投降,在他的安排下,近五萬民軍走出了車廂峽。

其實陳奇瑜也很爲難,既要他們投降,又不能讓他們詐降,要找人看着,但如果人太多,會引起對方疑慮,爲了兩全其美,他動腦筋,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方法:每一百降軍,找一個人看着,監督行動。

找一個人,看一百個人。想出這個法子,只能說他的腦袋壞掉了。

跟上次不同,這次張獻忠毫不拖拖拉拉,很有工作效率,走出車廂峽,到了開闊地,連安撫金都沒拿,反了。

我很同情那些看守一百個人的人。

事情到這裡,就算是徹底扯淡了,崇禎極爲憤怒,朝廷極爲震驚,陳奇瑜極爲內疚,最終罷官了事。

了事?那是沒可能的。

各路頭領紛紛煥發生機,四處出戰,河南、陝西、寧夏、甘肅、山西,烽煙四起。

估計是歷經考驗,外加煥發第二次生命的激動,民軍的戰鬥力越來越強,原本是被追着跑,現在個把能打的,都敢追着官兵跑,比如陝西著名悍將賀人龍,原本是去打李自成,結果被李自成打得落花流水,還圍了起來,足足四十多天,斷其糧食勸他投降,搞得賀總兵差點去啃樹皮,差點沒撐過來。

到崇禎八年(1635),中原和西北,基本是全亂了,這麼下去,不用等清兵入關,大明可以直接關門。

好在崇禎同志腦子轉得快,隨即派出了王牌——洪承疇。

在當時,能幹這活的,也就洪承疇了,這個人是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手狠且心黑,對於當前時局,他的指導思想只有一字——殺。

殺光了,就沒事了。 就任五省總督之後,他開始組織圍剿,卓有成效,短短几個月,民軍主力又被他趕到了河南,各地民變紛紛平息。

接下來的程序,應該是類似的,民軍被逼到某個地方,被包圍,然後被逼無奈,被迫詐降。

所謂事不過三,玩了朝廷兩把,就夠意思了,再玩第三把,是不可能的。

洪承疇已經磨好刀,等待投降的諸位頭領,這一次,他不會讓歷史重演。

是的,歷史是不會重演的。

這次被逼進河南的民軍,算是空前規模,光是大大小小的首領,就有上百人,張獻忠、李自成、高迎祥、羅汝才、劉國能等大腕級人物,都在其中。民軍的總人數,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三十萬。

爲了把這羣人一網打盡,崇禎也下了血本,他調集了近十萬大軍,包括左良玉的昌平兵,曹文詔的關寧鐵騎、洪承疇的洪兵,總而言之,全國的特種部隊,基本全部到齊。

但凡某個朝代,到了最後時刻,戰鬥力都相當之差,但明朝似乎是個例外,幾十年來,幾萬人就能把十幾萬日軍打得落花流水,幾十年後,雖說差點,但還算湊合。

和以往一樣,面對官軍的追擊,民軍節節敗退,到崇禎八年(1635),他們被壓縮到洛陽附近,即將陷入重圍,歷史即將重演。

但終究沒有重演。

因爲在最關鍵的時刻,他們開了個會。

開會開會的地點,在河南滎陽,故史稱“滎陽大會”。

這是一次極爲關鍵的會議,一次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會議。

參與會議者,包括所有你曾經聽說過,或者你從未聽說過,或者從未存在過的著名頭領,用史書上的說法,是“十三家”和“七十二營”。

家和營都是數量單位,但具體有多少人,實在不好講,某些家,如高迎祥,有六七萬人,某些營,興許是皮包公司,只有幾個人,都很難講,但加起來,不會少於二十五萬人。

當然,開會的人也多,十三加上七十二,就算每戶只出個把代表,也有近百人。

簡而言之,這是一次空前的大會,人多的大會。

根據史料留下的會議記錄,會議是這樣開始的,曹汝才先說話,講述當前形勢。

形勢就別講了,雖說諸位頭領文化都低,還是比較明白事情的,敵人都快打上來了,還講個屁?

有人隨即插話,提出意見,一個字——逃。

此人認爲,敵人來勢很猛,最好是快跑,早跑,跑到山區,保命。

在場的人,大都贊成這個意見。

然後,一人大喝而起:“怯懦諸輩!”

說話的人,是張獻忠。

張獻忠,陝西延安府人,萬曆三十四年出生。

歷史上,張獻忠是一個有爭議的人,誇他的人實在不多,罵他的人實在不少。

反映在他的個人簡歷上,非常明顯。

但凡這種大人物,建功立業之後,總會有人來整理其少年時期的材料,而張獻忠先生比較特殊,他少年時期的材料,似乎太多了點。

就成分而言,有人說,他家世代務農,有人說,他家是從商的,也有人說,他是世家後代,還有人說,他是讀書出身。最後有人說,他給政府打工,當過捕快。

鑑於說法很多,傳說很多,我就不多說了,簡單講下,這幾種說法的最後結果:

務農說:務農不成,歉收,去從軍了。

從商說:從商不成,虧本,去從軍了。

世家說:世家破落,沒錢,去從軍了。

讀書說:讀書沒譜,落第,去當兵了。

打工說:沒有前途,氣憤,去當兵了。

沒辦法,史料太多,說法太多,但所有的史料都說,他是一個不成功的人。

無論是務農、讀書、從商、世家、打工,就算假設全都幹過,可以確定的是,都沒幹好。

爲什麼沒幹好,沒人知道,估計是運氣差了點,最後只能去從軍。

從軍在當時,並非什麼優秀職業,武將都沒地位,何況苦大兵。

當兵,無非是拿餉,可是當年當兵,基本沒有餉拿,經常拖欠工資,拖上好幾個月,日子過得比較艱苦。

但奇怪的是,張獻忠不太艱苦。據史料記載,他的小日子過得比較紅火,有吃有喝,相當滋潤。家裡還很有點積蓄。

這是個奇怪的現象,而唯一的解釋,就是他有計劃外收入。

而更奇怪的是,他還經常被人訛,特別是鄰居,經常到他家借錢,借了還不還,他很氣憤,去找人要,人家不給,他沒轍。

這是更爲奇怪的一幕,作爲手上有武器的人,還被人訛,只能說明,這些計劃外收入,都是合法外收入。

據說,張獻忠先生除了當兵之外,還順便乾點零活,打點散工,具體包括強盜、打劫等等。

這種兼職行爲,應該是比較危險的,常在河裡走,畢竟要溼鞋,張獻忠同志終於被揭發了,他被關進監獄,經過審判,可能是平時兼職幹得太多,判了個死刑。

關鍵時刻,一位總兵偶爾遇見了他,覺得他是個人才,就求了個情,把他給放了。

應該說這位總兵的感覺,還是比較準的,張獻忠確實是個人才,造反的人才。

據說平時在軍隊裡,張獻忠先生打仗、兼職之餘,經常還發些議論,說幾句名人名言,比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等。

而他最終走上造反道路,是在崇禎三年(1630),那時,王嘉胤造反,路過他家鄉,張獻忠就帶了一幫人,加入了隊伍。

張獻忠起義的過程,是比較平和的,沒人逼他去修長城,他似乎也沒掉隊,至於爹媽死光,毫無生路等情況,跟他都沒關係,而且在此之前,他還是吃皇糧的,實在沒法訴苦。

所以這個人造反的動機,是比較值得懷疑的。

參加起義軍後,張獻忠的表現還湊合,跟着王嘉胤到處跑,打仗比較勇猛,打了一年,投降了。

因爲楊鶴來了,大把大把給錢,投降是個潮流,張獻忠緊跟時代潮流,也投了降。

當然,後來他花完錢後,又順應潮流,造反了。

此後的事情,只要是大事,他基本有份,三十六營開會、打進山西、打進河南、被人包圍、向王樸詐降、又被人包圍、向陳奇瑜詐降,反正能數得出來的事,他都幹過。

但在這幫頭領裡,他依然是個小人物,總跟着別人混,直至這次會議。

他駁斥了許多人想逃走的想法,是很有種的,但除了有種外,就啥都沒有了,因爲敵人就在眼前,你要說不逃,也得想個轍。然而張獻忠沒轍。 於是,另一個人說話了,一個有轍的人:

“一夫猶奮,況十萬衆乎!官兵無能爲也!”

李自成如是說。

李自成,陝西米脂人,萬曆三十四年生人。

這裡有個比較湊巧的事,李自成跟張獻忠,是同一年生的。

而且這兩人的身世,都比較搞不清楚,但李自成相對而言,比較簡單。

根據史料的說法,他家世代都是養馬的,在明代,養馬是個固定職業,還能賺點錢,起碼混口飯吃,生活水準,大致是個小康。

所以李自成是讀過書的,他從小就進了私塾,但據說成績不好,很不受老師重視,覺得這孩子沒啥出息。

直到有一天。

這天,老師請大家吃飯,吃螃蟹。

當然,老師的飯沒那麼容易吃,吃螃蟹前,讓大家先根據螃蟹寫首詩,才能開吃。

李自成想了想,寫了出來。

老師看過大家的詩,看一首,評一首,看到他寫的詩,沒有說話。

因爲在這首詩裡,有這樣一句話:一身甲冑任橫行。

這位老師是何許人也,實在沒處找,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個比較厲害的人物,因爲在短暫猶豫之後,他說出了一個準確的預言:

你將來必成大器,但始終是亂臣賊子,不得善終!

但李自成同學的大器之路,似乎並不順利,吃過飯不久,他就退學了,因爲他的父親去世了。

沒有經濟基礎,就沒有上層建築,李自成決定,先去打基礎,但問題是,他家並不是農民,也沒地,種地估計是瞎扯,所以他唯一能夠選擇的,就是給人打工。

這段時間,應該是李自成比較鬱悶的時期,因爲他年紀小,父親又死了,經常被人欺負,有些地主讓他幹了活,還不給錢,萬般無奈之下,他託了個關係,去驛站上班了。

李自成的職務是驛卒,我說過,驛站大致相當於招待所,驛卒就是招待所服務員,但李自成日常服務的,並不是人,而是馬。

由於世代養馬,所以李自成對馬,是比較有心得的,他後來習慣於用騎兵作戰,乃至於能在山海關跟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打出個平手,估計都是拜此所賜。

李自成在驛站乾得很好,相比張獻忠,他是個比較本分的人,只想混碗飯吃。

崇禎二年,飯碗沒了。

我說過很多次,是劉懋同志建議,全給裁掉了。

劉懋認爲,驛站紕漏太多,浪費朝廷資源,李自成認爲,去你孃的。

你橫豎有飯吃,沒事幹了,來砸我的飯碗。

但李自成還沒有揭竿而起的勇氣,他回了家,希望打短工過日子。

我也說過很多次,從崇禎元年,到崇禎六年,西北災荒。

都被他趕上了,災荒時期,收成不好,沒人種地,自然沒有短工的活路,此時,李自成聽說,有一個人正在附近招人,去了的人都有飯吃。

他帶着幾個人去了,果然有飯吃。

這位招聘的人,叫做王左桂。

王左桂是幹什麼的,之前也說過了,作爲與王嘉胤齊名的義軍領袖,他比較有實力。

當時王左桂的手下,有幾千人,分爲八隊,他覺得李自成是個有料的人,就讓他當了八隊的隊長。

這是李自成擔任的第一個職務,也是最小的職務,而他的外號,也由此而生——八隊闖將。

一年後,王左桂做出了一個決定,他要攻打韓城。

他之所以要打這裡,是經過慎重考慮的,因爲韓城的防守兵力很少,而且當時的總督楊鶴,沒有多少兵力可以增援,攻打這裡,可謂萬無一失。

判斷是正確的,正如之前所說的,楊鶴確實沒有兵,但他有一個手下,叫洪承疇。

這次戰役的結果是,洪承疇一舉成名,王左桂一舉完蛋,後來投降了,再後來,被殺降。

王左桂死掉了,他的許多部屬都投降了,但李自成沒有,他帶着自己的人,又去投奔了不沾泥。

不沾泥是個外號,他的真名,叫做張存孟(也有說叫張存猛),但孟也好,猛也罷,這人實在是個比較無足輕重的角色,到了一年後,他也投降了。

然而李自成沒有投降,他又去投了另一個人,這一次,他的眼光很準,因爲他的新上司,就是闖王高迎祥。

這是極其有趣的一件事,王左桂投降了,李自成不投降,不沾泥投降了,他也沒投降。

雖說李自成也曾經投降過,比如被王樸包圍,被陳奇瑜包圍等等,但大體而言,他是沒怎麼投降的。

這說明,李自成不是痞子,他是有骨氣的。

相比而言,張獻忠的表現實在不好。

他投降的次數實在太多,投降的時機實在太巧,每次都是打不過,或是眼看打不過了,就投降,等緩過一口氣,立馬就翻臉不認人,接着幹,很有點兵油子的感覺。

史料記載,張獻忠的長相,是比較魁梧的,他身材高大,面色發黃(所以有個外號叫黃虎),看上去非常威風。

而李自成就差得多了,他的身材不高,長得也比較抱歉,據說不太起眼(後來老婆跑路了估計與此有關),但他很講義氣,很講原則,且從不貪小便宜。

歷史告訴我們,痞子就算混一輩子,也還是痞子,滑頭,最後只能滑自己。長得帥,不能當飯吃。

成大器者的唯一要訣,是能吃虧。

吃虧就是佔便宜,原先我不信,後來我信了,相當靠譜。

李自成很能吃虧,所以開會的時候,別人不說,他說。

第八隊隊長,不起眼的下屬,四處尋找出路的孤獨者,這是他傳奇的開始。

他說,一個人敢拼命,也能活命,何況我們有十幾萬人,不要怕!

大家都很激動,他們認識到,李自成是對的,到這個份上,只能拼了。

但問題在於,他們已經被重重包圍,在河南呆下去,死路,去陝西,還是死路,去山西,依然是死路,哪裡還有路?

有的,還有一條。

李自成以他卓越的戰略眼光,和無畏的勇氣,指出那條唯一道路。

他說,我們去攻打大明的都城,那裡很容易打。

他不是在開玩笑。

當然,這個所謂的都城,並不是北京,事實上,明代的都城有三個。

北京,是北都,南京,是南都,還有一箇中都,是鳳陽。

打北京,估計路上就被人幹挺了,打南京,也是白扯,但打鳳陽,是有把握的。

鳳陽,位於南直隸(今屬安徽),這個地方之所以被當作都城,只是因爲它是朱元璋的老家,事實上,這裡唯一與皇室有關的東西,就是監獄(宗室監獄,專關皇親國戚),除此以外,實在沒啥可說,不是窮,也不是非常窮,而是非常非常窮。 但鳳陽雖然窮,還特喜歡擺譜,畢竟老朱家的墳就在這,逢年過節,還喜歡搞個花燈遊行,反正是自己關起門來樂,警衛都沒多少。

這樣的地方,真是不打白不打。

而且進攻這裡,可以吸引朝廷注意,擴大起義軍的影響。

話是這麼說,但是畢竟洪承疇已經圍上來了,有人去打鳳陽,就得有人去擋洪承疇,這麼多頭領,誰都不想吃虧。

所以會議時間很長,討論來討論去,大家都想去打鳳陽,最後,他們終於在艱苦的鬥爭中成長起來,領悟了政治的真諦,想出了一個只有絕頂政治家,才能想出的絕招——抓鬮。

抓到誰就是誰,誰也別爭,誰也別搶,自己服氣,大家服氣。

抓出來的結果,是兵分三路,一路往山西,一路往湖廣,一路往鳳陽。

但這個結果,是有點問題的,因爲我查了一下,抓到去鳳陽的,恰好是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

沒話說了。

但凡是沒辦法了,才抓鬮,但有的時候,抓鬮都沒辦法。

真沒辦法。

抓到好鬮的一干人等,向鳳陽進發了,幾天之後,他們將震驚天下。

在洪承疇眼裡,所謂民軍,都是羣沒腦子的白癡,但一位哲人告訴我們,老把別人當白癡的人,自己纔是白癡。

檢討很巧,民軍抵達鳳陽的時候,是元宵節。

根據慣例,這一天鳳陽城內要放花燈,許多人都涌出來看熱鬧,防守十分鬆懈。

就這樣,數萬人在夜色的掩護下,連大門都沒開,就大搖大擺地進了鳳陽城。

慢着,似乎還漏了點什麼——大門都沒開,怎麼能夠進去?

答:走進去。

因爲鳳陽根本就沒有城牆。

鳳陽所以沒有城牆,是因爲修了城牆,就會破壞鳳陽皇陵的風水。

就這樣,連牆都沒爬,他們順利地進入了鳳陽,進入了老朱的龍興地。

接下來的事情,是比較順理成章的,據史料記載,帶軍進入鳳陽的,是張獻忠。

如果是李自成,估計是比較文明的,可是張獻忠先生,是很難指望的。

之後的事情,大致介紹一下,守衛鳳陽的幾千人全軍覆沒,幾萬多間民房,連同各衙門單位,全部被毀。

除了這些之外,許多保護單位也被燒得乾淨,其中最重要的單位,就是朱元璋同志的祖墳。

看好了,不是朱元璋的墳(還在南京),是朱元璋祖宗的墳。

雖說朱五一(希望還記得這名字)同志也是窮苦出身,但張獻忠明顯缺乏同情心,不但燒了他的墳,還把朱元璋同志的故居(皇覺寺)

也給燒了。

此外,張獻忠還很有品牌意識,就在朱元璋的祖墳上,樹了個旗幟,大書六個大字:“古元真龍皇帝”

就這樣,張獻忠在朱元璋的祖墳上逍遙了三天,大吃大喝,然後逍遙而去。

事大了。

從古至今,在罵人的話裡,總有這麼一句:掘你家祖墳。

但一般來講,若然不想玩命,真去挖人祖墳的,也沒多少。

而皇帝的祖墳,更有點講究,通俗說法叫做龍脈,一旦被人挖斷,不但死人受累,活人也受罪,是重點保護對象。

在中國以往的朝代裡,除前朝被人斷子絕孫外,接班的也不怎麼挖人祖墳,畢竟太缺德。

真被人刨了祖墳的,也不是沒有,比如民國的孫殿英,當然他是個人行爲,圖個發財,而且當時清朝也亡了,龍脈還有沒有,似乎也難說。

朝代還在,祖墳就被人刨了的,只有明朝。

所以崇禎聽到消息後,差點暈了過去。

以崇禎的脾氣,但凡惹了他的,都沒有好下場,崇禎二年,皇太極打到北京城下,還沒怎麼着,他就把兵部尚書給砍了,現在祖墳都被人刨了,那還了得但醒過來之後,他卻做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做檢討。

請注意,不是讓人做檢討,而是自己做檢討。

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誤,如皇帝犯錯誤,實在沒法交代,就得做檢討,這篇檢討,在歷史上的專用名詞,叫做“罪己詔”。

崇禎八年(1635)十月二十八日,崇禎下罪己詔,公開表示,皇陵被燒,是他的責任,民變四起,是他的責任,用人不當,也是他的責任,總而言之,全部都是他的責任。

這是一個相當奇異的舉動,因爲崇禎同志是受害者,張獻忠並非他請來的,受害者寫檢討,似乎讓人難以理解。

其實不難理解,幾句話就明白了。

根據慣例,但凡出了事,總要有人負責,縣裡出事,知縣負責,府裡出事,知府負責,省裡出事,巡撫負責。

現在皇帝的祖墳出了事,誰負責?

只有皇帝負責。

對崇禎而言,所謂龍脈,未必當真,要知道,當年朱元璋先生的父母死了,都沒地方埋,是拿着木板到處走,才找到塊地埋的,要說龍脈,只要朱元璋自己的墳沒被人給掘了,就沒有大問題。

但祖宗的祖宗的墳被掘了,畢竟影響太大,必須解決。

解決的方法,只能是自己做檢討。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相當高明的方法,自從皇帝的祖墳被掘了後,上到洪承疇,下到小軍官,人心惶惶,唯恐這事拿自己開刀,據說左良玉連遺書都寫了,就等着拉去砍了,既然皇帝做了檢討,大家都放心了,可以幹活了。

當然,皇帝背了大鍋,小鍋也要有人背,鳳陽巡撫和巡按被幹掉,此事到此爲止。

崇禎如此大度,並非他脾氣好,但凡是個人,刨了他的祖墳,都能跟你玩命,更何況是皇帝。

但沒辦法,畢竟手下就這些人,要把洪承疇、左良玉都幹掉了,誰來幹活?

對於這一點,洪承疇、左良玉是很清楚的,爲保證腦袋明天還在脖子上,他們開始全力追擊起義軍。

說追擊,是比較勉強的,因爲民軍的數量,大致有三十萬,而官軍,總共才四萬人。就算把一個人掰開兩個用,也沒法搞定。

好在,還有一個以一當十的人,曹文詔。

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9章 陰謀第16章 建國第10章 機會終於到來第7章 徐階的覺醒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10章 敵人第5章 縱橫天下第14章 突圍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19章 勝算第7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第12章 純屬偶然第20章 沒有選擇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7章 不起眼的敵人第12章 天才的敵手第10章 等待最好的時機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12章 謎團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18章 天才的計劃第14章 強敵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18章 天才的計劃第8章 傳奇就此開始第3章 公道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21章 藍玉的覆滅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14章 土木堡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10章 鬥爭技術第15章 孤軍第3章 踏上征途第17章 信念第17章 殉道第14章 復仇第4章 夜半歌聲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5章 算賬第18章 二次攤牌第9章 生死相搏第4章 混戰第19章 選擇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23章 終點,起點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14章 東山再起第17章 名將的起點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5章 武林大會第7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第16章 平壤,血戰第7章 可怕的對手第11章 投降?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10章 鬥爭技術第5章 東林崛起第9章 陰謀第14章 強敵第4章 龍爭虎鬥第2章 奇怪的人第17章 奇蹟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7章 可怕的對手第8章 帝王的財產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8章 堅持到底的人第22章 勝利第8章 傳奇就此開始第9章 生死相搏第5章 東林崛起第5章 儲蓄資本第12章 謎團第3章 解脫第11章 千古,唯此一人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19章 勝算第5章 東林崛起第3章 帝王的抉擇第4章 混戰第22章 奪門第16章 平壤,血戰第15章 遠征沙漠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22章 勝利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4章 就從這裡起步第3章 天下的對弈
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9章 陰謀第16章 建國第10章 機會終於到來第7章 徐階的覺醒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10章 敵人第5章 縱橫天下第14章 突圍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19章 勝算第7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第12章 純屬偶然第20章 沒有選擇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7章 不起眼的敵人第12章 天才的敵手第10章 等待最好的時機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12章 謎團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18章 天才的計劃第14章 強敵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18章 天才的計劃第8章 傳奇就此開始第3章 公道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21章 藍玉的覆滅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14章 土木堡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10章 鬥爭技術第15章 孤軍第3章 踏上征途第17章 信念第17章 殉道第14章 復仇第4章 夜半歌聲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5章 算賬第18章 二次攤牌第9章 生死相搏第4章 混戰第19章 選擇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23章 終點,起點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14章 東山再起第17章 名將的起點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5章 武林大會第7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第16章 平壤,血戰第7章 可怕的對手第11章 投降?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10章 鬥爭技術第5章 東林崛起第9章 陰謀第14章 強敵第4章 龍爭虎鬥第2章 奇怪的人第17章 奇蹟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7章 可怕的對手第8章 帝王的財產第18章 北京保衛戰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8章 堅持到底的人第22章 勝利第8章 傳奇就此開始第9章 生死相搏第5章 東林崛起第5章 儲蓄資本第12章 謎團第3章 解脫第11章 千古,唯此一人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19章 勝算第5章 東林崛起第3章 帝王的抉擇第4章 混戰第22章 奪門第16章 平壤,血戰第15章 遠征沙漠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22章 勝利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4章 就從這裡起步第3章 天下的對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