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婚

於是到三月十三,朱由校就有了五十位嬪妃。這時候就進入了第七關選三,這時候劉昭妃就親自出馬了。她把這五十個嬪妃一個個召來,和她們交談,問一問家裡的情況呀,平時的愛好呀什麼的,還讓她們展示自己的才藝,主要是書算詩畫等方面,這個過程很漫長,客氏問朱由校現在要不要去看看,現在可只有五十個人了,而且個個都是精品喲。朱由校色心大動,哦,不是色心,是愛美之心大動,決定三月十四下朝後喬裝了去看看這五十位美女。

然而十四早上,遼東傳來的急報將他的愛美之心打落得一點不剩,努爾哈赤攻擊沈陽。朱由校沒有了看美女的興趣,吩咐客氏,密切注意不要讓張嫣落選,然後就急切地等待後續的遼東情報。

經過漫長的談話和才藝表演後,劉昭妃於四月初一終於選定淑女三位,河南祥符縣張氏、順天府大興縣王氏、南京鷹揚衛段氏。

客氏回報,整個過程中她和李選侍都沒有對劉昭妃說過任何有傾向性的話,全部是劉昭妃自己選的,這讓朱由校對自己的眼光和運氣又得瑟了一番。但是想到遼東,他就得瑟不了了,因爲瀋陽陷落了。

四月初二,劉昭妃將最後結果報告給皇帝,最後一關就要皇帝來定皇后了。朱由校想了一下,決定初三來召見這三位淑女。

本來還想和張嫣來些小情調,調戲一下這顆寶珠,但遼東的事讓他有些意興闌珊,但第二天見到三位淑女時,還是被眼前美色震驚了。

和張嫣已經一年多沒見面了,這小娘子長高了一點,以前只是覺得她美,那是整體感覺,現在仔細看來,可真是頎秀豐整,面如觀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櫻,鼻如懸膽,皓牙細潔。看得朱由校是心旌神馳。

不理她訝異的神情,看向段氏,段氏自然是長得極美的,而且她竟然還帶有幾絲英武之氣,至於王氏,則是典型的溫婉美人,朱由校心想,這三個不同風格的人卻都能長得這麼美,可見自然造化,果然神奇。

三女退出去後,他做出拿不定主意的樣子,問趙選侍:“不知娘娘覺得哪一位適合爲後呀?”

“啓稟陛下,臣妾覺得,張氏落落大方,有雍容華貴的氣度,適合爲後。”

“那好,傳旨,封張氏爲皇后,段氏爲純妃,王氏爲良妃。其餘給予賞賜,送還原籍。”

“陛下萬萬不可送還原籍呀,這五十位都應該是陛下的嬪妃呀。”趙選侍急忙阻止。

“可是先帝選太子妃時不是連選三時的美女都送還原籍的嗎?”他父親是太子時,選太子妃,最後選定三人,他父親選中了郭氏,另兩位沒有選爲太子妃的都給了賞賜後送還原籍了,這事他聽宮裡的老人說過。

“那是太子妃,陛下第一次選妃,當然要多選呀,要爲皇家子嗣考慮,民間也認爲多子才能多福呀。”

朱由校覺得自己到明朝來不是來當種馬的,所以覺得三個女人已經夠了。但是劉昭妃和趙選侍李選侍客氏這些人不這樣認爲呀,兩方相持不下,然後趙選侍就說要與外廷商量,這樣一商量連朱由校也知道會是什麼結果,於是妥協,除了這三個淑女外,其餘的都暫時充做宮女,等以後再冊封。

於是皇帝下旨,開封府祥符縣張氏爲皇后,其父張國紀爲鴻臚寺卿,其兄張誠爲錦衣衛千戶。

皇帝終於要大婚了。經過納采,問名,納吉,應徵,請期各項程序後,五月初二,終於到了最後一項親迎。雖然叫做親迎,但皇帝自然是不可能去親自迎新娘的,應該讓一位兒女雙全的大臣代爲迎親,這是難得的榮耀,朱由校選了徐光啓,把個徐光啓感動得熱淚盈眶。

這天下午,他帶着迎親隊伍來到了國丈府,這可不是沙家衚衕了,而是御賜的位於棋盤街的國丈府。進府後,錦衣衛轎伕把皇后的禮輿和龍亭擡到前院,換太監擡到後院的繡樓前,按欽天監太監規定的方位停放。新娘穿上皇后禮服,戴好鳳冠霞帔,接受皇后的金冊和金寶,然後回到繡樓等待吉時。

吉時一到,新娘登上禮輿,迎親隊伍浩浩蕩蕩地穿城進入承天門(後世的天安門),從午門正中的門洞進入紫禁城,到達乾清門。新娘則在導引下進入坤寧宮,在這裡,朱由校被包得象一個糉子一樣,懷着急迫的心情,象個木偶一樣跟着司禮做着各種動作,終於等到了司禮的送入洞房的聲音,不由得長出了一口氣。

洞房門上貼着大紅的喜字和對聯,牀上掛着百子帳,牀上鋪的是百子被,牀頭還懸掛大紅色繡着龍鳳雙喜的帳幔。入洞房後,先要祭拜天地和祖宗,然後行合巹禮,也就是喝交杯酒。

張嫣斟酒一杯,遞給朱由校,朱由校抿了一口,交給張嫣,張嫣一飲而盡。然後由朱由校斟一杯酒,交給張嫣,張嫣抿一口,還給朱由校,朱由校再一口喝乾。

喝了酒,讓朱由校心裡的火燒得更旺了。這時太監引着他出去,進了旁邊的暖閣,終於脫下了糉子吉服,換成了常服,朱由校要求先洗個澡,渾身清爽地進了坤寧宮。

張嫣也換成了常服,鵝黃色的襖裙,將她的身形襯托得更加誘人。朱由校急急地道:“皇后,我們就寢吧。”這時旁邊的宮女將太監趕了出去,然後又回來站在旁邊。朱由校道:“你們也出去吧。”一個宮女跪下來回道:“陛下,我們是伺候皇上和皇后的。”這是規矩,但朱由校並不知道,揮揮手道:“不用你們伺候,你們把東西放下都出去吧。”

第五十章 專利法頒佈第九十六章 樹倒猢猻散第七十七章 捕鯨第六十九章 安南(四)第六十八章商量對策第十九章 皇后病重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龍的決定第四十七章蘇州抗稅(三)第兩百六十三章,牧羊行動前奏第七章 農業合作社的資金來源第兩百二十五章 《兒童保護法》(上)第七十八章海軍都督第五十七章海州撤退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國有必伸之理第八十二章若非同道,即爲仇敵第四十九章 印刷機第六十四章 顏思齊第二章 搶功第兩百四十章 近攻第四十章 廉政公署第一百一十三章新州府第一百五十五章 向五鬼宣戰第九章佈局海上第三百三十九章 驛站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鍋端第兩百二十四章 倭國的勞工輸入第七十一章再見故人(爲第一堂主“朕躬欽處軍國事”加更)第一百零八章 論孝第三十七章 楊三的遭遇第一百九十三章 當官不如爲娼,爲娼不如從良第兩百五十七章 修鐵路的鋼也有了第三十七章 請陛下重收礦稅(慶祝第一舵主“朕躬欽處軍國事”誕生)第五十章 機器的用途第一百二十七章 圍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皇家科學基金會第一百二十一章 覺華島之戰(中)第四十九章近衛軍的初次失利第三百五十一章 教廷退讓第四十五章 《水滸傳》第兩百九十五章 送不出去的支票第六十五章辦工廠第一百一十八章 東林人不得報考大學堂第一百四十九章 黑峪第十九章 新兵的拉練第二十二章 大明週報第三十二章 研究院的學生們(一)第兩百五十九章 鐵路改變生活第一百四十六章 湯九州第八十七章 決定建奴命運之戰(一)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古成功在嘗試第一百六十二章 聽證會第四十八章 日月堂第六十三章一封信第兩百四十四章 開始談判第兩百四十五章 林丹汗的和平第一百四十六章 華人哭不如外族哭第兩百五十三章 鎮北城第八十四章遼東與西南第九十四章 老奴之死第九十二章協從軍第一百九十五章 小海第一百一十四章揚州地震第一百二十四章 皇太極的擔憂第兩百零九章 收復河套(十四)第兩百六十二章 追擊林丹汗第十七章 大婚第八十章 天啓二年的殿試第八章 進展第兩百三十八章 對蒙古的分化第三百六十三章 租界第兩百二十八章 太子上學(一)第五十六章建奴來援第兩百零九章 收復河套(十四)第兩百三十八章 對蒙古的分化第一百零三章 新的幣制第十七章 游擊戰第十二章 橡膠與大洋洲第兩百八十章 金字紅牌第兩百四十六章 僱傭軍第一百七十九章 查稅(五)第三百五十五章 鐵道連通兩洋第四章 上天示警第一百一十章 中體西用第七章 清京營第十一章 軍制第兩百零一章 收復河套(六)第六十一章抗金援蒙第八章 一邊倒的戰事第三百二十章 聯軍第兩百一十五章 大明路橋與水運第四十章 廉政公署第六十三章 耕者有其田的試點(一)第二十章 遼事第三百一十八章 白城會議第九十三章南蠻胴第五十七章海州撤退第一百四十章 在呂宋的新政體設想第兩百九十八章 紙幣發行第一百四十九章 蘇祿求援第二十五章 廷推與五年計劃
第五十章 專利法頒佈第九十六章 樹倒猢猻散第七十七章 捕鯨第六十九章 安南(四)第六十八章商量對策第十九章 皇后病重第一百二十九章 毛文龍的決定第四十七章蘇州抗稅(三)第兩百六十三章,牧羊行動前奏第七章 農業合作社的資金來源第兩百二十五章 《兒童保護法》(上)第七十八章海軍都督第五十七章海州撤退第一百五十六章 中國有必伸之理第八十二章若非同道,即爲仇敵第四十九章 印刷機第六十四章 顏思齊第二章 搶功第兩百四十章 近攻第四十章 廉政公署第一百一十三章新州府第一百五十五章 向五鬼宣戰第九章佈局海上第三百三十九章 驛站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鍋端第兩百二十四章 倭國的勞工輸入第七十一章再見故人(爲第一堂主“朕躬欽處軍國事”加更)第一百零八章 論孝第三十七章 楊三的遭遇第一百九十三章 當官不如爲娼,爲娼不如從良第兩百五十七章 修鐵路的鋼也有了第三十七章 請陛下重收礦稅(慶祝第一舵主“朕躬欽處軍國事”誕生)第五十章 機器的用途第一百二十七章 圍城第一百六十九章 皇家科學基金會第一百二十一章 覺華島之戰(中)第四十九章近衛軍的初次失利第三百五十一章 教廷退讓第四十五章 《水滸傳》第兩百九十五章 送不出去的支票第六十五章辦工廠第一百一十八章 東林人不得報考大學堂第一百四十九章 黑峪第十九章 新兵的拉練第二十二章 大明週報第三十二章 研究院的學生們(一)第兩百五十九章 鐵路改變生活第一百四十六章 湯九州第八十七章 決定建奴命運之戰(一)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古成功在嘗試第一百六十二章 聽證會第四十八章 日月堂第六十三章一封信第兩百四十四章 開始談判第兩百四十五章 林丹汗的和平第一百四十六章 華人哭不如外族哭第兩百五十三章 鎮北城第八十四章遼東與西南第九十四章 老奴之死第九十二章協從軍第一百九十五章 小海第一百一十四章揚州地震第一百二十四章 皇太極的擔憂第兩百零九章 收復河套(十四)第兩百六十二章 追擊林丹汗第十七章 大婚第八十章 天啓二年的殿試第八章 進展第兩百三十八章 對蒙古的分化第三百六十三章 租界第兩百二十八章 太子上學(一)第五十六章建奴來援第兩百零九章 收復河套(十四)第兩百三十八章 對蒙古的分化第一百零三章 新的幣制第十七章 游擊戰第十二章 橡膠與大洋洲第兩百八十章 金字紅牌第兩百四十六章 僱傭軍第一百七十九章 查稅(五)第三百五十五章 鐵道連通兩洋第四章 上天示警第一百一十章 中體西用第七章 清京營第十一章 軍制第兩百零一章 收復河套(六)第六十一章抗金援蒙第八章 一邊倒的戰事第三百二十章 聯軍第兩百一十五章 大明路橋與水運第四十章 廉政公署第六十三章 耕者有其田的試點(一)第二十章 遼事第三百一十八章 白城會議第九十三章南蠻胴第五十七章海州撤退第一百四十章 在呂宋的新政體設想第兩百九十八章 紙幣發行第一百四十九章 蘇祿求援第二十五章 廷推與五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