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賣官鬻爵

PS:去跟朋友測試桌遊《大清要完(暫名)》,回來晚了,更新也晚了,抱歉。

這時候曹魏的爵位系統仍然大體沿襲後漢之制,主要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同姓宗室,封王封侯——這個侯不是列侯,而是諸侯,王食郡而侯食縣,各建有國——只不過就中多添了一個公爵而已。目前的公爵只有三位,一是曹操之弟曹德,二是涼公呂布——這屬於歷史遺留問題——三是新安公劉協。第二部分以封異姓,皆名爲侯,也就是列侯,從高到低包括了縣侯、鄉侯、亭侯和關內侯,前三種有實封之戶,後三種僅虛封,相當於多領一份俸祿而已。

列侯爲名爵重器,例有軍功才得封賞,就理論上而言,哪怕貴爲宰相,若無軍功,也是無可生而封侯的——死後追封倒有一定可能性。朱褒本來就是郡守,也不可能命其入朝爲官,也不肯給他州刺史當,所以纔打算封個關內侯當作褒獎,其餘那幾位目前都只是白身而已,怎麼可能一步登天封他們爲侯呢?

要知道列侯是跟三公一樣,都用金印紫綬的,其輿服制度亦可比擬三公,雖無實職,卻足尊貴,爲人臣之極也。

所以是勳說西南豪囚要想子孫世襲,可以封爵,不能給官,曹操就問難道都封侯嗎?他們不夠格吧。是勳說既然如此,那就重新制定爵位系統,新設一些能夠跟他們等級相侔的爵號出來唄。

曹操心說又來了……爵位問題你們都吵了好幾年啦,非得逼着我趕緊定下來嗎?再一想,既創新朝,也當新立爵號,這事兒倒確實不宜再拖。於是吩咐是勳:“乃可與陳長文共議之,三日後稟報於朕。”

是勳和陳羣大眼兒瞪小眼兒,心說關於新的爵位問題,就咱倆爭得最厲害,皇帝還讓咱倆湊一起商量?三日後就要給出結果?這是逼着咱們趕緊解決分歧。妥協求存哪。

沒有辦法,只得領命,然後下去兩人就接着再吵。連吵三天,因爲期限所逼。無奈之下只得各讓一步,最終出臺了一份雙方都不怎麼滿意,但捏着鼻子也勉強可以接受的方案出來。

就表面上來看,陳羣是主張恢復所謂周制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是勳卻希望在秦漢二十等爵的基礎上加以增刪。而究其實質。陳羣是想把軍功爵轉化爲文吏爵,是勳則希望保留軍功賞爵的制度,並且恢復民爵,以鼓勵全社會尚武的風氣。二人各有所思,亦各有所欲,實屬路線之爭,好在這兩條路線並非絕對平行,亦可勉強交叉,於是纔有了相互妥協的餘地。

是勳不希望爵位系統徹底文吏化,但他也知道隨着歷史的發展、社會的演變。那也是無可逆之而動的大勢——再說了,由軍功貴族執國向實務官僚治國轉化,同樣也符合他的政治理念。所以嘛,文吏爵可以有,只要不是全部就成。

陳羣反對軍功得爵,也反對民爵制度,但這兩點都是秦漢舊制,頃刻間便欲將之徹底推翻,所受的阻力也相當之大——起碼軍方就沒有一個人支持他陳長文。倘若陳羣和是勳易地而處,或許是勳會有全盤改制的魄力和威望吧。陳羣卻還無此實力。故此,他也只得稍稍退讓了幾步。

最終的爵位系統因此而劃分爲三大體系:一是同姓,上者封王、下者封公,王食郡、縣。公食縣、鄉,皆有號,有國,但沿用漢制,其國實由傅或相掌其政,相當於郡太守、縣令長或者鄉老。諸侯本身僅有祭祀之權,而並無實際的軍政權力。相對於原本歷史上魏朝的封爵制度,阻止了異姓功臣進入有國系統。

當然啦,外族首領亦得以一定程度上進入這一體系,如匈奴、烏丸、鮮卑乃至羌、氐各部酋長或號王、公,或號單于,身份與同姓王公相侔。

第二體系以封異姓,分公、侯、伯、子、男、關內侯、關外侯七等,其中公、侯食鄉,伯、子食亭,但有號無國,僅食租稅而已,至於男爵以下,但食俸祿。是勳一開始想把最後兩等定爲它名,以免與鄉侯混淆,但是陳羣說了,要的就混淆啊。那些偏遠地區的漢夷豪酋,哪兒搞得懂什麼爵號,光知道爲侯尊貴了,你要是封個某某侯,必然歡欣鼓舞,若是封個可世襲的別的名號,必不甚喜,甚至還會以爲朝廷是在敷衍他們哪。

以上兩大體系,皆爲吏爵,有功則賞,無論是軍功還是政勳,可得世襲——當然啦,若是繼承人不夠資格,朝廷也可以隨時加以褫奪,或者降等,權操於上。第三體系則爲民爵,非常簡單,只有上勳、中勳、下勳三等,無租無祿,亦不可世襲也。

說白了,三等民爵就是空頭榮譽稱號,跟後世的什麼“先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差相彷彿。但在等級社會當中,這種榮譽稱號也是很光榮的,因爲可以“超制”。按規定,從天子而至百官,再到庶民,身處不同等級,對於門戶建築、車馬服裝,乃至祭祀規格、日常用度,都有着不同的規定,若敢超越本身所處的等級,便稱“逾制”,屬於犯法行爲。

舉例而言,一介白身,即便你家財萬貫,或者與皇室爲姻親,或者跟天子爲至交,照樣不得戴樑冠、着赭服,印信不得用金銀,府門不可塗朱漆,樓不可起三層,車不可配雙馬……

其實越是進入朝代繁榮期、社會成熟期,逾制之事便越是屢見不鮮,直到朝廷都法不責衆,無可管理的程度。比方說明制非天子、諸王不可着黃衣,庶民不得穿絲綢,但到了明朝中期以後,尤其江南繁盛之地,普通士人而着黃衣的也不在少數,無功名的商賈、平民也日常穿絲着錦。只是在王朝初興,制度相對嚴格、社會財富也相對匱乏的時代,這套規矩還是照常執行的——比方說現在的魏朝。

所以同姓諸侯雖無官職,其輿服制度皆高於三公;異姓諸侯前五等同於三公,後三等同於九卿;至於三等民爵,庶民得之。可分別比擬刺史、守、令。不過不食租稅,使得民爵對真正的老百姓並沒有什麼吸引力,因工商致富的寒門,以及暫時在朝中失勢的世家。卻肯定削尖了腦袋也想得到。說白了,那也是有錢人才喜歡並且玩兒得轉的花樣。

因此是勳好說歹說,才使得陳羣多讓一步,允許得民爵則減賦稅,算是也給窮人留下一點兒念想。

新的爵位制度。就等級劃分,其實算十三等:郡王、縣王、縣公、鄉公、鄉侯、亭伯、亭子、男、關內侯、關外侯、上勳、中勳、下勳。擬定後上報曹操,下百官定議,然後制詔頒行。

就此任命朱褒爲牂牁太守,封定南侯(關內侯);雍闓爲永昌郡守,封恭肅侯(關外侯);爨習爲益州郡守,封戴翼侯(關外侯);劉胄爲越巂郡守,封寧惠侯(關外侯);拜高定慕義侯、狼岑勇義侯——亦皆關外侯等也。

隨即由是勳暗中牽頭,首先在河南地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愛國募捐運動,尤以跟隨他通過工商而立業發家的寒門爲主。紛紛向朝廷捐輸財物,以求得爵。陳羣急了,就去找是勳理論:“此鬻爵與賣官何所異耶?”是勳說當然不一樣啦:“若以財貨得官者,履任必刻剝百姓,以復其利,是以歷代皆目之爲惡政也。然以財貨得爵,不過減免租賦,並可超制耳,於國何害?”

再說了,人家主動向朝廷進獻財物。就應當鼓勵啊,難道還推辭不要不成?而既然輸納了財物,就是於國有功,功而不賞。朝廷還有什麼威信哪?“且事幹禮部,長文不當涉也。”爵位系統不歸吏部管,而歸禮部管,制度既已確定,那就不是你可以隨便插嘴的啦。

最後還警告陳羣一句:“‘賣官鬻爵’四字,長文切勿奏上。免觸天子之怒也。”陳羣聽了這話,倒不禁後背一涼,只得喟然而退——曹操的老爹曹嵩如今被追尊爲太祖簡皇帝,想當年在漢朝那也是花費萬金,給自己買到了太尉的顯職,位列三公,你如今要提這路事兒,萬一曹操當你是在諷刺他爹可怎麼好啊?

其實是勳一直提防着陳羣呢,因爲對方乃是世家豪門利益的代表人物。但陳長文本人雖然對是勳某些政策並不以爲然,卻還沒有明確的階層概念,沒想着直接與是勳爲敵。兩人就表面上看起來,雖有爭鬥,但屬於正常的理念衝突,還到不了你死我活的程度,更無忠奸之分——是勳在人前偶爾還是說說陳羣好話的,陳羣即便在私底下,也經常稱讚是勳,他甚至說過這樣的話:

“時移事易,舊制更變,然商鞅變秦政雖利國而身死,秦人怨之深也。要知更制不易,須徐徐而爲之,經驗累積之,然後可成。此桑弘羊變漢政而終於身死名滅故也。能遽變制而民不怨,國便用者,吾唯見周公與是宏輔也,其乃生而爲聖者乎?”

當然這話也只能私下裡說,不敢在大庭廣衆之下表露出來——把是勳比擬周公,你是真敬佩他啊,還是想捧殺他啊?周公可是曾經攝政七年哪,最近經是勳的考證,還可能“實履天子位”,這話要是傳到曹操耳朵裡去那可怎麼好!

雖然屁股決定了腦袋,陳羣是某一階層利益的代表,但就理論上而言,他也是純出公心,是爲了國家昌盛,而非光打個人利益小算盤的小人,加上又如此曉事,是勳也不好明着打壓他——而只能暗中提防他。倘若“賣官鬻爵”四個字真能使得曹操勃然大怒,或許是勳就不提醒陳羣啦,由着他去撞牆,問題此亦在未知之數也。所謂“伴君如伴虎”,說不定真能觸了曹操的逆鱗,也說不定屁事兒沒有,所以是勳才警告陳羣,其實是逼他讓步。(未完待續。)

第33章 先登者誰第28章 面折梟臣第16章 舉賢任能第29章 人亡政息第34章 震主之威第17章 亡羊補牢第23章 是兵是賊第6章 平春豪強第9章 明察秋毫第4章 豆中有膏第16章 廢立之思第17章 披髮叫天第14章 非當世人第7章 事後諸葛第11章 放下屠刀第9章 亂軍之計第3章 蒼天不仁第16章 飛來乾醋第11章 天生猛將第9章 溳水之戰第25章 名王爲質第20章 秦因何亡第12章 何必當初第6章 紙上發明第22章 天下太平第6章 華夷之辨第3章 吳中之禍第30章 凌雲雕龍第35章 魯難未已第33章 先登者誰第27章 狐假虎威第16章 討袁紹檄第19章 戰爭迷霧第27章 狐假虎威第28章 誅心之論第26章 罵死荀彧第13章 誤交損友第17章 含飴弄孫第14章 黑心煤窯第12章 江上肅清第21章 一字長蛇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4章 金商門外第6章 並無雅骨第6章 寧我負人第19章 成陽糧運第8章 願爲雲敞第6章 欲徵北虜第24章 中山之狼第24章 要當磔也第14章 海外異聞第12章 兔死狗烹第13章 東海都尉第27章 平原搬兵第21章 舅傳婿也第7章 寄身豪門第14章 再作馮婦第23章 元龍之謀第13章 人之大欲第12章 呂布來矣第28章 內外兼修第30章 少年怪誕第13章 堅壁清野第6章 反攻序曲第37章 千年展布第4章 無米之炊第12章 阿承醜女第25章 又聞噩耗第17章 巫山雲雨第15章 難兄難弟第1章 夾袋中人第20章 郭氏假子第23章 霸王鎩羽第3章 曹洪之怒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章 言不及義第5章 王中國死第7章 欲取先與第18章 長生丹藥第21章 家國國家第27章 白晝荒夢第2章 是儀北上第2章 西進東歸第11章 成都驚變第19章 卿之無學第15章 野有遺賢第24章 脣槍舌劍第11章 軍中之樂第27章 昔孔子歿第18章 扣舷獨嘯第38章 須三萬金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8章 長阪坡前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9章 難爲田橫第37章 項莊舞劍第6章 督郵行縣第34章 猛虎出柙第21章 暗夜驚魂第17章 火燒長安
第33章 先登者誰第28章 面折梟臣第16章 舉賢任能第29章 人亡政息第34章 震主之威第17章 亡羊補牢第23章 是兵是賊第6章 平春豪強第9章 明察秋毫第4章 豆中有膏第16章 廢立之思第17章 披髮叫天第14章 非當世人第7章 事後諸葛第11章 放下屠刀第9章 亂軍之計第3章 蒼天不仁第16章 飛來乾醋第11章 天生猛將第9章 溳水之戰第25章 名王爲質第20章 秦因何亡第12章 何必當初第6章 紙上發明第22章 天下太平第6章 華夷之辨第3章 吳中之禍第30章 凌雲雕龍第35章 魯難未已第33章 先登者誰第27章 狐假虎威第16章 討袁紹檄第19章 戰爭迷霧第27章 狐假虎威第28章 誅心之論第26章 罵死荀彧第13章 誤交損友第17章 含飴弄孫第14章 黑心煤窯第12章 江上肅清第21章 一字長蛇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4章 金商門外第6章 並無雅骨第6章 寧我負人第19章 成陽糧運第8章 願爲雲敞第6章 欲徵北虜第24章 中山之狼第24章 要當磔也第14章 海外異聞第12章 兔死狗烹第13章 東海都尉第27章 平原搬兵第21章 舅傳婿也第7章 寄身豪門第14章 再作馮婦第23章 元龍之謀第13章 人之大欲第12章 呂布來矣第28章 內外兼修第30章 少年怪誕第13章 堅壁清野第6章 反攻序曲第37章 千年展布第4章 無米之炊第12章 阿承醜女第25章 又聞噩耗第17章 巫山雲雨第15章 難兄難弟第1章 夾袋中人第20章 郭氏假子第23章 霸王鎩羽第3章 曹洪之怒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章 言不及義第5章 王中國死第7章 欲取先與第18章 長生丹藥第21章 家國國家第27章 白晝荒夢第2章 是儀北上第2章 西進東歸第11章 成都驚變第19章 卿之無學第15章 野有遺賢第24章 脣槍舌劍第11章 軍中之樂第27章 昔孔子歿第18章 扣舷獨嘯第38章 須三萬金第23章 春心乍動第28章 長阪坡前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9章 難爲田橫第37章 項莊舞劍第6章 督郵行縣第34章 猛虎出柙第21章 暗夜驚魂第17章 火燒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