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言稱必效

果不其然。

自高堂隆孤身上山。當夜便有小股泰山賊,出奔投誠。三日之內,大小渠帥,一鬨而散。數萬賊衆,唯剩闕宣並心腹數百人。

不等聯軍來攻。見事不可爲,闕宣揮劍自刎。心腹私割首級,不及出寨,便你爭我奪,刀兵相向。數百人竟同歸於盡。最後得其首級者,亦重傷不治,血流而亡。

只剩高堂隆一人,自開山門,提賊首級,從容下山。

談笑間,賊酋授首。高堂隆毫髮無傷,當真國士。

入中軍大帳。

鄭泰笑問:“王命何在?”

“王命在此。”高堂隆取留白敕令:“完物奉還。”

鄭泰接過,自袖中取刀筆,一蹴而就:“完歸舊主。”

高堂隆肅容下拜,雙手奉命。有此敕令,無需再入四方館。已爲薊官。

“(敕)令歸(王)命還”,遂成典故。意爲,有功必賞,言稱必效。

數萬泰山宿賊,若行強攻,必有死傷。兵不血刃,滅反賊闕宣。高堂隆雖借薊王威信,假鄭泰盛名,然有此壯舉,亦足可稱道。

數萬賊衆,見到鄭泰當面,納頭便拜,各自心安。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鄭泰,少有才略,好交豪俠。家富於財,有田四百頃,而食常不足。因而名聞山東。後攜家小部曲,舉族投靠薊王。薊王親出相迎,引爲近臣。授代主徵闢之權。

薊王與鄭泰,主臣二人,相惜相契。充滿了大漢所獨有的痞氣豪爽。後世無法體會,亦無從復刻。唯大漢獨有。盛唐猶存。

薊王可比光武,然更具高祖之風。

漢時豪傑,諸多名節,先不論。單“淫不破義”,後世謂好友者,有幾人能做到。世風日下,物慾橫流。不以爲恥,反以爲榮。是故『孟德可愛』,『劉備有毒』。

名聲便是擔保。泰山賊見鄭泰,遂以性命相托。便是此因。

稍後,鄭泰辭行。陶謙不僅攜衆十里相送。更將長子商,次子應,一同託付薊王。

此乃侍子也。

鄭泰受此重託,焉能不盡力而爲。

這便依依惜別。

聞鄭泰、高堂隆之事,關東羣雄,各自嗟嘆。

先前,合二州之力,斷難清剿之泰山“劇賊”。竟不戰自潰,望風而降。細緻恐極。若有一日,與薊王對壘。軍心可用乎。

遊麟號重回南港。

水衡都尉周暉,方知大漢一藩,上邦盛貌。

船舶列隊,次第登岸。數萬泰山賊並家小,被送去各處流民大營。薊國官吏,早已輕車熟路。便是先前暫居艙室,亦通風消毒,驕陽曝曬。斷不會使,病疫留存。

遷入薊國。乃天下黎庶,夢寐以求。

或有人言。既如此,爲何滯留。一言蔽之,塢堡遍地,阡陌連橫。官官相護,豪強圍堵。升斗小民,寸步難行,如何相爭。於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薊王虎威,猢猻四散。

水衡都尉,奉王命,遊麟至此。誰敢言半個不字。那些百般刁難,官逼民反,皆隨風而散。和風撲面,一片欣欣然。

生怕,王命之下,塢堡皆破,身家不保。

鄭泰手書敕令,授予高堂隆,千石之俸。

知其博學多聞,善佔天象,薊王遂拜爲長安門學,博士祭酒。

鄭泰代王徵闢,先前多有耳聞。不料今日成真。百官心中慨嘆,皆窺門下側席。

鄭泰面色如常,正襟危坐。

君臣相知,必成佳話。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先前門下五吏,不過六百石官。因門下祭酒司馬徽,拜爲萬石國老,而水漲船高。今門下五吏皆高居二千石。饒是如此,大小朝會,亦謙居側席。忠心俸主,可見一斑。

少時薊王,一金知人心。

好友耿雍,頓足言貴。

然薊王卻,笑稱便宜。

稍後得證,人心尚古。耿雍慨嘆:劉備善識人,我不及也。

請注意。耿雍並非慨嘆,世道人心;而稱,薊王識人。言下之意,世道還是這個世道,人心亦是此等人心。唯我薊王,可辨世道人心。擇盡忠良,聚攏英傑。主臣一心,上下勠力,遂成今日上邦氣象。

待凝聚民意,淬鍊國風。上邦風貌,約定俗成。於是“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再有“南橘北枳”。投,王之所好,民心所向。清明吏治,蔚然成風。

此,纔是『一金知人心』之真諦(注①)。

甄城,衛將軍兼領兗州牧,曹操府。

“闕宣授首,泰山皆平。”得討寇校尉樂進捷報,曹操大喜:“待大軍歸還,足可自保。”

“既如此,明公宜將大人(老父),早日接回。料想,陶使君,斷不會阻攔。”陳宮進言。

“公臺所言,與我相合。”曹操笑道:“霸王曾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今爲州牧,位列公卿。老父豈能客居別處。”

羣僚撫掌而笑。皆心有慼慼。

九江,壽春。

“(淮水)又東北,至九江壽春縣西,沘水、泄水合北注之。又東,潁水從西北來流注之”。“淮水又東,右合沘口。又東逕中陽亭北,爲中陽渡,水流淺磧,可以厲也。淮水又東流與潁口會。東南逕倉陵北,又東北流逕壽春縣故城西,縣即楚考烈王自陳徙此”。

“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廬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漢高帝四年爲淮南國,孝武元狩六年復爲九江焉”。

孫破虜引軍還,入宮覲見。

“臣,孫堅,叩見陛下。”

“孫破虜免禮。賜座。”此時合肥侯尚不知傳國玉璽之事。

“謝陛下。”

“左右車騎,屯兵成皋,以觀時局。孫破虜何以早歸。”合肥侯和顏相問。

“臣奉命攻荊州,故而早回。”孫堅答曰。

“何不順下江左。”合肥侯必有此問。

孫堅遂將前因後果,娓娓道來。

“原來如此。”合肥侯這便醒悟,跟着話鋒一轉:“曹輕車之事,孫破虜以爲如何?”

“曹孟德出身黃門,素不與我等同心。”孫堅早有準備。

見孫堅表情,不似作假。合肥侯稍得心安:“董侯乃賊臣所立。論正朔,尚不及弘農王。如何與朕相比。”

“陛下明見。”孫堅順其言。

1.89 未改初心1.234 四大氐王154 火攻破敵176 薊王東歸61 變廢爲寶291 無能之輩1.35 九流學派1.23 督亢城倉1.34 牽招賣馬1.37 鰲頭獨佔1.27 託妻寄子1.46 鷹擊長空1.25 黃龍見譙1.39 分功之義1.89 一騎絕塵184 心有羈絆1.229 鐵骨石心1.47 一念之差117 水淹三軍1.38 人頭落地114 先發優勢1.92 首鼠兩端1.59 亂我心曲1.76 難分良泰177 人神不擾15 蔣幹遺書1.47 以儆猢猻187 九橫十縱171 事出有因143 孤城剿匪1.67 大明輪船124 上公九命100 難爲人臣1.42 天下大同1.69 父子同升1.84 蟾宮折桂1.80 賊兵來襲1.36 籠中之鳥1.59 亂我心曲136 天下共主1.83 紛華靡麗193 應運而生1.36 培肥改土131 鳩佔鵲巢100 通明達照1.28 挹婁廬士133 兵鋒四起19 人不渡己第2080章 1.269 和光同塵14 各奔東西1.52 二宮流血125 偶露崢嶸81 初見端倪81 融爲一體1.86 學壇祭酒111 無名之輩1.25 美人無極119 匡弼輔正118 舉國哀慟173 有生之年195 回京在即1.47 丹陽勁卒1.80 賊兵來襲136 包羅萬種1.7 雌雄莫辨1.22 天下機關179 胴體雕青1.47 丹陽勁卒113 另有所圖1.8 配享太廟1.95 白虹貫日1.84 早朝晏罷31 清忠五宦1.287 悉誅涼人1.68 以和爲貴177 坐等期滿116 引藥歸經51 以尹天下61 董卓獻車140 盡數歸心15 退居其次31 莊園我有136 借刀殺人1.59 將星閃耀1.25 水到渠成10 多子饒妻1.24 家國同構1.77 雄長一州166 勝者爲王1.66 人財兩全137 萬邦來賀144 遷都壽春124 獻履貢襪1.27 優倡商賈1.57 謀錄不盡197 福莫大焉106 偷天換日144 光武遺脈1.59 各有歸宿125 探險搜奇
1.89 未改初心1.234 四大氐王154 火攻破敵176 薊王東歸61 變廢爲寶291 無能之輩1.35 九流學派1.23 督亢城倉1.34 牽招賣馬1.37 鰲頭獨佔1.27 託妻寄子1.46 鷹擊長空1.25 黃龍見譙1.39 分功之義1.89 一騎絕塵184 心有羈絆1.229 鐵骨石心1.47 一念之差117 水淹三軍1.38 人頭落地114 先發優勢1.92 首鼠兩端1.59 亂我心曲1.76 難分良泰177 人神不擾15 蔣幹遺書1.47 以儆猢猻187 九橫十縱171 事出有因143 孤城剿匪1.67 大明輪船124 上公九命100 難爲人臣1.42 天下大同1.69 父子同升1.84 蟾宮折桂1.80 賊兵來襲1.36 籠中之鳥1.59 亂我心曲136 天下共主1.83 紛華靡麗193 應運而生1.36 培肥改土131 鳩佔鵲巢100 通明達照1.28 挹婁廬士133 兵鋒四起19 人不渡己第2080章 1.269 和光同塵14 各奔東西1.52 二宮流血125 偶露崢嶸81 初見端倪81 融爲一體1.86 學壇祭酒111 無名之輩1.25 美人無極119 匡弼輔正118 舉國哀慟173 有生之年195 回京在即1.47 丹陽勁卒1.80 賊兵來襲136 包羅萬種1.7 雌雄莫辨1.22 天下機關179 胴體雕青1.47 丹陽勁卒113 另有所圖1.8 配享太廟1.95 白虹貫日1.84 早朝晏罷31 清忠五宦1.287 悉誅涼人1.68 以和爲貴177 坐等期滿116 引藥歸經51 以尹天下61 董卓獻車140 盡數歸心15 退居其次31 莊園我有136 借刀殺人1.59 將星閃耀1.25 水到渠成10 多子饒妻1.24 家國同構1.77 雄長一州166 勝者爲王1.66 人財兩全137 萬邦來賀144 遷都壽春124 獻履貢襪1.27 優倡商賈1.57 謀錄不盡197 福莫大焉106 偷天換日144 光武遺脈1.59 各有歸宿125 探險搜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