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節 李鴻章的後路

方山走後,李鴻章大發了一通脾氣,砸碎了滿屋子的名貴花瓶、推到了屏風。

但他冷靜下來後,立刻開始後怕。

大明對大清的兼併之心已經昭然若揭,這一點都不奇怪,奇怪的是他們這時候纔有了兼併之心,而不是十年前,不是二十年前就有。

李鴻章對比一下,大明擁兵數百萬,如果他們要北伐,誰能擋得住?

湘軍?

淮軍?

楚軍?

還是八旗綠營?

他甚至假定日本跟大清結盟,好似也打不過大明,至於洋人,有人會爲了大清跟大明數百萬雄獅開戰嗎?大明打法國的時候,沒見有人幫忙,大明打美國的時候,同樣沒見到有人幫忙,西方國家以利爲重,看不長遠,這是李鴻章的認識,所以他認爲沒人會幫大清的忙,就是英國也只是嘴上說的好聽,李鴻章是最不信任英國人的。

一旦大明北伐,奪取了天下,他李鴻章此時不配合的話,到時候哪怕他死了,他李家被滿門抄斬,他也無法接受。宗法制度下的家國天下觀,臣子對誰當皇帝不在乎,但最自己的宗族格外重視。

但李鴻章可做不到唯大明的命是從,想他堂堂的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要苟且於敵國,他就忍不下這口氣,所以才大發雷霆。何曾有人敢這麼威脅過他,朝堂上那麼多人詆譭他,也不敢威脅要殺他滿門。可是現在被威脅了,還是一個極有可能做到的人,大明國的皇帝。

他不敢忽視,連夜就去求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對李鴻章沒有好感,受翁同酥的影響,他一直都認爲李鴻章是一個奸臣,是站在慈禧一邊的後黨,跟翁同酥等站在他身邊的帝黨不同。

但是李鴻章的主見倒是挺附和光緒的胃口的,那就是主戰到底,調湘軍楚軍參戰,調八旗新軍參戰。

慈禧此時地位尷尬,面對着即將親政的皇帝,她用修建頤和園刁難,說修園子給自己養老,其實是想在觀望一段時間,她不放心自己交出權力後的政局。

所以她始終暗中支持李鴻章等主和派,之前的朝儀上,李鴻章等主和派明明都已經達成了跟日本和談的一致嗎,怎麼突然改觀要主戰了。

她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不敢輕易出口,以防禍從口出。

甲午戰爭其實也是慈禧和光緒權力鬥爭的關鍵一戰,此戰戰敗後,一方面黑鍋給李鴻章背了,一方面大大打擊了主戰的帝黨,給慈禧繼續掌權提供了理由。

之後光緒皇帝利用戊戌變法其實是殊死一搏,結果繼續被慈禧利用,徹底絞殺了帝黨,之後再也沒人反對她垂簾聽政,因爲兩次失敗,讓光緒的威望降到了谷地,滿朝文武都覺得這個皇帝靠不住。

現在李鴻章這個同盟突然反水,確實讓慈禧太后措手不及,所以她不表態,表示一切都由皇帝做主,說皇帝也長大了,她老了。

光緒一邊高興,只要李鴻章能幫他打贏這場仗,他就能親政了,所以暫時放下對李鴻章的厭惡,極力支持李鴻章的意見,至於資金方面,也全權交給李鴻章去借款,至於向誰借款,他問都沒有問。

取得皇帝的支持後,李鴻章的地位就穩定了,這場仗勝也好,敗也好,都有皇帝背鍋,他李鴻章一不得罪朝廷,二不得罪大明,他給自己找了一條穩固的後路。

於是滿清政府立刻就變得更加強硬,拒絕了英國的調停,決心死戰到底。在陝甘的楚軍,江南的湘軍,迅速調動起來,同時向北方調動。

此時反倒是日本慌張了,爲了打這一戰,日本積攢了三十年的國力,可日本太小了,人口三千來萬,常年擴軍備戰,民間窮困無比,民間窮困就沒有內部市場,全靠外國市場,可在國際上又沒有拿得出手的產品,唯一的生絲則要面對大明生絲的強烈競爭。

日本人的工資確實低廉,可也不可能太低,至少的能餬口,日本的糧食價格又不低,所以日本的生絲跟大明生絲相比,完全沒有競爭力。

比低端,兩廣的生絲標準是每年八造絲,日本搞了一些小創新,通過用皂莢給桑樹施肥的辦法,讓日本的桑樹在秋季還可以長樹葉,但也不可能比得上大明的桑樹幾乎是常綠的境況,日本桑蠶每年吐四造絲,大明是八造,這讓日本如何在低端競爭;比高端,日本的生絲再好,也拼不過江南的生絲,江南生絲的產量不足,但質量在哪裡,而且在全世界都富有名聲,即便是跟日本一樣的中低檔白絲,賣的比日本也更貴一些。

沒有生絲這個利器,日本的工業化水平甚至不如歷史上,歷史上他們還有三千家工廠,現在卻只有兩千家左右真正有競爭力的,也不過是三井家族的一些煤礦,但也只能內銷,出口受到山西和唐山、越南等煤礦的競爭,同樣沒什麼市場。

所以日本的財政,比歷史上更窘迫,歷史上他們還能有八千萬日元的財政收入,現在才只有六千萬,少了四分之一。滿清卻因爲山西等煤礦,以及東北土地的提前開發,財政收入頗爲充足,高達一億兩以上,是日本的兩倍。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滿清堅持持久戰,日本光是財政上就支持不住。

日本開戰以來,軍費大量依靠向英國借款,在倫敦市場上發行了十億日元的債務,結果滿清決定繼續開戰之後,日元債券價格爆跌,充分反應了國際上還是更看好滿勤的。

面對這種情況,日本別無選擇,他們只能寄希望於繼續通過軍事勝利,脅迫滿清儘快和談,於是強忍着國內民生崩潰的情況,繼續發動大規模攻擊。

日軍再次開進了遼東,淮軍依然一觸即潰,不斷的朝着山海關潰敗。

楚軍、湘軍開始進入山海關,他們拿着大明的武器裝備,在精神意志上也比淮軍要好,至少老湘軍在拿着機槍和大炮防禦的陣地上,不會輕易逃跑,在西北喝了十幾年西北風,時刻防備俄軍的楚軍,也不會讓領導先走。

結果日本的前線部隊,追擊到了山海關前,一頭撞上了朱元璋修建的城牆,撞的頭破血流,只能停止了進軍的步伐,不費一槍一彈攻城掠地的好日子結束了。

清軍取得了開戰以來的第一場勝利,文官們粉飾爲山海關大捷。

此時反而開始輕敵起來,之前保持沉默的八旗權貴竟然開始請戰,表示要主動出擊,打過山海關,收復滿洲祖宗之地。

他們看到湘軍和楚軍輕鬆打退了日軍,以爲日軍不過如此,之前是李鴻章太慫,轉念一想,不就是倭寇嗎,有什麼可怕的,輕視日本人的心態擡頭,於是八旗紛紛請戰。

二十萬八旗新軍的裝備水平比湘軍、楚軍要好得多,也只有李鴻章的精銳淮軍能比一比,他們要求從張家口出關,迎擊日軍側翼。

光緒皇帝異常欣喜,見到這種勢頭,認爲軍心可用,此戰必勝,再次覺得自己軍事才能爆棚,大筆一揮準了八旗迎戰的計劃,他甚至一度想要親征,給自己撈足威望,但在翁同酥等官員的勸諫下才遺憾的放棄了這個打算。

二十萬八旗新軍,浩浩蕩蕩的殺奔張家口,是坐着火車去的,倒是沒跟沿途老百姓談麻煩,但卻禍害了一大批張家口的晉商,他們去了要糧要錢要女人,滿足不了就是通敵,很是勒索了晉商一把。

還沒開戰就發了財,更是讓一杆八旗子弟覺得此行大有前途。

新軍統帥名義上是富珠哩,但裡面太多的紅帶子、黃帶子,他根本就惹不起,只能任由這些人胡鬧。

從張家口到葫蘆島都有火車相通,是俄國人修的,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俄國人任由八旗老爺們徵用了他們的火車,同時卻將這些老爺的行蹤通告給了日軍,其實不用他們通告,日本的間諜早就掌握了這些人的一舉一動。

日本人放過了一列列火車上的八旗兵,等到他們開始在錦州集結的時候,才突然派兵包圍了錦州。

然後經過不激烈的戰鬥,炸塌了錦州的城牆後,包圍圈中的八旗子弟們投降了,二十萬人投降,而包圍他們的日軍才只有十萬人,還是缺糧少彈的十萬人。

二十萬八旗新軍全軍覆沒,讓清廷震動,他們第一時間在羣情激奮的大人們強烈要求下,將統軍將領富珠哩滿門抄斬。

然後八旗權貴跟漢人重臣開始互相推諉,八旗權貴說李鴻章坐視八旗新軍被圍錦州而不去救援,導致二十萬大軍一朝覆滅,李鴻章則表示,聽聞八旗新軍被圍,他已經着手解救,但還沒有來得及打退正面的日軍,誰知道八旗新軍就投降了,從他們到錦州到被包圍,時間不到十天,從他們被包圍到投降,時間不過五天,半個月的時候,別說正面還有日軍阻截,就算一馬平川,大軍也趕不過去。

爭吵沒有結果,只是讓人認清了一個現實,最爲養尊處優的八旗最爛,第二養尊處優的淮軍第二爛,反倒是在西部吃苦的楚軍,和裝備低劣的湘軍更好一些。

這讓清廷決計換帥,撤換李鴻章的職務,換上了主戰派首領翁同酥爲帥,統領湘楚軍團,拱衛京畿。

但此時佔有制海權的日本,不再硬撼山海關了,反而從海上登陸了山東,向威海開進。

山東巡撫李秉恆因爲跟李鴻章不和,坐視日軍攻打威海衛而不救援,導致威海炮臺失陷。

北洋水師主力,四艘鐵甲艦在軍港中一直跟日本聯合艦隊鏖戰,日本海軍始終拿這四艘軍艦無可奈何,結果用清軍自己炮臺上的要塞炮將四艘軍艦打沉了。

日本海軍一直在勸降海軍提督丁汝昌,結果丁汝昌一直都不肯投降,在海軍覆滅前,自殺身亡,臨死都在念叨,“哪怕打沉一艘也好啊”,帶着沒有擊沉一艘日本軍艦的遺憾,他自殺了,但他的死沒有洗刷他的恥辱,投降的北洋水師將領將投降的責任都推到了他頭上,知道十幾年後才得以平反。

日本佔領了威海,完全殲滅了北洋水師,徹底控制了渤海的制海權,現在他們可以在渤海灣任何一個地方登陸了。

已經大權旁落的李鴻章將一切都交給了翁同酥,不問世事,託病在家。此時皇帝着急了,儘管翁同酥堅持繼續打下去,但如果日軍在天津登陸又該如何?小皇帝連番派出重臣去請李鴻章出面主持和談,李鴻章則託病不出。而日軍真的從天津登陸了。

第二節 意識上傳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六百六十三節 唐大買辦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四百零四節 迎娶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七百六十三節 大會戰序幕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三百七十八節 以登基爲契機第七百九十五節 璀璨的手工藝品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六百零三節 生命之路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六百五十四節 動真格的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八百一十三節 瓜分西屬殖民地第三百四十七節 好一個天王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症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九十五節 全靠演技 2第44節 逃亡(一)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第一百八十九節 鬧餉還是造反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五十七節 該拼命時要拼命第四十九節 勝利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二次新加坡和談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五百五十一節 李秀成的上海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六百二十五節 窮途末路第六百二十五節 窮途末路第七百七十六節 倫敦和談 1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十四節 行動(2)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六百三十二節 肥皂是新產業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七百九十七節 海軍軍備競賽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一戰第六百九十二節 赫德需要這場戰爭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九節 翻譯官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六百九十八節 海防戰役 1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十三節 行動(1)第六百三十五節 法國的困境
第二節 意識上傳第一百八十六節 鬧餉第三百五十九節 危機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三百三十七節 肇慶會戰 1第六百六十三節 唐大買辦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四百零四節 迎娶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五百五十八節 三大鐵路第七百六十三節 大會戰序幕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三百七十八節 以登基爲契機第七百九十五節 璀璨的手工藝品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七百二十九節 新一波工業擴張第六百零三節 生命之路第一百七十節 誤判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三百八十三節 工業革命種子 1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六百五十四節 動真格的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八百一十三節 瓜分西屬殖民地第三百四十七節 好一個天王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七百二十五節 大明犯了拖延症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九十五節 全靠演技 2第44節 逃亡(一)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九十二節 全軍出擊第一百八十九節 鬧餉還是造反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五十七節 該拼命時要拼命第四十九節 勝利第五百六十一節 軍事改革 1第六百零八節 大明軍國主義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二次新加坡和談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五百五十一節 李秀成的上海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五百七十一節 法國人生事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六百二十五節 窮途末路第六百二十五節 窮途末路第七百七十六節 倫敦和談 1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一百二十三節 瑞典顧問團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一百四十七節 美國顧問團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七百八十五節 唯有巧手來捏合第七百八十節 迷局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十四節 行動(2)第五十九節 收縮防守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六百三十二節 肥皂是新產業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七百九十七節 海軍軍備競賽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七百一十一節 北極熊的衝擊第五百五十五節 絕望之中的燈火第五十三節 必有重賞第一戰第六百九十二節 赫德需要這場戰爭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五百九十七節 我是有原則的第六百五十五節 佔領長崎第九節 翻譯官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六百九十八節 海防戰役 1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九十三節 僞軍守的碉堡更好打第十三節 行動(1)第六百三十五節 法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