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名單

乾祐二十四功臣,如題羅列!

乾祐共計十五載,這是華夏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代,是英才匯聚、豪傑並起的時代,他們投效在大漢帝國的旗幟下,遵從劉皇帝的指揮,結束亂世,成就大業,開闢新天地。

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的文武英傑,又豈是一個“乾祐二十四功臣”所能涵蓋的,然而能力有優劣,功勞分大小,資望論高低,劉皇帝所選出的二十四功臣,只是其中具備代表性的二十四個人。

雖然傳聞說是有魏仁溥、慕容延釗那五臣選定,但那指的是其他大小功臣,而這二十四臣則完全是劉皇帝自己挑選出來的。至少,魏仁溥就不會把他自己列在其中,還位居文臣之首。

這實則是場分蛋糕的盛會,一朝得封,則至少奠定三代之地位,五世之福澤。而二十四臣,則是其中最美味的二十四塊,尤其還加有功臣圖、配享太廟這些名留青史、與國休慼的點綴,怎能不讓上下期待。

如今,這份名單終於公佈出來了,而反應也是多樣,有喜悅,有釋然,也有失落,有感恩戴德的,當然也有不服氣的,但不管怎麼樣,已經定下的,當衆宣佈的,卻是不容置喙。

魏仁溥、慕容延釗二人入選,是沒有什麼疑問的,且不提功勞、名望這些軟硬資本,就人家如今還是大漢宰相,執掌大權,就不會有人敢隨便去非議。

二者之後,就沒有完全根據功績來排序了,有個“死者爲大”的考慮在裡面,同時也減少在世之人因排序問題而產生一些不平衡。

代國公折從阮,鎮守府、麟,抵禦契丹,保土安民二十載,又有平定西北六州戎亂之功,在樞密院時,協理軍政,加強朝廷對禁軍掌控,也有建樹。

兗國公王樸,距離其逝去還不足一個月,當時皇帝的重視,引起的轟動,如今還停留在衆人的記憶中。再加其,進獻平邊策略,制定國策,治河,饋軍,大治淮南,這系列的功勞,也足以使其安穩處其行列。

瀛國公馮道,作爲幾代元老,名聲上惹人非議,對大漢的功勞似乎也算不上突出,但是作爲皇帝,劉承祐可知道在乾祐初期那些年,馮道在朝廷中的作用,尤其在楊邠遭貶之後,在穩定人心,安治國家上,做出的貢獻。並且,在其政治生涯的最後兩三年,更是一改過往的作風,除了和協衆臣之外,還積極進言獻策,配合劉皇帝的大略。

陳留王符彥卿,此公有在唐晉時期積累的政治資本,大漢建立之後,歷鎮多地,安治之方,又給大漢培養了一個賢后,一個惠妃,再有北伐的大功,當在其列。只是從親王改封郡王,這是降等了。

襄陽王安審琦,鎮守襄陽多年,漢初之際,力卻南平,爲大漢守住中原門戶,使朝廷免方面之憂,又北上統軍,保河北安寧,北伐戰爭,力戰破敵。同樣,由荊王改封。

東平王趙匡贊,不用多說,保衛幽燕,進獻國土,抵禦契丹、支持北伐的功勞,就足夠了。雖然最終的封賞,與劉皇帝當年的承諾相比,可謂“薄待”了,但又嘗不令趙匡贊更安心,異姓王可不是那麼好當的。更何況,還有符、安二郡王在前。

豫國公王章,此公已經去逝多年,到如今,被人遺忘得差不多了,但是,他在大漢建立過程中,所立的功勳也是實在的,調運糧草,供應軍需。並且,在乾祐初期那幾年,朝廷中哪個官最難做,哪個職位壓力最大,毫無疑問,三司使,計相。

在國家財政拮据,幾乎難以爲繼的那段艱苦的日子裡,是王章嘔心瀝血,不顧罵名,不顧非議,制定各種名目,保證收入,維持着國家財政而不使其崩潰。

有的事情,劉皇帝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哪怕後來因爲楊邠之事,也受到了一定的牽連,但劉承祐不會忘記這種幹臣,也願意與其以足夠的榮耀與身後名。只是,對於王章而言可惜的是,他沒有兒子,其女婿張貽肅也死了,與他有血緣關係的只有一個外孫了,但是,外孫是沒法繼承爵位的,只能給後代留下一份不錯的政治資本了。

邢國公郭威,老郭的功勞,主要體現在開國之後,協理軍政,構造經綸,爲朝廷舉薦了不少將才,又有南鎮襄陽,輔定荊湖的功績。後來的急流勇退,則更證明了那段時期他的功績與在朝中的影響力。有點虧的是,他當年主動請辭之時,劉皇帝一度動了封王之心,只是後來打算給他追封,沒想到他活了這麼久,到如今,封王的心思也就淡了。

陝國公趙暉,陝州首義、推戴劉氏的舉動,永遠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與閃光點,至今仍被劉承祐銘記,入漢之後,鎮守一方,平李守貞,大破孟蜀,主動入朝,配合削藩,奠定了其地位。再加上有個出色的兒子趙延進繼承家業,趙家富貴綿延,已經走在了很多功臣的前面。

商國公王峻,這或許是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的事,哪怕王峻後面驕橫跋扈,失盡名望,自取其咎,但是論及對國家的功績,也是不容抹殺的。出使汴梁,查看虛實,力勸高祖進取中原,乾祐初年,內憂外患,只領一部禁軍西進,統率關中豪傑,擊敗後蜀大軍,力挽狂瀾,解救大漢西南危機。後又作爲征討淮南的主帥,全權負責前期的戰事,連破唐軍,奠定勝利基礎。

在國家最艱難的那段時間,王峻算是挺身而出的一個人,解憂濟難,功難抵過,但戰績功勞卻又是實在的,人既已死去多年,劉承祐也願意給他一個公平的評價,因其最終客死於商州,所以封爵商國公。不過,他的爵位同樣傳不下去,當年其子因爲在汾州任上貪瀆不法,戕害人命,被範質給正法了。

滎國公史弘肇,入汴之功,主管禁軍,整治洛陽,久鎮靈州,如今還在蘭州鞏固朝廷西拓的勝利果實,爲了國家積勞成疾,一度作爲劉皇帝放出去的刀子,二十四臣,當有他一席。

英國公柴榮,他的功績,簡單地提一下,南下潞澤,東出太行,欒城大戰,平杜重威,鎮守澶州,攻取淮南......一一列舉下來,是足以鋪滿一整張紙的,也不容質疑,從晉陽被徵召到劉皇帝身邊開始,大漢的軍政間,華夏的歷史上,就深刻地烙印着他的痕跡。而從爵位的封號就可以看出地位所在,唐初之時,有衛公、英公,而今的大漢,同樣。

汝國公李谷,追隨劉皇帝的時間雖然稍晚一些,但從欒城之戰後開始,從恆、深、冀、趙四州到整個河北,將之從崩亂之中拯治,在軍民財政的事務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國家早期,河北的局面一直是個大問題,而李谷在那裡,劉皇帝就能放下一般的心。再其後,治開封,拜相,坐鎮揚州,直到去歲,帥師平南,一舉功成,登上人生巔峰。

溫國公向訓,河東起兵前夕追隨劉皇帝,從晉陽到澤潞,再到東出太行,及至欒城的過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後面的大小戰爭,也都活躍着他的身影,奠定北方水軍的基礎,西赴關中,大破蜀軍,經營西南,滅蜀大功。或許只有滅蜀之戰向訓纔是主角,但是,他的履歷同樣驚人,讓人不敢忽視。

安國公高懷德,不算柴榮,作爲劉皇帝大小舅子中,最出色的將帥,從隨軍西平李守貞開始,大大小小的戰爭,除了平荊湖以及最終的平南戰爭外,高懷德都參與其中,戰功顯著。

莒國公李濤,作爲從開國之初,就活躍在大漢朝堂的宰輔之臣,做過兩年首相,輔治內政。去職之後,巡撫荊湖,如今又南下治理兩廣。

榮國公趙匡胤,趙大的功績,參考高懷德,各有千秋。

興國公範質,參贊決議,制定國策,編寫刑律,維護國法,嚴肅吏治,再加上由中央到地方的執政經歷,都讓劉皇帝不會忘了這個雖然屢次頂撞自己,但堪爲直臣的功勳。

褒國公王景,歷鎮地方,寬政安民,又有西破後蜀,收取秦鳳的功績,再加上西拓千里,收復故土,使得其地位高漲。

汲國公薛居正,擔任計相,主理國家財政近十年,使劉皇帝前進有力,其間苦功,可想而知,又編史之功,文治之臣,有其一席。

耿國公武行德,參考趙暉,累鎮多方,居有善政,從無劣跡,而最重要的在於,在那段最爲艱苦的日子,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劉皇帝始終記得是此公恭敬朝廷,全力支持,這份感情,持續到如今。

壽國公李少遊,他與劉皇帝的關係,是不用贅言的,治真定,主政關中,再留守洛陽。當然,他最重要的一些功勞,是不好堂堂正正拿到檯面上來講,但是,劉承祐就是認爲,他當列一席。

PS:李少遊是唯一一個原創角色。

第151章 凋零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102章 絕境第40章 開拓之志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765章 三郡公第61章 晉陽來人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78章 火油彈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61章 北使南歸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71章 北齊鎮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23章 老臣凋零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175章 在滑州第167章 請辭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13章 市井之聲第1675章 血戰第300章 靈州換任第198章 秋獵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149章 降表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29章 請纓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370章 劉鋹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09章 在長安第36章 奉宸營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444章 揣測者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133章 延禧驛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90章 關右節度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177章 小賢王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66章 商業互吹第65章 制舉進展第1771章 襄陽王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15章 小人行徑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13章 舉城同歡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22章 稱帝第86章 戍卒之心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51章 郭氏父子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
第151章 凋零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102章 絕境第40章 開拓之志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765章 三郡公第61章 晉陽來人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78章 火油彈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61章 北使南歸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71章 北齊鎮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23章 老臣凋零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175章 在滑州第167章 請辭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13章 市井之聲第1675章 血戰第300章 靈州換任第198章 秋獵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149章 降表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29章 請纓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370章 劉鋹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09章 在長安第36章 奉宸營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444章 揣測者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133章 延禧驛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90章 關右節度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177章 小賢王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66章 商業互吹第65章 制舉進展第1771章 襄陽王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15章 小人行徑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13章 舉城同歡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22章 稱帝第86章 戍卒之心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51章 郭氏父子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