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

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

賀麟(1902—1992),四川金堂人,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翻譯家,“新心學”的創建者,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近代唯心主義簡釋》、《文化與人生》、《當代中國哲學》、《知行合一新論》、《宋儒的思想方 法》等。

在某種意義下,經濟可以決定或支配道德,但爲經濟所決定的道德非真道德。而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均非經濟所能轉移,所能決定。

就道德與經濟的關係言,國民經濟的富足,可以促進一般道德之良好。國民經濟的貧窮,可以引起一般道德的墮落,惟有特別有道德修養的士或君子是例外。

簡言之,他們共同認爲道德爲目的,經濟爲工具,道德爲立國之本,經濟爲治國之用。經濟的富足與否可以影響一般國民道德的良窳,但少數有道德修養之士其操守卻不受經濟的影響。由我們以現代眼光看來,這種見解,可謂最合於常識、最平穩、最妥當、最不偏倚、最無 流弊了。

但是他們這種見解雖好,究竟止於是簡單的、含渾的、甚或武斷的見解,而不是系統的理論或學說。譬如道德何以是立國之本?何以施政次第,須先解決經濟問題?經濟的貧富何以會影響一般人道德的好壞?經濟既能影響人的道德,是否經濟決定道德?如是,則能決定的經濟豈不是本,而被決定的道德,豈不是用嗎?經濟與道德邏輯上的關係,換言之:經濟與道德必然的、普遍的、永久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諸如此類的問題,上面所引的管子和孔孟的話,均不能給我們以充分的滿意的答覆。現在的時代,人們對於古聖賢的話無有信仰,其實也無須有信仰,所以單是提出古人的嘉言灼見,若無事實的證明,理論的發揮,決不足取信。而且近代凡耳食一點達爾文進化論的人,誰也都知道弱肉強食、優勝劣

敗、天然淘汰的說法,誰也都知道有強權無公理,經濟力、機械力、武力是取決勝負的關鍵,誰也不會完全相信道德家“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或“爲政以德”的說法。

所以我們只好對於古聖賢的遺教暫抱懷疑態度。今試對人人所公認的關於經濟與道德的一些事實,從理論的分析着手。關於經濟與道德,有下列四條不可否認的顯明的事實:

(1)經濟富足可以使道德好(所謂衣食足知榮辱,倉廩實知禮節;有恆產即有恆心,即指此項事實)。

(2)經濟貧乏可以使道德好(所謂家貧出孝子,士窮見節義;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爲能,均指此項事實)。

(3)經濟富足可以使道德壞(所謂飽暖思淫慾,所謂經濟中心即罪惡之淵藪,即指此項事實)。

(4)經濟貧乏可以使道德壞(所謂無恆產即無恆心,小人窮斯濫矣,或飢寒起盜心的俗話,均指此項事實)。

這裡所列各項事實,儘管彼此互相沖突矛盾,但卻無人可以否認這些全是堅實可靠的事實。我們對於這四項事實,第一須同等重視,不可偏重一項事實而大發議論;第二我們必須提出一些可以同時解釋四項事實的公共理論。根據對於上面四項事實的分析,我們可以紬繹出下面幾條理論:

(1)經濟的貧乏與道德的好壞間無必然的函數關係。換言之:經濟富的人不必道德好,經濟貧的人不必道德壞;反之,經濟富的人不必道德壞,經濟貧的人不必道德好。這就是說,我們不能以經濟的貧富作道德的好壞的標準,我們不能說經濟的貧富必能決定道德的好壞。

(2)一個人只是經濟富時道德好,但經濟一旦貧乏,立即爲非作歹,則他當初的道德好決不是真正的道德好。

(3)一個人只是經濟貧乏時方鋌而走險,有不道德的行爲,以圖免於

飢寒,而當年豐時靖的時候,卻是安居樂業的良民,則他的行爲決不是真正的道德壞。

(4)一個人當他經濟富足時道德好,當他經濟貧乏時道德亦好,方得謂爲有真道德。所謂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方是真道德。富無驕,貧無諂,富不淫,貧不移,乃是真道德最低限度的要求,並不是只有大聖賢,大丈夫方如此;換句話說:真正的道德不隨經濟狀況而轉移,非經濟所能支配。

(5)經濟貧乏時道德壞,經濟富足時道德亦壞,方是真正的不道德,方是自覺自願的作惡。故此種真正的惡或真正的不道德亦不隨經濟狀況爲轉移,亦非經濟所能支配所能決定。我們可以把孔子“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話,改爲“真善與真惡的人均非經濟所能移”(但須知真惡的人,不必是下愚,有時是富有才智,能號召多人,領導多人的人物)。

(6)真正道德好的人富時可以多做善事,貧時可以少做善事,真正道德壞的人,富時可多做惡事,貧時可少做惡事;換言之:真正有道德的人或真正不道德的人,不但不受經濟的支配,且反能利用甚或創造自己的經濟力量以作爲善或爲惡的工具。

總結起來,我們分析事實的結果,認爲在某種意義下,經濟可以決定或支配道德,但爲經濟所決定的道德非真道德(因爲由經濟充裕而改邪歸正、安居樂業的人非真道德,因經濟困迫方鋌而走險的人非真不道德)。而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均非經濟所能轉移,所能決定。爲經濟所決定的道德,可隨經濟的改進而改進,可隨經濟問題的解決而解決,因爲其本身即純是經濟問題,而非真正的道德問題。但真正的道德既非經濟所能轉移,所能決定,故不隨經濟狀況的改進而改進,亦不隨經濟問題的解決而解決。

(賀麟著《文化與人生》,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本章完)

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
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七篇 藝文篇_王國維:人間詞話(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實我們的學識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一篇 概覽篇_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麼用?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蔡尚思:國學二字之解釋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一篇 概覽篇_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