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經緯度線

六分儀在航海時代,是一個劃時代發明,從它被髮明之後,大海就從一個變幻莫測,充滿了危險死亡之地,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歐洲的航海業開始起步,在地中海,已經算是波濤洶涌的了,可是跟浩瀚的大西洋相比,真的是平靜了很多的。

大海上,爲什麼容易迷航,原因非常的簡單,沒有參照物,茫茫的大海之上,到處都是海水,沒有相互對比的,一旦失去了一些基礎的數據,比如說,船速和航向,就無法判斷出位置。

在11世紀的海面之上,當然不可能的精確的記錄,就算是再怎麼勤勉的船長,他們能夠做的,也就是每隔一段時間,估計出的大體的方向,還有船的速度,這個幾乎是憑藉着感覺和經驗記錄,誤差非常大,當整個航程,持續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這個誤差,會達到無法接受的程度的。

這也是在航海時代的初期,補給港存在的根本原因,哪怕是再怎麼有經驗的船長,都不可能在毫無目標的前提下,保持長時間的航行。

補給港就成爲了一個關鍵,每隔一段時間,不需要進入補給港,補給港不但可以提供補給,同時也是修正航線,這樣等於變相的把遠洋航行,變成了一節節的,這樣遠洋和補給相結合,可以把這些誤差降低到最低。

可惜這樣的方法,也不是最靠譜,通過經驗,把速度和時間,方向等要素記錄下來,也可以判斷出大體的方向,可是一旦遭遇暴風雨,船整個失控,如何判斷速度。

就算是幸運的在暴風雨之中,活下來,在狂暴的暴風雨之中,沒有人能夠判定基礎的航向還有速度,一場暴風雨之後,天知道能夠誤差多少。

沒有一個可以隨時隨地,測定距離的方法,就無法深入海洋,這也是的六分儀之前,航海的通病,在只有一個指南針的前提下,最多判斷出航向的東南西北,然後通過海圖進行大略的方向航向。

這種情況下,就算是有適合遠洋的海船,也不敢隨便進入到大海的深處,因爲很容易迷航。

在最初的時候,往往出航的10艘船,最終能夠回來的,只有四五成,而累積長時間的航海,最終能夠獲利的也不多,航海在最初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常用,運費最低基礎運輸項目,而是一個充滿了暴利和風險的項目。

一次成功的航海,一步登天傳聞比比皆是,在早期的航海之中,超過100倍的暴利的商品隨處可見,最暴利的實際上,是東方的產品,茶葉,瓷器,絲綢,這些東方的特產,在東方的成交價,不過是的一兩貫銅錢,可是隻要運送到歐洲,那是價比黃金,甚至是超越黃金的存在。

類似的,香料,玻璃球,武器等等,也是在遠洋航行之中的,最重要的產品,爲什麼在十五六世紀,歐洲人熱衷於尋找黃金之國,原因就是鉅額財富的吸引。

哪怕一艘普通的八九十噸的船,只要能夠到達東方,裝滿了來自東方的商品,並且成功回到歐洲,它獲得的利潤,足以讓一個人從普通變成鉅富。

這也是最初,歐洲航海前赴後繼的原因。

六分儀的出現,實際上,是有發展的歷程的,在船本身的數據,不能夠幫助船隻確定比較的精確航道的時候,就只能夠另闢蹊徑。

大海之上,一片茫茫,到處都是分不清楚的海水,根本就沒有一個參照物,那麼在自然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水面和本身沒辦法歐威參照物的前提下,天空就成爲了唯一的選擇。

在天體物理等學科,進入到相當的程度,地心說,日心說,甚至地球圓形等基礎的理論,得到完善之後,太陽和天空中的星體,就成爲辨別方向的一個固定點,或許這些天星和太陽,在一天之中,有一定的位置,可是在天體物理達到一定程度,對於這些星球的研究也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移動所產生的誤差,可以通過計算來規避掉。

這就形成了相對比較準確判斷方法,這實際上,也是六分儀基礎理論應用的關鍵。以太陽或者某一個星星的位置,作爲一個固定的點,然後,在地球上面,劃分出經緯度,以這個經緯度來判定所在的位置,再輔助一部分的海圖,成爲了可以不斷的向深海之中的探測的武器。

趙信是歷史學家,他或許不知道的,六分儀的確切的理論和製造方法,卻知道這個基礎原理,更知道這種測量方法,在整個航海時代的意義,所以,早在磨製水晶望遠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類似的研究,並且做了一些準備。

可惜,之前,定海軍的影響力,只是在大名府和定海軍,也就是到了去年,伴隨着定海軍的工業和商業活動,在整個北宋鋪開,類似測量,纔開始進行。

不過,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在於,人才的培養問題。

測量這些經緯度,最好的當然是對於地球天體物理非常瞭解,並且清楚經緯度的一個宏觀數據,這樣的人,別說是在北宋,就算是在現在這個世界的,廣闊的地球之上,也只有趙信這麼一個,就算是向後再推500年,到十五十六世紀的時候,能夠跟趙信比肩的,也不算多。

這就是諮詢時代的優越性,在諮詢時代,知識大爆炸,隨便一個能夠操作互聯網的,都可以在短時間,主動和被動的接受大量的諮詢,在幾百年前,是秘術,是一些貴族和學者們敝帚自珍的東西,可是在21世紀,卻成爲常識。

在21世紀,經緯度,幾乎是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北緯和東經這兩個基礎名詞,每天都可以在新聞背後的天氣預報之中出現,不是針對城市,而是海上的預報的,多是針對相對海域的最高風力,這個也會成漁民們出海打漁的基本指向標。

知道這裡有較大的風浪,或者是熱帶風暴,提前避開,或者是入港不出,纔是最正確的選擇,哪怕是在21世紀,面對着海上的風暴,也不是可以無所畏懼的。

趙信穿越的時代,維度不說,那是從赤道作爲一箇中心的點位,把整個南北半球,都劃分爲90度,一次來判定維度,可是經度就不一樣了,地球是一個圓形,到底從哪一個點位開始,這點非常重要。

實際上,六分儀從18世紀出現,到19世紀大規模的普及,可是關於經緯度,確切的說,是經度,一直到19世紀末的1884年才確定。

當時英國,縱橫七海,不但是海上最強大,同樣是國家之中最強的,就這樣,也是經過了一番的爭奪,才以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原址,作爲0維度線的起點,從這一點向東向西,都是零度,這也是大名鼎鼎的本初子午線,在經度線上,只有另外一個,位於地球另外一端的國際日期變更線,才能夠跟他相比。

現在,英國還只是歐洲大陸上面一個彈丸小國,而不是後來縱橫七海的大英帝國,還在丹麥的威嚴之下瑟瑟發抖。

從8世紀開始,丹麥一直都統治着英國,雖然中間有所反覆,10世紀左右,英國逐步的收回了一些土地,可是之間反覆爭奪,總體來說,英國,還處於爲了的民族獨立而抗爭的階段。

同樣,歐洲也只是把目光放在地中海,還有歐洲本土,他們充其量的,只是一系列的城邦文明,這一點,從北宋,已經佔據了整個世界經濟9成以上,就可以看出來,歐洲和東亞,甚至確切的說是北宋,遠不是一個數量級上面的。

經緯線很重要,他的出現,就是爲了確定位置的,地球是一個球體,也就因爲這樣,一條經線和緯線相互交錯,就形成了固定的點,這也是唯一的點,代表着位置座標。

整個地球,經線的長度和緯線的長度確定,然後每一個度,它的長度就是一個基本確定,在大海上,在沒有密集的島嶼和海峽的關係下,單純的大海上面,幾乎是沒有什麼航道的,經緯度之間的直線距離,幾乎就可以算出來。

經緯度跟六分儀,這是兩個相互配合的東西,他們結合起來,就可以精確的確定在海上方向和航行。

對於北宋而言,光學或許還有,墨子第一個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的,天體物理更多的是應用在曆法上面。

曆法非常有用,中國的農曆,大部分的節氣,都是跟農時有關的,在不同的節氣配合之下,一些種植糧食的節氣,也深入人心。

這也是跟中國的發展有關係,從一統的王朝開始,中國就是以農耕爲主體的國家,農業,可以不是最掙錢的產業,卻也是重中之重,因爲他關係到每一個人的吃飯問題,當一個人沒辦法吃飯的話,什麼事情都做的出來

從這一點上面,別說是定海軍,就算是整個北宋,在這個經緯度上面,對趙信有幫助的,幾乎一個都沒有。

不過,趙信依靠的是,9年制義務教育之中的基礎東西,能夠在一個偏遠的山區,考上北大,這些基礎學科都學的非常的紮實,學霸加上勤奮,就是趙信上大學之前的經歷,那些普通人可能會忘記了,交給老師的東西,趙信記得一清二楚的。

實際上,這些東西,是常識,有些東西,基本上每個人都知道,或者說是有印象的。

在經緯度數據之中,最重要幾個主句,赤道的零度線,還是南北維度23.5度南北迴歸線,那都是固定的,地球人再怎麼的強大,也不可能影響到太陽系的運轉,太陽跟地球之間的,地球自轉軸跟太陽黃道面,長期保持着66.34度的夾角,造成了整個熱帶區域,也造成了赤道和南北迴歸線的位置。

這些固定的點位,非常有意義,它們不會根據設定的改變而改變,在任何的一個時期,任何的一個標準的情況下,赤道,南北迴歸線,都是固定的,北極和南極也是固定的。

可是經線不一樣,這是從起點到終點的,一個完整的圓,判斷起點的那一條線,就非常重要的,它關係到接下來的經緯度的判定,必須有一個固定的數值。

本初子午線,也是通過世界各國協商,再加上英國的強勢,而被固定在了英國倫敦格林尼治,現在,英國還是在丹麥統治下的,法國稍稍好一點,已經逐步成爲歐洲的強國,可是他們的眼光,還是在陸地,而不是在海上。

實際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他們也是被逼的沒辦法了,他們從來都不是人口衆多陸地強國,路上強大的,是丹麥,是俄羅斯,是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哪怕在海上瘋狂,可是他們幾乎沒有那走過陸地上面主導權。

本初子午線和巴黎線,不可能出現,趙信也不可能讓他們出現在萬里之遙的哪裡,中國提前進入到海洋之中,卻設定了一個屬於歐洲的本初子午線,或者重要的線,那不是腦殘麼?

可是一條本初子午線,是必須要設定的,這個關係到整個海圖之中的基本數據,在設計海圖的最初的時候,就是必須要確定的。

在目前的情況之下的,這個零度線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汴粱,趙信怎麼說,也是仁宗的兒子,就算不採用武力的辦法,也不可能改變宋的稱謂,不管是否把汴粱作爲首都,在這個時候,還沒有露出獠牙的時候,選擇汴粱,誰也挑不出道理來,甚至一定程度上面,把這個作爲給仁宗的獻禮,也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說辭。

汴粱是其中一個,那麼另外一個,就是目前的定海軍的,這個作爲趙信的根基和發展之地,同樣的又是港口和造船中心,天然就具備成爲本初子午線的基礎。

兩個設定都是可以作爲本初子午線的選擇,各有各的優點,可是實際上,趙信更加傾向於定海軍。

第六百六十二章 進展順利第七百八十九章 瀋陽車站第六百七十二章 攻佔折津府第一百四十四章 調查韋貴第九十六章 打臉啪啪啪第八百三十八章 初步探索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三百三十二章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四十五章 遇仙之說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請港口第三百零二章 擇優選擇第十章 糧食和鹽第八百一十四章 青工刁小雨第五百八十九章 阻力和決絕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訂單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鐵路 消息第三十章 真定王家第二百二十八章 持久戰第八百七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五百四十一章 遠洋貿易第一百三十九章 自來水第四百九十四章 橋樑搭建第七百二十三章 暴露了!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四百七十五章 樊樓新樓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八百六十章 前進基地第八百零六章 離別進行時第六百六十四章 箭雨掩護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二百五十九章 韓琦的態度第六百六十五章 克涿州第二百二十五章 騎兵來襲第六百三十六章 熱潮引發第七百九十四章 細分研究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城海參崴第二百四十九章 留守曹劌第六百五十三章 種家少將第二百三十七章 死間第七百一十四章 長城修不修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七百三十八章 仁宗心態第五百四十六章 外銷商品第五百七十九章 唯武器論第九十五章 正確方向第二百四十五章 菜刀和第五十七章 設計丹木第三百三十二章第五百七十一章 戰時倉庫第六百九十章 一等戰列艦第八百零五章 閱兵式第五百四十四章 商品選擇第七百三十七章 奏摺入京第七百八十九章 瀋陽車站第六百一十九章 繼續爭奪第四百四十八章 撥款和事故第七百九十五章 最後的辦法第六百二十三章 三家官司第二百四十三章 調整和改進第七百八十章 親自迎接第二百八十一章 鋼鐵成本第二百零八章 棱堡具現第八百五十章 玉米找到第七百一十三章 鋼鐵和水泥第七百五十八章 遞交國書第六百六十四章 箭雨掩護第六百五十六章 親臨琉球第三百四十九章 爭議和同意第三百九十章 商人的時間觀第十七章 內外之分第五百八十四章 發電機和燈泡第二百五十五章 畫龍點睛第六百七十九章 人口提議第八百三十六章 天路計劃第二百六十一章 分配比例第二百三十四章 攻城器材第一百零五章 提升的誤區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八百七十二章 不同的發展第三章 系統初現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二百五十六章 錢的重要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三百一十六章 雲臺山島第六十章 歷史長河第三百四十五章 妥協 定海速度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四百一十章 保守派第八百五十六章 飛剪和先驅第一百四十章 饅頭到包子第七百零一章 金屬定裝彈第三百七十一章 馬的作用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增長率第二百三十九章 正面強攻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二百九十九章 高爐鍊鋼第七百五十五章 盤點收穫
第六百六十二章 進展順利第七百八十九章 瀋陽車站第六百七十二章 攻佔折津府第一百四十四章 調查韋貴第九十六章 打臉啪啪啪第八百三十八章 初步探索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三百三十二章第二十三章 芒硝等於錢第四十五章 遇仙之說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請港口第三百零二章 擇優選擇第十章 糧食和鹽第八百一十四章 青工刁小雨第五百八十九章 阻力和決絕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訂單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鐵路 消息第三十章 真定王家第二百二十八章 持久戰第八百七十七章 暗度陳倉第五百四十一章 遠洋貿易第一百三十九章 自來水第四百九十四章 橋樑搭建第七百二十三章 暴露了!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四百七十五章 樊樓新樓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八百六十章 前進基地第八百零六章 離別進行時第六百六十四章 箭雨掩護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二百五十九章 韓琦的態度第六百六十五章 克涿州第二百二十五章 騎兵來襲第六百三十六章 熱潮引發第七百九十四章 細分研究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城海參崴第二百四十九章 留守曹劌第六百五十三章 種家少將第二百三十七章 死間第七百一十四章 長城修不修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七百三十八章 仁宗心態第五百四十六章 外銷商品第五百七十九章 唯武器論第九十五章 正確方向第二百四十五章 菜刀和第五十七章 設計丹木第三百三十二章第五百七十一章 戰時倉庫第六百九十章 一等戰列艦第八百零五章 閱兵式第五百四十四章 商品選擇第七百三十七章 奏摺入京第七百八十九章 瀋陽車站第六百一十九章 繼續爭奪第四百四十八章 撥款和事故第七百九十五章 最後的辦法第六百二十三章 三家官司第二百四十三章 調整和改進第七百八十章 親自迎接第二百八十一章 鋼鐵成本第二百零八章 棱堡具現第八百五十章 玉米找到第七百一十三章 鋼鐵和水泥第七百五十八章 遞交國書第六百六十四章 箭雨掩護第六百五十六章 親臨琉球第三百四十九章 爭議和同意第三百九十章 商人的時間觀第十七章 內外之分第五百八十四章 發電機和燈泡第二百五十五章 畫龍點睛第六百七十九章 人口提議第八百三十六章 天路計劃第二百六十一章 分配比例第二百三十四章 攻城器材第一百零五章 提升的誤區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八百七十二章 不同的發展第三章 系統初現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二百五十六章 錢的重要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三百一十六章 雲臺山島第六十章 歷史長河第三百四十五章 妥協 定海速度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四百一十章 保守派第八百五十六章 飛剪和先驅第一百四十章 饅頭到包子第七百零一章 金屬定裝彈第三百七十一章 馬的作用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增長率第二百三十九章 正面強攻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二百九十九章 高爐鍊鋼第七百五十五章 盤點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