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再定關中(三)

李克用營中所疑並非無理,李存審、劉仁恭從小道潛行,確實路遇阻礙。然而不是幽州兵,卻是狼羣。此地本是古中山國地境,盛產惡狼,成羣結隊,嘯傲山林原野,極是難纏。

李存審領兵進入小道中不久,便發現遇到狼羣,約莫有百餘隻。劉仁恭彎弓就欲射殺,李存審攔住,道:“此時但以行軍爲要,些許狼羣野獸而已,不必理會。我有大軍五千,此等靈獸必不敢來攻。”

偏是劉仁恭卻道:“我久居此地,深知中山狼之惡,今天不射殺盡,它必時時跟蹤擾軍。”

李存審以爲劉仁恭本地人氏,對此自有經驗,於是不再堅持。劉仁恭遂下令放箭,那狼羣見箭射來,四散奔逃,頃刻沒于山林後不見。李存審復行軍向前,那狼羣果每每於軍後及兩側突然襲擊,數量卻是越來越多。李存審軍紀嚴明,軍士每每被襲擊,卻還不能喊叫,擔心被幽州兵發現。狼一見有箭射來,瞬間則逃的無影無蹤,見部隊前行,復又來襲,縱使被射殺了許多,卻是毫無畏懼。如此一來,李存審的行軍如何能不被耽擱?等到了關溝前,已是三天之後。此時不復有狼患了,軍士方纔鬆了一口氣。

時值隆冬,李存審見關溝水淺,並已結厚冰,興奮道:“總算老天開眼!如此一番折騰雖然勞苦,卻未見幽州一兵,果如劉將軍所言。”乃履冰滑過關溝,急行至居庸關後,這才放起狼煙,一揮而上。

當時周德威正在關前與高思繼酣鬥,不知誰喊了一聲:“狼煙!”李克用觀戰陣後,聞言大喜,當即下令擂鼓前進。高思繼驚得心寒膽喪,連忙棄了周德威,伏鞍狂奔,退回關內。

高思祥見兄長回,也忙說:“李存審已從關後殺上,此關已守不得了!我觀李克用也是仁義之主,不若投降吧。”

高思繼苦笑道:“我因敗軍而降,豈不是恥辱?且先退回幽州再說。”遂率軍由關後殺出,衝破存審大軍,逃回幽州城去了。李存審兵力較高思繼少了幾倍,人家又是拼死逃命,有道是“歸師勿遏”,自然硬抗不得,只得放他過了。

李匡籌在幽州城中聞居庸關失守,驚得面如土色,四肢僵硬,對高思繼說道:“幽州也難保了,隨我去滄州避禍吧!”

高思繼道:“居庸關雖失,然而幽州尚有大軍五萬,令公如何能棄父兄基業不顧?末將請誓死固守幽州。”

“也好!我先去滄州搬求救兵,幽州便先託於將軍,待我請得救兵回來,內外夾擊,必破鴉軍。”李匡籌說完,不待高思繼答覆,將早已收拾妥當的金銀、輜重並妓妾衆人乘車離去。

高思祥望着他的背影,怒衝衝“呸”了一聲,惱道:“這哪是去搬救兵,分明就是逃亡。我兄弟自詡英雄,如何就事了這等暗懦之主!大兄,咱們這就舉城降了吧,也是大功一件,何愁不爲李克用重用。”

高思繼嘆道:“先令公匡威曾言其兄弟才短,守不得幽州二年,今日果然應驗了。然而我兄弟也不能主動投降,須得李克用來說,方好。”

李克用兵至幽州城下,聞李匡籌已走,如今是高家兄弟守城,不禁有些惱火,道:“李匡籌不在,高家兄弟沒了顧忌,打起仗來更不要命,如此幽州難下矣。正陽,你有何計?”

李曜笑道:“李匡籌連照面都不敢與大王打上一個,這等闇弱之主,豈能令高家兄弟心服?某料高家兄弟此時已然深恨爲幽州將,大王何不勸降招攬?此三人乃幽州軍中勇將,實乃軍心所繫,一旦歸順,幽燕立時可平。”

李克用大喜:“我正有此意!只是卻一說客。”

李曜微笑起來,道:“原本是沒有,今日卻有了。”

李克用忙問爲何,李曜答道:“前次於段莊所擒的戰俘之中,有一人,正是高思繼的堂弟高冕。”

李克用心想真是想到什麼便有什麼,心裡如嚐了蜜,面上卻佯怒道:“正陽何不不早說,害得居庸關枉死了幾萬生靈!”

李曜噎了一噎,面色只得苦笑,解釋道:“此前該將身受重傷,昏迷了好幾日,今日方纔救醒!”

李克用本就是做做樣子,聽李曜這麼一說,立刻展露笑容:“我不是怪罪於你!是爲父太需要高冕了。”說完拉着李曜至戰俘營,見到高冕,噓寒問暖一番後,道:“你從兄思繼困守幽州,我念他忠勇,欲招降過來,你可願爲我勸說?”

高冕其實早就看出李匡籌不是明主,聽得此言,便用虛弱的病音回答:“承蒙大王仁義,優待戰俘,精心醫治,否則高冕早已是枉死城中一鬼,敢不爲大王效力。”

克用頷首讚賞,卻又憂心高冕身體虛弱,行不得路。高冕道:“無妨,大王只需用胡牀將我擡到城下即可。”

高思繼於城上遠遠望見高冕坐胡牀來到,又驚又喜。只聽高冕說道:“弟於段莊身受重傷被擒,榮幸李郡王優待,精心醫治,方得活命。大王乃忠孝仁義的英主,我兄弟正當棄暗投明!”

高思繼等的就是這一朝,聞言毫不猶豫,立刻借驢下坡,開城出降。等見了李克用,倒頭納拜,盡言感激之情,深表報效心跡,又請恕堯山之罪。李克用一一接納,親自扶起二人,並轡入城。李曜在一邊看了,忽然想起:“這場景就好比江湖好漢見了宋江,都是‘納頭便拜’啊,嘖嘖!”

幽州軍民早已深恨李匡籌苛政,得知高思繼獻城,個個歡喜鼓舞,竟自發擁上街頭,麾蓋歌鼓,夾道歡迎隴西郡王。李克用令李存審、劉仁恭統兵略定巡屬,安撫百信,於是那幽州城中整日鑼鼓喧天,人山人海,全城沉浸於歡樂海洋,月餘不絕,盧龍軍巡屬其餘八州也紛紛歸降。

那李匡籌在滄州卻又是另一番情景。滄州義昌軍本是幽州盟友,李匡籌到來,節度使盧彥威接納,見他衣着華麗,金銀無數,妻妾城羣,又是失地之主,頓生了落井下石,劫財劫色的心思,竟將李匡籌殺了,美女金銀收歸自己。

李克用入主幽州,留守了四十餘日,中間于山後延慶縣又新設置儒州,使盧龍巡屬達到十三州。便收到兩封河中送來的書信,一是河中節度使王重盈病卒,軍中推王重榮嗣子王珂知兵馬留後,告哀於克用;另一封卻是王珂求援信。

前文有述,那王重榮至少有兄弟三人,然而王重榮無子,遂將長兄王重簡之子王珂過繼爲嗣子。重榮遇害時,王珂尚年幼,王重盈由陝入蒲平亂。河中將佐因王珂年幼,便推戴王重盈爲主。王重盈遂許以百年後,還位於王珂,乃奏表以其子王珙節度陝虢。如今王重盈病死,王珂暫任河中留後,只待朝廷一紙詔書便爲節度使。

然而河中乃是大軍府,陝虢卻不過一小藩,王珙自然想作河中蒲帥,認爲子承父業,順理成章,於是上表朝廷,說王珂不過是我王家的蒼頭,不應爲嗣,可以令他擁陝虢節旄。這當然不夠,所以王珙又厚結朱全忠、李茂貞、王行瑜、韓建四鎮帥幫助其謀奪河中。王珂無奈,只好求助於未來的岳父李克用。

李克用於是召集衆將道:“重榮公在位時,與我有婚約,王珂即是我婿,今日有難,必當相助。爲王珂請節旄的奏章我已送上,只是王珙、朱全忠、李茂貞等輩必不肯罷休,我須速回太原。至於幽州之事,前日收到寄之自太原來信,力薦劉仁恭鎮守,說他治軍理政有大才,又是本地人,可安定地方,諸公以爲如何?”

周德威年長,資歷較老,當時便道:“劉仁恭少有功勞,我看此人心術不正,不可將幽燕付於他手,高思繼也是燕人,深得燕人之心,兼忠勇可嘉,又有獻幽州大功,鎮守幽州,非其莫屬。”衆將附議。

李克用又問夫人意下如何,劉夫人前被劉仁恭尊爲姐,也一時受他迷惑,沉思片刻說道:“衆將言之有理,我也是此意。然而蓋公舉薦,必也有道理,不可不考慮。不若如此,將政事託於仁恭,令高思繼掌軍,再叫仁恭當衆盟誓!如此可好?”衆將聽了,倒無異議,因爲這時的人畢竟“迷信”,對天盟誓不是所有人都敢當作兒戲的。唯獨李曜聽後深深一嘆。

李克用遂喚入劉仁恭道:“寄之力薦你掌幽州,然而衆將不從,你姐姐提議,你須當衆盟誓,則可將幽州政事託付與你,你可樂意盟誓?”

劉仁恭忙跪下,接過盟具,滴血起誓道:“仁恭今在大王伉儷及衆將當前盟誓,他日若敢背叛大王,當受剜心極刑!”

李克用是個直腸子,聽了之後對這個盟誓很滿意,便不再猶豫,奏表劉仁恭爲盧龍留後,掌政事;又以高思繼爲幽州馬、步軍都指揮使,掌軍事;留五院軍將燕留德監理軍政。之後李克用便回太原。

剛回太原,便聽說陛下身邊近侍張承業已然在太原等候數日,他問自己回來,已然來府上拜訪,如今正在花廳。李克用聞之,喜不自禁,跣足相迎,一見承業便笑道:“昨夜燈花報,今早喜鵲噪,某知定是有貴客來到,果然是供奉親造。那年張浚伐我河東,我知是供奉暗中相助,卻尋不得報答的時機,今日卻被克用逮着了,來人,立刻備宴備酒!”

張承業忙道:“僕相助大王,不是要求什麼報答,而是見大王乃我大唐復興之臣,只因天子一時被奸臣矇蔽而興兵,我豈能眼看着國家落於奸人之手。如今,大家(“大家”是指皇帝,唐朝挺流行這個稱呼,“官家”也有所用,後來到了宋朝,“官家”則成了主流。)已知大王實是我大唐股肱忠臣,因而深深自責!有墨敕在此,請大王接旨。”

李克用看了他手中敕書一眼,微微生疑:“斜封墨敕?”

張承業面色沉重,點了點頭:“中書門下,未必不泄機密,大家不得已而斜封墨敕。”

要知道即便在封建時代,皇帝的權力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中書省主發令、門下省主覈查。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書擬定、門下複覈之後發出,因此制敕的開頭兩字必然是“門下……”,這表示的意思就是,這封制敕已經得到門下省認可,具備最嚴肅的法律效力。古代凡屬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實際上皇帝自己卻並不擬“敕”,而系中書省擬定,此所謂“定旨出命”。

但是畢竟唐朝皇權還是非常大的,也經常有不經中書門下而隨便下命令的。劉煒就因爲批評武則天擅自下命令而惹來殺身之禍。在武則天之後,唐中宗也想自己下命令,但是他自己一開始臉皮還嫩,覺得破壞制度有些難爲情,所以寫的“敕”不敢用硃筆,而是用墨筆,也不敢照常式封發,而是斜封,因此當時稱爲“斜封墨敕”。這就表示此項命令沒有經過中書門下兩省,只能勉強讓下面的各級各部門承認這意思是出自天子。

張承業解釋說中書門下不可靠,李克用當然理解,這年頭大藩鎮誰在中書門下以及尚書各部沒有“利益代言人”?於是再不遲疑,忙令擺上香案,率太原文武,躬聆聖聽。

張承業開詔宣讀,這斜封墨敕果然連制式都是不同的,開頭就不是“門下”:

制曰:朕聞武將之勇者,呼吸而風雲作氣,指麾而草木成兵;武臣之忠者,禦敵於藩籬,誅寇於國門。朔漠強宗,陰山貴胄。仰天指心,誓獻赤誠;伏櫪毆血,報效國家。彭郡亂起,親驅銳卒,飛虎首建殊功;黃賊犯闕,復提義旅,鴉軍克靜妖氛。其後存易定,黜僞襄,保大朝之宗祧,垂中興於簡冊。蓋卿之忠勇,功績可書,炳勳可載。

大順年事,朕爲奸小矇蔽,誤起干戈,今日思來,尚且自責!今四海之內,綱常淪喪。九貢之邦,強藩割據。昨者遽起岐、邠、華之衆,引師逼闕。朕登樓北望,惟盼吾兄!但望愛卿勿念大順之恨,興兵誅討無道藩賊,中興宗室,復我綱常!

李克用聆聽完天子求兵詔,得聞“朕登樓北望,惟盼吾兄”,那種身爲李唐宗室的歸屬感使得他顫抖不已,跪地禱天,山呼:“陛下英明,萬歲萬歲萬萬歲!臣克用,身爲宗室之王,惟願天下承平,今陛下有詔,敢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繼而霍然起身,眼中殺機凜然,對張承業道:“天子有難,我爲宗室郡王,當即刻起兵勤王!”張承業聞言大喜,深感自己所託得人。

李克用掃視諸將一眼,將目光定在李曜身上,沉聲道:“正陽!”

李曜立刻出列,少了幾分平時的溫文爾雅,多了些許英姿崢嶸,傲然抱拳:“末將在!”

李克用看着他的眼睛,道:“討伐三鎮之亂,你領本部,爲前軍主將!你須記得,爾軍號‘開山’!”

李曜毫不猶豫:“我爲天子勤王之師,自當遇山開山!此番某倒要看看,關中諸賊,誰敢與我河東爭鋒!”

李克用揚眉奮髯,長笑一聲,對張承業說:“我家兒郎,都是虎將!”遂封李曜爲先鋒,大舉番、漢馬步兵南下,移檄三鎮。

繼而天子制敕又到,這一次是墨敕封官的:制以河東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師、中書令,兼太原尹、北都留守、上柱國、隴西郡王李克用爲邠寧四面行營都招討使。檢校兵部尚書、邢洺節度副使、洺州刺史、河東掌軍械監、隴西郡開國侯李存曜爲招討副使。夏州節度使李思諫充邠寧東北面招討使,涇源節度使張鐇充邠寧西面招討使,河中節度使王珂衝行營供軍糧料使。

李曜自從開山軍成立以來,還第一次率全軍出戰,此番作爲大軍前軍,不僅領了本部人馬,還帶上了李嗣昭和李嗣源,他二人如今也分領了一軍,不再在黑鴉軍中鍛鍊打磨,如此便讓李曜的前軍人數達到一萬六千以上。

大軍一路南下,這日行至絳州。絳州刺史王瑤,系王珙的胞弟,雖隸王珂,卻是心向王珙,閉城拒戰。李曜領軍兵臨城下,告諭王瑤:“你兄弟都是王氏子弟,如何敢拒朝命!如今隴西郡王提大軍勤王,還不速速泥首歸降。若待我拿下絳州,你等恐無遺類!”

王瑤只是不理。

李曜此番也是示威之行,當即不說多花,即刻下令攻城。絳州這等中等規模的城池,在李曜手握軍械監,軍備齊整到全天下藩鎮都要流口水的程度,根本沒有裝神弄鬼動用“天雷”,再加上他要看看麾下士兵是否有所鬆懈,於是直接下令強攻而上,結果王瑤不堪一擊,河東軍一鼓而破城。王瑤棄城逃命,正遇憨娃兒持棍立馬攔于軍門前,王瑤尚欲抵抗,被憨娃兒隨手一棒打中,好似霜摧衰草,雨打黃花,當即死於馬下,連掙扎一下的本事也無。憨娃兒面不改色,上前抽出腰間橫刀割了首級,又奉命殺了兀自頑抗的千餘叛軍,絳州遂告平定。

第208章 再定關中(二)第216章 再續盛唐(六)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九)第178章 意外任務第116章 兄弟情誼第081章 潛龍勿用第059章 詩激克用第039章 女兒心思第011章 河邊安扎第213章 王業之基(五)第215章 北都風雲(九)第073章 翊麾校尉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四)第176章 洺州密會第213章 王業之基(五)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210章 力挽天傾(三)第147章 下知千年第208章 再定關中(三)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四)第215章 北都風雲(四)第211章 掌控四鎮(九)第095章 神木之戰(中)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四)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四)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二)第216章 再續盛唐(六)第079章 隨軍北伐第056章 英傑滿堂第144章 李曜舉賢(中)第175章 規劃未來(補全)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六)第108章 預備班師第050章 割發斷恩第206章 淮揚風雲(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九)第062章 故人來兮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五)第214章 秦王之尊(九)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一)第203章 汴梁舊事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四)第170章 安民置軍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五)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九)第216章 再續盛唐(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一)第208章 再定關中(六)第010章 運械前線第214章 秦王之尊(五)第086章 唯君唯民第171章 虛驚一場第164章 接連失利(六)第164章 接連失利(六)第211章 掌控四鎮(七)第087章 拓跋增兵第199章 初見敬翔第113章 蓋寓之勸第075章 此媒難說第068章 孫揆來也!第071章 互相牽制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四)第066章 晉軍後勤第211章 掌控四鎮(九)第115章 王笉問計第215章 北都風雲(二)第104章 如何是好第169章 洺州刺史(五)第214章 秦王之尊(四)第206章 淮揚風雲(四)唐代藩鎮供軍案例解析——以《夏侯昇墓誌》爲中心第111章 擴軍飛騰第209章 出鎮河中(三)第047章 白衣郎君第212章 秦王變法(一)第216章 再續盛唐(四)第010章 運械前線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八)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四)第112章 可託百年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六)第005章 今非昔比第184章 盈香妙坊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七)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三)第207章 邢洺之亂(八)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一)第047章 白衣郎君第212章 秦王變法(九)第119章 兵從敵來第057章 河東派系(上)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六)第188章 金珠何來第024章 馮霸之死第214章 秦王之尊(一)第211章 掌控四鎮(六)第132章 分析用人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三)
第208章 再定關中(二)第216章 再續盛唐(六)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九)第178章 意外任務第116章 兄弟情誼第081章 潛龍勿用第059章 詩激克用第039章 女兒心思第011章 河邊安扎第213章 王業之基(五)第215章 北都風雲(九)第073章 翊麾校尉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四)第176章 洺州密會第213章 王業之基(五)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第210章 力挽天傾(三)第147章 下知千年第208章 再定關中(三)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四)第215章 北都風雲(四)第211章 掌控四鎮(九)第095章 神木之戰(中)第209章 出鎮河中(十四)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五)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四)第215章 北都風雲(十二)第216章 再續盛唐(六)第079章 隨軍北伐第056章 英傑滿堂第144章 李曜舉賢(中)第175章 規劃未來(補全)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六)第108章 預備班師第050章 割發斷恩第206章 淮揚風雲(五)第209章 出鎮河中(九)第062章 故人來兮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五)第214章 秦王之尊(九)第208章 再定關中(十一)第203章 汴梁舊事第213章 王業之基(十四)第170章 安民置軍第210章 力挽天傾(十五)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九)第216章 再續盛唐(四)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一)第208章 再定關中(六)第010章 運械前線第214章 秦王之尊(五)第086章 唯君唯民第171章 虛驚一場第164章 接連失利(六)第164章 接連失利(六)第211章 掌控四鎮(七)第087章 拓跋增兵第199章 初見敬翔第113章 蓋寓之勸第075章 此媒難說第068章 孫揆來也!第071章 互相牽制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四)第066章 晉軍後勤第211章 掌控四鎮(九)第115章 王笉問計第215章 北都風雲(二)第104章 如何是好第169章 洺州刺史(五)第214章 秦王之尊(四)第206章 淮揚風雲(四)唐代藩鎮供軍案例解析——以《夏侯昇墓誌》爲中心第111章 擴軍飛騰第209章 出鎮河中(三)第047章 白衣郎君第212章 秦王變法(一)第216章 再續盛唐(四)第010章 運械前線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八)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四)第112章 可託百年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六)第005章 今非昔比第184章 盈香妙坊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七)第209章 出鎮河中(廿三)第207章 邢洺之亂(八)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一)第214章 秦王之尊(一)第047章 白衣郎君第212章 秦王變法(九)第119章 兵從敵來第057章 河東派系(上)第210章 力挽天傾(叄六)第188章 金珠何來第024章 馮霸之死第214章 秦王之尊(一)第211章 掌控四鎮(六)第132章 分析用人第214章 秦王之尊(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