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八章 決議

政府成立、軍隊的名稱也定下來,臨時執行委員會纔開始宣佈其他的決議事項。首先是提高工程人員的待遇,此前工程人員的工作積分一率增加15%的補貼積分,而在此後,工程人員的工作積分將獲得0%的補貼積分。

同時在天津農村建立“村-鄉”的基層行政體系,並且按照李鬆晨的提議,在農村施行土地分配以及稅收制度,村-鄉行政官員將在此前的工程人員中優先錄用,但需要參加農業部的培訓才能上任。而且以後在穿越集團內部,提拔任用官員,除技術性較強的崗位之外,將優先考慮任用有基層工作級經的人員。

這些決議都是來自李鬆晨的提議,原來李鬆晨的提議,引起了臨時執行委員會的高度重視,讓五名常任委員意識到,在目前的穿越集團中,有相當部份人受舊時空的穿越影響較大,以爲穿越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只想坐享其成,貪圖享樂,但卻不願辛苦工作,好逸惡勞,由其是不願在基層艱苦環境下工作。

這種現像自然是必須加以制止,否則對整個穿越集團的發展大爲不利,必須要在穿越者們中間大力提暢吃苦耐勞的精神,不過幹辛苦,自然是要提高待遇,另外絕大部份的穿越者都缺少行政管理經驗,因此在基層工作,不僅可以培養穿越者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還能積累行政管理經驗,一舉兩得,於是在基層工作的經驗十分重要。

接着臨時執行委員會又決定,成立由穿越集團控制的中央銀行,建立穿越集團自己的金融系統,並且發行紙質貨幣。

這是財政部的提議,因爲做爲一個現代的主權國家,必須要有本國政府控制的銀行和金融系統,並且掌握本國的貨幣發行權。

這個時候,世界主要的國家都是以紙幣爲主要的流通貨幣,而在中國,仍然是以白銀爲主要貨幣,銅錢爲輔助貨幣,即大宗商品,政府層面使用白銀,而在民間,額的商品交易則是使用銅錢。雖然這時中國也出現了銀幣,但並沒有普及。

但中國白銀的貨幣價值並不是以規定的數額,而是以自身的重量計算。由於不同種類的白銀的含量不同,因此在流通的過程中出現了平庫銀、足銀、碎銀、酒糟銀等,甚致連銀質的器物也可以當貨幣使用,這就造成了極大的貨幣混亂。而銅錢的情況要稍好一些,但銅錢只是做爲輔助貨幣,而且價值較,無法起來平衡穩定貨幣價值的作用,另外,無論是白銀還是銅,本身都是重要的工業金屬,做爲流通貨幣,顯然是巨大的浪廢。只有發行紙幣纔是最好的決定辦法。

而在穿越者們都是習慣於使用紙幣,對發行紙幣都十分贊同。不過發行貨幣,由其是紙質貨幣,並不是把紙幣印出來發給民衆就能夠使用的,這不僅要有國家信用做保障,而且還要有足夠的金屬貨幣做爲本金保證,在這個時代,世界己進入金本位時代,也有少數國家還是施行銀本位,或是金銀雙本位,因此各國發行的紙幣都是以本國的黃金或白銀貯備爲本金的。

好在這通過前幾次戰鬥,現在穿越集團己有600餘萬兩白銀,一萬多兩黃金,有了一定的金屬貨幣的貯備量,因此初步俱備了發行紙幣的條件。

但穿越集團畢競上岸的時間太短,目前還並不俱備國家信用的保障力,另外穿越集團控制的地區有限,因此紙幣發行以後,目前只有穿越者的內部流通使用,等攻佔了山東以後,在佔領區內逐漸推行使用紙幣,並慢慢取代白銀,成爲流通貨幣。

而除了成立銀行之外,臨時執行委員會還決定在財政部下,設立工商司、稅務司、海關司三個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天津地區的商業經營、海關、商業稅收等。

現在天津的軍事威脅己大減,可以着手恢復天津的經濟。儘管這時天津租界的各中外商鋪都開業了,但天津的對外流通卻還沒有恢復,仍然是無濟於事,這段時間以來,中外商人都受到不的損失。而時間長了,他們見這夥海外華人似乎還好話,並不像義和團那樣不講道理,逢洋必反,於是不斷有中外商人來向穿越者請願,希望能夠解除天津的封鎖,恢復海運流通。

而對穿越者來,現在急需要穩定的收入來源,儘管己經確立了農村的稅收制度,但農業稅只有季節性的,要等到第二年的秋收才能收取農業稅。而且天津本身就是一個外貿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的地區,因此既然要恢復天津的經濟,那麼收取海關稅、商業稅,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另外,這個時候中國的海關全部都被外國人把持,當然,外國人管理中國海關,並非完全一無事外,一來外國有豐富的近現代海關的管理經驗,這一確實比清廷強得多;二來由於外國人在中國的地位超然,因此海關並沒有受到清廷官場的腐朽陋習影響,辦事效率遠高於清廷的其他機構,因此外國人管理中國海關之後,每年可以給清廷帶來000萬兩白銀左右的海關收入,大約佔清廷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成爲清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一部份。

但外國人管理中國海關的後果同樣嚴重,造成中國海關的稅率制定不能自主,對國外的商品收稅極低,平均關稅只有5%,而且國外商品在交納了關稅之後,進入中國內地流通,不用在交納其他任何稅務。這不僅大大降底了政府的財政收入,而且造成外國商品以價格優勢大量衝斥中國的市場,而不利於保護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因此穿越者們也必須要重新制定海關和稅收的稅率。

當然,稅率並不是定得越高越好,因爲現在天津的經濟,絕大部份都是由外國的商人、企業支撐,如果稅率定得過高,容易引發外國資產大量從天津撤離,這對天津的經濟可是相當大的打擊,因此怎樣的稅率纔算是合理,這個尺度要捏拿好,還需要認真的研究。

而臨時執行委員會也要求財政部不僅要儘快組建這個部門的架構,而且還要儘快拿出執行方案來討論。

最後一個決議是計劃建立的屬於穿越集團的實體產業。

現在的穿越集團還不能完全算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國家或政府組織,而更像是一個半官半商的結合體。就像目前穿越集團建立的唯一一個實體產業製衣廠,完全是採用的計劃供應制度,而不是商業運行模式。也就是由穿越集團向製衣廠下達任務計劃,並且拔給必要的資金,而製衣廠只負責組織生產,然後將產品按時的交給穿越集團,不用考慮收入、利潤,而且除了購買原材料、工俱,發給員工工資、維持運行費用以外,不存在任何商品交易。

這種運行模式,連計劃經濟都算不上,因爲只有計劃,根本沒有任何經濟行爲。當然,在穿越集團目前的情況,這種高度計劃的運行體制還是可行的,一來是製衣廠本身就是爲穿越集團服務的;二來是製衣廠現在的生產能力也只能供應穿越集團的需求,沒有餘力生產便多的產品做爲商品流通。

不過從長遠來,目前穿越集團不僅有大量的各種物資需求,而且還需要更多的實體產業,僅有一個製衣廠是遠遠不夠的,另外也不可能一直使用計劃供應制度,至少也要使用計劃經濟體制,而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以市場爲主導的商業運營模式上來,

而各部門提議的實體產業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各樣都有,而經過了五名常務委員綜合各方面的意見之後,決定第一批建立的實體產業是印刷廠、玻璃廠、木工廠、水泥廠、磚瓦廠、制鐵廠和船舶修理廠。而一些呼聲較高的實體產業,如:冶金廠、鋼鐵廠、化工廠、造船廠等,則都被否決掉了。

天津地區缺乏足夠的礦產資源,並不適合建立發展大型重工業項目,而印刷廠、玻璃廠、木工廠、水泥廠、磚瓦廠要麼是生產民用產品,要麼是基礎建設的配套工廠,其實這些工廠現在天津都有,但一來是產量太,還不夠滿足穿越集團的需求;二來是這些工廠生產的產品都是天津地區需要的物資,技術水平並不高、規模也可大可,前期的投入也不高。可以先規模投產,然後慢慢擴大,非常適合目前穿越集團的情況。

制鐵廠是這些實業中技術含量較高的,不過制鐵廠的主要職能是製造日用的鐵製產品,如鐵鍋、鏟孑、菜刀、剪子以及各種農俱用品等。對資源的要求要高一些,因爲製造這些物品需要大量的鐵。

而在前面的戰鬥中,穿越集團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其中還有大量的廢槍廢炮,當然現在都成了廢鐵,加起來超過了1000噸。而就算是這些廢鐵再回爐另造,也不能再用來製造槍炮武器,但製造曰常的鐵製日常用品,還是不錯的。可以節約大量的資源。

第二章 制度(一)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六三二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四)第二五九章 土地制度(上)第五一一章 穆棱河之戰(七)第三三二章 李鴻章來訪(九)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三一六章 軍隊擴編計劃(四)第七十七章 陸軍編制(一)第五十章 佔領大沽口第一三零章 德國艦隊(二)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六十一章 大沽口會議(二)第一二五章 天津會議第三二八章 李鴻章來訪(五)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六十七章 睡不着的人(上)第三八九章 新聞發佈會(三)第三九四章 全面開戰(三)第三三三章 李鴻章來訪(十)第七零四章 求和(十一)第五五九章 地主聯盟(三)第三七五章 上海(三)第一四八章 上任(二)第二六五章 根據地(七)第三七五章 對馬海戰(二)第五八五章 隔空交手(一)第四十一章 造艦計劃(五)第十八章 接管濟南(十一)第八十一章 災民(一)第一四三章 上海新區(七)第一五六章 對日談判(上)第一三六章 外調(十)第一九九章 英國干涉(一)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一一二章 秋收行動(一)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選擇(四)第三六六章 餘波未平(三)第五一七章 叛逃第四六五章 武昌之行(六)第四九九章 輿論再變(二)第四十二章 艦隊出發第二六二章 根據地(四)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應(二)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二三七章 作戰計劃(五)第一四五章 訪問(五)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八十二章 八國聯軍的動向(上)第十五章 接管濟南(八)第五三八章 聯合軍演(三)第二六四章 反撲(四)第四五四章 新聞發佈(三)第四零三章 全面開戰(十二)第五三三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四)第一四九章 徳國之行(六)第二六零章 根據地(二)第四十八章 上海新區(一)第一八一章 護僑行動(三)第四十八章 上海新區(一)第三三一章 海歸(二)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五五三章 土地改革(八)第二二八章 近鄉情怯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三一零章 二進膠州(三)第二零七章 戰爭規則(二)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一六九章 德國之行(一)第三一零章 二進膠州(三)第六十八章 睡不着的人(二)第四十五章 錦州之戰(三)第五一六章 穆棱河之戰(十二)第七十六章 來訪者(四)第二三一章 總結(上)第四零六章 旅順攻略(三)第六一二章 滿洲里戰役(五)第三九零章 對馬海戰(十六)第二三一章 各方反應(五)第二零三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九)第七十八章 陸軍編制(二)第二九九章 革命者(四)第二二一章 清廷求和(四)第一零三章 新根據地(六)第一九五章 巴達維亞(三)第八十二章 婚禮第三六六章 餘波未平(三)第九十五章 陸軍改制(上)第二六四章 根據地(六)第四章 制度(三)第四二五章 進攻北京(四)第三三六章 工業成就(二)第三二六章 李鴻章來訪(三)第二十章 接管濟南(十三)第五六二章 夜襲(三)第五一三章 穆棱河之戰(九)第三一四章 錦州(二)第三二六章 李鴻章來訪(三)第三章 制度(二)
第二章 制度(一)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六三二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四)第二五九章 土地制度(上)第五一一章 穆棱河之戰(七)第三三二章 李鴻章來訪(九)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三一六章 軍隊擴編計劃(四)第七十七章 陸軍編制(一)第五十章 佔領大沽口第一三零章 德國艦隊(二)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六十一章 大沽口會議(二)第一二五章 天津會議第三二八章 李鴻章來訪(五)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六十七章 睡不着的人(上)第三八九章 新聞發佈會(三)第三九四章 全面開戰(三)第三三三章 李鴻章來訪(十)第七零四章 求和(十一)第五五九章 地主聯盟(三)第三七五章 上海(三)第一四八章 上任(二)第二六五章 根據地(七)第三七五章 對馬海戰(二)第五八五章 隔空交手(一)第四十一章 造艦計劃(五)第十八章 接管濟南(十一)第八十一章 災民(一)第一四三章 上海新區(七)第一五六章 對日談判(上)第一三六章 外調(十)第一九九章 英國干涉(一)第六零五章 東北戰事再起(三)第一一二章 秋收行動(一)第七一零章 日本的選擇(四)第三六六章 餘波未平(三)第五一七章 叛逃第四六五章 武昌之行(六)第四九九章 輿論再變(二)第四十二章 艦隊出發第二六二章 根據地(四)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應(二)第四五四章 外交斡旋(十一)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二三七章 作戰計劃(五)第一四五章 訪問(五)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八十二章 八國聯軍的動向(上)第十五章 接管濟南(八)第五三八章 聯合軍演(三)第二六四章 反撲(四)第四五四章 新聞發佈(三)第四零三章 全面開戰(十二)第五三三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四)第一四九章 徳國之行(六)第二六零章 根據地(二)第四十八章 上海新區(一)第一八一章 護僑行動(三)第四十八章 上海新區(一)第三三一章 海歸(二)第六零七章 西安之行(七)第五五三章 土地改革(八)第二二八章 近鄉情怯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三一零章 二進膠州(三)第二零七章 戰爭規則(二)第二九六章 脅迫(一)第一六九章 德國之行(一)第三一零章 二進膠州(三)第六十八章 睡不着的人(二)第四十五章 錦州之戰(三)第五一六章 穆棱河之戰(十二)第七十六章 來訪者(四)第二三一章 總結(上)第四零六章 旅順攻略(三)第六一二章 滿洲里戰役(五)第三九零章 對馬海戰(十六)第二三一章 各方反應(五)第二零三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九)第七十八章 陸軍編制(二)第二九九章 革命者(四)第二二一章 清廷求和(四)第一零三章 新根據地(六)第一九五章 巴達維亞(三)第八十二章 婚禮第三六六章 餘波未平(三)第九十五章 陸軍改制(上)第二六四章 根據地(六)第四章 制度(三)第四二五章 進攻北京(四)第三三六章 工業成就(二)第三二六章 李鴻章來訪(三)第二十章 接管濟南(十三)第五六二章 夜襲(三)第五一三章 穆棱河之戰(九)第三一四章 錦州(二)第三二六章 李鴻章來訪(三)第三章 制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