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納頭便拜

對於是勳深夜召見桓範一事,是復完全搞不明白用意何在,可是此刻聽得桓元則一開口,他卻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轉過頭去望一眼老爹,心說這傢伙雖然是鄉巴佬,倒是挺敏啊……老爹你怎麼瞧出來的?

是勳緩緩頷首:“即馬伯庸,亦太子所任者也。”

桓範就說了:“風傳天子西征,太子多用私人以充糧道,今所刑者衆,誠恐牽累太子,未知太尉可有對策否?”

是勳並不作答,是復卻搶先幫老爹說了:“既爲太子事,家父何必對策?”

桓範勸說道:“今太子之立,未足一載,若因此牽累而廢,誠恐社稷動盪。太尉爲國家重臣,細務不必糾,然此大事也,焉可不理?”

是復笑道:“所刑者皆小吏耳,何可動搖太子之位?”

桓範搖搖頭:“微漸不杜,或成大禍,可不慎歟?況馬伯庸微末下吏,而竟敢私售軍糧,此事大有蹊蹺。誠恐小人設謀,專爲害太子也,則其必有後手,若不先爲之防,待其發動,即大廈亦或傾覆也。”

是勳眉頭微皺,心說有些事情還是略略透露一點兒給桓範知道吧,瞧瞧他究竟是不是可用之才——反正私室中事,也不怕他泄露出去,大不了一刀兩斷罷了。於是沉聲道:“即郡縣小吏,不經吏部,太子安可命之耶?”

桓範猛然間瞪大了雙眼,心說我這條小命要糟糕啊!“哧溜”一聲就從座位上滑下去了,再度拜倒:“範斗膽,敢請爲太尉賓客。”我願意跟着您幹哪,您可千萬別殺我滅口啊!

皇帝法外用刑,一口氣殺了那麼多太子所任命的官吏,此事雖小,卻必然會影響到太子的地位,連自己這個鄉下人都能瞧得透徹,堂堂是太尉。所謂最能斷人心者也,怎麼會瞧不出來?除非他也想換一個太子,纔會不出面阻止,或者另謀良策應對。

如今明白了。此事不僅僅牽涉到太子,同時也牽涉到陳羣——要是沒有吏部幫忙背書,就連再小的官兒,太子也不是想命就能命的。是太尉與吏部尚書陳羣是君子之爭也好,小人之爭也罷。反正根據傳言,兩人就政見上常起齟齬,所以是勳想要扳倒陳羣,那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正因如此,他纔會袖手旁觀,坐等事態發展吧。

其實是勳在這件事上究竟起了什麼作用,哪怕桓範再聰明,終究置身朝局之外,他是根本搞不明白的。所以先在宴會後問是勳“得無礙否”,只是隨便抖個機靈。希望給對方留下好印象。此際來至私室之中,直接道出自己對此事的分析,怕有幕後黑手要對太子不利,用意也相同無二。是勳要是說我已有計呢,就當自己因爲關心所以才提醒一聲,要是說尚在計議呢,就可以趁機提幾條計策出來,展現一下自己的才華。

然而是勳直接說了:“即郡縣小吏,不經吏部,太子安可命之耶?”等於擺明了說。陳長文也可能是受害者,同時暗示,我對此事樂見其成。這種話倘若泄露出去,肯定會影響到是勳的聲譽啊。而且更往深一步想——誰敢保證這幕後黑手不是太尉本人?!

我靠那麼大的秘密都告訴自己了,自己還有機會走得出此門一步嗎?還是趕緊磕頭表忠心,直接上賊船的爲好!

桓範跪下了,是勳面上微現笑意,略一欠身,伸手虛攙:“元則既肯相助。吾當受納。”心說瞧見沒有,這才叫霸王之氣一放,小弟納頭便拜——可我若頭上不是戴着當朝太尉的冠冕,一言而可決人生死,又何來此等便利?

三人即在書齋中密談半夜,不提。且說第二天起來,是勳再度召見廉昭,問他:“期倬願在舍下攻讀,以待科考,或直薦爲郎?”廉昭大喜,急忙拜謝,說:“昭願爲郎。”

漢代的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但並不是說除地方官或三公舉薦外,士人就別無晉身之階了,尚有蔭補和貲選作爲補充——此二道都直通諸郎。郎官就表面上來說,是備守衛門戶和出充車騎,其實低級的可以算是內廷機構的預備辦事員,高級的如侍郎、議郎、中郎等,則爲君主顧問。

所謂蔭補,即高官顯宦(一般指爲二千石以上官員滿三年者)可蔭其子弟爲郎,相當於對其常年奉公的獎賞,同時也免其後顧之憂。貲選則是捐錢得而爲郎,就理論上而言,跟賣官鬻爵沒有本質區別。

只是低級郎官幾無品秩,相當於官場上的實習生,跟後來清朝的“侍衛”絕然不同——就連最低等藍翎侍衛都算六品官兒了。必須實習過一段時間,成績優異,纔可能由郎中令(後改光祿勳)給他一個正經入仕的機會。

是勳雖然創建了科舉制,但他同時也不得不承認,科舉本身存在着一個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重乎文字,而輕乎實用——其實這恐怕是社會科學領域一切筆試無可避免的毛病了。即便不似明清時的只重進士科,只考四書五經,哪怕一篇策論寫得再天花亂墜,實際辦事能力究竟如何呢?終究在試用之前,誰都保不大準啊。

所以他保留了蔭、貲爲郎的制度,給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一個學習和實習的機會。雖然說這種制度對普通民衆太不公平,但時勢如此,若他起意徹底砸爛富貴階層的特權,估計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諸郎仍歸光祿統屬,但光祿勳就此降等,已非九卿,而直屬於門下省。漢代諸郎最盛時有五千餘人,官吏後備隊過於龐大,真正能夠出人頭地的比率太低,如今則限額在千人以內,以實宮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以避免宦官羣體不必要的膨脹——很多並不接觸妃嬪的職司,乃可由郎官充任,不必非找閹人。

是勳貴爲太尉,自然有多個蒙蔭爲郎的名額,只可惜用不大出去。是復已尚公主,是郯將來也可能會有更好的出身,至於自己幾個堂侄,除是峻尚且夠不上二千石外,也都各有其父可以蒙蔭,不用他這個從叔父操心。是家老大是著倒也品秩低微,問題他就沒成活的兒子啊。

所以是勳能夠幫得上忙的,暫時就只有一個是詳,然而是詳志向頗大,只想跟着伯父讀幾年書,將來好應科舉,不想再去實習那麼多年。是勳手頭名額綽綽有餘,自可送一個給廉昭——終究算是表外甥,也是自家子弟。

至於桓範,從此就留在是府爲賓了。漢代貴府的賓客,既有機會掌握權勢,也有機會被直接舉薦爲官,但當官僚制度相對完備,且科舉制度開創以後,這兩條道路就基本上斷絕了,只是對於士人求官而言,仍然不失爲一條終南捷徑。因爲這終究是一個資歷啊,雖然無法因此而直接獲得做官的資格,但通過別的途徑得以入仕後,此資歷對於謀得好職或快速升遷,肯定還是能夠起到一定推動作用的。

故此是勳以太尉之尊,府中賓客仍可車載斗量,只是有些才能的大多放出去了,剩下的或者無意爲官,或者不堪大用。如今是勳已經可以大致確定,廉昭帶來這個桓範正是歷史上的“智囊”,那必須要將其牢牢綁在自己身邊,起碼先培養、運用,同時也掌控個三五年。桓範得聞是勳密事,不敢遽退,也“心甘情願”入幕爲賓。

他雖然也算世家出身,終究前幾代都是做的漢官,於魏朝無尺寸之功,本人除非科舉,別無入仕之途,所以才坎坷蹉跎到三十來歲。科舉制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次考試,可能受到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誰都不敢保證自己一定考得中。若能先入太尉府做幾年賓客,將來應試就有可能加分——別的不說,能得太尉青睞者,郡中誰敢給他下等品評?即便因此而耽誤了一兩場考試,一旦入仕,升遷途徑卻會變得更加平坦而寬闊。

所以說他“心甘情願”,並非虛語。是勳爲什麼會對一個初識之人透露隱事呢?很明顯就有招攬之意嘛,自己正好順杆兒爬。而倘若桓範的腦筋一時間沒能轉過來,未曾及時剖白忠心呢?那估計就只有死路一條啦。

這招攬本身,也是一場測試。

桓元則在是府的主要工作,是幫助是勳整理文書,因此時常得以應召進入書齋——前兩個有此資格的,是已故的關士起和失蹤的逄元圖。當然啦,是勳並沒有向桓範透露相關自家情報網的情況,情報網仍然由是復掌控,只是會通過是勳之口向桓元則通報一二,以期協助分析,籌劃對策。在桓範看起來,太尉實在耳聰目明——想是門生故吏遍於天下的緣故吧。

首先必須詳細分析的,就是這回在西市上絞殺棄市的那三十二名官吏,加上提前自縊的馬齊馬伯庸,這場風波總計害了三十三條性命。經過是復對這些人出身、履歷的甄別、調查,其實二十九人(包括馬齊),都是通過太子曹丕,才得以混進這次軍糧物資運送的工作流程中去的。

而這二十九人的晉身之階,又大致可以劃分爲三個類型……(未完待續。)

第8章 不共戴天第14章 鳳雛之謀第5章 壽春城下第7章 包辦婚姻第7章 請殺孔融第28章 超願棄父第5章 小人挑唆第11章 社會進步第3章 假途滅虢第34章 丞相司直第31章 兵權誰屬第9章 漢家法寶第14章 封藩涼州第12章 白地將軍第1章 如有勳在第12章 防微杜漸第19章 婦誦夫錄第18章 行獵遇賊第29章 太公封齊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6章 歷史慣性第14章 未之聞也第22章 天下太平第16章 天下爲弈第12章 安漢之志第22章 客座教授第21章 朔州互市第2章 被翻紅浪第16章 豈忍招贅第22章 爪牙股肱第26章 城門射的第23章 春心乍動第3章 岐東渭北第21章 先見神亭第12章 安漢之志第11章 空手奪刃第33章 謀取涼州第2章 或爲智囊第29章 屯田小吏第7章 事後諸葛第8章 破局關鍵第4章 人言可畏第18章 公臺不懌第26章 南鄭病龍第15章 不王而王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9章 自天而降第23章 鑄戈爲犁第6章 建安石經第6章 雙親罹難第3章 九品官人第30章 有害令名第18章 捷足先登第29章 殆天授也第6章 欲徵北虜第11章 苦肉之計第6章 督郵行縣第12章 鄉野土產第1章 帝后對泣第9章 涼州用間第33章 乃可不歸第11章 熟悉劇情第1章 天無形質第28章 長阪坡前第7章 卿何人也第7章 吾無此癖第20章 前程無限第18章 二事不朽第4章 西走而王第21章 齊大非偶第20章 大科學院第11章 幽州水師第2章 被翻紅浪第27章 昔孔子歿第20章 注經化俗第23章 軍國重器第17章 搖脣鼓舌第15章 宮中二宦第18章 謀刺之謎第28章 長阪坡前第13章 大人將歸第26章 何必三策第16章 孰輕孰重第16章 混世魔王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章 不務正業第21章 史上有名第10章 得無患乎第24章 要當磔也第15章 不王而王第3章 吳中之禍第15章 毋受其蠱第25章 天地之力第26章 文姬歸漢第26章 南鄭病龍第21章 六氣之毒第18章 巨型火炬第34章 震主之威第5章 壽春城下第20章 叔孫制禮
第8章 不共戴天第14章 鳳雛之謀第5章 壽春城下第7章 包辦婚姻第7章 請殺孔融第28章 超願棄父第5章 小人挑唆第11章 社會進步第3章 假途滅虢第34章 丞相司直第31章 兵權誰屬第9章 漢家法寶第14章 封藩涼州第12章 白地將軍第1章 如有勳在第12章 防微杜漸第19章 婦誦夫錄第18章 行獵遇賊第29章 太公封齊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6章 歷史慣性第14章 未之聞也第22章 天下太平第16章 天下爲弈第12章 安漢之志第22章 客座教授第21章 朔州互市第2章 被翻紅浪第16章 豈忍招贅第22章 爪牙股肱第26章 城門射的第23章 春心乍動第3章 岐東渭北第21章 先見神亭第12章 安漢之志第11章 空手奪刃第33章 謀取涼州第2章 或爲智囊第29章 屯田小吏第7章 事後諸葛第8章 破局關鍵第4章 人言可畏第18章 公臺不懌第26章 南鄭病龍第15章 不王而王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9章 自天而降第23章 鑄戈爲犁第6章 建安石經第6章 雙親罹難第3章 九品官人第30章 有害令名第18章 捷足先登第29章 殆天授也第6章 欲徵北虜第11章 苦肉之計第6章 督郵行縣第12章 鄉野土產第1章 帝后對泣第9章 涼州用間第33章 乃可不歸第11章 熟悉劇情第1章 天無形質第28章 長阪坡前第7章 卿何人也第7章 吾無此癖第20章 前程無限第18章 二事不朽第4章 西走而王第21章 齊大非偶第20章 大科學院第11章 幽州水師第2章 被翻紅浪第27章 昔孔子歿第20章 注經化俗第23章 軍國重器第17章 搖脣鼓舌第15章 宮中二宦第18章 謀刺之謎第28章 長阪坡前第13章 大人將歸第26章 何必三策第16章 孰輕孰重第16章 混世魔王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章 不務正業第21章 史上有名第10章 得無患乎第24章 要當磔也第15章 不王而王第3章 吳中之禍第15章 毋受其蠱第25章 天地之力第26章 文姬歸漢第26章 南鄭病龍第21章 六氣之毒第18章 巨型火炬第34章 震主之威第5章 壽春城下第20章 叔孫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