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兩位侍郎

承天門與大明門中間的御街兩旁,分別安置朝廷文武衙門。御街以西主要是五軍都督府與錦衣衛衙門,太常寺與通政司也在這邊;御街以東則是宗人府和五部(刑部與都察院、大理寺這三法司單獨開列,位於皇城西南的阜財坊),以及翰林院、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等。

通常來說,除了翰林院是個例外,這些衙門是越靠近御街則越尊貴,或者說地位越顯赫。

戶部衙門就體現了它的尊貴與顯赫——正臨御街,且面積居御街東側文官衙門之首。在戶部衙門以北的是吏部,吏部再北則是宗人府。

這樣的設置明顯是有象徵意義的:由於宗人府管理宗親事務,故朱元璋定宗人府爲天下首衙,所以它不僅放在文官一側,而且最爲靠近皇宮,與它對應的武臣衙門是中軍都督府。

宗人府以下便是吏部,再次便輪到戶部了。不過吏部雖然尊貴,但和宗人府一樣,佔地面積倒是不大,這兩個衙門加在一起甚至都還比戶部略小一點,由此可見戶部衙門的規模何等驚人。

從今日起,高務實便是這六部最大衙門戶部站在正中心位置的堂上官了。

古往今來任何衙門或單位的一把手履新都不是小事,即便朱元璋設立了一大堆針對文官的規矩,但只要他一死,這些死規矩自然也攔不住活着的官員們。

大明朝廷雖然規矩一大堆,理論上也不準在堂上官履新時大操大辦,可是有些程序其實真的是有需要的,比如一場“見面會”就完全有必要。

面對明顯“大掃除”之後乾乾淨淨的戶部衙門,以及滿院的官員僚屬,高務實當然也要發表一番領導講話。

不過他沒有喊什麼大口號,只是提了一個工作目標,就是確保朝廷開藩禁的這三年裡,戶部能夠全力保障朝廷財政狀況良好,儘量消除如此次西北之亂爆發的前因——前因就是削減軍餉嘛,這個大夥兒早就知道了。

這個目標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但大家還算能夠接受和理解。本來嘛,現在朝廷對戶部的要求差不多也就是這樣,畢竟再來一次西北之亂的話,受牽連的人可能就不是前一次那麼少了。

這一次西北之亂多虧了高務實平定得快,雖然當時震動很大,但戰功也足,把很多事情給掩蓋了下來,否則大夥兒都不好收場。

你看,真要追究責任的話,地方上出了這麼大的亂子,樑問孟這個巡撫豈止是革職?而小亂釀成大亂,郜光先還能混個冠帶閒住?

別說他們兩了,連巡按只怕都跑不掉。至於地方上那些布政司、按察司等的官員,每一個都能找到辦事不力的責任,跟着被牽連。

而這件事真的只是地方上的問題嗎?那可不是,你兵部沒有責任?戶部沒有責任?甚至連吏部都有責任啊!

兵部早前爲什麼同意了這個幅度的軍餉削減啊?你們的計算是不是失誤了,高估了地方上的“抗壓能力”?

戶部爲什麼拿不出更多的錢糧來,以至於只能把壓力轉給地方?你們戶部的工作是不是不夠“卓有成效”啊?

還有吏部,你們吏部選官怎麼回事?樑問孟嚴苛,郜光先懦弱,你們怎麼挑的地方主官?西北那種地方適合這樣的官員來主政一方嗎?

以上這些,別管有道理沒道理,真要計較的起來,都可以拿出來問責。甚至如果“不畏天顏”,連皇帝都能攀扯進去——削軍餉這事說到底是你皇帝批准啊,你堂堂天子就不能負個領導責任了?

當然,一般來說大家還是有默契的,通常不會扯上皇帝陛下。不過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只是說這問題一旦牽連大了就有可能失控。

如今西北之亂雖然已經基本告定,不過前事不忘後事師,西北能因爲軍餉不足鬧出亂子,其他地方就一定能萬無一失了嗎?誰也不敢打這個包票,所以目前戶部的壓力是很大的,必須想方設法搞錢來消除這些隱患。

沈鯉調任左都御史雖然不是降職,但大家幾乎都能猜到背後的隱情——肯定是因爲理財不利才被調職的嘛,要不然爲什麼現在換來的人是高務實這個點金聖手?據說前次閣議,讓高務實來做大司農甚至是聖上親自提出的,這意圖還不明顯麼?

因此,大夥對於高務實今天簡單的講話還是比較理解的,並不認爲他有恃寵而驕故意要給大夥兒一個下馬威的意思。

當然,戶部本來就是實學派的勢力範圍,高務實也的確犯不着這樣做。

見面會人太多,好幾十號人,高務實當然也沒法說得太具體,何況按照他的習慣,也不會在沒有摸清戶部底細的情況下就開展什麼大的行動,那不是個好領導該有的習慣。

後世有個諷刺的說法專門用來形容這種領導,叫做“一拍腦袋,有了;一拍胸脯,幹了;一拍大腿,壞了;一拍屁股,走了。”高務實過去雖然只是個基層幹部,但對此還是引以爲戒的。

開完大會開小會,例行慣例。見面會開完,就該戶部三位堂上官來個高層會議了,大抵相當於後世地方上的書記碰頭會。正所謂人多的會議不重要,重要的會議人不多,這也算是古往今來的固有特色。

戶部不像兵部,沒有四侍郎制,只有左右兩位侍郎,分別是左侍郎程文、右侍郎胡執禮。

程文是嘉靖四十四年的金榜,那一年主考官就是高拱,而高拱是曾經親自教導高務實讀書的,因此程文雖然大了高務實二十多歲,但在正式場合經常稱呼高務實爲“世兄”,而高務實也以“師兄”稱之。

他們兩人認識很早,昔日高拱起復回京,高務實隨同而來,不久便認識了程文,當時程文是吏科給事中。後來高務實做了觀政,第一次代表太子出使大同時,程文便是正使,兩人的交情可謂極好。

後來程文歷經多職,在此前高務實回京的那次重陽大會討論道統問題時,程文便已經是戶部左侍郎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程文算是戶部的地主。而他之所以能出任如此要職,一來在於戶部是實學派的基本盤之一,需要有“看家大將”鎮守;二來也說明他的能力還是不錯的——畢竟尚書調任有時候政治因素更大於其他,而左侍郎則是“常務副”,很多時候要在實際上“主持全面工作”。

雖說沈鯉算是因爲工作不力而被調職的,但這事其實怪不到程文頭上,畢竟他不是主政者,有很多事只能跟着沈鯉的腳步走。沈鯉一旦拿不出魄力,程文也不好強出頭——官場上有時候就是這樣,你要是表現得比一把手還厲害,偏偏自己已經是二把手了,那這一把手會怎麼看你?所以程文只能老老實實跟着沈鯉的指揮棒辦事。

因爲程文和高務實的關係親密,所以這些情況高務實是知道的,但當時高務實也沒什麼好法子。

畢竟沈鯉不是許國,高務實可以和許國悄悄爭一爭實學派的黨魁究竟是誰,但卻不好對沈鯉這麼做。

如果他給予程文全力支持,讓程文自己搞自己的一套,那麼一方面是沈鯉的局面會很尷尬,另一方面外界看了也會笑話實學派內部傾軋,甚至因此生出別的事端來,豈非大大的不美?

現在高務實自己做了戶部尚書,這種情況就顯然可以得到改善了,他也相信憑自己和程文的關係,程文是能夠全力支持自己的工作的。

至於胡執禮,他的資歷就更老了,不僅歷任多職,而且算是一位“老戶部”。

胡執禮字汝立,號雅齋,其人爲永昌人但祖籍在蘭州,是從其父開始隸籍永昌。

胡執禮九歲時就已經聰慧出衆,備受時人讚賞,稱爲神童(明朝果然盛產神童);十一歲補博士弟子員;十七歲中舉人;二十一歲中嘉靖三十八年已未科進士,進入官場。

前文曾說過,有明一朝的進士大多是三十多歲取得,像胡執禮這種二十啷噹就考中進士的,基本都會被重點培養。但是很可惜,胡執禮雖然考中進士,但他當時的名次卻不太靠前——他的同科現在有人做到閣老,就是吳兌,其爲二甲“賜進士出身”。而胡執禮不僅名列三甲,甚至還是三甲第七十九名。

這個名次顯然也就與翰林院無緣了,於是胡執禮被任命爲保寧府推官。

推官是各府衙掌理刑獄的官,相當於後世的地方中級法院院長,在明代還兼有審計的職能,爲正七品。時任知府羅廷紳視其稚氣未脫,便有些輕視怠慢。

當時胡執禮來到他府上,羅府君卻不動聲色,彷彿自言自語地道:“如此年輕就中得進士,又擢我保寧府推官,想必是朝中有靠山吧?”

胡執禮答道:“如今朝廷大臣,大半江南中原名人,我輩祖籍甘肅,學生即使想攀附也不知能找何人!”

羅府君又笑道:“當今世風日下,有道是有錢能使鬼推磨。”

胡執禮正言對答:“府君此言差矣。一則學生家境貧寒,無錢賄及朝臣;二則自幼受父母教誨,師尊明訓,行賄乃爲不義之舉。大人若視學生年幼,可還曾記否秦之甘羅、西漢去病、東吳周瑜?他們年未及冠,即成大用。學生自愧不才,二十有餘,尚才涉事,今又被大人譏笑,實在羞愧。”

羅廷紳聽說他家境貧寒,略有尷尬,笑道:“如此說來,老夫年過半百,也才作個知府,更是無地自容了。”

這個保寧府可以稍稍介紹一下,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至民國元年,閬中作爲保寧府治長達六百三十六年之久。明朝時,川北分守道、川北分巡道、川北兵備道均治閬中。

川北道又轄保寧府、順慶府、龍安府和潼川州共三十一州縣,其中保寧府轄二州八縣(即:劍州、巴州;閬中、蒼溪、南部、廣元、昭化、梓潼、通江、南江諸縣),在清末曾廣泛流傳在地方的川劇中,有句唱腔後又演變爲俗言便是“官司打到保寧府也不怕”,足見其當時在川內的地位及影響。

胡執禮走馬上任伊始,不顧鞍馬勞頓,便將府轄二州八縣歷年舊案一一翻檢。三日後,他帶着全部舊案文牘一百餘件去拜見知府,羅廷紳大爲疑惑:“難道這麼神速就閱完了全部卷宗?”

胡執禮答道:“府君如有不信,可隨意抽查。”

羅府君還真不信,於是隨便翻了幾卷,便問胡執禮:“看完卷後,有何想法?”

胡執禮答:“有三十六卷,判決有誤,須重新審理。尤以劍州趙廷強姦民女、逼死人命一案,是非顛倒、黑白不分。此案若不糾正就難以伸張我大明王法。”

這位知府羅廷紳系陝西淳化人氏,於嘉靖二十五年中舉後,宦海沉浮,好不容易熬到五十出頭,於一五五三年才由主事官升至保寧知府,平常除用心於迎來送往的官場應酬外,更多的熱衷於雀麻牌和金石、文物(平生所著《小山志》也在日後失傳)。

他對於政務擅於敷衍、推諉、阿諛,日子也算混得四平八穩。想不到如今遇上個初生牛犢,既不諳事理,又不通人情,還執意較真,並揚言要扶正祛邪、除暴安良。更要命的是他所提到這趙廷,乃是時任兵部侍郎趙炳然的公子。

羅府君本想從中作鯁阻繞,卻被“胡書呆子”不軟不硬頂了回去,只好藉故身體不適,需調理一些日子而予迴避。

其實,趙廷系何人,胡執禮完全知道,但他更清楚趙炳然是一位武能治國、文能安邦的當朝重臣,曾平定雲南邊境叛亂,率騎入大漠立過戰功。

此公巡按江浙時又協助副總兵戚繼光抗擊倭寇,戰功卓著,口碑甚佳。先後任順天府巡按御史、江西監察御史、宣化大同總督等,多次受到皇上獎賜的白金、彩帛。

胡執禮暗自思忖:趙炳然爲官清正、愛民如子、蜚聲朝野,絕不會姑息其子敗壞朝綱、損其名節。於是,胡親自重審該案,當所有證人、證物俱在時,飛揚跋扈的趙廷還想百般抵賴,但已沒有了往日的囂張氣焰。

胡執禮又擔心此案會株連到趙炳然,遂決定將案卷送往刑部後,再到兵部面見趙炳然予以說明,以免佞臣伺隙攻擊。

正欲起身,時任四川巡撫張時又親臨到保寧府,聲色俱厲地斥責胡執禮:“趙廷一案已結,且報刑部批示,今何以又作折騰?”

胡執禮回答道:“案雖已結,但審之不公,而今重審,正是爲正國法、雪民冤,有何不可?”

張時說道:“重審此案,到底受何人指使?”

胡執禮答道:“全是下官的主意。”

張時便冷笑着道:“你違抗刑部批示,擅自重審舊案,該當何罪?”

胡執禮道:“除暴安良,爲民雪冤,乃我大明王法之宗旨,況刑律一百二十條中有‘審冤案,先不經刑部’之定法,撫臺該不會忘記吧?”張一時語塞,無言以對。

隨後胡執禮抓緊備好呈報文書,晝夜兼程趕往京城,及時與刑部尚書鄭曉交換了意見,並反覆強調“趙廷逼死人命,當問斬刑。況此人一貫作惡鄉里,魚肉百姓,實屬惡貫滿盈,不殺不足以告慰冤魂和平息民慣”。

當他又到兵部拜見趙炳然並將實情相告後,這位少司馬沉默良久,忽然哽咽道:“都怪老夫教子無方。孽子犯罪,按王法處置,決不姑息縱容……”。後又寫了親筆信,讓胡轉交張時——這位昔日受趙炳然舉薦到四川任巡撫的舊友。

張時閱罷信函,只好同意將事先已帶走的趙廷押解到保寧府,當年秋天便問斬於劍州。羅廷紳見胡執禮如此厲害,心中畏懼,乾脆決定“送瘟神”,便主動向朝廷舉薦,不久胡被提升爲刑部主事。

胡執禮進京之後,曾先後擔任過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文選郎中、通政司右通政提督謄黃、太僕侍卿、光祿侍卿、太常侍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戶部左侍郎兼南京戶部右侍郎等職,直到又從南京調回北京,遂爲今日的戶部右侍郎。

以上二人,便是高務實在戶部的左膀右臂了。

----------

感謝書友“曹面子”、“系統崩潰”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135章 爲汝契兄清理門戶第010章 內閣局勢將變(4更破萬)第028章 朕倒要聽聽你的高論第168章 戰象VS大炮第120章 初戰告捷(上)第167章 定策(二合一)第148章 降明總好過降黎第068章 隆慶託孤(五)第135章 蟻穴第244章 千帆覆海(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八)第120章 己卯鄉試(上)第123章 準備回京(中)第086章 蛇打七寸(上)第141章 誰的雷霆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上)4更破萬第103章 紈絝之王(下)第050章 皇帝暈倒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下)第094章 無間道第068章 隆慶託孤(四)第129章 回鄉之前(上)第037章 別院隱富(下)第195章 誰在未雨綢繆第100章 別有所圖第060章 張馮靠攏(上)第065章 派系之爭(下)第011章 材料價格(上)第118章 太子出閣(上)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五)第064章 同眠水底墓?第088章 安南人第173章 將計就計(上)第071章 火藥遭掠案第160章 會試發榜第150章 部堂拜訪第065章 派系之爭(上)第058章 實者虛之第113章 高戚之會(三)第067章 決戰沙城(三)第156章 侯小哥兒第011章 大閱很難啊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上)第122章 朝爭之第一次立儲風波第125章 又見故人第143章 海商都不簡單啊第106章 臣以爲當殺第004章 朕想明白了(4更破萬)第004章 就仰仗高修撰了(第4更)第062章 猶豫難決(上)第075章 追擊第009章 安陽之行(八)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第128章 務實制義(下)第173章 將計就計(中)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108章 隱情(下)第145章 《取用疏》第102章 新的目標[第4更!]第149章 朕知道了第138章 深宮私語第098章 權如內相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109章 公侯滿堂(上)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061章 戚繼光車營第128章 務實制義(上)第068章 隆慶託孤(五)第225章 三策(中)第281章 吃南掌,望暹羅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二)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下)第034章 劉顯述冤(下)第095章 破虜(上)第048章 病起蠱毒第285章 兩個女人的戰爭第109章 公侯滿堂(上)第101章 京華基建第068章 輿論造勢(上)第024章 俺答死,戰爭近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119章 遠慮,近憂第275章 勃固會戰(下)第113章 駙馬咳血第122章 蒙疆風雲(三)第272章 孝陵衛司香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二)第212章 誤解第116章 進軍瓷器第243章 大炮,艦隊,棱堡第092章 流彈兇猛(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二)第046章 思播田楊,兩廣岑黃第120章 指點還是暗示第051章 賊酋叩首(下)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114章 獨家代理(下)
第135章 爲汝契兄清理門戶第010章 內閣局勢將變(4更破萬)第028章 朕倒要聽聽你的高論第168章 戰象VS大炮第120章 初戰告捷(上)第167章 定策(二合一)第148章 降明總好過降黎第068章 隆慶託孤(五)第135章 蟻穴第244章 千帆覆海(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八)第120章 己卯鄉試(上)第123章 準備回京(中)第086章 蛇打七寸(上)第141章 誰的雷霆第104章 廣西發展大計(上)4更破萬第103章 紈絝之王(下)第050章 皇帝暈倒第046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下)第094章 無間道第068章 隆慶託孤(四)第129章 回鄉之前(上)第037章 別院隱富(下)第195章 誰在未雨綢繆第100章 別有所圖第060章 張馮靠攏(上)第065章 派系之爭(下)第011章 材料價格(上)第118章 太子出閣(上)第110章 財帛動人(上)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五)第064章 同眠水底墓?第088章 安南人第173章 將計就計(上)第071章 火藥遭掠案第160章 會試發榜第150章 部堂拜訪第065章 派系之爭(上)第058章 實者虛之第113章 高戚之會(三)第067章 決戰沙城(三)第156章 侯小哥兒第011章 大閱很難啊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上)第122章 朝爭之第一次立儲風波第125章 又見故人第143章 海商都不簡單啊第106章 臣以爲當殺第004章 朕想明白了(4更破萬)第004章 就仰仗高修撰了(第4更)第062章 猶豫難決(上)第075章 追擊第009章 安陽之行(八)第049章 殷去郭來(上)第128章 務實制義(下)第173章 將計就計(中)第012章 母子談商(上)第108章 隱情(下)第145章 《取用疏》第102章 新的目標[第4更!]第149章 朕知道了第138章 深宮私語第098章 權如內相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109章 公侯滿堂(上)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061章 戚繼光車營第128章 務實制義(上)第068章 隆慶託孤(五)第225章 三策(中)第281章 吃南掌,望暹羅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二)第068章 萬曆一式威天下(下)第034章 劉顯述冤(下)第095章 破虜(上)第048章 病起蠱毒第285章 兩個女人的戰爭第109章 公侯滿堂(上)第101章 京華基建第068章 輿論造勢(上)第024章 俺答死,戰爭近第025章 要不你去?第119章 遠慮,近憂第275章 勃固會戰(下)第113章 駙馬咳血第122章 蒙疆風雲(三)第272章 孝陵衛司香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二)第212章 誤解第116章 進軍瓷器第243章 大炮,艦隊,棱堡第092章 流彈兇猛(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二)第046章 思播田楊,兩廣岑黃第120章 指點還是暗示第051章 賊酋叩首(下)第096章 興趣培養(下)第114章 獨家代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