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拜師盧植

夢想很美好,現實很無奈。劉備帶了劉恪興沖沖的到了盧府投書,等來的卻不是盧植親自接見,而是一個管事:“書信已收,二位小郎可回府靜候,我家郎君必有回覆。”

劉恪心想這得靜候到什麼時候啊,不行,得問個準確時辰。當下便欲上前詢問,卻被劉備一把扯住,謝過管事之後,二人便怏怏而還。

盧植最近比較煩。他不過是回鄉祭祖而已,想不到求託於門下的人絡繹不絕。自己的學問真有這麼好嗎?當世大儒數不勝數,不說別人,師兄鄭玄就比自己要厲害多了。

其實,無外乎利益二字罷了。盧植性格開闊,每日所思之事非常人所能比擬,心思自然不會想到這上面去。但下面那些人可想得明白。四府公認盧植之才文武兼備,哪四府?大將軍,太尉,司空,司徒這四府,基本上除了天子,就他們說了算。有時候天子說了都不算,得他們說了纔算。那麼,就算盧植如今辭官不就,那也是炙手可熱的人物啊。更關鍵的是,跟着盧植,就有着隨時進入京師上層名流圈的可能。這條大腿,不僅是劉備,還有很多人想抱。

有漢一代,雖然讀書人入仕很容易,但現在官場**,州郡察舉被世家大族地方豪強牢牢把持,今年你舉我的子弟,明年我薦你的門人。這樣一來,好多士子進仕路狹,不得不四處託關係,找門路。盧植這麼一回來,自然便被盯上了。

盧植回鄉,桑梓父老太熱情了,天天宴請,盧植再能喝,也招架不住。到後來,只得託病不出,閉門謝客。劉家兄弟冒然上門,自然是見不到了。

至於那些慕名而至欲求學者,盧植也精力有限。雖然卻不過桑梓之情,但也不可能來者不拒什麼人都收。有教無類的那是聖人,現在的儒者們都是極度愛惜羽毛的。盧植裝病,乾脆便把遴選門生的事情交給了長子盧敏。

這次回鄉是爲了祭祖,而且路途遙遠,所以這次隨行的只有盧植的親眷和僕從。沒有弟子服其勞,只有派兒子上了。

此時,劉備便看着面前這個高冠儒服的美少年,一臉肅然。只因爲這個少年便是今日的考官。

“可曾進學?”

“曾從先父學。”

“哦,原來是家學淵源!曾讀得何書?”

“不敢,五經粗粗讀過,不大甚解。”

“唔,既如此,且來一試。”說完,盧敏便從身側選了幾卷題目遞了過來,皆是五經中所出,劉備不敢怠慢,看得仔細,便一一往竹片上提筆答了。

盧敏代父擇徒,自然格外仔細。早先便喜劉備相貌端正,風姿不凡,如今又看到劉備一手古樸的隸書,心中更添幾分滿意。劉備的籍貫盧敏看過了,劉備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入仕,祖父甚至被察舉爲孝廉,官至東郡範令。涿縣就這麼大,樓桑劉家在此延嗣二百餘年,盧敏作爲本地人,哪裡還不清楚劉備是哪一枝的子弟。

劉家兄弟,雙雙通過考覈,一個是淡定從容,一個是質樸活潑。不由得盧敏心中暗歎:不愧是天家血脈,哪怕是勢微百年,也有如此毓秀的弟子出現。

劉備終究是沒有動母親的體己錢。不是他不給,是盧植沒收。因爲辦學的一切費用被那些心懷鬼胎的涿郡土豪們和地方官員給無償贊助了。

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正式成爲官方學說,在大漢盛行了數百年。到得如今,有名望的儒門傳人,皆是以推廣儒學爲己任。如今官學勢微,私學興盛。爲了儒學的傳承,儒者們對大戶人家的捐助向來是來者不拒的。像鄭玄,一代宗師,門徒數千,要是沒人贊助,靠收點束脩早就倒閉了。哪能教書育人的同時還能注遍五經?

盧植的辦學費用被人們爭先恐後搶着上門來贊助。捐資助學的大戶人家,捐助落得好名聲的同時,也讓子弟有了一個拜入名師門下的機會,贊助得心甘情願,只嫌盧師收得少。

再一個就是地方官了。地方官對興教辦學從來都是興致高昂的。這個小農經濟的年代又不用追求gdp,父母官靠什麼獲得政績?無盜匪糾紛無命案,能按時完成稅收任務,人口能夠持續增長。完成這幾點,這便是不得了的超級政績,可惜,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無盜匪命案還好點,嚴加監控防守,實在不行還可以來個瞞報。稅收和人口增長,着實是個蛋疼的問題,21世紀了都還有人欠稅逃稅呢。至於人口,太平時節還好,一遇上天災**,黔首不是成了流民就是成了權豪的奴僕。那麼,替天子牧守一方的官員們便只能在教化上下功夫了。

辦學校,興教化。倡導百姓男耕女織,遵守秩序的同時,再出幾個讀書種子,那便再妙不過了。漢代沒有科舉,那麼要入仕,除了以父兄餘蔭者外,那就是察舉了。漢時的天子經常下詔讓公卿郡國使舉賢才,還屢派使者諮訪名士。當然,你要有自信的,也可以直接上書朝廷自薦。盧植就是以布衣身份上書大將軍竇武而引起關注的。此事此處不表。

察舉,科目很多,孝廉,茂才(秀才),賢良方正,明經明法能知兵的,天子通通都要。而且每年都有機會。孝廉和茂才都是歲舉,每年選拔一次,但別忘了其他的都可以特舉呢。所以,有這麼個機會,地方官們還不得牢牢把握住啊。治下多爲朝廷輸送幾個人才,這份功勞誰也不能抹殺。升遷那是遲早的事。

土豪們捐了錢,地方官比錢比不過土豪,地卻多得是。拿着縣城地圖看了看,便把縣學“暫借”給盧植了。

劉備知道這一切後,不由感嘆當今學風之盛。有如此多的自覺主動推廣學術思想的學者,怪不得有漢一代,儒學大興。不像某朝,把關乎興亡的教育當作一個產業來做,只在乎阿堵物,於是上至教授,下至學生,皆沾滿一身銅臭。拜金主義盛行的同時,學術傳承卻幾乎斷層。再想移風易俗,再使風俗淳,卻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了,不由令無數有識之士扼腕嘆息。

盧植鬱悶了,喂喂喂,我還要回洛陽注經好不好,沒說在涿縣長待啊?沒辦法,土豪和官員們行動太迅速,盧植憋到嘴邊的話又憋了回去。

此時的劉備,便帶着劉恪在這學苑裡邊走邊瞧。劉恪看着學苑道:“五哥,這地方可還真大。縣裡還真捨得啊。“

劉備笑着點撥自家弟弟,道:”有甚捨不得?如今可比不得當初,閹宦弄權,從朝堂到郡縣烏七八糟,縣學早就荒廢得差不多了。有條件的要麼出遊尋訪名師,要麼重金聘請西席。像那些世代簪纓的世家豪強們都是家學淵源。誰還把子弟送來縣學?像咱兄弟倆,不也是在自家族學啓蒙的麼?

如今縣學學子寥寥無幾,偌大地方空着也是空着,不如讓給盧師來講學。既賣了人情,又獲得口碑,縣令做得好買賣啊!“

劉恪正要說話,卻見門口又進來一人,身高八尺,黃臉微須,相貌堂堂,身着一身玄衣。見得劉備二人,目光一亮,停步微笑道:“可是盧師門下同學當面?”

劉備擡眼望去,見此人年方弱冠,形貌俊郎,氣度不凡。當下便上前一禮,道:“某家劉備,攜弟劉恪,見過師兄。不知師兄是?”

這人朗笑一聲,同施一禮,道:“某乃遼西公孫瓚,草字伯珪。見過二位賢弟,日後同在盧師門下,大家可得相互照顧纔是!“

劉備看着這位未來的諸侯,心中無限感慨。公孫氏乃幽州大族,公孫瓚因是庶出,母親又是奴婢地位低下,向來不受家族重視。公孫瓚長大了只是在遼西郡中當個小小的書佐。後來因爲長得帥,聲音洪亮,又比較機智。故被遼西太守賞識,把女兒下嫁給他。這次來涿郡拜入盧植門下,也是他岳父資助,讓公孫瓚來鍍金來了。

當下三人敘了年齒,公孫瓚居長。劉備與劉恪便以伯珪兄呼之。三人都是開朗的性子,三言二語過後便聊得熱烈。

斷斷續續的又有新同學進來,劉備目光掃來掃去,心底下最想見的二個人卻未曾出現,頗爲遺憾。看來時機未到,只能等來日了。

回家途中,劉備想了想,盧植不收學費,那麼遵古禮給師傅送十條臘肉去?束脩是弟子拜師時贈送給教師的一種禮物,表示尊敬。束脩的輕重,和學校的性質以及其他因素有關係。官學輕,私學重。寒家子輕,富家子重。劉母給劉備準備了學費,但盧植因劉備乃故人之子,又憐他幼年喪父,殊爲不易,便沒收。可盧植不收,不代表劉備便可以不用送束脩了。

這時是炎炎夏天,家中哪裡還有臘肉。劉備思來想去,覺得在集市上買些禮物也不好,關鍵是太大衆了,顯不出自己的心意來。想了想,還是覺得上山獵兩隻野獸獻與老師比較好。

當下把這想法和劉恪一說,劉恪立馬同意,劉備笑道:“那得趕緊回去找三叔,你我二人,要準備二隻,時間緊,任務重。得勞駕三叔出馬才行!”兄弟二人說說笑笑,一路往樓桑而去。

回家見了叔父,把此事一說,卻只見劉恭應了,便匆匆而出。後面嬸母跟着一路埋怨:“跟鬼打了似的,整日價的不着家,去跟你的狐朋狗友過日子罷!不要回來了!”

劉備與劉恪聽了,面面相覷。不知道自家大人(叔父)又在鼓搗什麼事兒。劉備正欲問,卻見劉恭去得遠了,自家嬸孃估計也不清楚,便把到嘴邊的話給嚥了回去,和嬸孃又說了幾句閒話,便自歸家去了。

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柔蹤跡第五百三十七章 袁紹稱帝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四百八十五章 冀州攻略(二十七)第六十三章 廣陽除惡(三)第四百七十七章 冀州攻略(十九)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五百五十六章 關中攻略(八)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四十九章 事件起因第五百零四章 四方雲動(二)第四十五章 風波又起第七百十六章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屯界橋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六百五十二章 兗州決戰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圍馬邑(二)第二百六十一章 徐州之亂(完)第七百零一章 新的抉擇第一百九十章 青州攻略(六)第三十六章 洛陽滅蝗(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第三百八十八章 袁劉大戰(十八)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返荊州第六百二十八章 侵掠如火第四百八十二章 冀州攻略(二十四)第九十一章 黃巾亂起(五)第五百九十八章 野外戰場第二百四十四 兵臨河洛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二百八十二章 跨海東征(完)第三百九十章 袁劉大戰(二十)第三百零二章 界橋之戰(二)第六百九十二章第七十八章 試行改革(三)第一百六十五章 滎陽之戰(五)第二百一十一章 涼州風雲第八百二十一章 江東歸附第二百八十五章 興平二年第六百零三章 草原大戰(三)第七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零八章 涼州大亂第五百章 治理幷州(二)第三百二十三章 公孫之敗(三)第四百三十章 楊奉作亂(二)第四百六十九章 冀州攻略(十一)第四百九十二章 冀州攻略(三十四)第一百一十章 皇帝昏招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三百七十七章 袁劉大戰(七)第八百章 戰爭爆發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六百零四章 草原大戰(四)第七百七十三章 先發制人第四百四十六章 風雨幷州(二)第五百零五章 南陽之戰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圍鄧縣第二百一十四章 涼州風雲(四)第七百二十五章 華容城下較高低第六百三十八章 西域見聞(二)第三百七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第七百九十四 博望之戰第九十七章 長社之戰(二)第五百七十八章 討伐宋建第六百十三章 兗州戰事(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袁術所第二百八十七章 郭嘉出山第八百十五章第六百零七章 益州風雲(二)第六百二十四章 關羽還擊第一百五十四章 壯士典韋第七百七十章第三百八十四章 袁劉大戰(十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陳到來投第一百九十六章 青州屯田忙(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諸侯討卓第六百五十八章 兗州決(七)第七百十七章 半途之擊第七百零一章 新的抉擇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三百二十八章 山陵又崩第六百七十三章 陳宮出馬第七百九十章 進逼襄陽第一百七十九章 再議廢立第三百一十九章 吳郡陸氏第六百四十六章 伏兵齊出第四百一十二章 袁紹敗績第七百四十八章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七百七十九章 曹操之斷第一百二十章 涼州之戰(五)第一百章 襄陽城破(25號第一更)第四百四十一章 兵屯界橋(四)第二百五十一章第十八章 涿縣初見(二)
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柔蹤跡第五百三十七章 袁紹稱帝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四百八十五章 冀州攻略(二十七)第六十三章 廣陽除惡(三)第四百七十七章 冀州攻略(十九)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征袁術(三)第五百五十六章 關中攻略(八)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四十九章 事件起因第五百零四章 四方雲動(二)第四十五章 風波又起第七百十六章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屯界橋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六百五十二章 兗州決戰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圍馬邑(二)第二百六十一章 徐州之亂(完)第七百零一章 新的抉擇第一百九十章 青州攻略(六)第三十六章 洛陽滅蝗(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歸屬第三百八十八章 袁劉大戰(十八)第三百一十七章 許禇投曹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返荊州第六百二十八章 侵掠如火第四百八十二章 冀州攻略(二十四)第九十一章 黃巾亂起(五)第五百九十八章 野外戰場第二百四十四 兵臨河洛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二百八十二章 跨海東征(完)第三百九十章 袁劉大戰(二十)第三百零二章 界橋之戰(二)第六百九十二章第七十八章 試行改革(三)第一百六十五章 滎陽之戰(五)第二百一十一章 涼州風雲第八百二十一章 江東歸附第二百八十五章 興平二年第六百零三章 草原大戰(三)第七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零八章 涼州大亂第五百章 治理幷州(二)第三百二十三章 公孫之敗(三)第四百三十章 楊奉作亂(二)第四百六十九章 冀州攻略(十一)第四百九十二章 冀州攻略(三十四)第一百一十章 皇帝昏招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三百七十七章 袁劉大戰(七)第八百章 戰爭爆發第一百一十三章 兵發涼州第六百零四章 草原大戰(四)第七百七十三章 先發制人第四百四十六章 風雨幷州(二)第五百零五章 南陽之戰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圍鄧縣第二百一十四章 涼州風雲(四)第七百二十五章 華容城下較高低第六百三十八章 西域見聞(二)第三百七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第七百九十四 博望之戰第九十七章 長社之戰(二)第五百七十八章 討伐宋建第六百十三章 兗州戰事(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袁術所第二百八十七章 郭嘉出山第八百十五章第六百零七章 益州風雲(二)第六百二十四章 關羽還擊第一百五十四章 壯士典韋第七百七十章第三百八十四章 袁劉大戰(十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陳到來投第一百九十六章 青州屯田忙(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諸侯討卓第六百五十八章 兗州決(七)第七百十七章 半途之擊第七百零一章 新的抉擇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三百二十八章 山陵又崩第六百七十三章 陳宮出馬第七百九十章 進逼襄陽第一百七十九章 再議廢立第三百一十九章 吳郡陸氏第六百四十六章 伏兵齊出第四百一十二章 袁紹敗績第七百四十八章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七百七十九章 曹操之斷第一百二十章 涼州之戰(五)第一百章 襄陽城破(25號第一更)第四百四十一章 兵屯界橋(四)第二百五十一章第十八章 涿縣初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