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蒙召進京 小朝廷頒賜出身

張秀山老先生雖已被兒子說通,仍有些勉強,只是同意去那破島上看看老兄弟胡隸,房子田產請族人叔伯兄弟代爲看管,隨時可以回來的。

因張秀山慷慨好義,不以財帛爲念,培養兒子更是下了不少本錢,因此家道中落,並無多少家產、僕役。此時張家人口不多,只有張鏑父母妻子,外加一個老僕張叔,及張叔的婆娘黃氏。

一行人先往碼頭包了一條客船,一起從婺州碼頭出發,船隻出城由婺江匯入蘭江,七八十里後又從蘭江匯入富春江,一路上河水基本都是從南至北走向,順流北上,只用了三日就到了錢塘江。

在錢塘江分道,在此張鏑要獨自上岸去臨安城中,其他人則往東去。臨別前張鏑仔細叮囑葉承,路上諸事小心。葉承一力保證,必將老太爺、老夫人及家人平安送達。

葉承隨張鏑日久,已歷練的沉穩幹練了許多,而且老家包的船看着也還穩妥,肯定不至於像上回那樣半路起歹心。但此去昌國還有數百里,總還要擔心出點意外,下岸後,張鏑遠望着客船遠去,纔回身往城中走去。

到了臨安城中,帶上朝廷相召的文書,先去學中報了到,恢復學籍和食宿供給,這次學官辦事效率極高,登記後當天就向上呈文,顯然是有人來打過招呼。

辦過報到手續,就回住處等候消息,尚未將房間整理好,就有兩人來訪。

其中一人未進門就先聞聲,“礪鋒兄,可讓我們等的好苦!”

張鏑聞聲出來,與那二人相見喜悅。

你道這二人是誰,原來是張鏑往日的至交好友,先發聲的一人姓康,名棣,字子華;後一人姓葉,名李,字舜玉。原本都是國子監生,與張鏑同學,向來最是投契。前情已知,張鏑第二次上書時,應者寥寥,康、葉兩人就是其中最後的支持者。後來張鏑入獄,康、葉也同樣被貶斥,革了學籍、驅逐回鄉,責令地方官嚴加管教。

而今情勢變化,賈似道既敗落,張、康、葉這些原本的反對者都被推上前臺,重新啓用,成了上位者用與前任決裂的標誌。

康、葉二人遭貶逐後一直都在本籍,因此朝廷下文相召就來臨安了,比張鏑早了一個多月到京,久等他來。

三個志同道合之人久別重逢,實爲人生樂事,一同尋了一個酒館,點了酒菜,小酌幾杯,權爲張鏑接風。三人皆有報國大志,而時務之才又公認張鏑爲首。這半年裡張鏑更是經歷了比常人一生還要豐富的各種事情,他邊飲淡酒,邊娓娓道來。二人只聽他說到江中殺賊、昌國剿匪、親探流求、瓊島訪仙、安南救人、真臘用兵、澎湖建制、岱山整軍......

就如聽着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康棣、葉李二人一邊聽一邊神情變化,忽而緊張、忽而驚異、忽而欣喜,完全代入其中,身臨其境。一件件事,都是那麼讓人心潮澎湃,相比之下,自己在家被官府監管,就如坐井觀天,完全虛度了大半年的時光,不禁對張鏑又敬佩又羨慕,感慨萬分。

三人飲酒談論、都已微醺,直至小店打烊才相扶回去,第二日仍舊聚在一起,就如過去求學時候一樣形影不離。

又過了一兩日,學官來請,要三人去禮部報到,一同受試。

這是個既定流程,只爲符合國家選材規則,卻並不影響結果,試過一篇策論,兩篇詩賦,加數道經義。

三人出場後,考官當日評卷,上報太后親筆圈了名,既成的程序十分簡潔,孤零零的張了一榜,然後又有報子敲鑼打鼓去學中報喜。

張鏑自然是第一,賜進士出身,授從九品上文林郎。康、葉二人皆賜同進士出身,並授從九品下迪功郎。都發下早已備好的官服告身,這之後有一個除去百姓服裝,換上官服出來行禮的過程,稱爲釋褐,也就代表着某個人正式成爲朝廷命官了。

宋時官員有官職和差遣,官職一般只代表等級決定待遇,差遣纔是實際的職務和可行使的權力。兩者有一定關聯,但並不絕對對應,就比如一個人享受副縣級待遇,但他的工作其實是正科級局長。

文林郎和迪功郎都只是散官或者說寄祿官,代表有了官員身份,而不是具體職事。元豐改制時定官階爲三十七階,文林郎爲第三十三階,一般可授縣令之類官職,迪功郎則爲最末第三十七階,一般可授主薄、縣尉之類。

大宋官制又分“京朝官”和“州縣官”,但並不是朝參的就是“朝官”,在京的就是“京官”,地方上的就是“州縣官”。它指的並不是任官的區域,而更多是指代官職大小和前途的高下。朝官指從七品以上的高中級文官,“京官”指八、九品低級文官。“州縣官”又稱選人,也多爲八九品,雖然與“京官”品級相當,但前途大不一樣。

宋代士人入仕,基本上都要經過“選人”階段,許多人甚至終身是“選人”,只有升改爲京官,稱爲“改官”,才能得到升遷中高級官員的機會。士人考中進士後,通常只有前三至五名的寄祿官稱爲低級“京官”。第六名以下的絕大多數進士的寄祿官稱,都是“幕職、州縣官”,都屬“選人”,所有七階選人須三任六考,用奏薦及功賞,才得升改爲“京官”。

張鏑與康棣、葉李都是特科的新進士,初入仕途,三人自然還只是官員中的“選人”身份。

對一般選人而言,有了官階只是第一步,更重要和更難的是獲得差遣,等差遣的過程全憑運氣和人品,短則十天半月,長則一等就是好幾年。

作爲低級選人,張、康、葉三人原本不需引見,全程只要禮部官員接待即可,朝着大殿唱名行禮也就罷了,並不會有皇帝接見答問。

但陳宜中爲表示優容,特命引見三人,當然不是去見五歲的小皇帝,也不是去見六十多歲的謝太后,而是由右相陳宜中代勞。

三人在禮官指引下依序參拜了這位現今朝廷的實際掌權者,陳宜中很溫和,充分顯示了對年輕人的關心和愛護,令康、葉二人感動不已。

但張鏑對這位大人物卻印象不佳,因爲引對的短短一刻鐘內,陳宜中屢次提到賈似道對三人的迫害,又暗示是他爲三人平反,極盡拉攏之意,卻無一句爲國爲民之語。

國勢如此,作爲宰相的人想的還只是爭權奪利,而不是挽救這個將要傾覆的大宋江山。他簡拔三名年輕有爲、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或許利用之意更多於愛才之心吧。

張鏑本就沒打算依附誰的權勢,通過走誰的門路坐上高官,引見之後更是對朝堂中的“肉食者”感到失望。

所以當康、葉二人問張鏑對陳相公的看法時,張鏑只回答了一句,“陳相公有智慧,但不是救時之人!”至於誰是救時之人,不需去說,只在張鏑自己心中。

康、葉剛從宰相接見的興奮中恢復,聞言也不禁思索起來。

時間已到了七月初,離開昌國半個多月了,張鏑打定了主意要早些回去,他不能在這裡乾等着差遣下來。前線傳來的一份戰報則更促使他即可就起身回去,戰報是從鎮江的焦山戰場傳來.....

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三百七十五章 權力的遊戲第一百零七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下)第三百十五章 招安還是求和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四十一章 海上閻羅 荊泰賊惡貫滿盈第二百五十四章 土豪們的末日(三)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三)第三百八十九章 弱國無外交(中)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三百二十二章 韃子的反撲(二)第四十三章 烈女忠僕 血海深仇終得報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三百九十四章 遼東客商馬越第二十五章 蒙召進京 小朝廷頒賜出身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三百十九章 南北紅巾的合流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第三百十四章 南北之議第一百三十七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一)第八十九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下)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下)第三百十九章 南北紅巾的合流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三百零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五)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四百零四章 戰略大反攻(六)第三百九十四章 遼東客商馬越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二百十二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八十六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中)第三十九章 計賺陳閔 故施擒縱顯智謀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三百四十二章 皇帝說,打仗真好玩第二百五十三章 土豪們的末日(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倭島攻略(四)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二百零九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二)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一百零一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下)第二百十六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九)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三百二十五章 軍議風波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二百七十二章 北元密探(六)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三百六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十一)第一百九十三章 逃出生天 林牟避禍赤牛山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三百二十章 論持久戰第三百九十四章 遼東客商馬越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五十三章 元使被殺 陳宜中用備虜策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一百八十九章 建德之敗 蘭邑小城不堪守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三百四十五章 殺了塔出 丟了文相公第四百二十一章 白溝河 決戰(八)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四十三章 烈女忠僕 血海深仇終得報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六十五章 除舊佈新 潘司吏出獄歸順第一百零二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上)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大反攻(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七)第三百零三章 楊村驛絞肉機(六)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
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四百零九章 戰略大反攻(十一)第三百七十五章 權力的遊戲第一百零七章 簡拔先鋒 前軍已至呂宋北(下)第三百十五章 招安還是求和第二十九章 再入府城 張礪鋒力勸孟傳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一百七十八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二)第四十一章 海上閻羅 荊泰賊惡貫滿盈第二百五十四章 土豪們的末日(三)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三)第三百八十九章 弱國無外交(中)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三百二十二章 韃子的反撲(二)第四十三章 烈女忠僕 血海深仇終得報第一百四十八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第三百九十四章 遼東客商馬越第二十五章 蒙召進京 小朝廷頒賜出身第五十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衆八千第三百十九章 南北紅巾的合流第一百三十二章 婺城驚變 劉知州謀劫王駕(上)第三百十四章 南北之議第一百三十七章 白龍魚服 潛行山川無影蹤(一)第八十九章 南門之變 軍糧盡全師而退(下)第二百二十八章 興化之戰 疾風勁草陳文龍(三)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下)第三百十九章 南北紅巾的合流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二百八十二章 裹紅巾的反賊(一)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三百零二章 楊村驛絞肉機(五)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四百零四章 戰略大反攻(六)第三百九十四章 遼東客商馬越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二百十二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五)第一百三十四章 虎口脫險 弘濟橋向死而生(上)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一百九十章 整兵不利 劉十九命隕石灘(上)第五十八章 連島起義 鷹集山遊擊破敵(下)第三百六十四章 隆興大會戰(八)第六十章 意在海州 鍾都頭引蛇出洞第二十八章 鳴鐘聚徒 袁天與曉陳大義第八十六章 虞橋反攻 陣而戰以步克騎(中)第三十九章 計賺陳閔 故施擒縱顯智謀第四百十二章 戰略大反攻(十四)第三百九十六章 乃顏之亂(二)第三百四十二章 皇帝說,打仗真好玩第二百五十三章 土豪們的末日(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倭島攻略(四)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二百零九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二)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一百零一章 三甸之死 太平寨改朝換代(下)第二百十六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九)第八十四章 五牧之戰 將無能累死三軍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上)第二百四十九章 帝國的凝視(二)第三百二十五章 軍議風波第三十三章 不拘一格 劉十九放手招才第二百七十二章 北元密探(六)第四百十三章 戰略大反攻(十五)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三百六十章 隆興大會戰(四)第三百六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十一)第一百九十三章 逃出生天 林牟避禍赤牛山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二百零八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一)第三百二十章 論持久戰第三百九十四章 遼東客商馬越第四百十一章 戰略大反攻(十三)第五十三章 元使被殺 陳宜中用備虜策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一百八十九章 建德之敗 蘭邑小城不堪守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元密探(五)第三百二十三章 韃子的反撲(三)第三百八十一章 倭島攻略(三)第三百四十五章 殺了塔出 丟了文相公第四百二十一章 白溝河 決戰(八)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寇的蹤跡第四十三章 烈女忠僕 血海深仇終得報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六十五章 除舊佈新 潘司吏出獄歸順第一百零二章 南征之議 黃破嘴攤上事了(上)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大反攻(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祥興北伐(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七)第三百零三章 楊村驛絞肉機(六)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三折 祈請使北上大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