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立憲之爭

進入1905年,立憲成爲濟南城最熱門的一個詞彙,連身穿號衣的人力車伕坐在樹蔭下歇息時竟然也在爭論立憲的好處了。

畢竟立憲比起革命排滿來不那麼遭官府的忌,談論是無所謂的。

一百年後的國人很難想象百年前處於專制統治下的華夏曾有過輿論大開的局面。穩坐歷朝“文字獄”之首的滿清朝廷在庚子年後推行新政後竟然變得寬容大度起來。在朝廷的默許下,越來越多的民辦報紙如雨後春筍般地從各大城市冒出來,報紙成爲了市民們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市民是國人中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一個階層,他們的識字率高,對於政治的敏感性也高。加上大量新式學堂的開辦,市民們關注國是的熱情前所未有。

從1904年起,報紙越來越大膽,幾乎肆無忌憚地評論國事了。

到1905年,一直避而不談立憲的山東省終於加入了“大合唱”。

山東是第一個實行新聞管制的省份的,楊士驤在巡撫衙門成立了一個新聞處,專門管理省內的報刊。這個機構是在1904年底成立的,曾遭到開辦不久的《魯報》的痛罵,但換來的是《魯報》主筆章士釗被罰款銀元一百,《魯報》停刊三日的處罰。新聞處要求省內的報刊在刊登時政類文章是必須送審,否則將面臨罰款、停刊乃至被查封的處罰。

由於新聞處的出現,山東成爲沿海省份最爲保守的一個。作爲山東省會的濟南,不僅無法與上海、廣州相比,連天津甚至京師的輿論開放程度都不如。

這不是說濟南全方位保守,就文化建設方面,山東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山東已經有三所規模宏大的大學,除掉庚子年開辦的山東大學堂(1905年元月更名爲山東大學)。在1904年開設了山東師範學堂(1905年元月更名爲山東師範大學)和山東工業大學。春節前後又一口氣開辦了九所中等專業學校,濟南四所,濟南建築工程學校、濟南美術專科學校、濟南外國語學校及濟南師範專科學校。除此之外,在沂州開設了魯南機械專科學校和山東礦冶學校,在兗州開設了山東化工學校和魯南農藝專科學校。在青州開設了山東紡織專科學校。九所中等專科學校學制均爲兩年,面向全國招生。

在這些學校之外,省內的中級普通學校和鄉村小學校的建設也全面鋪開,1905年的計劃是建設30所(含去年籌辦的15所)中等學校和105所鄉村小學校(大多由私塾改建)。

這還不算對於普通人不大在意的山東武備學堂。其實武備學堂也是對外招生的。並不是只招軍內士兵。不過。這個培養軍官的專門學校招生的數量少而且條件苛刻。不大爲一般百姓所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山東的學校教師待遇之優厚令人矚目,吸引了大批外省的文化人來山東謀生。不僅如此,在華美機械的牽頭下。大批美國人遠涉重洋來到山東,擔任了大學和中等專科學校的教師。

外籍教師是另外一個標準,自然是高的驚人了。便是國內的教師,薪水也極爲豐厚。山東大學的教授月薪爲200銀元,助教也有100元。工業大學和師範大學的教授稍低一些,大約在180元左右。而專科學校的教師在100~150元之間。中級學校的在80~120元之間,小學老師最低的爲50元,最高的爲100元。

而華源旗下的廠子的一般工人,每月的薪水在5~10銀元,高級技術工人最高也超不過30銀元。街上跑洋車的人力車伕,一個月風吹雨淋,能掙上5塊錢就不容易了。

這樣一比較,就看出山東重視教育的程度了。

銀元的購買力究竟如何呢?先說吃吧,民以食爲天,吃是最重要的。以大米爲例,一石(178斤)大米的市價爲6銀元,1銀元可買8斤豬肉。也就是說,山東大學的教授一個月的薪水可以買6000斤大米或者1600斤豬肉。夠驚人的吧?

住房呢,濟南府的住宅價格是比較高的,這是章士釗來泉城後得出的結論。新城新建的住宅分兩種,一種是舊式的四合院模式,一般一套中等規模的宅子大約需要400~500銀元。而那種西式的一套三間樓房約需300~350銀元。若是在舊城買一套有七八間房子的舊宅子,也就是300元的樣子。

穿的情況也很便宜,一塊銀洋可買10尺棉布,若是成衣,大概兩塊錢就可以買一身像樣的衣衫了。那種文化人喜歡的藍布或者灰布長衫,成衣店的售價是兩塊錢。教授們一個月的薪水可以買一百套。不過,若是買一件時髦的西裝或是旗袍,就要貴的多。

行的情況比較特別。由於濟南各種廠子和學校的大量涌現,特別是洋人越來越多,汽車這種洋玩意開始大量涌現,1904年底,濟南府出現了第一家汽車出租公司,專供有錢人租用。計算方法爲兩種,一種是計時,半天一元。另一種是根據里程議定,一般從城裡跑到城外的華源公司廠子,大約需要10個銅板。

不過,租用汽車的人還很少。大多是租用人力車,人們俗稱洋車。便是包一輛洋車,一個月五到六塊錢足夠了。而買一輛洋車的價格不過20元左右。

對教師設立了如此高的薪酬,山東的學校很快就全國的大批人才吸引過來了,甚至對海外都有了吸引力。

說到外籍教師,不能不講山東的“逆流而動”。因爲從去年起,一場排斥美國貨的運動起源於廣東。爆發於上海。一時間,美國人和美國貨竟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運動起因於美國排華運動。中國人飄洋過海到美國做苦力從上世紀中葉就開始了,當美國經濟高速發展之時,他們迫切需求大量的廉價華工。當經濟出現週期性的危機時,華工又成爲造成危機的“罪魁禍首”。美國資產階級將經濟危機的成因歸結爲華工太多,煽起排華運動。在大資本家的要求下,美國政府在1894年與滿清政府簽訂了一個禁止中國人赴美做工的條約,時間爲十年。到1904年,條約到期了。美國政府希望與滿清續約,繼續限制華工的涌入。美國舊金山的華僑組織率先發起廢約的請願。要求美國廢除條約。改善華工待遇。這個運動便得到了國內的響應。

赴美華工主要是廣東人,運動首先在廣東爆發,轉入上海。上海的商務總會召集會議,做出了不用美國貨。不訂購美國貨的決定。鐵業、機器業、麪粉業、火油業、洋布業等行業的頭面人物簽名承認這個決定。在報業的宣傳下。運動迅速擴散至全國。南京、北京、天津、保定等地的學生紛紛集會響應,聲勢浩大。

抵制美國貨自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他們已經將中國作爲亞洲最新興的市場看待了。所以美國大爲震驚,通過外交渠道要求清政府取締該項運動。清廷行文各地。要求各地督撫禁止抵制美國,但成效不明顯。唯有山東省成爲了特例,美資不僅沒有受到抵制,反而有迅猛擴張之態,連美國著名的杜邦公司都跑到山東辦廠了。而且,山東方面通過業已建立的產業界和外交關係,大批招攬美籍教師來魯任教,美國人爲了打破中國的排美運動,對於山東的“親美”表示大力支持,一時間,濟南乃至全省,美國人在幾個月內增加了三倍有餘,他們大都是教師、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待遇優厚,人身得到保障,美國政府深爲滿意。但山東卻成了“賣國”省份,巡撫楊士驤、提督龍謙都被上海的報紙點名痛罵。

回到正題。學校的大量涌現,帶動了文化的繁榮。報紙作爲主要的新聞載體,山東一省據1904年底的統計,林林總總竟有一百家之多,光是濟南一地,從每日出版的日報到七天一期的週刊,至少有三十種各類報紙。

之前,山東的報紙是基本不刊登政治類文章的,報紙以商業、生活、戲曲小說類爲主要內容。論及政治類新聞,最多就是介紹官場的人事變更和國際上的重要新聞,比如關外日本和俄國的交戰。但也以報道事實爲主,很少表明媒體自身的態度。這一點,據說得到了太后老佛爺的讚賞,說楊士驤治魯有方,老成持重。

但進入1905年後,山東鉗制輿論的新聞處顯然放寬了審查尺度了。一時間,討論立憲的文章鋪天蓋地地涌出來。民辦的《魯報》不必說,幾乎每期都有這方面的文章。新聞處不準刊登排滿革命的論調,但對討論立憲確是准許了。春節後格於形勢,連一向保守低調官辦報紙《山東新聞》也開始刊登鼓吹立憲好處的文章了。

這一轉變令山東官場感到驚異。當然,沒有巡撫楊士驤的首肯,《山東新聞》不會做出態度上的轉變。而楊士驤態度的轉變,來自於他的恩主袁世凱態度的轉變。

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帶,是立憲派的大本營。張謇算得上立憲派的首腦之一。這位對政治一直抱有極大熱心的狀元公曾遊說已是疆臣之首的袁世凱,但遭到袁世凱的冷遇,借參加山東招商會的名來濟南遊說楊士驤也碰了壁。楊士驤在治魯的經濟政策上屈服於龍謙,但在政治上卻一直緊跟袁世凱,袁世凱不動,他也不動。這個態度給他帶來了好處,朝廷對於山東極爲滿意,由於山東一直採取保守的政治態度,其經濟上的一些措施朝廷就不大理會了。

楊士驤其實是與龍謙商議過立憲問題的。在經濟上一向激進的龍謙卻明確表示不贊成。並且告訴楊士驤說,自己是上摺子給太后反對搞立憲的,不能出爾反爾。而且,眼下沒幾個人明白憲政是何物,你去問問,就是那些每日鼓譟立憲救國的人士,能講清楚立憲是怎麼回事的,十個裡面,怕是連一個也找不到!

龍謙在政治上一向保守的態度倒是令楊士驤感到寬心。至少,這位熱衷於辦實業教育,熱衷於操練強兵以御外侮的年輕提督跟革命黨沾不上邊。慈禧曾密諭楊士驤,問他關於龍謙的政治態度。楊士驤雖然一度想將龍謙趕走,但還是老實地回奏說,龍謙跟革命黨毫無瓜葛,而且,他不贊成做政治上的任何變化。

龍謙的態度不能決定楊士驤的政治選擇。他更要看袁世凱的態度。在1904年堅決的反對立憲的袁世凱爲什麼又一下子變得贊成立憲呢?

袁世凱之前的態度倒是與取代其師梁啓超成爲潮流主將的梁啓超有些相同。那就是憲政不適合中國。袁世凱曾對他的親信們說,他所考慮的,不是是否“應該”立憲,而是是否“能夠”立憲。“教育未普及,程度幼稚,若以專制治之易於就範,立憲之後權在人民,恐畫虎不成,反而發生種種流弊。”

這點倒是與梁啓超相仿。一度時間,梁氏是贊成“革命排滿”的,後來又熱情地讚頌君主立憲是救國良方。但就在國內掀起立憲之議後,梁氏一反自己的主張,再次否定自己,堅決反對起立憲來了。

梁啓超的新主張是“開明專制”。

梁啓超的態度轉變在於他去了美國,並且在美國待了七個月。他考察了美國的經濟,更研究了美國的政治。大量接觸了美國的華人團體,竟然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素質低下的中國人只可以接受專制,不可以享受自由。梁啓超毫無隱晦地宣稱,中國實行民主政治的任何努力,猶如夏天穿皮衣,冬天披薄紗般的不合時宜。如果想享受民主和自由,必須先進行三五十年的民主教育,否則必會出現陷入混亂。

袁世凱之所以轉入擁護立憲陣營,楊士驤不解,很多人也不解。其實原因極其簡單,那就是袁世凱是一個政治家,而且是一個極善於投機的政治家。他的一生貫穿始終的就是投機。因爲看到立憲派勢力越來越大,所以就斷然擁護立憲了。

其實,在袁世凱轉變立場之前,一批手握實權的滿清貴族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紛紛贊同其立憲來。其根由還是越來越危及滿清政權的革命浪潮所致。載澤就認爲立憲可以“消弭內亂”,去過國外的端方則描述了孫文在海外的影響力,“孫文演說,環聽輒以數千。革命黨報發行購閱,數以數萬。人心思變,至是而極。”只有在政治上“導以新希望”,纔可以達到解散亂黨的目的!(……)

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16節 推廣村民自治的深意第4節 方聲遠第10節 升允第2節 抗洪二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4節 鐵良發難第5節 大俄羅斯國第5節 探路者第10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第18節 初遇義和團一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15節 大衛和江雲第40節 周馥二第10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第10節 彰德秋操六第40節 誓師出山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5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第10節 江雲的愛情二第21節 秋瑾二第20節 中興實業第13節 阻擊六第5節 洹上第10節 天津四第31節 錦州之戰第14節 陳豪第3章 彰德秋操第一節山東出現了同盟會第6節 孫娟們一第27節 龍謙與周馥第7章 第一節北進第11節 楊士驤一第十七 北京七第7節 太原第24節 縱論二第25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第2節 陛辭第7節 新軍第14節 突圍一第2章 立憲風雲第一節次子出生第30節 文尼察之戰二第3章 困難的抉擇第一節日本的要求第21節 分地和濟貧第13節 繳獲與獎賞第4節 陸軍整編第27節 愛國者聯盟第22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第20節 中興實業第2節 繼位爲誰第4節 要塞四第26節 風波一第16節 新局面四第2節 汀泗一第5節 要塞五第5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四第8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第9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第31節 變化七第5節 事與願違第3節 無錫一第25節 靈山之戰二第6章 加入一戰第一節輕舟已過萬重山第2節 春節一第9節 沈旦堡一第29節 戰長沙二第20節 中興實業第6節 隨營軍校第35節 風起一第3章 唐紹儀第8節 繁雜的頭緒二第23節 整編前後十三第40節 考察第16節 新局面四第1章 蒙山賊第一節曹錕進剿第32節 變化八第4節 李純的進剿三第22節 王明遠的疑惑第15節 方時俊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6節 西沽之戰五第19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第10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二第4節 黑溝臺二第13節 機場宣言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18節 十月第2節 美國特使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6節 彼得留拉反了第7節 外交沙龍第9節 實力對比第9節 英國特使第19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第43節 莫理循的報告第13節 機場宣言第6節 許家第8節 終戰協定第3節 大隈內閣垮臺第5節 狄文父子第9節 國慶日二
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16節 推廣村民自治的深意第4節 方聲遠第10節 升允第2節 抗洪二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4節 鐵良發難第5節 大俄羅斯國第5節 探路者第10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第18節 初遇義和團一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15節 大衛和江雲第40節 周馥二第10節 不可能的重逢二第10節 彰德秋操六第40節 誓師出山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5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第10節 江雲的愛情二第21節 秋瑾二第20節 中興實業第13節 阻擊六第5節 洹上第10節 天津四第31節 錦州之戰第14節 陳豪第3章 彰德秋操第一節山東出現了同盟會第6節 孫娟們一第27節 龍謙與周馥第7章 第一節北進第11節 楊士驤一第十七 北京七第7節 太原第24節 縱論二第25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第2節 陛辭第7節 新軍第14節 突圍一第2章 立憲風雲第一節次子出生第30節 文尼察之戰二第3章 困難的抉擇第一節日本的要求第21節 分地和濟貧第13節 繳獲與獎賞第4節 陸軍整編第27節 愛國者聯盟第22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第20節 中興實業第2節 繼位爲誰第4節 要塞四第26節 風波一第16節 新局面四第2節 汀泗一第5節 要塞五第5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四第8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第9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一第31節 變化七第5節 事與願違第3節 無錫一第25節 靈山之戰二第6章 加入一戰第一節輕舟已過萬重山第2節 春節一第9節 沈旦堡一第29節 戰長沙二第20節 中興實業第6節 隨營軍校第35節 風起一第3章 唐紹儀第8節 繁雜的頭緒二第23節 整編前後十三第40節 考察第16節 新局面四第1章 蒙山賊第一節曹錕進剿第32節 變化八第4節 李純的進剿三第22節 王明遠的疑惑第15節 方時俊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6節 西沽之戰五第19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第10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二第4節 黑溝臺二第13節 機場宣言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18節 十月第2節 美國特使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6節 彼得留拉反了第7節 外交沙龍第9節 實力對比第9節 英國特使第19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第43節 莫理循的報告第13節 機場宣言第6節 許家第8節 終戰協定第3節 大隈內閣垮臺第5節 狄文父子第9節 國慶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