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蔡美人

劉表有些支持不住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他擋不住沙摩柯的進攻。相反以新任南郡太守韓嵩和南郡典軍校尉魏延兩人聯手之力,連續擊退了荊南數次的攻擊。沙摩柯進不得,同樣荊北也是守有餘,進取不足。

戰局在入秋之後,呈現出膠着的狀態。

同時,劉表將蒯越留在了襄陽,擔任荊州別部司馬。

任命原長沙校尉吳巨出任南陽太守,而後又任命長子劉琦出任江夏太守,督江夏水陸兩軍。

表面上看,劉表似乎已經在兩個兒子中間做出了選擇,要安排劉琮爲繼承人。

可明眼人卻能夠看出來,劉表這一系列的安排,實際已經架空了蔡瑁蒯越。而這兩個人,無疑是代表着荊州世族的力量,也代表着劉琮的利益。劉表這樣做,又是出於什麼目的呢?

襄陽看似很平靜……

可以說,是非常的平靜。

特別是在入冬以後,劉表的身體看似出現了好轉。於是,他也就加快了對荊北地區的掌控。

宗族息聲!

蔡瑁蒯越等人,看上去對劉表的這些安排也沒有異議,非常平靜的接受了劉表的任命。

蔡瑁被任命爲治中別駕,兵曹從事,總督荊州軍事。

在這一點而言,各方諸侯中,劉表算是最遵循漢制的一個了。至少在他的麾下,沒有任命任何雜號將軍。所有的官吏,都是按照漢制任命。從任何一方面,劉表都沒有出現逾制的情況。

治中別駕是地方屬臣中地位最高的職務,非常重要。

以前這個職務是由劉巴來擔任。蔡瑁多次向劉表委婉的提出,想要取代劉巴,卻未得到滿足。

現在,他總算是如願以償了……

北方的天氣,在漸漸的轉涼。而荊州的氣溫,也隨之驟降。特別是那南方特有的潮冷,常令人難以忍受。襄陽城外的一處莊園中,蒯越等人聚在了一起,圍着火盆,都面呈鬱郁之色。

▲тTkan ▲C〇

“德珪,都這個時候了,你還有心思喝酒?”

蒯越有些不滿的看着蔡瑁,語氣中略帶着譏諷之意,“怎麼?當時這治中別駕,就心滿意足了?”

“蒯越,你休要胡說八道。”

蔡瑁把手中的酒杯重重摔在了桌上,旋即又很無奈的說:“我滿足個屁……你當我是傻子嗎?劉表表面上升我做了治中別駕,可是現在……他安排的那些人,我又能指揮得了哪一個?

嘿嘿,好一手明升暗降。

從南郡到南陽,從襄陽到江夏,掌兵的人都是他的親信。別的不說,就這襄陽城裡,我又能動得了誰?襄陽八千精兵,只聽他一人調遣。虎符被他攥着,連小婉都不知道藏在何處……

我這叫借酒澆愁,什麼心滿意足!

他劉景升現在對我們還客氣幾分,那是因爲荊南和潁川大敵當前,他不敢下手。可一俟戰事結束,他就不會再對我等客氣……嘿嘿,劉表是想壓制我等宗族,把荊州徹底掌控手中。

你以爲,我會不知道他想要幹什麼嗎?”

蒯越嚴肅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嘿嘿,看樣子你還沒有喝多嘛,尚知道這其中的利害。”

蔡瑁冷笑道:“我自然知道利害。不過我好歹也是小婉的哥哥。憑這個關係,劉景升也不會對我蔡家趕盡殺絕。反倒是異度你,怕要有危險了!你兄長如今投奔了長安,劉景升又豈能輕易放過蒯家?要我說,你還是多考慮你自己吧,免得將來你蒯家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蒯越臉上的笑容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凝重。

“德珪,蔡蒯兩家,立足荊襄多年,你我也算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今日請你來,正是想請德珪你助我一臂之力……小兄有些籌謀,可如果沒有德珪的幫忙,只怕是難以成功啊。”

蔡瑁說:“我自身難保,又能如何助你?”

“呵呵,願不願意幫忙,且待我爲你引薦一人之後,再做決定,如何?”

蔡瑁一蹙眉,“什麼人?”

蒯越一笑,起身道:“德珪莫着急,且在這裡稍坐,容我片刻,去去就來!”

說完,蒯越轉身就出了房間,只留下蔡瑁一人,有些莫名其妙。今日蒯越宴請蔡瑁,其實裡面是什麼意思,蔡瑁不是不知道。對於蔡家目前在荊州的尷尬境地,蔡瑁心知肚明。他既然來了,就是想要看看蒯越的意思。畢竟,蒯家蔡家都是百年大族,可以說的上是休慼相關。

“兄長去赴約,小妹也是支持的!”蔡瑁想起,在來之前他那妹妹對他說過的話語:“州牧大人已決心和關中魚死網破。但是於我們蔡家而言,卻沒有必要陪着他一同送死。關中一統的局面,哥哥見到了異度先生後,不妨探聽一下口風,說不定還能爲我們尋得一線生機。”

蔡夫人,也就是劉表的老婆,剛過了而立之年,正風華正茂,風韻猶存。

這女人的心眼兒活泛,在大多數時候,她甚至看得比蔡瑁要清楚。蔡瑁呢,對小妹也非常尊敬。

就在蔡瑁胡思亂想的時候,厚厚的門簾挑開,從外面走進來了三個人。

爲首的正是蒯越,而在他身邊的是一箇中年文士,蔡瑁對這個人也不陌生,來人正是蒯良。

蔡瑁不由得一驚,忍不住啊的一聲呼喚。

蒯良朝他點了點頭,卻側過身子,讓出了一條路,請他身後之人先行。這時,蒯越也讓出了主位,表情看上去格外的恭敬。那人也不客氣,大步流星的走過來,一屁股坐在蔡瑁對面。

蔡瑁只覺眼前的光線,隨之一暗。

那個人,身高過丈,膀大腰圓,魁梧的如同一頭雄獅。赤發黃面,生的面容奇醜。黑夜冷不丁的看他一眼,膽子小的人,說不定會被嚇個半死。環眼闊口,鼻樑高聳,宛如鷹鉤般。

蔡瑁沒見過這個人,可是卻覺得對面這莽漢眼熟的很。

只是一時間,又想不出對方的名字。手指着那莽漢,蔡瑁張口結舌,半晌也說不出一句話。

莽漢頗有喧賓奪主之氣,坐定之後,抄起酒罈子,仰脖灌了一大口酒。

“異度先生,這酒甚不爽快,娘們兒喝得玩意兒,比不得我帶來的那幾罈子西域烈酒啊。”

蒯越呵呵一笑,“三爺的酒,自然是好酒!”

莽漢也笑了起來,然後扭頭對蔡瑁說:“我就是沙摩柯,是什麼身份,什麼來歷,想必你也清楚,我也懶得介紹。你如果想拿住我向劉表請功,現在回襄陽搬兵吧。說不定劉表會重新信任你,你蔡家一門在劉表治下,可以繼續享受榮華富貴……嘿嘿,某家從不擋人富貴。”

蔡瑁這會兒的腦袋裡,一片空白。

經小妹蔡婉兒提醒,在來之前,蔡瑁就已經猜到,蒯越的目的,恐怕是要請他一同投奔關中。

在這種時候,未嘗不是一個好主意。雖然說關中對世族也有打壓,以科舉取消了世族的薦舉權。但在另一方面,對世族並非一味的打壓,甚至在科考上,和其他人也都是一視同仁。

正應了當年董俷的求賢令:但有一技之長,皆可爲我所用。

世族雖然沒有了發展壯大的薦舉權,可是若論底蘊,遠非在三學中求學的寒門士子可比擬。

也就是說,關中並沒有斷絕了世族的生存希望。

蔡瑁也有同樣的想法,只是在沒有確定關中對江南世族的態度之前,他輕易不會做出決定。

原本只是想套一下口風,可沒想到……

“汧侯……”

蔡瑁結結巴巴的念出了沙摩柯的官名,卻再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沙摩柯……那是什麼人物?關中董家一手遮天,而沙摩柯就是董俷的結拜兄弟。長沙梅園結義,可說天下聞名。

蔡瑁懵了!

沙摩柯露出不快之色,把酒罈子往旁邊一方,散發披肩,沉聲道:“你這傢伙,端的不痛快!”

“啊,啊……不知汧侯有何指教?”

合着剛纔蔡瑁光顧着發懵了,竟然沒有聽清楚沙摩柯說的話語。

蒯越連忙道:“三爺,莫要着急。德珪吃驚,也是正常。說實話,您隨家兄秘密來這裡時,我也不比德珪強多少。這事情事關重大,且容德珪三思。”

而蒯良也說:“三爺,德珪是個知輕重,明事理的人,而且與我兄弟從小相知,絕非小人可比。”

蔡瑁這時候,也反應過來。

沙摩柯沉聲道:“我二哥也說,蔡德珪明大義,知輕重。咱們開門見山的說吧,我今日前來,目的就是爲了襄陽。所以想請蔡將軍幫個小忙,助我得了襄陽,不知蔡將軍意下如何?”

真直接!真爽快……

蔡瑁心中苦笑。這沙摩柯和他以往見過的人不一樣,說話直來直去,不拐彎抹角,還真讓蔡瑁有點不太適應。

沉吟一下,蔡瑁說:“汧侯,不是我不願意幫忙。想必您也知道了,我和異度如今……襄陽城裡,我們根本說不上話。劉表把我架空,現在除了我麾下的八百府兵之外,再無人聽命。

劉表在襄陽,駐紮八千強勇。

另有一個叫文丑的傢伙,領三千精兵,駐守城內。

這些人,我根本無法調動……汧侯,不是我不識時務,實在是我無能爲力,恕我無法從命。”

說出這番話的時候,蔡瑁的後背都被冷汗打溼了。

他非常害怕,害怕萬一不能讓沙摩柯滿意,沙摩柯會立刻出手,把他殺了。雖然沒有領教過沙摩柯的本領,但虎狼之將,梅園三醜的名字,可不是平白得來。蔡瑁的武藝也不差,但是和沙摩柯相比起來,沙摩柯殺他,就如同碾死一隻螞蟻那麼簡單,蔡瑁還真的活不成。

可本能的,他覺得還是該實話實話。

沙摩柯笑了起來,“蔡將軍這話,倒不是推託之言。你如今的處境,我很明白,所以纔來和你見面。其實,你能幫得了我……我希望在我需要蔡將軍的時候,蔡將軍能夠封鎖州牧府衙一個時辰。在這一個時辰當中,府衙中不得有半紙消息傳出,不知道蔡將軍願意幫忙否?”

蔡瑁一怔,“什麼時候?”

“嘿嘿,這個嘛……到時候將軍自然能知道。”

蔡瑁猶豫不決,深吸一口氣之後,輕聲道:“汧侯,這事情太大了,請恕我一時無法答應。如果汧侯信得過我,容我考慮兩天。當然,汧侯若是這時候殺我,蔡瑁也絕不會有半句怨言。”

沙摩柯一笑,“我若不信德珪,何必與你相見?且回去考慮,三日之內,我需要一個結果。

還有,我這段時間,就住在這裡。

除我之外,尚有八百山蠻軍。如果蔡將軍想要通風報信,謀取富貴,去就是了,我也不說什麼。二哥說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沙摩柯相信,蔡將軍是明白人,能權衡出輕重。”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蔡瑁額頭上冷汗淋漓,連連點頭。

四人圍坐火塘邊上,又吃了一會兒的酒,蔡瑁起身告辭。

“我隨德珪一同回去。”

蒯越起身,“三爺只管在這裡住下,有什麼事情,可以讓叔進帶話,我與德珪,就先告辭了。”

叔進,是蒯越的次子,名蒯揚,年二十。

蔡瑁臉色微微一變,卻沒有說話。

回襄陽的路上,蔡瑁和蒯越沒有過多的交談。

但是從蒯越的表情上來看,蔡瑁可以肯定,蒯家已經得到了足夠的承諾,徹底投靠了關中。

怪不得,這傢伙會如此的輕鬆。

回到襄陽後,蔡瑁和蒯越在途中分手。他急匆匆的來到州牧府衙,從角門進去,來到後宅。

由於天冷的原因,劉表這兩日又有些不舒服了。

以往出現這樣的情況,蔡夫人都會在一旁照料。可現在,劉表已經生出了不一樣的心思,所以也擔心會出什麼意外。索性疏遠了蔡夫人,連帶着劉琮,也都有了提防。這一場病,劉表只讓他從老家帶回荊州的老媽子照顧,蔡夫人和劉琮想要見他,都變得非常困難了。

天上下着濛濛細雨,蔡婉卻坐在後宅花園涼亭中,看着那雨打殘敗秋萍,心中好生寂寥。

一襲月白色的長裙,在濛濛雨絲中,婀娜背影,帶着幾分憔悴。

蛾眉輕蹙,粉靨寫滿哀愁,低錘螓首,令人感到心痛。蔡瑁看到時,也忍不住輕輕一聲嘆息。

蔡瑁馬上五十歲了!

而蔡婉比她小了整整二十。他二人是同父異母,但是兄妹之間的親密,勝似親生。眼看着小妹這般不快活,蔡瑁對劉表的恨意,不自覺有增加了幾分。

走上涼亭,他站在蔡婉身後,一言不發。

“哥哥,回來了?”

蔡婉已經覺察到了蔡瑁的到來,轉過身,低聲的問道。

“回來了!”

“情況怎麼樣?”

蔡瑁猶豫了一下,看了看四周,“還好……不過我在異度的府上,卻意外的看到了一個人。”

蔡婉先一怔,輕聲說:“可是蒯良回來了?”

有時候,蔡瑁就覺得,他這個妹妹啊,如果是個男兒,一定比他還要出色。

當下點了點頭。

“除此之外,我還見到了沙摩柯!”

“哦……”蔡婉先沒有注意,但很快就反應過來,駭然的瞪着一雙杏眼,“哥哥,你說誰?”

“沙摩柯!”

蔡瑁早就知道,只要說出這個名字,蔡婉一定會被嚇一跳。他苦笑道:“沒想到吧……我見到他的那一刻時,也嚇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沙摩柯來了,他請我幫忙,幫助他拿下襄陽。”

蔡婉一蹙眉,“哥哥,你沒有答應吧。”

蔡瑁苦笑:“我倒是想答應,可自家事自家知。我現在一沒兵,二沒將,怎可能幫到他呢?”

“那他……”

“汧侯說,他也知道我的苦處,所以並不強求。他只請我,在適當的時候,爲他封鎖這裡。”

蔡婉眸光一閃,“這裡?府衙?”

“正是!”

蔡婉敏銳的覺察到,沙摩柯既然敢來,就一定還有後着。至於是什麼後着,她弄不清楚。不過蔡婉卻知道一件事,老蔡家現在……需要做出一個抉擇了。這也是沙摩柯來這裡的目的。

“蒯家怎麼說?”

蔡瑁嘆了口氣,“還能怎麼說?我聽異度說,蒯良這次立了大功,已經被封爲承明殿太學院學正,吏部侍郎,地位只在石韜之下,負責朝廷的官吏分配……如今,蒯家算是有了靠山。”

這話聽上去,怎麼聽,怎麼帶着一股酸味。

蔡婉一下子聽出了蔡瑁那話語中的嫉妒之意,輕聲問道:“那沙摩柯有說過,如何安置咱們家?”

蔡瑁那會兒光顧着冒酸水兒了,那想到這上面去。

當下很尷尬的一笑,搖了搖頭……

蔡婉馬上就明白過來,嘆了口氣,“其實異度先生的選擇,也不算太錯。我們這些人啊,生下來身上就揹着一個家族的命運,哪能像普通人一樣的快活?只是我有些奇怪,沙摩柯究竟是長了什麼膽子,竟然孤身涉險?荊南的局勢並不好,周瑜的水軍把他鬧得可是焦頭爛額。

南郡又有韓嵩和魏延,阻擋住他的大軍。

沙摩柯,又憑什麼如此自信,能拿下襄陽,平定荊州?”

蔡瑁嘆了口氣,“小婉,莫要以常人度那三英,特別是涼王董俷。梅園三英,個個膽大包天,涼王漆侯,當年帶着幾十個人,把太平道折騰的損兵折將,狼狽不堪;沙摩柯,那是被先帝親口稱讚過的小蠻王……看他這些年在荊南的發展勢頭,就可知道,他恐怕已有把握。”

蔡婉點頭道:“兄長這話,我也明白。

只是,我們蔡家不比蒯家。蒯良當年在南陽,和一王二侯並肩血戰,交情不淺。而且蒯良投奔長安也有年月,累積起來的功勞,再加上他和涼王的交情,足夠他蒯家在關中站穩腳跟。

可我們蔡家,和關中沒有任何交情。

此前哥哥還攻打過沙摩柯,雖然那是奉命而行,但終歸是一個疙瘩……

我也贊同哥哥的想法,如果沙摩柯真的有把握,那荊州定然不可保全,我們需要早作打算。

關中涼王,距離遙遠,難以琢磨。

所以我們必須要抱住那沙摩柯。哥哥你當弄清楚,沙摩柯這個人?什麼喜好,我們再順勢而爲。

只有抱住了沙摩柯,我們蔡家才能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生存下去。”

不得不說,蔡瑁的確是比不上他的這個妹妹。至少,在關鍵的時刻,蔡瑁的思路遠不如蔡婉這般的清晰。

聽蔡婉說完,蔡瑁連連點頭。

但他很快又露出了苦惱之色,“妹妹,這沙摩柯……怎麼打聽啊?他只給了我三天的時間啊。”

“哥哥啊,你總不能什麼事情,都要我爲你打算吧。這件事,你自己去想辦法吧!”

第47章 鄙夫之怒第368章 各方雲動第137章 春宵一刻值千金第235章 滎陽大戰(一)第409章 雒陽城外靜悄悄第390章 家國天下第471章 關中總動員(一)第3章 天生力王(2)第64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488章 長安(完)第265章 雞鹿塞(完)第112章 江東猛虎第249章 一紙詔書諸侯亂第488章 長安(完)第495章 決戰之襄陽第133章 正宗五禽戲第447章 覆沒第53章 追悔莫及第96章 董卓會三英第484章 長安(三)第29章 走馬震金城(三)第218章 孺子心歹毒(一)第199章 盧子幹赴河西第77章 騎牛童子第191章 徐庶求學第71章 一語點醒夢中人第332章 曹呂聯姻第291章 南山桃花源(三)第308章 小兒也是大敵第356章 諸侯亂,何去何從第436章 僧與帝(二)第84章 董卓不立危牆下第3章 天生力王(1)第166章 興盛不過三代第347章 破長安第456章 兩大錢第376章 長安之亂(八)第180章 疑似太平盛世來第162章 韓與馬(四)第395章 十年(五)第333章 大戰起,誰是黃雀(一)第352章 大麻煩第84章 董卓不立危牆下第167章 雒陽名士皆瞽目第374章 長安之亂(六)第112章 江東猛虎第169章 辨王子(二)第110章 黨人憂患第258章 公孫瓚之死第46章 武夫無名第175章 驚州來人第86章 雒陽喋血第215章 昭寧大事記(二)第137章 春宵一刻值千金第275章 司馬防(一)第116章 回河東(一)第20章 董衛聯姻(1)第34章 巨魔兒第340章 大戰起,誰是黃雀(八)第182章 雍丘之戰(一)第371章 長安之亂(三)第422章 五蠻第115章 兄弟重逢第364章 彈汗山(二)第67章 斬雷公第473章 四猛八大錘(一)第337章 大戰起,誰是黃雀(五)第354章 拉虎皮,扯大旗第25章 黃河九曲第437章 僧與帝(三)第18章 放長線第104章 日趨嚴重第22章 殺人者‘公子’(2)第105章 父子相逢第201章 泰山賊(一)第311章 沙摩柯回家第52章 再戰黃巾第461章 宮孫乎?第292章 南山桃花源第383章 沿着錯誤軌跡第408章 羣虎出閘第112章 江東猛虎第20章 董衛聯姻(1)第281章 雒陽烽火紀第76章 五溪蠻人第3章 天生力王(2)第11章 馬奴小鐵(2)第337章 大戰起,誰是黃雀(五)第167章 雒陽名士皆瞽目第229章 大戰將臨第90章 絞肉機(二)第227章 矯詔出,諸侯興兵第293章 先秦大匠第248章 董卓亦有遠慮第109章 奉孝出馬第165章 北宮校尉第198章 奔走雒陽第145章 雒陽城內大宅門三(下)第9章 擂鼓翁金錘(2)第376章 長安之亂(八)
第47章 鄙夫之怒第368章 各方雲動第137章 春宵一刻值千金第235章 滎陽大戰(一)第409章 雒陽城外靜悄悄第390章 家國天下第471章 關中總動員(一)第3章 天生力王(2)第64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488章 長安(完)第265章 雞鹿塞(完)第112章 江東猛虎第249章 一紙詔書諸侯亂第488章 長安(完)第495章 決戰之襄陽第133章 正宗五禽戲第447章 覆沒第53章 追悔莫及第96章 董卓會三英第484章 長安(三)第29章 走馬震金城(三)第218章 孺子心歹毒(一)第199章 盧子幹赴河西第77章 騎牛童子第191章 徐庶求學第71章 一語點醒夢中人第332章 曹呂聯姻第291章 南山桃花源(三)第308章 小兒也是大敵第356章 諸侯亂,何去何從第436章 僧與帝(二)第84章 董卓不立危牆下第3章 天生力王(1)第166章 興盛不過三代第347章 破長安第456章 兩大錢第376章 長安之亂(八)第180章 疑似太平盛世來第162章 韓與馬(四)第395章 十年(五)第333章 大戰起,誰是黃雀(一)第352章 大麻煩第84章 董卓不立危牆下第167章 雒陽名士皆瞽目第374章 長安之亂(六)第112章 江東猛虎第169章 辨王子(二)第110章 黨人憂患第258章 公孫瓚之死第46章 武夫無名第175章 驚州來人第86章 雒陽喋血第215章 昭寧大事記(二)第137章 春宵一刻值千金第275章 司馬防(一)第116章 回河東(一)第20章 董衛聯姻(1)第34章 巨魔兒第340章 大戰起,誰是黃雀(八)第182章 雍丘之戰(一)第371章 長安之亂(三)第422章 五蠻第115章 兄弟重逢第364章 彈汗山(二)第67章 斬雷公第473章 四猛八大錘(一)第337章 大戰起,誰是黃雀(五)第354章 拉虎皮,扯大旗第25章 黃河九曲第437章 僧與帝(三)第18章 放長線第104章 日趨嚴重第22章 殺人者‘公子’(2)第105章 父子相逢第201章 泰山賊(一)第311章 沙摩柯回家第52章 再戰黃巾第461章 宮孫乎?第292章 南山桃花源第383章 沿着錯誤軌跡第408章 羣虎出閘第112章 江東猛虎第20章 董衛聯姻(1)第281章 雒陽烽火紀第76章 五溪蠻人第3章 天生力王(2)第11章 馬奴小鐵(2)第337章 大戰起,誰是黃雀(五)第167章 雒陽名士皆瞽目第229章 大戰將臨第90章 絞肉機(二)第227章 矯詔出,諸侯興兵第293章 先秦大匠第248章 董卓亦有遠慮第109章 奉孝出馬第165章 北宮校尉第198章 奔走雒陽第145章 雒陽城內大宅門三(下)第9章 擂鼓翁金錘(2)第376章 長安之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