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三)

劉邦終於要動手了。

就在他整頓兵馬準備出發時,發生一件令他沒有想到的事情——陳豨率先出手了。

劉邦前一陣使的陰招太多,折騰的陳豨渾身不自在。本以爲憤怒的劉邦會沒頭沒腦地跑到自己面前理論,可不曾想他躲在邯鄲不動彈,並且還時不時會搗鼓一些損人利己的事。陳豨不能再等了,如果再等下去,身邊的將領該跑完了。這讓他有些着急。

着急了的陳豨調回在河岸排隊的幾位嫡系將領,開始了自己的表演。這一次,他兵分三路,準備給劉邦一些顏色看看。

第一路,我們的老熟人王黃揮師向南進駐曲逆(今河北完縣東南),兵壓邯鄲。

第二路,張春率軍渡過黃河,進軍聊城(今山東聊城西北)。

第三路,候敞率軍一萬,流動作戰,騷擾漢軍糧路。

陳豨的這次出手還是很有看頭的,要說他的這個佈局不算太丟人,如果早兩個月前他就開始這麼搞的話,應該會給劉邦製造一些小麻煩。可現在他纔想到來這一招,有些晚了。因爲各路諸侯已先後抵達邯鄲,兵力充足的劉邦不會對陳豨的做法坐視不理,也不會讓他輕易得逞。

首先找到漢軍的是侯敞。這位侯仁兄帶着自己的萬餘人一路南下,進駐襄國(今河北邢臺)。

這位侯兄算是個沒事找抽型的人物,陳豨給他的命令是採取游擊戰騷擾漢軍糧路,而這位仁兄生怕自己搶不到功勞,偏要一路向南,跑的比兔子還快,結果讓他的這次表演以悲劇的結果收尾。

因爲他剛到這裡,屁股還沒坐穩,一位猛男就趕來了,這個人就是樊噲。自從上次被匈奴趕出代地後,這麼多天來這位樊仁兄一直擡不起頭,正愁沒地方泄火,侯敞卻很是配合地送給他了一次機會。

樊噲還是個善於把握機會的人,在這裡他讓侯敞做了一場噩夢。通常情況下,做爲領軍主將,應該站在後方指揮,動動嘴吼幾聲似乎就算是很對的起自己的身份了。

而樊噲卻很是出人預料。樊噲帶軍跑到城外後,沒等小弟們排好隊,就吼一聲“衝”,率先跑了上去。

他的行爲讓小弟們一愣,還真沒想到這位大哥這麼彪悍。

好吧,不用再排隊了,老大都衝上去了,再不行動起來似乎有些說不過去了。

這次攻城算是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葩,因爲它一次性成功,並且樊噲本人又整出了一個“先登”的記錄,簡單點說就是他第一個爬上城頭。

樊噲這次整的太快,連讓侯敞痛苦的機會都沒給,直接就替他解決了所有問題。

樊噲這次算是過了癮,但他不滿足這點成績,因爲他進城解決了侯敞後,扭頭就又跑了出來,直奔曲逆。

在曲逆,把所有流程重新複製一遍以後,樊噲才真正解了氣。不過唯一不同的是,王黃沒有侯敞那麼傻,在城破之時率先跑了出來,一路奔逃至東垣。

王黃雖然逃了命,但就其以後的經歷來看,還不如直接戰死這裡。因爲他很不幸地讓自己還的經受一段痛苦的歷程,就這一點上來說,他沒有侯敞幸運。

陳豨派出來的三支奇兵,被樊噲三下五除二給解決掉兩個。事實上在樊噲解決掉王黃部隊之前,陳豨的另外一支部隊早已灰飛煙滅。

解決掉那支部隊的人叫郭蒙,職稱爲東武侯。前邊我們實際上是提到過他的,簡單點說這個人是呂家的部將。

應該說,郭蒙還是比較生猛的,他屬於那種見樹踢兩腳見人砍三刀的角色,是個生來就愛打羣架的主,早在呂澤手下時,就經常當開路先鋒。他的這種性格不光很讓呂澤的賞識,也獲得了劉邦的認可。早在劉邦大封天下時,就一舉博得食邑排位第41的好名次。這一次,他又露臉了。

在樊噲爬牆之時,這位郭仁兄正馬不停蹄地往聊城跑。

在聊城,剛摸到大門的張春正撅着屁股往前衝,冷不防後邊有人狠狠踹了他一腳。張春剛弄明白是怎麼回事,就被砍掉了腦袋。他碰上愛打羣架的郭蒙那也只能發矇了。

至此,陳豨和劉邦的第一回合對壘,以完敗結束。這個開局,讓陳豨充分體味到了什麼是恐懼,而事實上真正恐懼的還在後邊。

掃清北上的道路後,劉邦開始行動了。這一次輪着他兵分三路,給陳豨一些顏色看看了。戰局轉變之快,真讓人目不暇接。

劉邦的三路大軍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路劉邦親自帶隊,進軍東垣。現在在這裡駐紮的有三個人趙利、曼丘臣、王黃。這三個人通過多年來的努力,終於把自己的老上司韓王信擺置死了,可他三位仁兄也沒能快活幾天。在冒頓那裡充當炮灰,在陳豨這裡依然是個炮灰。這三個人,我很無言。

第二路由周勃帶隊,向西繞道太原,奇襲代地,兵發馬邑,以期切斷陳豨與匈奴的聯繫,也堵住陳豨北逃的路線。

第三路軍的帶隊大哥是盧綰,這位燕王同志率軍,從北京出發襲擊陳豨東北。

三路大軍出發了。然而令劉邦沒有想到的是,周勃和盧綰一路進展順利,而偏偏自己的主力部隊卻碰到一點難題。

在東垣,劉邦遇到了趙利軍的頑強抵抗,讓劉邦在冰天雪地裡站了一月多崗,硬是沒讓他進去。

就在劉邦抓耳撓腮之時,趙利不知道哪根筋別錯了地方,他想了個主意,給有些喪氣的劉邦鼓了鼓勁。趙利的主意實際很簡單——罵人,他組織守兵變着法地罵劉邦,從劉邦爺爺入手,一直罵到他的孫子,一個不剩。

趙利嘴上過癮了,劉邦和他急了。最終,劉邦催動大軍連番攻城,硬是在東垣城牆上挖了個大洞,衝了進去。

就在漢軍衝破城池那一刻,東垣守軍投降了。不過這些人在投降之時還做了一件事情,表達了自己的誠意,並且還不失時機的賺了些外塊。這件事情就是他們逮住了自己的那幾個領導——趙利、王黃和曼丘臣。

要說守軍們能有這樣的舉動,最主要還是得益於劉邦給那三個人標定的價碼,既能表示誠意,還能賺些外塊,算是一舉兩得。這三個人也算是廢物再利用。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此挖爛城牆的人還是那個樊噲。樊噲這一陣的表現尤爲搶眼,以至於讓興奮的劉邦賞給他了個“左丞相”的帽子戴了幾天。

劉邦拿下東垣後,還很有閒心地幹了一件事。那些在城頭罵過劉邦的那些人,很榮幸地獲得了一份大獎——砍頭;至於沒能參與那次活動的,就比較遺憾了,僅獲得個紀念獎——黥刑,就是往臉上刻了些字。

王黃等三個人的結局,也敬請參照罵過劉邦的那些人。

不過我唯一鬧不明白的是,真不知道劉邦何以能分的這麼清楚,站在城頭罵兩句,他就能辨別出來,看來這位仁兄真是很有一套,至少在擺置人方面他絕對是一流的高手。

隨後,劉邦繼續揮師北上,連克盧奴(今河北定縣)、上曲陽(今河北曲陽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安平(今河北安平)等地,把大軍推進到代郡。

這一路走來,樊噲同志表現的依然很搶眼。在無終、廣昌,活着守將毋卬、尹潘;戰橫谷,斬守將趙既,虜代國丞相馮樑、郡守孫奮等十餘將……

這一次,樊噲徹徹底底洗刷了幾年前的恥辱。

當然,就在劉邦高歌猛進之時,另外兩隻部隊也沒閒着,尤其那個叫周勃的人,更是可圈可點。

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三節大婚(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3章 亂世紛爭—(五)第12章 覆滅—第五節 陳平的動作(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二節新一輪博弈(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九節好一根攪屎棍(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六節荒唐的謀反(七)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五節戲弄佞幸(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四)第6章 旭日東昇—(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五)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八節 天才隕落(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2章 覆滅—第九節 呂氏敗亡(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一節 國喪(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八節 天才隕落(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一節改正朔(八)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七)第20章 拔刺——第一節 廢太子的結局第12章 覆滅—第一節陳平的動作(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六節 羣臣定主(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一節 劉盈收場(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五節戲弄佞幸(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二)第19章 爭儲——第五節 劉啓的那些女人們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九節 無雙國士(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7章 烽煙再起—(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1章 起點——(三)
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三節大婚(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3章 亂世紛爭—(五)第12章 覆滅—第五節 陳平的動作(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二節新一輪博弈(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九節好一根攪屎棍(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六節荒唐的謀反(七)第3章 亂世紛爭—(六)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五節戲弄佞幸(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四)第6章 旭日東昇—(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五)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八節 天才隕落(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2章 覆滅—第九節 呂氏敗亡(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一節 國喪(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八節 天才隕落(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一節改正朔(八)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七)第20章 拔刺——第一節 廢太子的結局第12章 覆滅—第一節陳平的動作(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六節 羣臣定主(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一節 劉盈收場(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五節戲弄佞幸(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二)第19章 爭儲——第五節 劉啓的那些女人們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九節 無雙國士(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7章 烽煙再起—(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1章 起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