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蘇德戰場(14)

7月6日清晨,德軍再次發起進攻,所有各部隊的正面全都是激烈的血戰好看的小說。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在傷亡慘重及彈藥大量消耗下被迫放棄了前進。兩天以來,第9集團軍僅僅前進了6~9公里而已,然而卻付出了死傷25000人、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00架飛機的代價。在南面,南方集團軍羣的3個裝甲軍在損失了近200輛坦克後,繼續向奧博揚方向緩慢逼近。到7月6日傍晚,南北兩方面的德軍均突破了蘇軍的第一道防線。

7月7日,莫德爾投入了預備隊,但他發起的5次攻勢都沒能獲得多大的進展。南面霍特的攻勢則比較順利,第48裝甲軍順利地突破了幾個據點,擊退了蘇軍第3機械化集團軍。

在前3天的戰鬥中,中央集團軍羣擊毀了379輛蘇軍坦克,南方集團軍羣則擊毀了483輛。這總共862輛的坦克,德國空軍即包辦了291輛,而德國空軍本身只損失了54架飛機而已。

7月8日,莫德爾集結了300輛坦克再次發動了猛烈的攻勢。首當其衝的是蘇軍第3反坦克旅。蘇軍炮兵直到650~750碼的距離纔開火,並且大都能堅守炮位。其中一個營在摧毀17輛坦克後,全營只剩3人存活。儘管如此,也難以招架德軍的坦克攻擊,蘇軍的第3反坦克旅幾乎全軍覆沒。在南面,蘇第3機械化集團軍以40輛t—34對德軍第48裝甲軍展開反擊,結果以大敗收場。

戰至7月10日,莫德爾就用完了所有的預備隊,並且損失了全軍將近三分之二的坦克。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逐漸對德第9集團軍展開反擊,莫德爾也不得不轉攻爲守。到7月11日爲止,北面中央集團軍羣的第9集團軍大約突破了20公里,但似乎也不能再向前了。這一天,德軍南線司令官曼施坦因制訂了新的作戰計劃,決定於12日在南線對蘇軍發起新的攻勢。

爲了取得12日攻勢的勝利,曼施坦因將德ss裝甲軍和第48裝甲軍等(即黨衛隊裝甲軍)主力部隊投入了戰鬥。德ss裝甲軍是德軍的一支精銳摩托化裝甲部隊,由希特勒近衛師、達斯賴希裝甲師和託坦科普夫裝甲師等3支裝甲師組成,是曼施坦因手中的一張王牌全文字小說。

7月12日,以ss裝甲軍爲核心的德軍在普羅赫洛夫卡附近同趕來增援的蘇草原方面軍的第5坦克近衛集團軍和第5近衛集團軍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坦克遭遇戰。

兩軍裝甲主力相遇後,很快就絞殺在一起。德軍的坦克炮雖然能在1500~1800公尺的距離開火,但在這種情況下,虎式坦克強力的火炮及厚重的裝甲都討不到什麼便宜,反而是巨大的炮塔不易旋轉成了致命傷。蘇軍抓住這一機會,決定以快制慢。戰鬥一開始,蘇軍坦克就開足馬力衝入敵陣,利用其t—34坦克的靈活性,以近戰消滅“虎”式坦克。這一大膽的戰略令德軍始料不及,頓時陣腳大亂。濃密的煙硝瀰漫了戰場,坦克行進和射擊揚起的沙塵更阻礙了兩軍的視野,兩軍的士兵也混雜在其中互相廝殺。炮聲、槍聲、爆炸聲、喊殺聲和哀號聲響成一片。

當雙方接近後,戰鬥變得更加慘烈,坦克一輛一輛地被摧毀,但在被毀的坦克旁,雙方的坦克兵仍在互相射擊,甚至互相肉搏。坦克手僥倖的從燃燒的坦克裡爬出後,往往被迫拿起步槍像步兵一樣的作戰,有時雙方的坦克手甚至用匕首肉搏。戰鬥一直持續到傍晚,最後因雙方都精疲力竭才停了下來,而戰場上到處都是坦克殘骸和屍體。

在一片混亂中,德ss裝甲軍遭到重創,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扔下了大約400輛東倒西歪的坦克殘骸,其中包括70~100輛“虎”式坦克。蘇軍坦克也損失不少,雖沒有具體記錄,但也是不少的。德軍步兵傷亡多達1萬人,蘇軍步兵損失不詳。

至此,從7月5日開戰以來,南方集團羣擊潰了蘇軍10個坦克軍或機械化軍的預備隊,向前突破了30~40公里。俘獲蘇軍24000人,繳獲、擊毀蘇軍坦克1800輛、野戰炮267門,戰防炮1080門。

■蘇軍的反擊

根據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精神,英美聯軍於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島實施登陸作戰。由於意大利局勢的變化,德國在該地區的兵力無法抵禦西方盟軍的進攻,同時,庫爾斯克會戰不僅看不到勝利的希望,而且在奧廖爾突出部的德第9集團軍有被切斷後路,重蹈斯大林格勒德軍覆滅的危險全文字小說。希特勒決意終止“堡壘”計劃,抽調東線的兵力去意大利。7月13日,希特勒緊急召回克魯格和曼施坦因開會,宣佈這一決定,由於中央集團軍羣現在糟糕的局勢,克魯格贊同希特勒的決定,但曼斯坦因則強烈反對,他認爲蘇軍已是強弩之末,只要多堅持一下德軍就能取得勝利。基於對曼斯坦因的信任,希特勒雖然終止了“堡壘”計劃,但他同意曼斯坦因繼續在南線進攻。

在北面奧略爾方向,蘇軍於7月12日就開始轉入反攻,投入兵力達到128萬人、2萬門火炮以及2400輛坦克、2000架飛機。蘇軍以近衛第11坦克集團軍爲主,向德第2裝甲軍團的陣地突破。蘇軍火炮的密度達到每公里150~200門,坦克密度也達到每公里15~20輛。莫德爾利用數道預備好的防線,巧妙地遲滯蘇軍的攻勢,慢慢地將德軍撤出奧略爾。直到8月5日蘇軍才終於收復奧略爾,大部分的德軍已經安然撤退到下一道防線。而在南部戰線,希特勒於7月17日撤出了第2ss黨衛裝甲軍前往意大利。於是曼施坦因只好停止攻勢,向後撤退。8月3日,蘇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在西南方面軍的配合下,向南方集團軍羣發起大規模反攻,於8月23日收復了卡爾可夫。至此,庫爾斯克大會戰結束。

庫爾斯克會戰是1943年蘇聯紅軍與德國法西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這次大會戰,德軍損失近50萬人,坦克1500多輛,作戰飛機3500多架,火炮3000餘門。這些慘重損失,會戰的失利使納粹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戰場主動權,此後德軍再也沒有在東線發起有威脅的攻勢。

當然,蘇軍也在此次戰役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損失兵力80多萬,坦克6千多輛。儘管如此,卻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在此次戰役中,蘇聯損失的坦克,戰機,人員數量都超過德軍;坦克的損失數更是超過德軍的四倍。在盟國的軍事工業生產量不斷提升的情況下,蘇聯的慘重損失還是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得多補充,而德國卻不能,導致一次重創蘇聯部隊的戰事變成了令第三帝國滅亡的致命傷好看的小說。

從戰役規模而言,它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戰,而就其意義而言,就像前西德歷史學家格利茨評價說:“庫爾斯克大會戰對於德軍是致命危機的開端。”

庫爾斯克會戰以德軍的空前被殲而告終,這影響到第三帝國與同盟國之間武裝衝突的整個過程。

——法**事學家康斯坦丁

如果斯大林格勒戰役預示着法西斯德**隊的沒落,庫爾斯克會戰則使它遭受了滅頂之災。

——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

由於“堡壘”進攻戰役的破產,我們遭受了決定性的失敗。如此千辛萬苦補充起來的裝甲部隊,由於人員和技術兵器損失慘重,長期內無法作戰……主動權最終轉入蘇聯人手中。

——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

柏林戰役,德國最後一戰

作戰時間:1945年4月16日~5月8日

作戰地點:德國柏林

作戰國家:德國蘇聯

作戰將領

朱可夫:(前面已有介紹)

羅科索夫斯基:生於1896年12月9日,卒於1968年8月3日。1914年加入沙俄軍隊服役,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後,加入赤衛軍。1919年加入蘇俄**(布爾什維克)。蘇俄國內戰爭期間,在騎兵部隊先後任連長、營長、團長。先後進入騎兵指揮人員進修班、伏龍芝軍事學院高級首長進修班深造好看的小說。1930年任蘇聯第7騎兵師師長,後改任蘇聯第15騎兵師師長。1936年任蘇聯第5騎兵軍軍長。1940年任蘇聯第9機械化軍軍長。1941年7月任蘇聯西方方面軍所屬的蘇聯第16集團軍司令。1942年7月任蘇聯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1942年9月任蘇聯頓河方面軍司令,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葉廖緬科一起,率部與攻入斯大林格勒的德國第6集團軍展開激戰,於次年2月俘虜德國陸軍元帥保盧斯。1943年2月因蘇聯頓河方面軍改編爲蘇聯中央方面軍,遂改任蘇聯中央方面軍司令。1943年10月任蘇聯白俄羅斯方面軍司令。1944年2月,任蘇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1944年11月,任蘇聯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1945年6月22日奉命擔任24日莫斯科勝利閱兵式受閱部隊總指揮。1944年獲得蘇聯元帥軍銜。1945年至1949年任北部軍隊集羣總司令。

科涅夫:蘇聯元帥、軍事家。生於1897年12月28日,卒於1973年5月21日。1916年應徵入俄**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開始後參加紅軍,歷任裝甲列車政委、步兵旅政委、師政委、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司令部政委,積極參加平叛和對日本干涉軍作戰。內戰後任步兵軍政委和師政委。1934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蘇德戰爭爆發後任第19集團軍司令,率部參加斯摩棱斯克戰役。後歷任西方面軍、加裡寧方面軍、西北方面軍、草原方面軍、烏克蘭第2和第1方面軍司令,參與組織實施了莫斯科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科爾孫—舍甫琴柯夫斯基戰役、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柏林戰役、布拉格戰役等,對解放加裡寧、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和波蘭國土,以及攻克柏林、布拉格等作出了重大貢獻。

凱特爾:納粹德國陸軍元帥,軍事家。生於1882年9月22日,卒於1946年10月16日。1901年開始在炮兵部隊服役。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中任職。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追隨納粹擴軍備戰,任國防會議工作委員會主席。1938年任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1940年晉升爲元帥。

魏德林:生於1891年11月2日,卒於1955年11月17日,“二戰”時期德國炮兵軍官,1944年晉升爲上將,1945年4月23日任柏林城防司令,5月2日率部投降全文字小說。

作戰兵力

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162個師和騎兵師,2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另配屬7500架飛機、4.2萬門火炮、62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羣和中央集團軍羣,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100萬人,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

戰役之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戰爭史上對敵軍實施合圍同時予以分割的最大一次方面軍羣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抗最爲激烈的一次城市進攻戰役。

■山雨驟來

柏林,不僅是德國的首都,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它還是歐洲戰爭的策源地和納粹的權力中心。就是在這裡,窮兵黷武的希特勒策劃並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由於閃擊戰的成功而橫掃了大半個歐洲。到了1945年時,納粹的殘暴之路已經走到了盡頭,柏林這個古老的帝國之都也將被戰爭的火焰吞沒。

隨着“二戰”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正義聯盟,納粹德軍在東西兩線頻頻受阻,形勢江河日下,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1945年,柏林再一次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因爲,這裡已成爲希特勒的最後一個營壘,蘇聯百萬大軍將在這裡與德軍展開最後的決戰。

其實早在1944年11月,蘇軍最高統帥部就基本上確定了柏林戰役的企圖,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期間又進一步進行了明確。要知道攻克納粹德國的權力中心柏林,無疑是反法西斯戰爭中無可替代的榮譽和功勳,作爲在歐洲反法西斯戰場上付出的代價最爲慘重,也是以鐵腕著稱的斯大林來說,柏林已被視爲自己的囊中之物——戰後重建歐洲政治版圖時,蘇軍在這裡的存在無疑是促使天平向蘇聯一端傾斜的重要砝碼好看的小說。

蘇聯對柏林勢在必得,而在美英盟軍一方,此時卻對柏林問題發生了小小的分歧:英國首相丘吉爾出於戰後對抗蘇聯的需要,強烈要求由美英軍隊佔領柏林,而以軍人角度看待問題的歐洲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出於對巨大傷亡的畏懼,決定遵守與蘇聯業已達成的協議(該協議將柏林劃入了蘇軍的作戰區域內)。在英美盟國當中,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盟軍副統帥蒙哥馬利是堅決主張進攻柏林的。本來,艾森豪威爾也同意不論從政治上看,還是從軍事上看,下一步的主要攻擊目標都應是柏林。直到3月27日,蒙哥馬利還在作戰報告中告知丘吉爾,他率軍向易北河和柏林突擊。然而,僅事隔一天,艾森豪威爾就改變了主意。但是,不論丘吉爾和蒙哥馬利怎樣反對,艾森豪威爾主意已定,認爲柏林已不再是一個重要的目標了。他認爲如果向柏林突擊會使他付出傷亡10萬人的代價,在戰爭即將結束之時,未免得不償失,而且他還得到報告說,德國重兵不在柏林,而是雲集在德國南部、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丘吉爾到底沒能說服財大氣粗的美國人。於是,歐洲戰場最後決戰的重任落到了蘇軍的肩上。

1945年春,蘇、美、英、法四**隊已在德國本土作戰,美、英軍的先頭部隊則已前出到易北河,距德國首都100~120公里。而此時,蘇軍距柏林只有60公里,準備給德軍以最後殲滅性打擊。4月中,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爲蘇聯元帥戈沃羅夫)在同德軍庫爾蘭集團作戰;白俄羅斯第3(司令爲巴格拉米揚大將)方面軍肅清了東普魯士集團(參見東普魯士戰役);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徹底殲滅了格丁尼亞地域德軍集團殘部,其一部兵力在但澤(格但斯克)西北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抵達奧得河,在屈斯特林地域奪佔數個登陸場,並於粉碎德軍波美拉尼亞集團後着手變更部署,以佔領施韋特至大加斯特羅澤一線,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大加斯特羅澤至彭齊希間逼近尼斯河,並在諾伊施塔特、拉蒂博爾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爲葉廖緬科大將)進抵拉蒂博爾、日利那一線,烏克蘭第3(司令爲蘇聯元帥托爾布欣)、第2方面軍(司令爲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於4月13日攻佔了維也納。

7月6日清晨,德軍再次發起進攻,所有各部隊的正面全都是激烈的血戰全文字小說。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在傷亡慘重及彈藥大量消耗下被迫放棄了前進。兩天以來,第9集團軍僅僅前進了6~9公里而已,然而卻付出了死傷25000人、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00架飛機的代價。在南面,南方集團軍羣的3個裝甲軍在損失了近200輛坦克後,繼續向奧博揚方向緩慢逼近。到7月6日傍晚,南北兩方面的德軍均突破了蘇軍的第一道防線。

7月7日,莫德爾投入了預備隊,但他發起的5次攻勢都沒能獲得多大的進展。南面霍特的攻勢則比較順利,第48裝甲軍順利地突破了幾個據點,擊退了蘇軍第3機械化集團軍。

在前3天的戰鬥中,中央集團軍羣擊毀了379輛蘇軍坦克,南方集團軍羣則擊毀了483輛。這總共862輛的坦克,德國空軍即包辦了291輛,而德國空軍本身只損失了54架飛機而已。

7月8日,莫德爾集結了300輛坦克再次發動了猛烈的攻勢。首當其衝的是蘇軍第3反坦克旅。蘇軍炮兵直到650~750碼的距離纔開火,並且大都能堅守炮位。其中一個營在摧毀17輛坦克後,全營只剩3人存活。儘管如此,也難以招架德軍的坦克攻擊,蘇軍的第3反坦克旅幾乎全軍覆沒。在南面,蘇第3機械化集團軍以40輛t—34對德軍第48裝甲軍展開反擊,結果以大敗收場。

戰至7月10日,莫德爾就用完了所有的預備隊,並且損失了全軍將近三分之二的坦克。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逐漸對德第9集團軍展開反擊,莫德爾也不得不轉攻爲守。到7月11日爲止,北面中央集團軍羣的第9集團軍大約突破了20公里,但似乎也不能再向前了。這一天,德軍南線司令官曼施坦因制訂了新的作戰計劃,決定於12日在南線對蘇軍發起新的攻勢。

爲了取得12日攻勢的勝利,曼施坦因將德ss裝甲軍和第48裝甲軍等(即黨衛隊裝甲軍)主力部隊投入了戰鬥。德ss裝甲軍是德軍的一支精銳摩托化裝甲部隊,由希特勒近衛師、達斯賴希裝甲師和託坦科普夫裝甲師等3支裝甲師組成,是曼施坦因手中的一張王牌全文字小說。

7月12日,以ss裝甲軍爲核心的德軍在普羅赫洛夫卡附近同趕來增援的蘇草原方面軍的第5坦克近衛集團軍和第5近衛集團軍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坦克遭遇戰。

兩軍裝甲主力相遇後,很快就絞殺在一起。德軍的坦克炮雖然能在1500~1800公尺的距離開火,但在這種情況下,虎式坦克強力的火炮及厚重的裝甲都討不到什麼便宜,反而是巨大的炮塔不易旋轉成了致命傷。蘇軍抓住這一機會,決定以快制慢。戰鬥一開始,蘇軍坦克就開足馬力衝入敵陣,利用其t—34坦克的靈活性,以近戰消滅“虎”式坦克。這一大膽的戰略令德軍始料不及,頓時陣腳大亂。濃密的煙硝瀰漫了戰場,坦克行進和射擊揚起的沙塵更阻礙了兩軍的視野,兩軍的士兵也混雜在其中互相廝殺。炮聲、槍聲、爆炸聲、喊殺聲和哀號聲響成一片。

當雙方接近後,戰鬥變得更加慘烈,坦克一輛一輛地被摧毀,但在被毀的坦克旁,雙方的坦克兵仍在互相射擊,甚至互相肉搏。坦克手僥倖的從燃燒的坦克裡爬出後,往往被迫拿起步槍像步兵一樣的作戰,有時雙方的坦克手甚至用匕首肉搏。戰鬥一直持續到傍晚,最後因雙方都精疲力竭才停了下來,而戰場上到處都是坦克殘骸和屍體。

在一片混亂中,德ss裝甲軍遭到重創,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扔下了大約400輛東倒西歪的坦克殘骸,其中包括70~100輛“虎”式坦克。蘇軍坦克也損失不少,雖沒有具體記錄,但也是不少的。德軍步兵傷亡多達1萬人,蘇軍步兵損失不詳。

至此,從7月5日開戰以來,南方集團羣擊潰了蘇軍10個坦克軍或機械化軍的預備隊,向前突破了30~40公里。俘獲蘇軍24000人,繳獲、擊毀蘇軍坦克1800輛、野戰炮267門,戰防炮1080門。

■蘇軍的反擊

根據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精神,英美聯軍於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島實施登陸作戰。由於意大利局勢的變化,德國在該地區的兵力無法抵禦西方盟軍的進攻,同時,庫爾斯克會戰不僅看不到勝利的希望,而且在奧廖爾突出部的德第9集團軍有被切斷後路,重蹈斯大林格勒德軍覆滅的危險好看的小說。希特勒決意終止“堡壘”計劃,抽調東線的兵力去意大利。7月13日,希特勒緊急召回克魯格和曼施坦因開會,宣佈這一決定,由於中央集團軍羣現在糟糕的局勢,克魯格贊同希特勒的決定,但曼斯坦因則強烈反對,他認爲蘇軍已是強弩之末,只要多堅持一下德軍就能取得勝利。基於對曼斯坦因的信任,希特勒雖然終止了“堡壘”計劃,但他同意曼斯坦因繼續在南線進攻。

在北面奧略爾方向,蘇軍於7月12日就開始轉入反攻,投入兵力達到128萬人、2萬門火炮以及2400輛坦克、2000架飛機。蘇軍以近衛第11坦克集團軍爲主,向德第2裝甲軍團的陣地突破。蘇軍火炮的密度達到每公里150~200門,坦克密度也達到每公里15~20輛。莫德爾利用數道預備好的防線,巧妙地遲滯蘇軍的攻勢,慢慢地將德軍撤出奧略爾。直到8月5日蘇軍才終於收復奧略爾,大部分的德軍已經安然撤退到下一道防線。而在南部戰線,希特勒於7月17日撤出了第2ss黨衛裝甲軍前往意大利。於是曼施坦因只好停止攻勢,向後撤退。8月3日,蘇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在西南方面軍的配合下,向南方集團軍羣發起大規模反攻,於8月23日收復了卡爾可夫。至此,庫爾斯克大會戰結束。

庫爾斯克會戰是1943年蘇聯紅軍與德國法西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這次大會戰,德軍損失近50萬人,坦克1500多輛,作戰飛機3500多架,火炮3000餘門。這些慘重損失,會戰的失利使納粹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戰場主動權,此後德軍再也沒有在東線發起有威脅的攻勢。

當然,蘇軍也在此次戰役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損失兵力80多萬,坦克6千多輛。儘管如此,卻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在此次戰役中,蘇聯損失的坦克,戰機,人員數量都超過德軍;坦克的損失數更是超過德軍的四倍。在盟國的軍事工業生產量不斷提升的情況下,蘇聯的慘重損失還是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得多補充,而德國卻不能,導致一次重創蘇聯部隊的戰事變成了令第三帝國滅亡的致命傷全文字小說。

從戰役規模而言,它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戰,而就其意義而言,就像前西德歷史學家格利茨評價說:“庫爾斯克大會戰對於德軍是致命危機的開端。”

庫爾斯克會戰以德軍的空前被殲而告終,這影響到第三帝國與同盟國之間武裝衝突的整個過程。

——法**事學家康斯坦丁

如果斯大林格勒戰役預示着法西斯德**隊的沒落,庫爾斯克會戰則使它遭受了滅頂之災。

——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

由於“堡壘”進攻戰役的破產,我們遭受了決定性的失敗。如此千辛萬苦補充起來的裝甲部隊,由於人員和技術兵器損失慘重,長期內無法作戰……主動權最終轉入蘇聯人手中。

——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

柏林戰役,德國最後一戰

作戰時間:1945年4月16日~5月8日

作戰地點:德國柏林

作戰國家:德國蘇聯

作戰將領

朱可夫:(前面已有介紹)

羅科索夫斯基:生於1896年12月9日,卒於1968年8月3日。1914年加入沙俄軍隊服役,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後,加入赤衛軍。1919年加入蘇俄**(布爾什維克)。蘇俄國內戰爭期間,在騎兵部隊先後任連長、營長、團長。先後進入騎兵指揮人員進修班、伏龍芝軍事學院高級首長進修班深造好看的小說。1930年任蘇聯第7騎兵師師長,後改任蘇聯第15騎兵師師長。1936年任蘇聯第5騎兵軍軍長。1940年任蘇聯第9機械化軍軍長。1941年7月任蘇聯西方方面軍所屬的蘇聯第16集團軍司令。1942年7月任蘇聯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1942年9月任蘇聯頓河方面軍司令,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葉廖緬科一起,率部與攻入斯大林格勒的德國第6集團軍展開激戰,於次年2月俘虜德國陸軍元帥保盧斯。1943年2月因蘇聯頓河方面軍改編爲蘇聯中央方面軍,遂改任蘇聯中央方面軍司令。1943年10月任蘇聯白俄羅斯方面軍司令。1944年2月,任蘇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1944年11月,任蘇聯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1945年6月22日奉命擔任24日莫斯科勝利閱兵式受閱部隊總指揮。1944年獲得蘇聯元帥軍銜。1945年至1949年任北部軍隊集羣總司令。

科涅夫:蘇聯元帥、軍事家。生於1897年12月28日,卒於1973年5月21日。1916年應徵入俄**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開始後參加紅軍,歷任裝甲列車政委、步兵旅政委、師政委、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司令部政委,積極參加平叛和對日本干涉軍作戰。內戰後任步兵軍政委和師政委。1934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蘇德戰爭爆發後任第19集團軍司令,率部參加斯摩棱斯克戰役。後歷任西方面軍、加裡寧方面軍、西北方面軍、草原方面軍、烏克蘭第2和第1方面軍司令,參與組織實施了莫斯科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科爾孫—舍甫琴柯夫斯基戰役、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柏林戰役、布拉格戰役等,對解放加裡寧、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和波蘭國土,以及攻克柏林、布拉格等作出了重大貢獻。

凱特爾:納粹德國陸軍元帥,軍事家。生於1882年9月22日,卒於1946年10月16日。1901年開始在炮兵部隊服役。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中任職。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追隨納粹擴軍備戰,任國防會議工作委員會主席。1938年任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1940年晉升爲元帥。

魏德林:生於1891年11月2日,卒於1955年11月17日,“二戰”時期德國炮兵軍官,1944年晉升爲上將,1945年4月23日任柏林城防司令,5月2日率部投降全文字小說。

作戰兵力

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162個師和騎兵師,2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另配屬7500架飛機、4.2萬門火炮、62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羣和中央集團軍羣,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100萬人,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

戰役之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戰爭史上對敵軍實施合圍同時予以分割的最大一次方面軍羣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抗最爲激烈的一次城市進攻戰役。

■山雨驟來

柏林,不僅是德國的首都,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它還是歐洲戰爭的策源地和納粹的權力中心。就是在這裡,窮兵黷武的希特勒策劃並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由於閃擊戰的成功而橫掃了大半個歐洲。到了1945年時,納粹的殘暴之路已經走到了盡頭,柏林這個古老的帝國之都也將被戰爭的火焰吞沒。

隨着“二戰”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正義聯盟,納粹德軍在東西兩線頻頻受阻,形勢江河日下,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1945年,柏林再一次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因爲,這裡已成爲希特勒的最後一個營壘,蘇聯百萬大軍將在這裡與德軍展開最後的決戰。

其實早在1944年11月,蘇軍最高統帥部就基本上確定了柏林戰役的企圖,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期間又進一步進行了明確。要知道攻克納粹德國的權力中心柏林,無疑是反法西斯戰爭中無可替代的榮譽和功勳,作爲在歐洲反法西斯戰場上付出的代價最爲慘重,也是以鐵腕著稱的斯大林來說,柏林已被視爲自己的囊中之物——戰後重建歐洲政治版圖時,蘇軍在這裡的存在無疑是促使天平向蘇聯一端傾斜的重要砝碼全文字小說。

蘇聯對柏林勢在必得,而在美英盟軍一方,此時卻對柏林問題發生了小小的分歧:英國首相丘吉爾出於戰後對抗蘇聯的需要,強烈要求由美英軍隊佔領柏林,而以軍人角度看待問題的歐洲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出於對巨大傷亡的畏懼,決定遵守與蘇聯業已達成的協議(該協議將柏林劃入了蘇軍的作戰區域內)。在英美盟國當中,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盟軍副統帥蒙哥馬利是堅決主張進攻柏林的。本來,艾森豪威爾也同意不論從政治上看,還是從軍事上看,下一步的主要攻擊目標都應是柏林。直到3月27日,蒙哥馬利還在作戰報告中告知丘吉爾,他率軍向易北河和柏林突擊。然而,僅事隔一天,艾森豪威爾就改變了主意。但是,不論丘吉爾和蒙哥馬利怎樣反對,艾森豪威爾主意已定,認爲柏林已不再是一個重要的目標了。他認爲如果向柏林突擊會使他付出傷亡10萬人的代價,在戰爭即將結束之時,未免得不償失,而且他還得到報告說,德國重兵不在柏林,而是雲集在德國南部、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丘吉爾到底沒能說服財大氣粗的美國人。於是,歐洲戰場最後決戰的重任落到了蘇軍的肩上。

1945年春,蘇、美、英、法四**隊已在德國本土作戰,美、英軍的先頭部隊則已前出到易北河,距德國首都100~120公里。而此時,蘇軍距柏林只有60公里,準備給德軍以最後殲滅性打擊。4月中,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爲蘇聯元帥戈沃羅夫)在同德軍庫爾蘭集團作戰;白俄羅斯第3(司令爲巴格拉米揚大將)方面軍肅清了東普魯士集團(參見東普魯士戰役);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徹底殲滅了格丁尼亞地域德軍集團殘部,其一部兵力在但澤(格但斯克)西北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抵達奧得河,在屈斯特林地域奪佔數個登陸場,並於粉碎德軍波美拉尼亞集團後着手變更部署,以佔領施韋特至大加斯特羅澤一線,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大加斯特羅澤至彭齊希間逼近尼斯河,並在諾伊施塔特、拉蒂博爾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爲葉廖緬科大將)進抵拉蒂博爾、日利那一線,烏克蘭第3(司令爲蘇聯元帥托爾布欣)、第2方面軍(司令爲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於4月13日攻佔了維也納。

7月6日清晨,德軍再次發起進攻,所有各部隊的正面全都是激烈的血戰全文字小說。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在傷亡慘重及彈藥大量消耗下被迫放棄了前進。兩天以來,第9集團軍僅僅前進了6~9公里而已,然而卻付出了死傷25000人、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00架飛機的代價。在南面,南方集團軍羣的3個裝甲軍在損失了近200輛坦克後,繼續向奧博揚方向緩慢逼近。到7月6日傍晚,南北兩方面的德軍均突破了蘇軍的第一道防線。

7月7日,莫德爾投入了預備隊,但他發起的5次攻勢都沒能獲得多大的進展。南面霍特的攻勢則比較順利,第48裝甲軍順利地突破了幾個據點,擊退了蘇軍第3機械化集團軍。

在前3天的戰鬥中,中央集團軍羣擊毀了379輛蘇軍坦克,南方集團軍羣則擊毀了483輛。這總共862輛的坦克,德國空軍即包辦了291輛,而德國空軍本身只損失了54架飛機而已。

7月8日,莫德爾集結了300輛坦克再次發動了猛烈的攻勢。首當其衝的是蘇軍第3反坦克旅。蘇軍炮兵直到650~750碼的距離纔開火,並且大都能堅守炮位。其中一個營在摧毀17輛坦克後,全營只剩3人存活。儘管如此,也難以招架德軍的坦克攻擊,蘇軍的第3反坦克旅幾乎全軍覆沒。在南面,蘇第3機械化集團軍以40輛t—34對德軍第48裝甲軍展開反擊,結果以大敗收場。

戰至7月10日,莫德爾就用完了所有的預備隊,並且損失了全軍將近三分之二的坦克。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逐漸對德第9集團軍展開反擊,莫德爾也不得不轉攻爲守。到7月11日爲止,北面中央集團軍羣的第9集團軍大約突破了20公里,但似乎也不能再向前了。這一天,德軍南線司令官曼施坦因制訂了新的作戰計劃,決定於12日在南線對蘇軍發起新的攻勢。

爲了取得12日攻勢的勝利,曼施坦因將德ss裝甲軍和第48裝甲軍等(即黨衛隊裝甲軍)主力部隊投入了戰鬥。德ss裝甲軍是德軍的一支精銳摩托化裝甲部隊,由希特勒近衛師、達斯賴希裝甲師和託坦科普夫裝甲師等3支裝甲師組成,是曼施坦因手中的一張王牌全文字小說。

7月12日,以ss裝甲軍爲核心的德軍在普羅赫洛夫卡附近同趕來增援的蘇草原方面軍的第5坦克近衛集團軍和第5近衛集團軍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坦克遭遇戰。

兩軍裝甲主力相遇後,很快就絞殺在一起。德軍的坦克炮雖然能在1500~1800公尺的距離開火,但在這種情況下,虎式坦克強力的火炮及厚重的裝甲都討不到什麼便宜,反而是巨大的炮塔不易旋轉成了致命傷。蘇軍抓住這一機會,決定以快制慢。戰鬥一開始,蘇軍坦克就開足馬力衝入敵陣,利用其t—34坦克的靈活性,以近戰消滅“虎”式坦克。這一大膽的戰略令德軍始料不及,頓時陣腳大亂。濃密的煙硝瀰漫了戰場,坦克行進和射擊揚起的沙塵更阻礙了兩軍的視野,兩軍的士兵也混雜在其中互相廝殺。炮聲、槍聲、爆炸聲、喊殺聲和哀號聲響成一片。

當雙方接近後,戰鬥變得更加慘烈,坦克一輛一輛地被摧毀,但在被毀的坦克旁,雙方的坦克兵仍在互相射擊,甚至互相肉搏。坦克手僥倖的從燃燒的坦克裡爬出後,往往被迫拿起步槍像步兵一樣的作戰,有時雙方的坦克手甚至用匕首肉搏。戰鬥一直持續到傍晚,最後因雙方都精疲力竭才停了下來,而戰場上到處都是坦克殘骸和屍體。

在一片混亂中,德ss裝甲軍遭到重創,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扔下了大約400輛東倒西歪的坦克殘骸,其中包括70~100輛“虎”式坦克。蘇軍坦克也損失不少,雖沒有具體記錄,但也是不少的。德軍步兵傷亡多達1萬人,蘇軍步兵損失不詳。

至此,從7月5日開戰以來,南方集團羣擊潰了蘇軍10個坦克軍或機械化軍的預備隊,向前突破了30~40公里。俘獲蘇軍24000人,繳獲、擊毀蘇軍坦克1800輛、野戰炮267門,戰防炮1080門。

■蘇軍的反擊

根據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精神,英美聯軍於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島實施登陸作戰。由於意大利局勢的變化,德國在該地區的兵力無法抵禦西方盟軍的進攻,同時,庫爾斯克會戰不僅看不到勝利的希望,而且在奧廖爾突出部的德第9集團軍有被切斷後路,重蹈斯大林格勒德軍覆滅的危險全文字小說。希特勒決意終止“堡壘”計劃,抽調東線的兵力去意大利。7月13日,希特勒緊急召回克魯格和曼施坦因開會,宣佈這一決定,由於中央集團軍羣現在糟糕的局勢,克魯格贊同希特勒的決定,但曼斯坦因則強烈反對,他認爲蘇軍已是強弩之末,只要多堅持一下德軍就能取得勝利。基於對曼斯坦因的信任,希特勒雖然終止了“堡壘”計劃,但他同意曼斯坦因繼續在南線進攻。

在北面奧略爾方向,蘇軍於7月12日就開始轉入反攻,投入兵力達到128萬人、2萬門火炮以及2400輛坦克、2000架飛機。蘇軍以近衛第11坦克集團軍爲主,向德第2裝甲軍團的陣地突破。蘇軍火炮的密度達到每公里150~200門,坦克密度也達到每公里15~20輛。莫德爾利用數道預備好的防線,巧妙地遲滯蘇軍的攻勢,慢慢地將德軍撤出奧略爾。直到8月5日蘇軍才終於收復奧略爾,大部分的德軍已經安然撤退到下一道防線。而在南部戰線,希特勒於7月17日撤出了第2ss黨衛裝甲軍前往意大利。於是曼施坦因只好停止攻勢,向後撤退。8月3日,蘇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在西南方面軍的配合下,向南方集團軍羣發起大規模反攻,於8月23日收復了卡爾可夫。至此,庫爾斯克大會戰結束。

庫爾斯克會戰是1943年蘇聯紅軍與德國法西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這次大會戰,德軍損失近50萬人,坦克1500多輛,作戰飛機3500多架,火炮3000餘門。這些慘重損失,會戰的失利使納粹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戰場主動權,此後德軍再也沒有在東線發起有威脅的攻勢。

當然,蘇軍也在此次戰役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損失兵力80多萬,坦克6千多輛。儘管如此,卻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在此次戰役中,蘇聯損失的坦克,戰機,人員數量都超過德軍;坦克的損失數更是超過德軍的四倍。在盟國的軍事工業生產量不斷提升的情況下,蘇聯的慘重損失還是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得多補充,而德國卻不能,導致一次重創蘇聯部隊的戰事變成了令第三帝國滅亡的致命傷好看的小說。

從戰役規模而言,它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戰,而就其意義而言,就像前西德歷史學家格利茨評價說:“庫爾斯克大會戰對於德軍是致命危機的開端。”

庫爾斯克會戰以德軍的空前被殲而告終,這影響到第三帝國與同盟國之間武裝衝突的整個過程。

——法**事學家康斯坦丁

如果斯大林格勒戰役預示着法西斯德**隊的沒落,庫爾斯克會戰則使它遭受了滅頂之災。

——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

由於“堡壘”進攻戰役的破產,我們遭受了決定性的失敗。如此千辛萬苦補充起來的裝甲部隊,由於人員和技術兵器損失慘重,長期內無法作戰……主動權最終轉入蘇聯人手中。

——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

柏林戰役,德國最後一戰

作戰時間:1945年4月16日~5月8日

作戰地點:德國柏林

作戰國家:德國蘇聯

作戰將領

朱可夫:(前面已有介紹)

羅科索夫斯基:生於1896年12月9日,卒於1968年8月3日。1914年加入沙俄軍隊服役,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後,加入赤衛軍。1919年加入蘇俄**(布爾什維克)。蘇俄國內戰爭期間,在騎兵部隊先後任連長、營長、團長。先後進入騎兵指揮人員進修班、伏龍芝軍事學院高級首長進修班深造好看的小說。1930年任蘇聯第7騎兵師師長,後改任蘇聯第15騎兵師師長。1936年任蘇聯第5騎兵軍軍長。1940年任蘇聯第9機械化軍軍長。1941年7月任蘇聯西方方面軍所屬的蘇聯第16集團軍司令。1942年7月任蘇聯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1942年9月任蘇聯頓河方面軍司令,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葉廖緬科一起,率部與攻入斯大林格勒的德國第6集團軍展開激戰,於次年2月俘虜德國陸軍元帥保盧斯。1943年2月因蘇聯頓河方面軍改編爲蘇聯中央方面軍,遂改任蘇聯中央方面軍司令。1943年10月任蘇聯白俄羅斯方面軍司令。1944年2月,任蘇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1944年11月,任蘇聯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1945年6月22日奉命擔任24日莫斯科勝利閱兵式受閱部隊總指揮。1944年獲得蘇聯元帥軍銜。1945年至1949年任北部軍隊集羣總司令。

科涅夫:蘇聯元帥、軍事家。生於1897年12月28日,卒於1973年5月21日。1916年應徵入俄**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開始後參加紅軍,歷任裝甲列車政委、步兵旅政委、師政委、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司令部政委,積極參加平叛和對日本干涉軍作戰。內戰後任步兵軍政委和師政委。1934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蘇德戰爭爆發後任第19集團軍司令,率部參加斯摩棱斯克戰役。後歷任西方面軍、加裡寧方面軍、西北方面軍、草原方面軍、烏克蘭第2和第1方面軍司令,參與組織實施了莫斯科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科爾孫—舍甫琴柯夫斯基戰役、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柏林戰役、布拉格戰役等,對解放加裡寧、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和波蘭國土,以及攻克柏林、布拉格等作出了重大貢獻。

凱特爾:納粹德國陸軍元帥,軍事家。生於1882年9月22日,卒於1946年10月16日。1901年開始在炮兵部隊服役。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中任職。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追隨納粹擴軍備戰,任國防會議工作委員會主席。1938年任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1940年晉升爲元帥。

魏德林:生於1891年11月2日,卒於1955年11月17日,“二戰”時期德國炮兵軍官,1944年晉升爲上將,1945年4月23日任柏林城防司令,5月2日率部投降好看的小說。

作戰兵力

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162個師和騎兵師,2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另配屬7500架飛機、4.2萬門火炮、62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羣和中央集團軍羣,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100萬人,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

戰役之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戰爭史上對敵軍實施合圍同時予以分割的最大一次方面軍羣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抗最爲激烈的一次城市進攻戰役。

■山雨驟來

柏林,不僅是德國的首都,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它還是歐洲戰爭的策源地和納粹的權力中心。就是在這裡,窮兵黷武的希特勒策劃並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由於閃擊戰的成功而橫掃了大半個歐洲。到了1945年時,納粹的殘暴之路已經走到了盡頭,柏林這個古老的帝國之都也將被戰爭的火焰吞沒。

隨着“二戰”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正義聯盟,納粹德軍在東西兩線頻頻受阻,形勢江河日下,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1945年,柏林再一次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因爲,這裡已成爲希特勒的最後一個營壘,蘇聯百萬大軍將在這裡與德軍展開最後的決戰。

其實早在1944年11月,蘇軍最高統帥部就基本上確定了柏林戰役的企圖,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期間又進一步進行了明確。要知道攻克納粹德國的權力中心柏林,無疑是反法西斯戰爭中無可替代的榮譽和功勳,作爲在歐洲反法西斯戰場上付出的代價最爲慘重,也是以鐵腕著稱的斯大林來說,柏林已被視爲自己的囊中之物——戰後重建歐洲政治版圖時,蘇軍在這裡的存在無疑是促使天平向蘇聯一端傾斜的重要砝碼全文字小說。

蘇聯對柏林勢在必得,而在美英盟軍一方,此時卻對柏林問題發生了小小的分歧:英國首相丘吉爾出於戰後對抗蘇聯的需要,強烈要求由美英軍隊佔領柏林,而以軍人角度看待問題的歐洲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出於對巨大傷亡的畏懼,決定遵守與蘇聯業已達成的協議(該協議將柏林劃入了蘇軍的作戰區域內)。在英美盟國當中,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盟軍副統帥蒙哥馬利是堅決主張進攻柏林的。本來,艾森豪威爾也同意不論從政治上看,還是從軍事上看,下一步的主要攻擊目標都應是柏林。直到3月27日,蒙哥馬利還在作戰報告中告知丘吉爾,他率軍向易北河和柏林突擊。然而,僅事隔一天,艾森豪威爾就改變了主意。但是,不論丘吉爾和蒙哥馬利怎樣反對,艾森豪威爾主意已定,認爲柏林已不再是一個重要的目標了。他認爲如果向柏林突擊會使他付出傷亡10萬人的代價,在戰爭即將結束之時,未免得不償失,而且他還得到報告說,德國重兵不在柏林,而是雲集在德國南部、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丘吉爾到底沒能說服財大氣粗的美國人。於是,歐洲戰場最後決戰的重任落到了蘇軍的肩上。

1945年春,蘇、美、英、法四**隊已在德國本土作戰,美、英軍的先頭部隊則已前出到易北河,距德國首都100~120公里。而此時,蘇軍距柏林只有60公里,準備給德軍以最後殲滅性打擊。4月中,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爲蘇聯元帥戈沃羅夫)在同德軍庫爾蘭集團作戰;白俄羅斯第3(司令爲巴格拉米揚大將)方面軍肅清了東普魯士集團(參見東普魯士戰役);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徹底殲滅了格丁尼亞地域德軍集團殘部,其一部兵力在但澤(格但斯克)西北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抵達奧得河,在屈斯特林地域奪佔數個登陸場,並於粉碎德軍波美拉尼亞集團後着手變更部署,以佔領施韋特至大加斯特羅澤一線,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大加斯特羅澤至彭齊希間逼近尼斯河,並在諾伊施塔特、拉蒂博爾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爲葉廖緬科大將)進抵拉蒂博爾、日利那一線,烏克蘭第3(司令爲蘇聯元帥托爾布欣)、第2方面軍(司令爲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於4月13日攻佔了維也納。

7月6日清晨,德軍再次發起進攻,所有各部隊的正面全都是激烈的血戰全文字小說。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在傷亡慘重及彈藥大量消耗下被迫放棄了前進。兩天以來,第9集團軍僅僅前進了6~9公里而已,然而卻付出了死傷25000人、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00架飛機的代價。在南面,南方集團軍羣的3個裝甲軍在損失了近200輛坦克後,繼續向奧博揚方向緩慢逼近。到7月6日傍晚,南北兩方面的德軍均突破了蘇軍的第一道防線。

7月7日,莫德爾投入了預備隊,但他發起的5次攻勢都沒能獲得多大的進展。南面霍特的攻勢則比較順利,第48裝甲軍順利地突破了幾個據點,擊退了蘇軍第3機械化集團軍。

在前3天的戰鬥中,中央集團軍羣擊毀了379輛蘇軍坦克,南方集團軍羣則擊毀了483輛。這總共862輛的坦克,德國空軍即包辦了291輛,而德國空軍本身只損失了54架飛機而已。

7月8日,莫德爾集結了300輛坦克再次發動了猛烈的攻勢。首當其衝的是蘇軍第3反坦克旅。蘇軍炮兵直到650~750碼的距離纔開火,並且大都能堅守炮位。其中一個營在摧毀17輛坦克後,全營只剩3人存活。儘管如此,也難以招架德軍的坦克攻擊,蘇軍的第3反坦克旅幾乎全軍覆沒。在南面,蘇第3機械化集團軍以40輛t—34對德軍第48裝甲軍展開反擊,結果以大敗收場。

戰至7月10日,莫德爾就用完了所有的預備隊,並且損失了全軍將近三分之二的坦克。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逐漸對德第9集團軍展開反擊,莫德爾也不得不轉攻爲守。到7月11日爲止,北面中央集團軍羣的第9集團軍大約突破了20公里,但似乎也不能再向前了。這一天,德軍南線司令官曼施坦因制訂了新的作戰計劃,決定於12日在南線對蘇軍發起新的攻勢。

爲了取得12日攻勢的勝利,曼施坦因將德ss裝甲軍和第48裝甲軍等(即黨衛隊裝甲軍)主力部隊投入了戰鬥。德ss裝甲軍是德軍的一支精銳摩托化裝甲部隊,由希特勒近衛師、達斯賴希裝甲師和託坦科普夫裝甲師等3支裝甲師組成,是曼施坦因手中的一張王牌好看的小說。

7月12日,以ss裝甲軍爲核心的德軍在普羅赫洛夫卡附近同趕來增援的蘇草原方面軍的第5坦克近衛集團軍和第5近衛集團軍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坦克遭遇戰。

兩軍裝甲主力相遇後,很快就絞殺在一起。德軍的坦克炮雖然能在1500~1800公尺的距離開火,但在這種情況下,虎式坦克強力的火炮及厚重的裝甲都討不到什麼便宜,反而是巨大的炮塔不易旋轉成了致命傷。蘇軍抓住這一機會,決定以快制慢。戰鬥一開始,蘇軍坦克就開足馬力衝入敵陣,利用其t—34坦克的靈活性,以近戰消滅“虎”式坦克。這一大膽的戰略令德軍始料不及,頓時陣腳大亂。濃密的煙硝瀰漫了戰場,坦克行進和射擊揚起的沙塵更阻礙了兩軍的視野,兩軍的士兵也混雜在其中互相廝殺。炮聲、槍聲、爆炸聲、喊殺聲和哀號聲響成一片。

當雙方接近後,戰鬥變得更加慘烈,坦克一輛一輛地被摧毀,但在被毀的坦克旁,雙方的坦克兵仍在互相射擊,甚至互相肉搏。坦克手僥倖的從燃燒的坦克裡爬出後,往往被迫拿起步槍像步兵一樣的作戰,有時雙方的坦克手甚至用匕首肉搏。戰鬥一直持續到傍晚,最後因雙方都精疲力竭才停了下來,而戰場上到處都是坦克殘骸和屍體。

在一片混亂中,德ss裝甲軍遭到重創,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扔下了大約400輛東倒西歪的坦克殘骸,其中包括70~100輛“虎”式坦克。蘇軍坦克也損失不少,雖沒有具體記錄,但也是不少的。德軍步兵傷亡多達1萬人,蘇軍步兵損失不詳。

至此,從7月5日開戰以來,南方集團羣擊潰了蘇軍10個坦克軍或機械化軍的預備隊,向前突破了30~40公里。俘獲蘇軍24000人,繳獲、擊毀蘇軍坦克1800輛、野戰炮267門,戰防炮1080門。

■蘇軍的反擊

根據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精神,英美聯軍於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島實施登陸作戰好看的小說。由於意大利局勢的變化,德國在該地區的兵力無法抵禦西方盟軍的進攻,同時,庫爾斯克會戰不僅看不到勝利的希望,而且在奧廖爾突出部的德第9集團軍有被切斷後路,重蹈斯大林格勒德軍覆滅的危險。希特勒決意終止“堡壘”計劃,抽調東線的兵力去意大利。7月13日,希特勒緊急召回克魯格和曼施坦因開會,宣佈這一決定,由於中央集團軍羣現在糟糕的局勢,克魯格贊同希特勒的決定,但曼斯坦因則強烈反對,他認爲蘇軍已是強弩之末,只要多堅持一下德軍就能取得勝利。基於對曼斯坦因的信任,希特勒雖然終止了“堡壘”計劃,但他同意曼斯坦因繼續在南線進攻。

在北面奧略爾方向,蘇軍於7月12日就開始轉入反攻,投入兵力達到128萬人、2萬門火炮以及2400輛坦克、2000架飛機。蘇軍以近衛第11坦克集團軍爲主,向德第2裝甲軍團的陣地突破。蘇軍火炮的密度達到每公里150~200門,坦克密度也達到每公里15~20輛。莫德爾利用數道預備好的防線,巧妙地遲滯蘇軍的攻勢,慢慢地將德軍撤出奧略爾。直到8月5日蘇軍才終於收復奧略爾,大部分的德軍已經安然撤退到下一道防線。而在南部戰線,希特勒於7月17日撤出了第2ss黨衛裝甲軍前往意大利。於是曼施坦因只好停止攻勢,向後撤退。8月3日,蘇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在西南方面軍的配合下,向南方集團軍羣發起大規模反攻,於8月23日收復了卡爾可夫。至此,庫爾斯克大會戰結束。

庫爾斯克會戰是1943年蘇聯紅軍與德國法西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這次大會戰,德軍損失近50萬人,坦克1500多輛,作戰飛機3500多架,火炮3000餘門。這些慘重損失,會戰的失利使納粹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戰場主動權,此後德軍再也沒有在東線發起有威脅的攻勢。

當然,蘇軍也在此次戰役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損失兵力80多萬,坦克6千多輛。儘管如此,卻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在此次戰役中,蘇聯損失的坦克,戰機,人員數量都超過德軍;坦克的損失數更是超過德軍的四倍。在盟國的軍事工業生產量不斷提升的情況下,蘇聯的慘重損失還是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得多補充,而德國卻不能,導致一次重創蘇聯部隊的戰事變成了令第三帝國滅亡的致命傷全文字小說。

從戰役規模而言,它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戰,而就其意義而言,就像前西德歷史學家格利茨評價說:“庫爾斯克大會戰對於德軍是致命危機的開端。”

庫爾斯克會戰以德軍的空前被殲而告終,這影響到第三帝國與同盟國之間武裝衝突的整個過程。

——法**事學家康斯坦丁

如果斯大林格勒戰役預示着法西斯德**隊的沒落,庫爾斯克會戰則使它遭受了滅頂之災。

——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

由於“堡壘”進攻戰役的破產,我們遭受了決定性的失敗。如此千辛萬苦補充起來的裝甲部隊,由於人員和技術兵器損失慘重,長期內無法作戰……主動權最終轉入蘇聯人手中。

——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

柏林戰役,德國最後一戰

作戰時間:1945年4月16日~5月8日

作戰地點:德國柏林

作戰國家:德國蘇聯

作戰將領

朱可夫:(前面已有介紹)

羅科索夫斯基:生於1896年12月9日,卒於1968年8月3日。1914年加入沙俄軍隊服役,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後,加入赤衛軍。1919年加入蘇俄**(布爾什維克)。蘇俄國內戰爭期間,在騎兵部隊先後任連長、營長、團長。先後進入騎兵指揮人員進修班、伏龍芝軍事學院高級首長進修班深造好看的小說。1930年任蘇聯第7騎兵師師長,後改任蘇聯第15騎兵師師長。1936年任蘇聯第5騎兵軍軍長。1940年任蘇聯第9機械化軍軍長。1941年7月任蘇聯西方方面軍所屬的蘇聯第16集團軍司令。1942年7月任蘇聯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1942年9月任蘇聯頓河方面軍司令,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葉廖緬科一起,率部與攻入斯大林格勒的德國第6集團軍展開激戰,於次年2月俘虜德國陸軍元帥保盧斯。1943年2月因蘇聯頓河方面軍改編爲蘇聯中央方面軍,遂改任蘇聯中央方面軍司令。1943年10月任蘇聯白俄羅斯方面軍司令。1944年2月,任蘇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1944年11月,任蘇聯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1945年6月22日奉命擔任24日莫斯科勝利閱兵式受閱部隊總指揮。1944年獲得蘇聯元帥軍銜。1945年至1949年任北部軍隊集羣總司令。

科涅夫:蘇聯元帥、軍事家。生於1897年12月28日,卒於1973年5月21日。1916年應徵入俄**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加入俄共(布)。國內戰爭開始後參加紅軍,歷任裝甲列車政委、步兵旅政委、師政委、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司令部政委,積極參加平叛和對日本干涉軍作戰。內戰後任步兵軍政委和師政委。1934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蘇德戰爭爆發後任第19集團軍司令,率部參加斯摩棱斯克戰役。後歷任西方面軍、加裡寧方面軍、西北方面軍、草原方面軍、烏克蘭第2和第1方面軍司令,參與組織實施了莫斯科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科爾孫—舍甫琴柯夫斯基戰役、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柏林戰役、布拉格戰役等,對解放加裡寧、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和波蘭國土,以及攻克柏林、布拉格等作出了重大貢獻。

凱特爾:納粹德國陸軍元帥,軍事家。生於1882年9月22日,卒於1946年10月16日。1901年開始在炮兵部隊服役。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中任職。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追隨納粹擴軍備戰,任國防會議工作委員會主席。1938年任國防軍統帥部參謀長。1940年晉升爲元帥。

魏德林:生於1891年11月2日,卒於1955年11月17日,“二戰”時期德國炮兵軍官,1944年晉升爲上將,1945年4月23日任柏林城防司令,5月2日率部投降好看的小說。

作戰兵力

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162個師和騎兵師,2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另配屬7500架飛機、4.2萬門火炮、62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羣和中央集團軍羣,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共100萬人,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

戰役之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戰爭史上對敵軍實施合圍同時予以分割的最大一次方面軍羣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抗最爲激烈的一次城市進攻戰役。

■山雨驟來

柏林,不僅是德國的首都,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它還是歐洲戰爭的策源地和納粹的權力中心。就是在這裡,窮兵黷武的希特勒策劃並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由於閃擊戰的成功而橫掃了大半個歐洲。到了1945年時,納粹的殘暴之路已經走到了盡頭,柏林這個古老的帝國之都也將被戰爭的火焰吞沒。

隨着“二戰”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正義聯盟,納粹德軍在東西兩線頻頻受阻,形勢江河日下,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1945年,柏林再一次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因爲,這裡已成爲希特勒的最後一個營壘,蘇聯百萬大軍將在這裡與德軍展開最後的決戰。

其實早在1944年11月,蘇軍最高統帥部就基本上確定了柏林戰役的企圖,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期間又進一步進行了明確。要知道攻克納粹德國的權力中心柏林,無疑是反法西斯戰爭中無可替代的榮譽和功勳,作爲在歐洲反法西斯戰場上付出的代價最爲慘重,也是以鐵腕著稱的斯大林來說,柏林已被視爲自己的囊中之物——戰後重建歐洲政治版圖時,蘇軍在這裡的存在無疑是促使天平向蘇聯一端傾斜的重要砝碼好看的小說。

蘇聯對柏林勢在必得,而在美英盟軍一方,此時卻對柏林問題發生了小小的分歧:英國首相丘吉爾出於戰後對抗蘇聯的需要,強烈要求由美英軍隊佔領柏林,而以軍人角度看待問題的歐洲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出於對巨大傷亡的畏懼,決定遵守與蘇聯業已達成的協議(該協議將柏林劃入了蘇軍的作戰區域內)。在英美盟國當中,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盟軍副統帥蒙哥馬利是堅決主張進攻柏林的。本來,艾森豪威爾也同意不論從政治上看,還是從軍事上看,下一步的主要攻擊目標都應是柏林。直到3月27日,蒙哥馬利還在作戰報告中告知丘吉爾,他率軍向易北河和柏林突擊。然而,僅事隔一天,艾森豪威爾就改變了主意。但是,不論丘吉爾和蒙哥馬利怎樣反對,艾森豪威爾主意已定,認爲柏林已不再是一個重要的目標了。他認爲如果向柏林突擊會使他付出傷亡10萬人的代價,在戰爭即將結束之時,未免得不償失,而且他還得到報告說,德國重兵不在柏林,而是雲集在德國南部、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丘吉爾到底沒能說服財大氣粗的美國人。於是,歐洲戰場最後決戰的重任落到了蘇軍的肩上。

1945年春,蘇、美、英、法四**隊已在德國本土作戰,美、英軍的先頭部隊則已前出到易北河,距德國首都100~120公里。而此時,蘇軍距柏林只有60公里,準備給德軍以最後殲滅性打擊。4月中,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爲蘇聯元帥戈沃羅夫)在同德軍庫爾蘭集團作戰;白俄羅斯第3(司令爲巴格拉米揚大將)方面軍肅清了東普魯士集團(參見東普魯士戰役);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徹底殲滅了格丁尼亞地域德軍集團殘部,其一部兵力在但澤(格但斯克)西北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抵達奧得河,在屈斯特林地域奪佔數個登陸場,並於粉碎德軍波美拉尼亞集團後着手變更部署,以佔領施韋特至大加斯特羅澤一線,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大加斯特羅澤至彭齊希間逼近尼斯河,並在諾伊施塔特、拉蒂博爾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爲葉廖緬科大將)進抵拉蒂博爾、日利那一線,烏克蘭第3(司令爲蘇聯元帥托爾布欣)、第2方面軍(司令爲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於4月13日攻佔了維也納。

第7章 歐洲戰場(7)第54章 太平洋戰場(13)第60章 太平洋戰場(19)第53章 太平洋戰場(12)第9章 歐洲戰場(9)第22章 歐洲第二戰場(1)第29章 蘇德戰場(4)第30章 蘇德戰場(5)第22章 歐洲第二戰場(1)第42章 太平洋戰場(1)第20章 北非戰場(7)第26章 蘇德戰場(1)第6章 歐洲戰場(6)第42章 太平洋戰場(1)第8章 歐洲戰場(8)第39章 蘇德戰場(14)第61節 第61章 亞洲戰場(1)第46章 太平洋戰場(5)第9章 歐洲戰場(9)第14章 北非戰場(1)第29章 蘇德戰場(4)第27章 蘇德戰場(2)第18章 北非戰場(5)第66節 第66章 亞洲戰場(6)第51章 太平洋戰場(10)第19章 北非戰場(6)第8章 歐洲戰場(8)第24章 歐洲第二戰場(3)第65節 第65章 亞洲戰場(5)第25章 歐洲第二戰場(4)第25章 歐洲第二戰場(4)第37章 蘇德戰場(12)第33章 蘇德戰場(8)第21章 北非戰場(8)第18章 北非戰場(5)第66節 第66章 亞洲戰場(6)第48章 太平洋戰場(7)第54章 太平洋戰場(13)第32章 蘇德戰場(7)第56章 太平洋戰場(15)第43章 太平洋戰場(2)第34章 蘇德戰場(9)第17章 北非戰場(4)第13章 歐洲戰場(13)第20章 北非戰場(7)第36章 蘇德戰場(11)第10章 歐洲戰場(10)第31章 蘇德戰場(6)第41章 蘇德戰場(16)第45章 太平洋戰場(4)第9章 歐洲戰場(9)第28章 蘇德戰場(3)第28章 蘇德戰場(3)第16章 北非戰場(3)第10章 歐洲戰場(10)第46章 太平洋戰場(5)第3章 歐洲戰場(3)第67節 第67章 亞洲戰場(7)第46章 太平洋戰場(5)第7章 歐洲戰場(7)第50章 太平洋戰場(9)第57章 太平洋戰場(16)第30章 蘇德戰場(5)第6章 歐洲戰場(6)第51章 太平洋戰場(10)第10章 歐洲戰場(10)第34章 蘇德戰場(9)第42章 太平洋戰場(1)第52章 太平洋戰場(11)第23章 歐洲第二戰場(2)第43章 太平洋戰場(2)第27章 蘇德戰場(2)第24章 歐洲第二戰場(3)第42章 太平洋戰場(1)第2章 歐洲戰場(2)第65節 第65章 亞洲戰場(5)第35章 蘇德戰場(10)第58章 太平洋戰場(17)第50章 太平洋戰場(9)第43章 太平洋戰場(2)第20章 北非戰場(7)第48章 太平洋戰場(7)第31章 蘇德戰場(6)第37章 蘇德戰場(12)第12章 歐洲戰場(12)第49節 第49章 太平洋戰場(8)第15章 北非戰場(2)第33章 蘇德戰場(8)第8章 歐洲戰場(8)第18章 北非戰場(5)第44章 太平洋戰場(3)第1章 歐洲戰場(1)第43章 太平洋戰場(2)第11章 歐洲戰場(11)第12章 歐洲戰場(12)第14章 北非戰場(1)第14章 北非戰場(1)第35章 蘇德戰場(10)第48章 太平洋戰場(7)
第7章 歐洲戰場(7)第54章 太平洋戰場(13)第60章 太平洋戰場(19)第53章 太平洋戰場(12)第9章 歐洲戰場(9)第22章 歐洲第二戰場(1)第29章 蘇德戰場(4)第30章 蘇德戰場(5)第22章 歐洲第二戰場(1)第42章 太平洋戰場(1)第20章 北非戰場(7)第26章 蘇德戰場(1)第6章 歐洲戰場(6)第42章 太平洋戰場(1)第8章 歐洲戰場(8)第39章 蘇德戰場(14)第61節 第61章 亞洲戰場(1)第46章 太平洋戰場(5)第9章 歐洲戰場(9)第14章 北非戰場(1)第29章 蘇德戰場(4)第27章 蘇德戰場(2)第18章 北非戰場(5)第66節 第66章 亞洲戰場(6)第51章 太平洋戰場(10)第19章 北非戰場(6)第8章 歐洲戰場(8)第24章 歐洲第二戰場(3)第65節 第65章 亞洲戰場(5)第25章 歐洲第二戰場(4)第25章 歐洲第二戰場(4)第37章 蘇德戰場(12)第33章 蘇德戰場(8)第21章 北非戰場(8)第18章 北非戰場(5)第66節 第66章 亞洲戰場(6)第48章 太平洋戰場(7)第54章 太平洋戰場(13)第32章 蘇德戰場(7)第56章 太平洋戰場(15)第43章 太平洋戰場(2)第34章 蘇德戰場(9)第17章 北非戰場(4)第13章 歐洲戰場(13)第20章 北非戰場(7)第36章 蘇德戰場(11)第10章 歐洲戰場(10)第31章 蘇德戰場(6)第41章 蘇德戰場(16)第45章 太平洋戰場(4)第9章 歐洲戰場(9)第28章 蘇德戰場(3)第28章 蘇德戰場(3)第16章 北非戰場(3)第10章 歐洲戰場(10)第46章 太平洋戰場(5)第3章 歐洲戰場(3)第67節 第67章 亞洲戰場(7)第46章 太平洋戰場(5)第7章 歐洲戰場(7)第50章 太平洋戰場(9)第57章 太平洋戰場(16)第30章 蘇德戰場(5)第6章 歐洲戰場(6)第51章 太平洋戰場(10)第10章 歐洲戰場(10)第34章 蘇德戰場(9)第42章 太平洋戰場(1)第52章 太平洋戰場(11)第23章 歐洲第二戰場(2)第43章 太平洋戰場(2)第27章 蘇德戰場(2)第24章 歐洲第二戰場(3)第42章 太平洋戰場(1)第2章 歐洲戰場(2)第65節 第65章 亞洲戰場(5)第35章 蘇德戰場(10)第58章 太平洋戰場(17)第50章 太平洋戰場(9)第43章 太平洋戰場(2)第20章 北非戰場(7)第48章 太平洋戰場(7)第31章 蘇德戰場(6)第37章 蘇德戰場(12)第12章 歐洲戰場(12)第49節 第49章 太平洋戰場(8)第15章 北非戰場(2)第33章 蘇德戰場(8)第8章 歐洲戰場(8)第18章 北非戰場(5)第44章 太平洋戰場(3)第1章 歐洲戰場(1)第43章 太平洋戰場(2)第11章 歐洲戰場(11)第12章 歐洲戰場(12)第14章 北非戰場(1)第14章 北非戰場(1)第35章 蘇德戰場(10)第48章 太平洋戰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