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九 科舉與文化

朱由校看到了內閣會議的記錄後笑了笑,孫承宗的表現讓他很是滿意,他已經看明白了民衆的心理,知道用什麼方法才能讓民衆接受好的政策,已經成爲了一個務實的官員了。

而象楊漣,左光斗等原來的東林人,也慢慢地蛻去了東林人一貫以來那種好虛言,輕事實的風格,都成了能夠獨當一面的得力官員。在原來的歷史上,這兩人都已經死在獄中,現在卻貴爲一部尚書,爲了大明的農業和水利事業盡心盡力,得到了大臣和百姓的一致好評。

由此可見,皇帝的喜好是很容易讓官員們知悉的,而且對於整個官場有着指導性的作用。象嘉靖帝迷信道教,便有青詞宰相嚴嵩的受重用,大臣們都來寫青詞。現在朱由校想要辦實事的官員,那麼官員們搖身一變,便很容易從平日的激昂時事變得務實有爲。所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而上樑不正下樑歪更是說出了事情的本質。

大明的官員數目正在迅速增加,吏員學堂和會計學堂的學生們進入了各級官衙進行實習後,表現優秀的被迅速地提拔到鐵路部,農業部,水利部,稅務署,銀行等新興部門中。當然這是遠遠不夠的,京師大學堂又新添加了一個管理學院,專門培養初級官吏。

而科舉還是在正常舉行,只是參加的人數在大幅度地減少。一年幾百個的進士名額對於幾萬甚至十幾萬的舉子來說比例確實太少,何況學堂出來後一樣可以做官,象吏員學堂第一期的學員最高的已經是四品官了,這可是算高級官員了,這升遷速度便是科舉的一甲也是不一定能夠達到的。

當然,科舉的形式也進行了改革,以前考的是八股文,重對仗,行文格式極其重要,而現在的科舉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便是算學,一部分便是策論。算學是做不了假的,而且答案唯一,也防止有徇私舞弊的情況出現,佔了一半分數。策論一般是針對某一具體事物的論述,要求言之有物,空話大話是得不了高分的。

算學必須得到三十分或者以上(總分五十分),纔會看他的策論。而策論的閱卷是採用的一初閱,二重閱,三抽閱的形式,一經發現有徇私舞弊的情況,考官剝奪官職,其家產充公,永遠不準再進入官場。考生則永遠失去考試資格,並要在勞動營中改造三年。

每次鄉試的試卷由教育部組織當地的學堂教師出題,閱卷。而會試則是由皇帝親自出題,一直到考試前天晚上皇帝纔將題目擬好,然後由書記官抄錄好後,第二天在考場裡面公佈。這樣就大大減少了題目泄露的可能性,保證考試成績的相對真實。

殿試則是一篇策論,由皇帝當場出題,一般都是對當前大明國的形勢的看法,屬於開放型的題目。貢士們當場作答,由內閣閣員當場閱卷,皇帝審閱,然後評定名次。

雖然參加進士考試的人少了,但其實能夠在千軍萬馬中殺進殿試的都是極爲聰明之輩,所以朱由校對他們還是抱有極大的希望的,而且從中也挑選出了一些很不錯的人才,放在各級官府中先歷練,等待他們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而各藩屬國的學生對於學堂的興趣缺缺,卻對科舉考試情有獨鍾。特別是南越,在天啓十一年的科舉中有一名南越學子高中了榜眼,而大明將這個南越榜眼直接任命爲廣西道御史,並且賞賜給其家人大量的銀錢和物品,一時震驚了整個南越。很快在南越掀起了一場學習的熱潮,南越當地的漢文書籍銷售一空,倒是讓賣書的商人很是賺了一筆。

朱由校認爲科舉還是有很大的作用的,特別是在傳播華夏文化方面,現在的南越,新洲,渤泥的漢化教育進行的極爲順利,在當地漢語已經成爲一種高貴的語言,而本地語言被壓制得很厲害。而日本和朝鮮兩地本來就是大量使用漢字的地區,現在則是漢字的地位進一步提高。特別是朝鮮,原本只是在高層中使用漢語和漢字(下層人基本不識字),現在也隨着勞務輸出的進行,大明與朝鮮的交流更加頻繁,使得大量的下層民衆也開始認可漢語,以講漢語爲榮,朝鮮本身的諺文倒成爲了身份低下的象徵。

對於這種情況,大明的君臣是喜聞樂見的。特別是以孫承宗爲首的一羣官員,總認爲只有漢字纔是最美麗的文字,漢語是最美麗的語言,讓所有的藩屬國子民都講漢話,寫漢字是每個儒家弟子努力的目標。而他的忠實擁躉,教育部長楊鶴安排了大量的學子,遠赴大明各藩屬國,進行漢語教育。

而爲了在大多數人都不識字的藩屬國中傳播漢語和漢字,經過朱由校的批准,由楊鶴牽頭,組織翰林院的學士進行了漢字簡化的工作。漢字簡化本身是一個自漢字誕生以來便在進行的過程,在南北朝時第一次出現了簡體字這個名稱,又稱破體字,俗體字等。只是一直沒有得到官方的承認。

楊鶴他們先蒐集了自宋元以來常用的一些簡化字,製成了《常用簡體字表》。選字時有三條原則:以述而不作之原則;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採用;原字筆畫甚簡者,不再求簡。

《常用簡體字表》首先應用到藩屬國內,結果反映非常好,大家一直詬病的字難寫在這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報經皇帝批准後,在天啓十年時,開始在國內學堂中推行。

楊鶴在給皇帝的奏摺中得意洋洋地指出,按現在的發展趨勢,南越的喃文,朝鮮的諺文應該在不到五十年的時間內完全消失,而呂宋,渤泥,緬甸,暹羅大多沒有文字,只有語言,正適合漢字的進入。可以期望,百年之內,這些藩屬國與國內無異也。

第七十一章談判(二)第一百零四章談判第八十三章 兵圍遼陽第七十三章廉政公署第一擊(二)第八十一章 盧象升第一百二十七章 圍城第三百二十七章 朝會第六十五章辦工廠第九十九章 遼東策略第一百九十四章 糧食儲存署第四章 上天示警第兩百零三章 收復河套(八)第四十八章蘇州抗稅(四)第五十三章 東林分裂第兩百九十四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九十八章 收復河套(三)第一百二十五章 新安堡之戰第二十七章 初到遼東第三十章開平煤礦第十九章 皇后病重第一百四十八章 菸草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戰第一百八十三章 查稅(九)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要開啓民智第十四章 丁憂與奪情第一百八十八章 用紅薯餵豬第一百一十二章 西苑遇刺第四十八章李延庚第一百三十一章 誓殺皇太極第一百零四章 糧食方面的新問題第一百三十二章 炸藥包第六十章四面困遼東之蒙古第五十六章 天不生夫子,萬古長如夜第三十章 兵器局的講話第三百零三章 甘肅鎮第一百二十二章 《婦女兒童保護法》第四十六章計劃有變,要守海州第二十二章 登基第兩百六十五章 牧羊行動之外喀爾喀第六十三章一封信第八十六章太子第兩百五十一章 武裝到牙齒的僱傭軍第一百四十六章 湯九州第兩百零九章 收復河套(十四)第一百五十五章 呂宋和蝦夷第二章 減租第七十二章談判(三)第七十九章濟州島第一百五十六章 蝦夷島可以成爲農業基地?第一百五十八章 溯游而上第十四章 傳教士(二)第五十六章建奴來援第一百二十章 安定宮內第一百一十章簽訂和約第五章 坐着上朝(謝謝第一盟主朕躬欽處軍國事,特意爲盟主加更!)第五十二章盧象升的應對第一百一十章簽訂和約第兩百八十八章 底定中南半島第二十五章 東江清兵第兩百六十五章 牧羊行動之外喀爾喀第七十六章 糧食問題第三十五 戶部尚書第一百六十九章 皇家科學基金會第十一章 十三山第兩百二十二章 私有財產保護法(下)第九十四章 老奴之死第二十三章 京營現狀第兩百零一章 收復河套(六)第三十九章 交稅光榮第十二章 挑選軍官第一百三十六章 皇太極的京師行第二十九章 鉛筆第一百三十八章 算舊賬的來了第兩百一十三章 收復河套(十八)第兩百零二章 收復河套(七)第九章 順天府減租第一百二十四章 無條件投降第兩百零六章 收復河套(十一)第十八章 冶煉鋼鐵第十章袁崇煥的旅程(爲感謝朕躬欽處軍國事加更,一併謝謝各位親的支持!)第兩百六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十三章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第七十五章 安南(十)第七十二章 安南(七)第十三章 傳教士(一)第十四章第一個新年第兩百九十八章 紙幣發行第一百八十四章 查稅(十)第八十五 另一個屠夫的產生第三百二十五章 臣等拜服第二十七章 初到遼東第一百六十二章 聽證會第二十章 大喪事第兩百八十三章 東枝第兩百七十六章 金洲和渤泥第一百五十六章 蝦夷島可以成爲農業基地?第兩百三十五章 太子上學(八)第一百三十一章 誓殺皇太極第三百六十二章 歐洲方略第一百五十七章 蝦夷和苦夷
第七十一章談判(二)第一百零四章談判第八十三章 兵圍遼陽第七十三章廉政公署第一擊(二)第八十一章 盧象升第一百二十七章 圍城第三百二十七章 朝會第六十五章辦工廠第九十九章 遼東策略第一百九十四章 糧食儲存署第四章 上天示警第兩百零三章 收復河套(八)第四十八章蘇州抗稅(四)第五十三章 東林分裂第兩百九十四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九十八章 收復河套(三)第一百二十五章 新安堡之戰第二十七章 初到遼東第三十章開平煤礦第十九章 皇后病重第一百四十八章 菸草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戰第一百八十三章 查稅(九)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要開啓民智第十四章 丁憂與奪情第一百八十八章 用紅薯餵豬第一百一十二章 西苑遇刺第四十八章李延庚第一百三十一章 誓殺皇太極第一百零四章 糧食方面的新問題第一百三十二章 炸藥包第六十章四面困遼東之蒙古第五十六章 天不生夫子,萬古長如夜第三十章 兵器局的講話第三百零三章 甘肅鎮第一百二十二章 《婦女兒童保護法》第四十六章計劃有變,要守海州第二十二章 登基第兩百六十五章 牧羊行動之外喀爾喀第六十三章一封信第八十六章太子第兩百五十一章 武裝到牙齒的僱傭軍第一百四十六章 湯九州第兩百零九章 收復河套(十四)第一百五十五章 呂宋和蝦夷第二章 減租第七十二章談判(三)第七十九章濟州島第一百五十六章 蝦夷島可以成爲農業基地?第一百五十八章 溯游而上第十四章 傳教士(二)第五十六章建奴來援第一百二十章 安定宮內第一百一十章簽訂和約第五章 坐着上朝(謝謝第一盟主朕躬欽處軍國事,特意爲盟主加更!)第五十二章盧象升的應對第一百一十章簽訂和約第兩百八十八章 底定中南半島第二十五章 東江清兵第兩百六十五章 牧羊行動之外喀爾喀第七十六章 糧食問題第三十五 戶部尚書第一百六十九章 皇家科學基金會第十一章 十三山第兩百二十二章 私有財產保護法(下)第九十四章 老奴之死第二十三章 京營現狀第兩百零一章 收復河套(六)第三十九章 交稅光榮第十二章 挑選軍官第一百三十六章 皇太極的京師行第二十九章 鉛筆第一百三十八章 算舊賬的來了第兩百一十三章 收復河套(十八)第兩百零二章 收復河套(七)第九章 順天府減租第一百二十四章 無條件投降第兩百零六章 收復河套(十一)第十八章 冶煉鋼鐵第十章袁崇煥的旅程(爲感謝朕躬欽處軍國事加更,一併謝謝各位親的支持!)第兩百六十八章 傳國玉璽第十三章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第七十五章 安南(十)第七十二章 安南(七)第十三章 傳教士(一)第十四章第一個新年第兩百九十八章 紙幣發行第一百八十四章 查稅(十)第八十五 另一個屠夫的產生第三百二十五章 臣等拜服第二十七章 初到遼東第一百六十二章 聽證會第二十章 大喪事第兩百八十三章 東枝第兩百七十六章 金洲和渤泥第一百五十六章 蝦夷島可以成爲農業基地?第兩百三十五章 太子上學(八)第一百三十一章 誓殺皇太極第三百六十二章 歐洲方略第一百五十七章 蝦夷和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