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

賀麟:人心與風俗

轉移風俗、陶鑄人才的關鍵,在於一二人之心之所向。這也是古往今來凡講國本講政本的人的共同信念。

凡是偉大的政治家或教育家,必然要在移風易俗上用功夫。杜甫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詩句,表示了大政治家應有的胸襟。要改良政治或教育,必須從養成良好風俗下手。有了良好的風俗,庶幾對於民衆和青年學生,才能薰陶感化於無形,施之以無言之教,如春風之普被,如細雨之滋潤,不知不覺中,可以陶冶出許多人才。足見轉移風俗與陶鑄人才,實是一事的兩面。所以曾滌生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名爲《原才》,揆其內容,實亦可以叫做“原風俗”。曾氏“風俗之厚薄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的學說,反對和贊成的人,似乎都很多。但從沒有人提出充分堅實的理由去證明它或推翻它。我素來就很贊成曾氏這種說法,覺得是先得我心之同然。但直至最近我纔想到一些理由,以解釋、發揮、並補充曾氏“風俗之厚薄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的說法。

曾氏這話可以分作兩層來說:第一,一二人的人格足以影響風俗之厚薄。這無異於說,風俗起源於少數領袖人物的人格。或是說一個地方或一個時代的風俗,就是那個地方或時代的少數領袖人物的人格所造成的。他這話的第二層意思當然是說,風俗之厚薄起自一二人的“心向”。但人格建築在心向上面,心向構成一個人的人格。心向乃是精神的集中,意志的趨向,代表一個人整個人格所企求的方向。偶然的意見或感想,憧憧往來、時起時滅的念慮,決不是曾氏這裡所謂心向。足以影響風俗的一二人的心向,應是知情意的諧和動向,亦可說是知行合一的動向,這種心向應是基於理性的思考抉擇,由學養、體驗、閱歷所得的教訓因而形成的方向。此種心向之所以能影響風俗,第一,由於所存者神,故所過者化,因而化民成俗。第二,由於所志者誠,至誠感人,人皆受其感動,因而與之同其趨向。第三,由於預見幾先,先見衆心之所同然,先見衆人的潛伏要求和時勢的必然趨向,登高一呼,響應者衆,遂逐漸蔚成風俗。此一二領袖人物之心向,其所以能移動風俗甚且形成良好風俗者,應從其心向之神、誠、幾,以解釋之。雖與社會歷史環

境、工業、農業、商業、交通等經濟條件有密切聯繫,但正由於它能利用厚生,培育滋養,仍能保持其心向之主動性。

總之自由、自主、自動的人格,誠、神、幾的心向或精神,纔是風俗所自由的泉源。

由一二人人格的感召或精神的健動,遂無形中在其四周養成一種空氣。所謂空氣是指當時當地之人的共同意識與心態而言。這就是首先由一二人在其左右前後,隨時接觸的少數人之間製造成一種空氣。空氣不僅是起於一二人言論的鼓吹,有時一二人的聲音笑貌,態度暗示,生活行爲,均可有一種示範作用,均足引起一種空氣或氣氛,使人受感染影響於無形。由存之於心而發揮於外,當下即籠罩或影響最接近的少數人,形成一種空氣,這是形成風俗的第一步。第二步便由空氣進而蔚成風氣。由一地空氣的播蕩,進而普遍瀰漫於整個團體或社會,成爲該社團共同的意識和心態,是爲風氣。空氣起於一二人最初的吹噓,風氣則起於義務廣告者或宣傳者的宣揚。風氣的擴大和加強,便成潮流。一二人之心向既由空氣進而爲風氣後,則四方響應者有之,隨聲附和者有之,中途加入者有之,借名利用者有之,於是力量強大,成爲潮流,成爲時勢,洶涌澎湃,沛然莫之能御。改變整個社會,震盪整個時代的大運動,都由是而起。但此種大潮流,有如長江大河,清濁不分,純雜不一,利弊兼半,洗淨不少污濁,帶來不少泥沙,亦沖壞不少苗稼。終會引起反動,被揚棄,被推翻,而歸於平靜消沉。與潮流平行的,而又系得風氣之先基於一二人之心向的,另有一種潛流。潛流有如澗底之水清澈晶瑩。又如山間之泉,活潑淨潔,浸潤泥土,溫澤草木,匯入江河。如三國時的管寧,如明末的顧亭林、王船山、黃梨洲等人,超世絕俗,維學統於不墮,而實所以綱維人紀,保存國脈,繼往開來。

風氣影響及於實際生活,具體化爲典章制度,深入人心,積久而不變,是爲風俗。故風俗有四種特點:第一,必表現在典章制度中,支配人民實際生活。第二,必系積久而成,非一朝一夕之故。第三,深入人心,形成人的習慣,構成人的第二天性。第四,風俗每活動於人的下意識裡,人每不自知其來源。風俗無潮流的顯著洶涌,亦非如潮流的猝起碎滅,

風俗較潮流爲穩定潛蘊,而有深透經久性,風俗又無潛流之孤高自賞、淨潔無瑕,因爲風俗也有隆有污,有須得轉移改革的地方。

總結上面一番分析的結果,我們可以說,風俗起自一二人人格的感召,精神的動向。其演進的步驟,爲由人格或精神發而爲空氣,進而由空氣播成風氣,風氣加強與擴大爲潮流,風氣深刻化、昇華化爲潛流,風氣之積久而附著於典章制度、浸潤人心於不自覺者,是爲風俗。風俗既起源於一二人之人格或心向,故風俗必有其範成者。範成風俗的少數人即一時一地的真實領袖。偉大的軍事領袖,是良好軍風軍紀的範成者,偉大的教育家是良好學風校風的範成者,民族導師如孔孟,可以說是國風的範成者。風俗有好有壞,有隆有污。好的風俗之範成者在古時叫做聖賢,聖賢誠神幾的心向,便是範成淳厚良好風俗的動力。壞的風俗的發生,有時無有一二人爲其範成的領袖,而是基於自然的演變,盲目的轉移,沒有精神的推動力量。但壞的風俗的形成,有時亦系起自一二人的心向。就是曾滌生所謂“此一二人之心向利,則衆人與之赴利”的意思。這一二人或是奸雄、或是怪傑、或是無品德而居髙位的人,均可以敗壞風俗,所謂“是播其惡於衆也”。範成良好的風俗,則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即可陶鑄良好的人才。形成污下的風俗,不僅不能陶鑄人才,而且由於近墨者黑,習俗移人,反足以敗壞人才,戕賊青年。這是我由發揮曾氏之說,附帶提出來的一點補充。曾氏認爲不論風俗之厚薄好壞皆起自一二人之心之所向。我則以爲風俗的淳厚良好,必系起自一二人的心向,以其必基於一自覺的理性的動力之故。至於風俗的澆薄敗壞,有時或許起自一二元惡大憝的心向,有時或系由於自然演變,盲目推移,環境影響,或物質條件有以致之,而不必一定有此一二人者爲其負責的領袖。

風俗既然繫於人心,故可以隨人心之轉移而轉移。具有深識遠見的政治家、教育家,是應以轉移風俗、陶鑄人才爲己任的,甚至“凡一命士以上,皆與有責焉”的。轉移風俗、陶鑄人才的關鍵,在於一二人之心之所向。這也是古往今來凡講國本講政本的人的共同信念。

(賀麟著《文化與人生》,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本章完)

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
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張岱年:說“國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