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節 朱敬倫的千金馬骨

陳芝廷這次沒有說客氣的話,只是認真的看了看朱敬倫平靜的眼睛,輕輕點了點頭。

朱敬倫看得出,這次纔是陳芝廷真正的感激。

陳家儘管是地方大族,但論起真正的財力,並不是那麼雄厚,比起一些大商人雖然也不差,可大都是一些不動產。現在不但是全組人力損耗巨大,許多房屋倒塌,許多族人無家可歸,這些都需要儘快修復,但總不能通過變賣田產,因此朱敬倫的援助就顯得難能可貴了,相比官府免去明年的錢糧賦稅,朱敬倫借錢給他們,顯得更有雪中送炭的意味。

但陳芝廷心中可不清楚朱敬倫的想法,他無論如何都想不到朱敬倫幫他們背後會藏着何等複雜的算計,他們是宗族,是鄉紳,朱敬倫是武將,是父母官,即便朱敬倫需要陳家這樣的宗族幫忙統治地方,也不需要花費這麼大的力氣幫忙,能給免去錢糧,就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

千金買馬骨這個典故,陳芝廷這樣的舉人不可能沒讀過,但是他絕對不會往這裡想。

數千年來,他們這樣的地方宗族和鄉紳階層,在各種複雜的博弈和退讓之下,儘管早就離開了政治的中心,再也沒有了唐代之前的特權,可卻在遠離皇權的鄉下,建立了根深蒂固的基礎,形成了一個皇權不下鄉的政治潛規則,可以說在最上層是皇權,中間階層是官僚集團,最下層就是他們這些鄉紳階層。

皇帝,官僚集團和地方鄉紳,不敢說三足鼎立,但鄉紳階層至少也成爲了平衡中國傳統社會的三駕馬車,三大基石之一。而且與西方的制衡機制不同,三大權力階層不是相互制約,而是互相滲透,你中有我的。從皇權爲中心出發,官僚集團和鄉紳階層都是皇權統治萬民的工具。以官僚集團爲中心來看,皇帝是官僚集團這具複雜機器的大腦,是官僚制度最高的權力者,而鄉紳階層則是爲官僚集團不斷輸送人才的後方基地。如果以鄉紳階層爲中心來看,官僚集團是他們奮鬥的目標,皇權是他們忠誠的對象。

三大基石中,鄉紳階層基於底層,雖然數量最大,起到的作用最廣泛,但權力這種東西,越分散就越無力,因此他們面對皇權和官僚集團的時候,往往都處於弱勢,官僚集團和皇權在一般情況下,絕對不會籠絡他們。

只在一種情況下,官僚集團,甚至是皇權,纔會下大力氣拉攏他們這個階層,那就是改朝換代的時候。

因此打死陳芝廷都想不到,朱敬倫幫助陳家,其實正是在拉攏他們,拉攏他們的目的,則是做給整個宗族勢力和鄉紳階層看的,至少是做給新安這一帶的鄉紳看的,陳芝廷和陳氏宗族此時被朱敬倫當作了他的千金買骨!

陳芝廷想不到,即便朱敬倫親口告訴他們,他們都不會相信,因爲這太過於匪夷所思,這意味着朱敬倫打算謀朝篡位,這怎麼可能,朱敬倫只是一個候補縣官,謀的哪門子朝篡的哪門子位?

但朱敬倫自己卻很清楚,當他帶兵走出廣州的那一刻,這一切就已經註定了,新安將是他第一份基業,如果他將來能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那麼這裡就是這個帝國奠基的地方。

只不過,當此之時,別說陳芝廷這樣一個在閉塞鄉村中的舉人,就是柏貴、黃宗漢那樣的封疆大吏,恐怕都無法看透這個時代。看不清這個時代,清王朝的統治是建立在多麼不牢靠的基礎上的。朱敬倫卻很清楚,而且他更清楚的是,柏貴給了自己多麼好的條件,當時他手裡有兩千自己招降的英軍苦力,這是手裡有兵,柏貴則爲了讓朱敬倫前往被英軍佔領的新安城冒險,許諾將幫朱敬倫謀求新安知縣的職缺,縣官是什麼,這是政權。

手裡沒兵的文官當縣令對清王朝沒什麼威脅,手裡只有兵沒有治權的武將也無法撬動清王朝的基石,但是一系列機緣巧合之下,朱敬倫竟然成了一個有兵權又有治權的地方官員,這種地位稍加運作,就能成爲一個事實上的軍閥,一個土皇帝,一個帝國的雛形。

但一切都發生的那麼自然而然,在柏貴看來,新安城這地方,距離香港太近,香港是洋人的巢穴,是一切麻煩的根源,新安知縣這個官缺在絕大多數官員看來,簡直就是雷區,隨時都有可能爆炸。因此必須有一個深通洋務的人才坐鎮,又需要懂得一些軍伍,方便隨時應付洋人蠻橫的挑釁,至少在柏貴看來,在也沒比朱敬倫更合適這個位置的人了。加上他曾經向朱敬倫許諾過幫他謀求縣令一職,新安知縣這個位置,又沒人願意去做,生怕跟前任一樣做了洋人的刀下鬼,或者隨時因爲洋務問題,被朝廷砍頭,運作起來又不費什麼,恐怕吏部哪裡還會很滿意柏貴幫他們找了一個替死鬼。

這是機緣,朱敬倫這種老道的政客,是絕對不會讓這種天賜的機緣從自己手裡溜走的。但這又有某種必然,如果不是朱敬倫在收復廣州期間,潛伏在洋人羣衆縱橫捭闔,怎麼讓他給別人留下一個深通洋務的印象,即便是黃宗漢都不得不承認朱敬倫對付洋人有兩把刷子。如果不是朱敬倫招降了兩千苦力,又帶領這兩千苦力,在城外盡滅英軍八百強兵,怎麼能讓所有人都承認他有不俗的軍事能力,連黃宗漢都升起拉攏他的心思。而恰好此時新安城出事了,洋人攻陷了這裡,防火燒死了縣衙h縣令。此時不派朱敬倫來,派誰來?別說有沒有文官敢來,就算有一些讀書讀的腦子發熱的傢伙願意來,也要黃宗漢這些人敢保舉,吏部那些人敢派遣。

主觀和客觀上,早就朱敬倫成爲最合適,最讓人放心,幾乎是當仁不讓的候選人,這就是勢,一種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運道。

可是此時還沒有人看出這種安排有什麼危機,因爲沒人能預見到幾十年後中國會進入軍閥割據的時代,可事實上,軍閥割據的背景,早在清末時期就已經具有了一切要素,無論是曾國藩還是李鴻章,其實都已經具備了當軍閥的一切資本,但他們都沒有挑戰既有政治秩序,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還可以那麼玩,或者預計不到那麼玩的代價,再或者是他們心中的儒家道德讓他們不願意那麼玩。

可朱敬倫看的非常清楚,只要自己手裡有一兩萬裝備着步槍、大炮的現代軍隊,他就有了立足廣府的資本;他早就做好了,甚至是早就迫不及待想要挑戰現有政治秩序,他知道現有政治秩序已經無法新生,遲早要被淘汰;他更知道,在滿清統治秩序崩潰之際,完全有條件建立軍閥政體,朱敬倫也敢付出這麼做的代價,同時他還沒有儒家傳統道德約束。

就好像新安知縣是註定留給朱敬倫的職位一樣,讓他從新安起家,開基立業似乎也是註定的一般。所以朱敬倫沒有絲毫猶豫的要幫助陳家,即便陳芝廷不接受,他甚至都決定了強行幫他們。陳芝廷這個族長不同意,朱敬倫就找一個個村民,買一些磚石給他們蓋房子,相信沒人會拒絕。

這實在是一個太好的千里馬骨,好到朱敬倫根本無法錯過。

首先是陳家在當地的影響力巨大,翻遍整個新安地區,從南宋時候就搬遷來的家族有,但是在南宋就已經顯赫的家族少有,像陳家這種在南宋時代是皇親國戚的,更是獨此一家。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新安第一名門,也許不是最大的豪族,但名聲和底蘊上無出其右者。

因此拉攏到陳家,能讓朱敬倫迅速打開在新安的局面,能最快獲得新安地方宗族勢力的認同。

其次,陳家這次遭逢大難,一定程度上是因朱敬倫而起。

因此拉攏陳家,不但起到一個千金買骨的效果,讓周圍宗族看看跟自己這個新的地方官、父母官合作,就算有所損傷,也會得到自己不遺餘力的幫助。同時此時對陳家不管不顧,朱敬倫也承擔不起造成的負面後果,會讓當地宗族和鄉紳階層寒心,歷史證明,在新中國之前,凡事得不到地方鄉紳和宗族勢力支持的政權,都無法取得最終的成功。

“本官做主了,從新安官庫中,先調撥一千兩銀子給兵禍連接的沙井百姓修繕破敗的房舍好宗祠。”

陳芝廷默默拜謝,他已經將朱敬倫的好意完全理解爲一種文人士大夫內心深處的良知,從沒想過陳家現在已經是擺在朱敬倫棋盤上的棋子了。

朱敬倫敏銳的捕捉到了陳芝廷的誤判,立刻嘆息起來:

“唉,國難啊!覆巢之下無完卵,我大清國運日促,北有太平匪患,南有洋夷侵凌,當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你陳家是詩書門第,國家興亡,責無旁貸,當此之時,雖有家難,也不可忘了爲國分憂之心。”

陳芝廷地朱敬倫裝模作樣的感慨很有同感:“大人教訓的是,陳家的事是小事,國事纔是大事。在下慚愧!”

他剛剛真的覺得自家對朝廷仁至義盡了,乃至朱敬倫說要奏請免去他家的錢糧,他竟感覺到理應如此,連應有的敬畏和感恩之心都沒有,現在被朱敬倫這麼一說,他纔想起他是一個舉人,是一個飽讀詩書的讀書種子,不由慚愧。

朱敬倫繼續道:“本官軍中皆是一些粗人,你家若有一些讀過書,又進學無望之人,不如舉薦給本官,一來可以爲國出力,二來也給他們謀一個前程。”

曾國藩辦湘軍,多少舉人、進士,甚至已經在朝爲官,比如李鴻章這樣的京官,都想方設法的到他帳下聽令,好爲自己博取一個出身,但曾國藩本身就是名宿,朱敬倫跟他根本沒可比性,所以他也只能收一些差的多的人才,幾乎是識字的就要。

當然賣陳芝廷一個人情也是有的,但看陳芝廷已經是一副感恩的神態,就知道他誤會的有多深了。陳芝廷大概以爲,朱敬倫是出於幫助陳家一樣的感情,才這做的。陳家這樣的家族,科舉做官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這一條路太難了,他們千載時間,也不過出了那麼幾個小官,真正發達的時候,還是南宋時期,是出過宰相的門第。

朱敬倫的提拔,雖然不能對他們的門第有什麼好處,但是卻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一個家族總有人在地方上關照,就好像陳桂籍在京城做官的時候,陳芝廷一度對自己的科業都有所疏忽,一心在地方上謀算。如果能讓幾個人攀上朱敬倫這棵小樹,日後陳家在地方上的營生也更容易一些。更何況消息靈通的人家,都已經知道朱敬倫算是一個總督和巡撫面前的紅人,跟着朱敬倫,將來的前程也不會太差。所以陳芝廷沒有拒絕的道理,但他也不會真正將家族中的頂尖人才送到朱敬倫門下,那些人尖子是絕對要用到衝擊朝廷科舉的正途上的。

朱敬倫不管陳芝廷能給自己推選出什麼樣的人才,他現在還沒有挑選的資格,而且無論什麼樣的人才,都不可能完全附和朱敬倫的要求,他都必須要重新回爐重塑一番的,有時候那些資質稍顯愚鈍,讀死書讀的不好的人,或許更容易重塑。

現在手裡有兵,還招募到了陳家以讀書子弟,收復了新安城,這算的上是有人有地盤,就差一個糧了,設卡抽釐目前還沒有眉目,最有希望的,就是方山去澳門和峴港的買賣了,朱敬倫無比希望能從哪裡撈到事業的第一桶金!

——————————

國慶期間,時間有些緊張,更新時間不能保證,儘量滿足更新,但是時間無法固定,大家見諒。另外本書也快要進入gaochao劇情了,用了將近三十萬字,一步一步夯實基礎,這算是我寫的書中突進最慢的一本,但我認爲這樣打下來的根基,才更加堅實。後面就是主角厚積薄發的時候了,大家拭目以待吧。絕對有不一樣的精彩!!!

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十八節 取信(2)第44節 逃亡(一)第三百七十八節 以登基爲契機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七百八十一節 拒和遷都再戰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八十二節 雙槍隊第六百六十三節 唐大買辦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十四節 行動(2)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一客卿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四百四十八節 趁亂髮財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七百七十六節 倫敦和談 1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五百八十六節 爭奪雲南大鐵路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八百二十節 提前的新農村建設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六百九十一節 抗法保皇運動第六百五十七節 政治和文化遺產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六節 還得進城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事改革 3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八百零三節 英國人的打手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一百七十七節 使團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七百六十四節 授旗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六百八十節 備戰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七百九十七節 海軍軍備競賽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八百零七節 中德同盟談判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三百七十八節 以登基爲契機第五百六十六節 規範鄉村自治 1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十一節 謀城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六百一十一節 揚州大會戰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
第八百零九節 中國的世界政策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十八節 取信(2)第44節 逃亡(一)第三百七十八節 以登基爲契機第七百六十五節 皇命第七百八十一節 拒和遷都再戰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七百四十節 北伐的地緣顧慮第八十二節 雙槍隊第六百六十三節 唐大買辦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四十七節 請纓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一百七十九節 推銷自由貿易第十四節 行動(2)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三百三十八節 肇慶會戰 2第三百零八節 外交獨立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一客卿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四百四十八節 趁亂髮財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七百七十六節 倫敦和談 1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五百八十六節 爭奪雲南大鐵路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八百二十節 提前的新農村建設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六百三十三節 工業革命降臨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六百九十一節 抗法保皇運動第六百五十七節 政治和文化遺產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六節 還得進城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事改革 3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一百二十四節 招募炮兵第八百零三節 英國人的打手第三十一節 攻城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一百七十七節 使團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七百六十四節 授旗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八十六節 英軍也喜歡鴉爿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六百八十節 備戰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六十七節 發大財了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三百四十八節 挖天國的牆角第一百一十九節 十三行巨鱷第七百九十七節 海軍軍備競賽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一百三十節 炮轟美艦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七十四節 想要改變種姓嗎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一百六十三 爲了中國茶的未來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八百零七節 中德同盟談判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七百五十二節 在墨西哥外交戰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三百七十八節 以登基爲契機第五百六十六節 規範鄉村自治 1第六百四十一節 琉球滅亡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十一節 謀城第一百四十二節 把人民組織起來第六百一十一節 揚州大會戰第七百九十節 給滿遺找個去處