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封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野心,或大或小,或成功或失敗而已。

桂省羈縻州思恩(中原朝廷稱爲州,他們自稱爲洞)的贅婿張合禮,人生的最大野心就是徹底擺脫贅婿的身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獨立領地。

若是讓那些瞧不起自己的洞蠻親戚仰自己鼻息生活,那就更美了。

張合禮還在爲他的野心奮鬥。

而華夏帝國皇帝徐睦河,他最大的野心就是成爲真正的天下之主,九五至尊。

他現在已經成功了。

雖然世人皆傳,華夏帝國是太子建設,皇帝享福,連徐睦河本人都覺得這話有些道理。

不過,父子之間誰跟誰啊?這天下不早晚還要傳到徐世楊手中嗎?先讓爲父享用五年,也不耽誤什麼事。

當然,也不能戀棧太久,若是徐世楊等的不耐煩,天下無敵的野戰軍有的是人可以爲他們的大帥分憂。

五年正好。

嗯,從現在開始算。

共和1796年3月,華夏帝國舉行封禪大典。

帝國在泰山上壘土爲壇祭天,泰山旁的粱父山平地闢場祭地,報天地之功:曰久亂治平、曰改朝換代、曰重整乾坤。

似乎挺神叨的,說白了其實就是徐睦河把帝國開創以來所有值得一提的功勳一股腦刻在泰山的山體上,然後在山頂修了個圓形的祭壇,按照不知道從哪裡考證來的“古禮”,以白鹿、白牛、白駝等祭品祭天,這就是封。

然後再到山下一個叫做粱父的小山,再修一座方形祭壇祭地,這就是禪。

封禪的過程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有這麼回事。

對於帝國內部來說,封禪是一種強化皇權的手段,徐世楊對這種實際是在玩“君權神授”那一套的手段沒有什麼好感。

但對外部來說,封禪大典也可以強調華夏作爲周邊民族共主的地位。

因此徐世楊雖然沒有參加(此時他還在南方),但也沒有激烈反對(如果他堅定反對,那麼封禪大典是沒法舉行的)。

參加這次封禪大典的,除了帝國的皇帝、皇后,幾位沒成年的皇子、皇女,滿朝文武大臣的次官(主官的工作太忙了,來不了),新加入帝國的江南各省官員和民間代表外,還有帝國的所有內外蕃使節。

這其中包括現在僅有的兩個親王國——秦和晉的代表;秦國轉封的幾個內屬國代表(左鶴林、徐世楨他們的封地);高麗郡王代表;三河伯國和其他七個扶桑子國、男國代表;遼東的九百九十個外蕃索倫百戶代表;最近幾年開始背離札木合投向帝國的漠東科爾沁、漠北喀爾喀、漠西土默特等蒙兀部落代表;外蕃西域八國代表;青海一代的外蕃吐蕃各部代表;以及荊湖一代的羈縻洞蠻代表(這些人臣屬晉國)。

大大小小的各種內外蕃勢力,足足有三千之數(外蕃索倫、外蕃蒙兀、外蕃吐蕃都被帝國拆的十分細碎,各自都有幾百近千家之多),但從外蕃數量上來看,誇大一點說是“萬邦來朝”,倒是沒什麼大問題了。

甚至還有些外國代表想來參加但沒有成功——比如南方的大越國代表也想來參加,但走到半路上被徐世楊攔住,使節團衆人全被砍了,無一倖免。

封禪大典結束之後,皇帝在泰安州城大宴羣臣和外蕃使節,並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封賞。

對於外蕃使節,主要是賜予印信,以此再強調一遍華夏作爲宗主國的權威。

然後是給一點現實的好處:賞賜一些紙幣,絲帛,鹽等物資。

最後明確各內外蕃國的權利和義務。

簡單來說,從今往後,帝國宗室或漢人權貴海外建立的內蕃國稱呼爲屬國,國民地位與帝國相同,可以享受完全開放的經貿往來(無關稅),也可以在帝國內部的銀行貸款,並且在朝貢方面,可以享受更多優惠政策,在海外的擴張,只要不妨礙帝國利益,就不受任何限制。

義務是:帝國需要的時候,屬國應該出兵爲帝國征戰;屬國在教育、軍事、外交、法律等方面應該接受帝國的指導;經濟方面應該與帝國緊密配合;按時朝貢,參加帝國的各項慶典。

今後,外蕃國簡稱蕃國,或者各自稱呼爲外蕃某某,其國民地位低於帝國和屬國國民,但蕃國底層國民之間不論大小地位一律平等,只是上層根據冊封的高低地位不同(最高的是高麗郡王,最低的是那些貴族都算不上的外蕃百戶)。

蕃國的義務是:經濟單方面對帝國全面開放,即帝國商人可以在蕃國隨意貿易、居住、開礦、修路和旅行,但蕃國人要進入帝國,不論是貿易還是求學,甚至朝貢,必須得到帝國政府的許可方能通行。

按時朝貢,根據地位和特產的不同,帝國每年規定各蕃國朝貢數額的種類和金額,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短缺。

當然,對於朝貢,帝國也會給予一定數額的回饋,這一般是帝國能夠大量生產的廉價工業品(對蕃國來說倒不見得廉價)。

蕃國國主交替時,新國主必須到帝國禮部下屬的鴻臚寺(外交部門)報備,得到帝國內閣的認可後方能交接權利,否則視爲贗主,會被帝國討伐。

蕃國國主只有內政管轄權,教育、軍事、外交、法律四個方面受到帝國的全面監督和管轄,蕃國國主沒有隨意對外擴張和開戰的權利,要對外開戰,必須得到帝國的認可,在帝國的監督下執行。

帝國持有蕃國(屬國也是)的貨幣發行權,蕃國通行帝國貨幣,不得發行任何新的貨幣。

蕃國之間嚴禁互相吞併和合並,蕃國沒有外交權限,不允許與帝國之外的任何政權實體簽署任何國際條約,蕃國國主之間互相聯姻必須在鴻臚寺報備。

帝國有需要的時候,會徵召蕃國參戰,被徵召的蕃國必須保質保量的按要求出兵。

蕃國的權利是:帝國對所有蕃國提供保護,任何人入侵蕃國(或者內部造反)都會被等同爲入侵華夏,帝國有義務出兵幫助蕃國保持領土和主權完整,保證蕃國國主的正常地位。

蕃國經濟上出現問題,也可以像帝國或帝國的銀行借款,但是利息要比屬國高一些,好處是這利息並不是利滾利的高利貸。

第747章 株連第376章 工廠第460章 佈局2第100章 備戰2第120章 逼迫第531章 少年兵2第647章 南征準備第197章 包龍圖第607章 內外有別第154章 生意第127章 新軍訓練第486章 選擇第643章 父親2第564章 遼北攻略2第317章 戰1第311章 水利第72章 進軍第672章 南方第455章 目的地第230章 初步計劃第223章 條例第697章 吉爾吉斯山2第331章 政策第474章 第一次掃北2第5章 夜戰2第312章 奉聖公府邸第700章 戰利品第374章 憂心第643章 父親2第599章 倭奴戰爭3第376章 工廠第142章 談話第168章 動容第584章 世界那麼大第615章 興靈2第310章 糧食第63章 軍銜和功勳制度第539章 混亂的攻勢第248章 登州第153章 洽談第488章 善保第689章 碎葉-河中1第507章 各方1第491章 五路伐金1第735章 矛盾第277章 最後一口氣第746章 殉爆第504章 新的一年3第512章 擊發槍1第589章 沙塵之中4第433章 仙釀第278章 一線第576章 如何治國第742章 允許試錯第113章 塢堡血戰4第439章 會議季2第416章 擴張第77章 齊射第738章 陰謀2第600章 瀨戶內海海戰1第410章 龍仁之戰2第399章 海盜的想法第290章 勸進第440章 朝廷第7章 歡呼第510章 各方4第30章 望理解並配合第427章 佔領蓋州1第438章 會議季1第711章 升龍府2第486章 選擇第604章 突變1第170章 有子如此第278章 一線第120章 逼迫第568章 北行記3第210章 標杆第386章 滅蝗3第25章 未來2第329章 旅順3第445章 戰略劣勢第544章 軍改1第269章 遭遇戰第678章 邕州2第674章 豺狼當道第100章 備戰2第212章 清仗田畝第676章 1795年第642章 父親第499章 春天6第36章 女權第232章 天下2第443章 賀使2第151章 投資第542章 千頭萬緒第400章 降服5第710章 升龍府1第263章 戰黃河6第389章 伐高麗1第352章 返回
第747章 株連第376章 工廠第460章 佈局2第100章 備戰2第120章 逼迫第531章 少年兵2第647章 南征準備第197章 包龍圖第607章 內外有別第154章 生意第127章 新軍訓練第486章 選擇第643章 父親2第564章 遼北攻略2第317章 戰1第311章 水利第72章 進軍第672章 南方第455章 目的地第230章 初步計劃第223章 條例第697章 吉爾吉斯山2第331章 政策第474章 第一次掃北2第5章 夜戰2第312章 奉聖公府邸第700章 戰利品第374章 憂心第643章 父親2第599章 倭奴戰爭3第376章 工廠第142章 談話第168章 動容第584章 世界那麼大第615章 興靈2第310章 糧食第63章 軍銜和功勳制度第539章 混亂的攻勢第248章 登州第153章 洽談第488章 善保第689章 碎葉-河中1第507章 各方1第491章 五路伐金1第735章 矛盾第277章 最後一口氣第746章 殉爆第504章 新的一年3第512章 擊發槍1第589章 沙塵之中4第433章 仙釀第278章 一線第576章 如何治國第742章 允許試錯第113章 塢堡血戰4第439章 會議季2第416章 擴張第77章 齊射第738章 陰謀2第600章 瀨戶內海海戰1第410章 龍仁之戰2第399章 海盜的想法第290章 勸進第440章 朝廷第7章 歡呼第510章 各方4第30章 望理解並配合第427章 佔領蓋州1第438章 會議季1第711章 升龍府2第486章 選擇第604章 突變1第170章 有子如此第278章 一線第120章 逼迫第568章 北行記3第210章 標杆第386章 滅蝗3第25章 未來2第329章 旅順3第445章 戰略劣勢第544章 軍改1第269章 遭遇戰第678章 邕州2第674章 豺狼當道第100章 備戰2第212章 清仗田畝第676章 1795年第642章 父親第499章 春天6第36章 女權第232章 天下2第443章 賀使2第151章 投資第542章 千頭萬緒第400章 降服5第710章 升龍府1第263章 戰黃河6第389章 伐高麗1第352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