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道府之爭

雖然鄴都的地位已然被廢除,但作爲河北西道治,大名府治,元城的軍政地位仍舊在那兒。當年杜重威之亂時,元城軍民逸散傷亡近四成,士民經濟財產損失巨大,然而經過這近十年的發展,元城早已恢復了往日的繁榮。

兩條筆直而寬闊的街道縱橫其間,輔以數條支路加密密麻麻的曲巷,構成網道。一架架驢馬車輛穿梭在街道,熱鬧的行市內充斥着行旅客商,人聲鼎沸,店鋪樓肆坊的幌子在陽光下招搖......

元城是繼續開封之後,第三個破除市坊制度的大漢大城(第二個爲揚州),不過城市的發展,也同樣帶來了管理的問題,治安、衛生等等。

不過,在天子駕幸的近期,元城之內,卻是一片安寧和諧,地痞流氓、牛鬼蛇神悉數沉寂下去,甚至主動配合治安,城垣、街道都被清洗過一遍,各處一片新淨,曾經瀰漫在街市空氣中的騷臭味也淡去不少。

等劉承祐進入元城之後,所見所感者,就是一座乾乾淨淨,庶定繁榮的城池。對於大名官府爲迎駕所做的細心準備,劉承祐看起來還是挺滿意的,雖然有興師動衆之嫌,但經過一番整頓,城市的風貌有了極大改善,既見利處,也就不必責陳了。

隨着御駕入內,城中也多了些議論。

南城的一間茶館內,清香四溢,三名參觀了皇帝進城的文人同坐清談。身着灰色儒袍的青年文士感慨道:“說起來,這已經是今上第三次來元城了!”

“不!”一中年人,捋着短鬚,眼中帶着回憶的神色,說:“開國初年杜重威嬰城而叛,天子也曾隨帝親征!”

“如此說來,四臨元城,天子與我元城也算有緣了!”

“一直以來,魏博乃河北強藩,元城則爲魏博首邑,丁口、財富聚集,精兵屯駐,上將鎮守,也是河北拱衛東京的最後一座大城,豈能不重視?”另外一名青俊的年輕人,緩緩地說道。

“呂郎君此言不錯,頗有見地啊!”短鬚中年看着青年,讚道。

呂郎君做了個謙虛的手勢,腦中浮現出城前迎駕的情景,感慨着說:“聖天子臨朝,觀元城氣象,如今大漢宇縣寧定,百姓擺脫淪胥,盛世可期啊!”

“呂郎君,明歲省考,你是否進京啊?”灰袍青年突然好奇問道。

呂郎君年紀雖然不大,但看起來不急不躁的,臉上清澈的笑容令人如沐春風,慢悠悠地抿了口熱茶,說道:“我學識淺薄,需要修習者還有更多。再兼,如今朝廷取士,已不是僅憑文章、墨義、策論,就能登科及第的了!”

“朝廷不是立了觀政制度嗎?”灰袍青年道,從其神色中能夠看出少許希冀。

隨着這幾年的鋪墊下來,大漢的士子們,已不似初時那般畏“實務”如虎,也慢慢地搞明白了天子的用意所在,並不是要直接考出個政務練達的熟才,看的是見識、天賦、功用。

呂郎君道:“即便有觀政制度,也需要時間來磨礪、沉澱,我尚年輕,與其過早進入宦海,不若多花些時間,增長見聞,提升學識......”

“有傳聞說,往後朝廷取士,名額越來越少!”灰袍青年嘀咕了句,看着呂郎君,雙目中閃過些許豔羨之色:“不過呂郎君出身名門,才情出衆,你兄長如今也是道司高官,有其教導,登科及第,實在不是什麼難事啊......”

感受着好友語氣中的“檸檬味”,呂郎君謙和一笑,適時地不在此事上做深入談話。人與人,從出身的那一刻起,差距就已然體現出來了。

相較於灰袍青年,呂郎君未來可期,而大漢其他高門貴子,相較於呂郎君,則是平步青雲了......

這呂郎君,名爲呂端,乃是彰德府(由原相、磁州合併)知府呂胤的弟弟。此番來元城,既爲春遊踏青,也爲訪師覓友。

......

劉承祐這邊,則已入城中行宮。元城內的宮室,規模不算大,是在前朝王府、行宮的基礎上整合下來的。四處能夠明顯看到清掃、修繕的痕跡,卻也沒有更多勞民傷財的措施了,看得出來,大名官府還是知道分寸的,沒有爲迎駕而費不必要的心思以邀寵獻媚。府尹李浣,畢竟是中樞待過的官員,多少了解些皇帝的習慣。

而在行宮中,劉承祐第一時間接見了河北西道及大名府的職吏,這幾年,大名這邊官場變動比較大,乾祐五年以前的軍政職吏基本換了一茬。勉勵了一番羣僚,又讓衆臣看了看他這個皇帝,在座的大部分人,還都沒見過天子尊容。

見完地方將吏後,劉承祐單獨將布政使竇儀與府尹李浣留了下來。不過氣氛氣勢陡然一轉,劉承祐收起了在羣衆面前的溫和笑意,只是默然着一張臉,讓竇、李二臣,不免忐忑。

還是竇儀,主動開口問道:“不知陛下留臣二人,有何教誨?”

竇儀四十來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姿儀莊重,有北士之風,身上透着股浩然之氣。當初,受到宰相範質的舉薦,出任河東按察使,去歲調任河北西道,任布政使。

劉承祐看了看竇儀,都瞥向李濤,淡淡道:“二卿共事不足半載,卻是鬧出了不小的動靜啊,朕在東京就有所耳聞。道府之爭,甚囂塵上,羣議紛紛,不知二位,有何感想啊?”

皇帝此言一落,竇、李二人下意識地對視了一眼,李浣當即起身,拜道:“臣前行事魯莽,不能容人,激切誤事,請陛下治罪!”

見李浣的表現,竇儀眉頭皺了皺,雖然晚了兩步,也起身拱手,神情嚴肅,簡短地一句話:“請陛下治罪!”

後世有“五子登科”一詞,說得就是竇氏一家五兄弟,先後進士,而竇儀爲其長兄。

竇儀其人,爲人清介,性情剛直,敢言善諫,在東京的時候,就曾犯顏直陳。物以類聚,人以羣分,能與範質交好,不是沒有道理的。

前番奉調河北道,主道政,沒有多久,便與大名知府李浣起了矛盾。竇儀這個人,眼裡容不得沙子,在河東干得也是刑名之事。到任之後,就開始插足整飭道司政務,大名作爲道治,在其眼下,自然是重點關注對象。

而李浣在大名府也當了幾年的父母官了,自認幹得也不錯,士民安定,稅賦豐足。這突然來個頂頭上司,對他指手畫腳,橫加教責,豈能甘願。

若只是公務上的矛盾衝突也就罷了,關鍵在於二者的爭鬥,涉及到私怨。對竇儀而言,他只是恪盡職守,行權責之內的事,也不怕得罪人。

而李浣這邊,則要更復雜些,原本,他是有機會進一步,主政河北西道的。其兄李濤也是那個打算,不過在範質的舉薦與皇帝的默許下,沒能讓李浣上位,飛調來一個竇儀。

對李浣而言,竇儀資歷不如他,學識不如他,後來居上也就罷了,還絲毫不給面子。如此以來,這二者之間,豈能好好相處。文人之間的撕逼,最終演變成一場又臭又長的大戲。

而二者,又都是有後臺的人,兩人之間的爭鬥,則更添幾分政治氣氛。沒錯,在京中,原本有“共進退”之嫌的李濤與範質,也開始生出齟齬來了。

竇儀與李浣二者,你奏我專權跋扈,我奏你施政不善;你奏我逾制亂政,我奏你虛耗府廩......總之,爭鬥頻繁,齟齬不斷。

原本,李、範二相還能有所壓制,但後來鬧大了,終究傳到劉承祐的耳中。

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298章 事泄了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4章 外戚第1769章 影響力第456章 遺澤第151章 凋零第95章 效果已顯第1740章 農民苦第39章 濮州案(2)第381章 功臣閣第73章 西北隱患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2章 登聞鼓響第416章 面試第93章 升遷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150章 聽政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371章 慰問=送行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295章 難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9章 公府密議第341章 向錢看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淺談兩點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340章 定論第154章 滅門第126章 問罪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67章 劉煦娶親第25章 開寶新政第304章 楚州第82章 四件大事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199章 出宮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4章 武夫軍閥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48章 接納迴歸第35章 楊村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178章 會獵第69章 夫妻密談第91章 今日開寶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118章 棉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398章 虞美人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48章 處處矛盾第274章 厚葬之第31章 議治湖湘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197章 決斷!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
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298章 事泄了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4章 外戚第1769章 影響力第456章 遺澤第151章 凋零第95章 效果已顯第1740章 農民苦第39章 濮州案(2)第381章 功臣閣第73章 西北隱患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2章 登聞鼓響第416章 面試第93章 升遷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150章 聽政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371章 慰問=送行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295章 難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9章 公府密議第341章 向錢看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淺談兩點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340章 定論第154章 滅門第126章 問罪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67章 劉煦娶親第25章 開寶新政第304章 楚州第82章 四件大事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199章 出宮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4章 武夫軍閥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48章 接納迴歸第35章 楊村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178章 會獵第69章 夫妻密談第91章 今日開寶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118章 棉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398章 虞美人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48章 處處矛盾第274章 厚葬之第31章 議治湖湘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197章 決斷!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